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读后感7篇

时间:2024-05-12 作者:betray

读后感是我们对作品的思想和情感的回响,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写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个人思考和感受,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最好的告别》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7篇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篇1

在死亡的门前,我们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它的重要性。——苏格拉底

死亡,总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葛德文用真真切切的现实,和恰到好处的说理让这个话题少了些许冷峻,但是看完这本《最好的告别》还是想到了很多。

最初有许多模糊却挥之不去的想法一直在脑海里盘旋,不知道我能否用文字描述清楚,大概就是有关传统观念与道德绑架。

葛德文笔下的美国社会和中国还是有太多的不同,若是让我们劝告别人在面临绝症的关头选择放弃医疗,这该是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我想这样的压力应该不会比看着他们被死亡所吞噬更小。每个人的观念都是在自己的生活历练里所积淀下来的,根深蒂固,难以改变。所以即便自己接受这样的安静度过最后时光,我们也没法假定所有人都能够赞同并接受这样的离开。

改变观念有时候和放弃信仰一样可怕。

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未必就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也许都只不过是我们在特定环境里必然会做出的决定是一种连我们自身也无法察觉的身不由己。观念,思想,社会,道德,总是这么混乱地井然有序着。

于是道德绑架也便随之而来,或许更像是不同的观念在激烈碰撞里发生的车祸。多数和少数的较量同样难分胜负。

而即便站在中间也难说对错,因为本就没有对错。所以愈显沉重。那么,到底该如何死去?

不断进步的医疗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生存的希望,但即便如此,任何一次救治,任何一场手术也都代表着一次风险。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葛德文用真实的事例告诉我们,许许多多的医疗手段仅仅是为了延长生命时间,却会为病人带去巨大的身体损伤和痛苦,而安息治疗则是用药物最大可能地为病人减少痛苦并以自己最希望的方式迎接生命地终点。

很显然,葛德文是安息治疗的推崇者。他所列举的事例都在说明安息治疗相较具有局限性的医疗技术的好处。

他的故事很能够让人为之动容,看到他对其父亲临终的描述,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一想到爸爸妈妈其实不是万能的超人我就很害怕,一想到他们也会变得苍老我就很慌张。

我甚至想到万一有一天我需要问他们要不要选择接受治疗,而他们的选择是“不”,但我却无法知道他们到底是因为不想受罪说不,还是不愿再拖累旁人而说不,我的内心就无比伤痛。

把这样的选择放在自己身上也许会容易许多,但是爱我们的人,应该也要这样为我们而担忧了吧。

其实死去或许并没有那么难,告别才是最最伤痛。如果可以,永远不说再见。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篇2

我一直觉得我是开心的,快乐的。

从咿呀咿呀说话,到跟着老师学拼音,学汉字,学英语,一直都在成长,一直都在进步,眨眼间读完了二十年书。从穿着裤裆开始走路,到村口的石头山上滑下去,裤子的屁股都磨出两个洞洞,慢慢的学会了打乒乓球、打网球、踢足球,甚至马拉松都跑到了324。

我一直以为人最大的幸福就是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

一天早上,我照例出门晨跑,父亲语重心长的说:“不要跑的太过了,不惑是道坎。过了这道坎,人的巅峰也就过去了,要注意保护自己。”父亲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偶像。记得他十八岁就远离家门闯天下,练就了一身的经验和阅历,一身的肌肉、使不完的力气也一直是我仰慕的。 直到近十年来发现他的记忆力衰退,视力变差,听力下降的很厉害,高血压、冠心病以及其他派生疾病也一直困扰着他。看着他满头的银发,花白的胡子,因年长而松弛的皮肤,走起路来也不再精神抖擞。不得不感叹:父亲老了。

母亲,又何尝不是这样的。经常忘记了钥匙放在哪儿,经常忘记了冰箱里的食物。衰退的记忆,变形的体型,衰弱的智力,突然发现,我母亲怎么就是这个样子呢?原来只要教育两个孩子就可以了,现在要教育四个“孩子”了,小孩子越来越好教,老孩子越来越难教。

?最好的告别》,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我们自己好好的审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定位。不是可能,是真的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真的老了,电视广告里的腰酸腿痛就真真切切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突然之间发现自己老花了,不再拥有那双洞悉社会的眼睛,忽然之间发现自己耳朵也背了,从未背叛的耳朵也不灵了,就这样,通向世界的大门变得越来越窄,如同慢慢地掉进一个深不见底的井里,一天比一天深,离井口越来越远,任凭你再怎么呼喊都无济于事。自己的孩子也拥有了更加多的责任:工作,生活,配偶,子女的抚养,子女的教育。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们,是不是也开始慢慢嫌弃这个眼花耳背的父亲?

