日记和读后感6篇

时间:2024-05-25 作者:pUssy

通过写读后感,我能够与他人分享对书中语言运用和叙事技巧的赞赏和思考,应付任务而随意对待的读后感是没有价值的,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日记和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日记和读后感6篇

日记和读后感篇1

寒假期间,我看了一本《鲁迅专集》,其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学集《故事新编》等组成。

我对《呐喊》中一篇《狂人日记》影响非常深刻,它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和地位。鲁迅先生用讽刺手法对封建社会猛烈批判,他同情弱者,痛恨以强欺弱。书中描绘狂人是一位疯人他看到封建社会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他时时需要提防被他人吃掉,又担心他吃了别人的肉,过着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生活。

从疯人的跳跃的思维中我能看到可怕的封建社会,老百姓永远受上层社会的人欺压,过着痛苦的生活。想到我们现在过着多么幸福,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是多么幸运,我们应该感谢那些为了推翻封建社会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们,并且要学习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为崇高理想努力奋斗精神。

《狂人日记读后感300字》(四)

?狂人日记》是鲁迅所作,也是中国的第一本现代白话小说,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者处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鲁迅用这部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的确,《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狂人并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我们从狂人的日记中,感受到的是充满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战取的一首气魄宏大、热情奔放的时代思潮交响乐。

日记和读后感篇2

这个假期,我最大的收获是我阅读了一套好书。这套书叫《笑猫日记》,是杨红樱写的,非常好看,我已经看了6遍了,共12本。我被这里的故事深深吸引。

最感人的是《保姆狗的阴谋》,最好笑的是《塔顶上的猫》,最有道理的是《幸福的鸭子》,最表现夫妻感情的是《虎皮猫,你在哪里》,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个黑色的下午》,最能表现童真的是《能闻出孩子味儿的乌龟》。

?保姆狗的阴谋》写的是一条名叫帅仔的牧羊犬,被一个纯种的德国腊肠犬老头儿所控制,因为帅仔长的太漂亮,老头儿失宠了,于是老头儿想尽办法谋害帅仔,但每一次都因为笑猫和一只叫地包天的京巴狗而化险为夷。有一次,地包天被一辆大巴压过去却毫发无损,老头儿听后想出了一个计谋,但它的计谋失败了,它受了严重的内伤,临死前说的话让我很感动:“帅仔……其实……我是爱你的。”帅仔抱住它痛哭,我也看不下去了------其实,每人的头顶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为何总有人想夺取别人头顶的天空呢?

?能闻出孩子味的乌龟》写的是一只不知道有多大年龄的乌龟,它能在万人中闻出一个人的孩子味,它顺着这个味道来到了笑猫住的山洞,后来乌龟告诉笑猫,这个孩子味是从马小跳、唐飞、张达、毛超和杜真子身上发出的味道。乌龟还告诉笑猫,孩子味就是一个字“纯”。单从字面上理解它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我想告诉所有的家长们:孩子就像一棵棵果树,如果大人总是想拔苗助长,就会打乱自然的顺序,造成一些果子的早熟,就象我们的心一样,如果心衰老了,这个世界就再也没有童真了。

这套书让我很着迷,因为整套书是用猫的眼睛来看世界,用猫的语言来描述事物,作者用词恰当,内容精彩,想法独特。因此,我向大家力荐这套书,相信你们看了之后,一定也会象我一样有很多感想,也象我一样把这些感想写出来吧!

妈妈:这篇文章是舟舟有一天和郭老师聊天时,受到老师的启发写的,真的很感谢郭老师。

日记和读后感篇3

今天,我朗读了杨红樱写的笑猫日记。

我喜欢笑猫。它是一只名副其实的猫,但不喜欢吃老鼠,它爱妻子——为了给心爱的虎皮猫治好耳朵,它千里迢迢奔向蓝山。尽管一路上危机四伏,但它义无反顾,勇敢面对所有困难。它爱孩子——大地震发生之后,它不灰心,不绝望,坚持不懈寻找自己的孩子并最终全家团圆。它爱杜真子、马小跳,爱所有喜欢动物的人,只要心中有爱,就一定会出现奇迹。正是爱的力量,令笑猫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感谢杨红樱阿姨,是您为我们创造出了《笑猫日记》这样妙趣横生的作品。指引激励着我不懈努力,永远向前。

日记和读后感篇4

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

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日记和读后感篇5

生活需要快乐,而快乐不只从一个地方来,可以从书里来,可以从朋友中来,还可以从家人中来。

明媚的早晨,坐在飘窗上,手中捧着一本让自己开心的书,安静读着。

?小屁孩日记》,语言风趣幽默,让人读着时不时哈哈大笑。上面还有可爱的插图,能够让读者更详细地了解主人公的神态和动作。

我觉得这本书最有趣的一段是主人朱尔多和他的好朋友一起骗英语老师的一段。

六年级要毕业考了,书包越来越重,作业越来越多,六年级同学们的体育课都被英语老师占了。理由也没有创新,总是那么两句,就快要小升初了,要多补补正课。

朱尔多和伙伴们想好了,骗英语老师顶多写份检讨,一份检讨顶一节体育课,不亏。

金刚同学到办公室向英语老师报告,英语课换成数学课了。刘坚强负责向体育老师转达英语课换成体育课了。体育老师本来不信,但是刘坚强诚恳地告诉他,英语老师觉得欠体育老师太多课了,准备还他一节,体育老师才勉强相信。朱尔多宣布英语课换成体育课了。

同学们听了,教室里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体育课,同学们在操场上男女生对战,开开心心的`踢了一节课足球。

这一段,作者将同学们怎么骗过英语老师,又怎么诚恳地告诉体育老师,英语老师为什么要还给体育老师一节课,把人物的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看这一段,我屏住呼吸,生怕英语老师察觉到不对,罚朱尔多写检讨。

这本书幽默搞笑,我从头笑到了尾,如果你喜欢的话,也可以抽时间来细细品味一下它。

日记和读后感篇6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安妮日记》这本书,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禁叹了一口气……

这本书主要讲了法西斯到荷兰去剥夺犹太人的自由的时候,安妮她和家人们一起躲到了安妮爸爸公司后面的一个三层密室里去了,后来也随着搬来了凡。丹夫妇和彼得,然后又搬来了杜瑟尔这个牙医。这个密室里面的八个人已经躲了将近两年了,可是在一九四四年他们被警察们抓住了。凡。丹一家人都惨遭不幸,安妮和玛戈(她的姐姐)也不幸去世,安妮的妈妈和杜瑟尔也一样,这八个人中只有安妮的父亲存活了下来。

那个时候的社会实在是太黑暗了,为什么犹太人要被限制。在那么黑暗的日子中,安妮他依然天天带着微笑与大家见面,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偏偏就生活在这种残忍的地方从青春期开始,她开始了密室的生活,等到了青春期结束,她的生命也跟着结束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让一个小孩跟着受苦,为什么犹太人的生活要被限制?为什么这么幼小就要结束生命?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