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书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情节和人物的情感投射,让我与书中世界产生更强烈的共鸣,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国读后感优质5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读后感篇1
中国,一个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30多年来,从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令世界震惊!
?中国震撼》,作者张维为教授,他以客观的眼光,写了我们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是如何的崛起。
一、合理利用国情,走自己的模式
作者认为“中国模式”不是转型而是创新,要适当借鉴汲取别人之长,但不放弃自己的优势。人口、地域、历史、文化是我们的优势。我们有世界最充沛的人力资源和世界的潜在市场,我们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我们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立的思想体系,我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得到了发挥。反之,中国这种“文明型国家”,如果采用西方政治模式,自己的优势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整个国家就会走向崩溃。这个观点张维为教授在走访了100多个国家之后也在书中总结道:“非西方国家照搬西方模式,基本上是照搬一个,失败一个。”
总之,我们通过取长补短、兼容并蓄,沿着这种思路,推进各种改革和创新的成功概率就大。所以,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
二、推崇和平,迅速崛起
书中提到:“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崛起的特点就是和平,对外没有发动战争,对内保持了安定团结,这是人类历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回顾世界历史,西方崛起的过程几乎就是一部动荡与战争的历史。”然而史实也确实如此,西方的崛起充斥着侵略、战争、屠杀、征服、奴役,中国也是受害者之一。中国自古就是“百国之和”,以和为先,以和为贵。因为有了“和”,中国才会有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才会让人民安居乐业,经济迅速发展。少了“和”那是万万不可的。
三、民生为大,稳定发展
何为民生?民生就是一个国家推动政治改革,解决了人最根本的生存问题后,再着眼于更高、更广的层次上提升民生的品质,政府能为百姓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能让人民过上更安全、更自由、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大家还有什么理由不安稳呢?而西方推动“民主化”压倒一切,结果造成了政治改革与民生改善完全脱节,造成了非西方国家无穷的动荡和战乱。
四、对外开放,经济增长
开放、互动、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也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文明。我们要不断引进先进技术,推陈出新。历是这样的情况,今天还是这样,今后还会是这样。只有这样,“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之崛起不可阻挡。
品读完此书,我由心底产生一种震撼,一种对自己日益强大祖国的敬佩和自豪!通读全书,我更加相信,依靠中国自己的发展模式,依靠自己的治国理念,依靠对五千年文明的发扬光大,加上我们每一名中国人不懈努力地创新创业、拼搏奋斗,未来中国一定会不断给世界带来新的震撼!
中国读后感篇2
这个寒假里,我读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让我深有体会并且认识了,中国在这些年以来的惊天动地的变化与成就,表达了国家对青年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关心和爱护,让我这个小学生也感到了幸福。
人人都提出了“幸福中国”这个口号,一共分为六篇文章,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思想: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共享发展成果、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困难家庭住上新房子、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幸福中国”翱翔在中国的大地上,飞翔在中华人民的心中,给春天的神州大地涂上了暖暖的色彩。
这本书中第一篇“实现免费义务教育”这一章节使我深受感动,国家为了让我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为我们购买了教学设备,改善了我们的学习环境。国家每年资助近1.8亿学生,从此可以看出,国家是投入了多么大的财力啊,因而也可以看出对义务教育的重视程度
现在我们拥有绿油油的操场,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
这些幸福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好好珍惜。听爷爷奶奶说,以前吃的是蕃薯,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白米饭和肉。要是家里客人来了,要让客人先吃,作为孩子的他们只能在旁边咽口水。穿的也很简朴,破了就缝,大人穿了小孩穿,就这样穿好多年。再想想今天的我们,衣食无忧,有好多新衣服穿。每天都能吃到肉和饺子,住的是高楼大厦,外出有汽车坐,学习环境也很好。拥让我们为今天所拥有的幸福加油,为了让全世界充满幸福而努力吧!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强。
中国读后感篇3
神话是古代人民对各种美好生活的寄托,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荣格曾说过,一个民族如果失掉了神话,不论在哪里,即使在文明社会中,也总是一场道德灾难。
世界各国都有属于自己的神话,中国的神话更是多的不可计数。比如耳熟能详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精卫填海》……
当你去问一个五六岁的小孩,说中国古代神话这个名词,他们可能不懂,可一说这些故事的名字,他们就会呀呀的`跟你讲。
其中我比较喜欢的是《神农盗谷种》。听说天上有能结出美味果实的谷种,神农下定决心去取一点儿来,让人间老百姓也可以吃上美味果实。他先经受了白胡子仙人的考验,又受到谷神的捉弄和天兵的追捕。既要爬树取乌鸦巢,又要充当牛拉犁,既要推石头上山,又要成为天狗渡银河,历尽千辛万苦才盗回了谷种。
从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我明白了,怯懦是阻拦我们开阔的敌人,勇气则是我们克服困难的战友,只有勤于思考、善于观察、乐于学习的人,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智慧。
中国读后感篇4
红星重照耀,中华辉煌现。——读完《红星照耀中国》,我感慨万千。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以一个外国记者的口吻,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通过对红军领导人和红军战士生活和战斗的描述。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顽强斗志,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甘于奉献、奋力拼搏的红军精神。该书向世人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红色革命,如一颗熠熠闪光的红星,永远照耀着朝气蓬勃的新中国。
书中讲到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朱德等一个又一个伟大的领导人。他们虽出身平凡,却凭着一份救国救民的执念,一颗为人民奋斗的心,壮大了人民军队,缔造了新中国,造就了今天我们的美好生活。作为领导人,他们毫无领导架子,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吃食普通,衣着简朴,磨难受尽,却难掩他们那拳拳爱国之心。他们不为功名,只为百姓;不求利禄,只求和平。问百姓为何如此爱戴红军,那朴实话语动人心弦:因为那是百姓的军,那是救国的军!