老了,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告别肉体的勇气,以及做好告别肉体的准备。总有一天,还是要告别的。不管是自己极不期望的方式,中风、大小便失禁、满床的大便、口齿不清晰、孤零零的周围一个人都没有;还是自己期望的'方式,正如我97岁的外太婆,一大早洗好衣服,然后躺在床上一觉睡去再也没有醒来......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篇3

不可否认,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面对一些正常的初始衰老迹象。随着年龄增长,人会越来越意识到,死亡,尤其是突然而决绝的死亡,或许没有那么令人恐惧而衰老却着实是个折磨人的小妖精。如同良好电子系统的突然崩溃,仿佛铁丝锯断脚踝的电影桥段,衰老的随机性和逐渐性,会让成年人的世界日渐崩塌,直至黯淡消亡......

阿图·葛文德,印度裔美国外科医生,出于对临终关怀这一课题的兴趣,以多年积累、游访及亲历的众多事例,著作此书,既有对医生从业人员定位的建议,也有对临终关怀领域发展的介绍与展望。有数据,有实例,有采访,是西方科学的理念。

但全书由从未离开过印度的祖父在印度传统家庭中养老始,由移民美国深造终身践行科学行医的父亲魂归印度恒河的仪式终,骨子里的东方思辨与哲学,又在告诫读者,无论是病患还是家属,最终选择权依然在你们手中,何时进,何时退?在战术上积极运用先进科学手段克服生死攸关的大病症,在战略上适时退回独立而有尊严的生活状态“藐视”衰老,甚至是死亡。既然我们不能选择生的方式,至少应该为如何体面的死亡做出自己的判断—了解自己最在意的生活底线,不做无谓的生存挣扎。整本书的读感犹如观看李安导演的电影,外在观感很西式,内在灵魂依然保有东方韵味。

彩蛋时间:这是一篇书评,也是送给自己不惑之年的礼物。较之六年前的那份生日礼物,字里行间明显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了解死亡与衰老,除了催生爱意,还会给予你面对的勇气。面对死亡,正视衰老,过好这一生。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篇4

习惯了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就很难再沉静下来读完一本书。于我而言,这事还不算难,看书是我的爱好。“果然还是要好好活着,活得久才能读更多书,像是活了更久”,这是到目前为止,看过的最喜欢的书评。

最近在读美籍作家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作者还有另一个身份——外科医师。全书站在医生的角度探讨如何迎接、面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即衰老与死亡。该书一度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阿图·葛文德除了是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可这些并没有引起我的兴趣,而是被书中的一句话吸引,“一个60岁健康人的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线也只是一个20岁年轻人的1/3”。简单的陈述句,却有力的击中内心,愈发增加了我对生命的敬畏感以及人终将衰老的无奈之感。

衰老、死亡的话题因为过于沉重,几乎不会被提及,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不会有人教我们怎样去应对它们的到来。去年夏天因为身体不适住院就诊,在icu(重症监护室)住了两晚,临床是一位高龄爷爷,整夜的呻吟,厚重的喘气声以及反复重复的话语,让我深刻感受到变老或者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在美国以及当今世界的其他很多国家都很缺乏老年病学医生这一现状,是值得全社会都该去思考的问题。在美国,身体还算健康的老年人一般是自己独自生活,独立完成衣食住行,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交际圈。儿女也会定期探访他们,可如果一旦身体健康状况变得不再良好,一切都会发生改变。

当我们衰老到不能照顾自己,进行基本的日常生活时,该用什么方式继续有尊严的活下去?书中提及到养老院、疗养院等等机构,但随即作者也提出这些机构的弊端,它们与监狱有着相似之处,生活在一个被允许的范围之内,会有人监督你按时做每件事,包括吃饭、喝药和睡觉,日复一日,超出范围之外的活动是不被允许的。我们老了但对生活的要求不能仅仅是安全,针对如何平衡善意的保护和自立的尊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晚年生活的伊甸园里是不能只有安全和保护,有价值的生活也是我们需要的”。书中关于在生命最后阶段的人什么时候该努力医治,什么时候放弃治疗,也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作者试图通过自身丰富的医师工作经验让读者理解个人生命的有限性,“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