新中国建立在万千将士的忠骨上,今天我们的生活幸福稳定,不是应该庆幸,应该感动吗!不是也更应该珍惜与奋进吗?我们出生在二十一世纪,新中国已建国70周年。国家的强大和安定,给了我们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我们养育在温室中,我们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为我们负重前行。如此成长的我们,常常因为事不如意就怨天尤人,受挫和打击就使我们退缩逃避,遇到问题就推卸责任。不是想着怎么去面对和克服,却像是一个懦弱怕事的逃兵。遥想如果当初红军战士们在长征初始,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和借口,也说一句“我不去”,那怎么可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啊!试想,我们贪求安逸萎靡不振,怎么能承担肩上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责任,如何去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如何能让为国牺牲的先辈们得偿所愿!
长城万里,是古代劳动人民用血肉筑成。今时今日的中国,又何尝不是啊!从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再到解放军,那些年代的战士和有为青年不是都无所畏惧,勇于奉献,为了祖国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吗?就像《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毅然投身革命事业,《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无论是红军、林道静、志愿军战士,他们都为着自己的信仰勇住直前!
当看到庆祝祖国七十周年华诞举行的盛大阅兵时,我们的人民军队像钢铁长城般豪迈地走过天安门广场。我们在缅怀先烈的同时,倍感兴奋和自豪,更有一份责任在心。先烈们用血肉为我们打造的美好江山,我们要将它长长久久的维护好,并且要建设的更加强大来回报他们!作为年轻的我们,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加油吧,少年!
中国读后感篇5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十则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则。是说:“教导你的话明白了么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好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此刻社会上有很多闲杂人员整日靠骗人过日子。就那算命来说,明明是封建迷信,可算命的偏偏要揣着糊涂装明白,愣要给你的一生说出个所以然来,可笑至极。
再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己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然会漏洞百出。
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诚实的人吧!
?鲸鱼哲学》读后感范文
这本书是一位家长推荐我读的,她是高校的一位老师,本人素质很高,但偏偏她的孩子脑子慢,于是她经常和孩子生气,一天她读了这本书很受启发反思了自己以前的行为的,于是也推荐给了我。这本书我前前后后读了两遍,感觉虽然它是一本关于帮助人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好书,但是我也感到了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上也有很大的运用价值。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公司里的中层领导怎么也与下属搞不好关系,每天被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搞得疲惫不堪,一天一个朋友建议他放松一下,去看鲸鱼表演,他推脱不掉只好前往。在水族馆,虎鲸的精彩表演博得了满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要知道,虎鲸是一种吃人的大型海洋动物,训兽员是怎样让这个凶狠的大家伙俯首帖耳呢?于是,这个人找到训兽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训兽员很轻松地向他介绍了自己是怎样训练虎鲸的,而这次谈话让他收益匪浅、豁然开朗。
文中详细介绍了怎样训练虎鲸,既不是我们通常见到的饥饿训练法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铁碗式(体罚)训练。那他们是怎样训练的呢?比如让虎鲸钻圈,他们给虎鲸吃得饱饱的,然后和它一起游戏,让虎鲸在精神上放松、愉快,然后在游戏中让它钻圈,开始虎鲸没有钻圈的意识,所以有一次没一次的,但是当它无意识地钻过一次圈之后,所有的训兽员就为它鼓掌叫好,而且给它最喜欢的食物作为奖励,还要摸摸虎鲸的头,但是紧接着虎鲸又没有钻过去,这时训兽员象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继续和身边的人聊天。当虎鲸再次钻过时,大家又及时激励它,就这样虎鲸很快学会了钻圈。这个例子向我们介绍的就是今天我给大家讲述的“鲸鱼哲学”,“鲸鱼哲学”就是发现别人做得正确的事。
注意力就象阳光一样,我们关注什么,什么就会生长;我们忽略什么,什么就会枯萎。把事情越做越好,需要经常被注意到,被认可,并且被奖励。对人,我们也需要做同样的事,发现他越做越好,即使做得不是完全正确,也要表扬他们的进步等。
看完这本书,我想孩子们就好比是个小动物,我们就好比训兽员(也许比方得不太恰当),我们要训练孩子们养成好多好的习惯,例如学习的习惯、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讲卫生的习惯等等,而我们也象是一个团队中的核心领导人物,我们的认识水平和管理策略是直接影响我们的管理能力,看了这本《鲸鱼哲学》之后,我也反思了我以前的一些教育教学行为,并且写下了一些我的感受:
第一。你越去注意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就越有可能被重复,当我们不太注意他们犯的错而是多关注他们做对了的动作时,他们就会更经常地做正确的动作。我个人认为很多老师,包括我在内很象书中介绍的“海鸥型”经理,在这里我们称她为“海鸥型”教师,你把孩子们撂在一边不管,直到孩子们做错了事。这时,你就会扑出来,狂吼乱叫一气,冲每个人发通火。而这种办法不好在,你恰恰是在孩子做错事是时候跳出来,无形之中强化了他们的错误的行为,更重要是孩子们从开始就没有得到一个正确的指导,在他们懵懂的.内心没有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方法,只有这样做是不对的警示。
第二。把事情越做越好,需要经常被注意到,被认可,并且被奖励。对人,我们也需要做同样的事,发现他越做越好,即使做得不是完全正确,也要表扬他们的进步。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太关注孩子的做事的结果,而没有关注他们的过程,尤其是我们年轻的老师过于急燥,对孩子大的进步大加表扬,而对他们小的进步或过程中所有好的表现没有及时肯定,让孩子们得到一个表扬太难了。
第三。所有良好的表现都始于明确的目标。如果老师不能坐下来和自己的孩子们共同讨论并制定一个远大但可以实现的目标的话,这些孩子们就不可能明白老师到底希望他们做什么,也不知道良好的表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你的孩子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那作为老师,无论你干什么就都是无济于事的了。例如,《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的爱丽丝都明白这个道理。当她走到岔路口的时候,她发现柴郡猫坐在那里,于是她就问:“我该走哪条路呢?”“你要去哪儿?”猫反问她。“我不知道。”爱丽丝回答到。“那样的话,走哪条路都无所谓了。”猫立即回答到。
第四。鲸鱼哲学最终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变得自觉。良好管理的关键,是如何让别人在你不看着的时候也会做正确的事,你并非想让它们对奖励产生依赖,你想要的是让它们因为自己喜欢而去做那些正确的事。这是我们运用鲸鱼哲学的目的,我们运用鲸鱼哲学是让孩子们变得自觉,而不是我们时刻得盯着他们,不过我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需要的是耐心和自我控制,为之我们将付出较长时间努力。
第五。鲸鱼哲学只有在你真诚和诚实的时候才能奏效。训兽员是把虎鲸当成朋友、孩子来训练的,我们学校的老师都这么爱孩子,我想一定会把教育这件事情做得更好。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500字
在朋友圈都在刷屏世界杯的时候,我看完了这本书,两遍。
作者冯友兰先生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
从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也只有大师做得到。本书一半的篇幅在讲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灿烂的黄金时代。从汉代起主要是儒道,外来的佛教,禅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复兴,虽然名家迭出,却远没有先秦时期那样迷人。
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价值,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因此,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也许我们平日并不会思考哲学问题,但知晓了老祖宗们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为什么是我,我们的民族为什么是这样的民族,那都是因为中国哲学的基因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血液里,使我们带着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释这个世界,去寻找关于一切的答案。
亨利希·伯尔,德国作家,作为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高超写作技巧的作家,伯尔拓展了世界对时代的视野,对复苏现代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1972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本文中的渔夫和游客对于幸福的定义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界定和判断标准,但令人感到非常意外的是他们最终所要追求的效果其实是完全相同的,即“悠然自得地坐在港口打盹儿”,可谓是戏剧性的殊途同归。
游客的逻輯是“只要好好干一阵,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干活了”,所以他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设想,认为物质上的富足能够带来精神上的幸福感,通过不断努力工作而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最终则逍遥地還休,安逸地享受阳光和沙滩而渔夫的逻辑则是每天只维持基本的需求,不奢求太多的物质成就,在这种安贫乐道中享受轻松惬意的时光。从结果来说两者所追求的生活是一致的,那就是闲逸洒脱的轻松生活,但各自的`过程则截然不同。从表面来看这两种生活所谓的幸福非常相似,但是从本质上说又完全不同,就在这种矛盾的统一体中,生成了作者想要表现的价值观念,也就是懒惰哲学的思考。
虽然在文中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这两种思想他更赞同哪一个,但是文章最后结尾处却留给读者一点线索和启示,那就是“对于这位衣衫寒伧的渔夫的同情,此刻在他心里已经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一丝羡慕”,如此来看作者的倾向就不难琢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