思考死亡是为了活的更好。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我们离告别还有一段旅程,在最后的阶段到来之时,望内心能更从容。读完这本书,我并非从此不再害怕衰老与死亡,还是会害怕。今生任何事情都有第一次去经历的时候,大家都一样。生而为人,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是我所向往的理想状态,也是我所理解和定义的最好的告别,对我来说,生命的厚度更重要。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篇5

这本书是闺蜜介绍给我的,从去年看到今年,看开头分分钟想睡觉,有种看不下去的感觉,但还放不下,总是想翻翻,越到后面越有带入感。

作者被寓为医生中最会写作的人。这本书荣获20__年众多媒体大奖。在书名的下方有个副标题----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我们都去过医院,医生的能力会让你有一种安全感,但是作者却认为对于自我认识的威胁,最严重的莫过于解决不了病人的问题。

我们终将都要面对家人、朋友和自己的衰老与死亡,其实再高科技的医学也不能帮助人类长生不老,高额的医药费也并不能挽救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生命。

作者说他在医学院读书期间学到很多东西,但不包括死亡。在病人家属问到:“她要死吗?”他不知如何回答。其实家属言下之意是病人如!何!死!

这本书信息量好大,一个个真切的故事,囊括了大量的心理学、社会学的实证,归纳起来主要从三大话题展开:临终医疗、护理以及养老。

作者从不同身份的角度来阐述医学、疾病和老年。使我们能更明智地思考这些本就无法回避的问题,并且做好应对的准备。

思考死亡是为了活的更好。作者这句经典让我不再惧怕谈论死亡。

曾经在重阳节,陪女儿参加舞蹈学校的活动,去过养老院,走进去的那一刻我就想哭,那里的老人大部分是因为患病子女没时间照顾才不得己送去。我询问了好几位老人,他们的实际年龄都比我目测的至少老5-10岁,简陋的房间里只有床、床头柜、衣柜和坐便椅,每天基本只靠发呆来打发时间。这样只会加速他们病情加速。

那次在养老院只有短短1个小时的相处,我和孩子临走时老人那种不舍的眼神我都不敢正视,拉着的手不愿松开。

可见心理关怀是多么多么重要。书中也提到:修复健康,也需滋养心灵。孩童时代,父母甚至是祖父母对我们呵护备至,他们老了,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关爱有加。

“当我们无法准确知道还有多少时日时,当我们想象自己拥有的时间比当下拥有的时间多得多的时候,我们的每一个冲动都是战斗,于是,死的时候,血管里留着化疗药物,喉头插着管子,肉里还有新的缝线。”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我们无法选择生命的长度,但可以选择生命的宽度。

关注当下,而不是未来,随着年岁的增长,快乐程度提高,会比年轻时更少焦虑、压抑和愤怒。但我想奉劝朋友们,在能够享受生活的同时对自己的身体保持高度的警觉。

最最让我想跟大家分享并且我们可以及时做到的就是书中p34----脚才是老年人真正的危险,导致跌倒的三大主要危险因素是平衡能力差、服用超过4种处方药和肌肉乏力。没有这些风险因素的老年人一年有12%的机会跌倒,三个风险因素都占齐的老年人几乎100%会跌倒。

美国有专门的老年病医生,作者在跟着专家实习的时候,专家在聆听完老年病人的阐述后,观察他们从椅子上站起来是靠手推扶手还是轻松地自己站起来,然后都会仔细检查他们的脚。绝大部分老人暴露了问题:由于无法弯腰够到脚,所以不洗脚,不剪指甲,趾间有疮疡,脚球处有厚厚的老茧。

朋友们,从今天开始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脚吧。减少服用处方药,增加平衡感和肌肉力量,把跌倒的概率降到最低。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篇6

在我过往的三十年中,历经过我外公外婆的去世,爷爷的离开,那种亲人般离去私心裂肺的痛还长留心间。去年,我更遭受过我的第一个孩子在我腹中,未满三个月就已经胎停的打击。我更不敢去想像我父母的离去及其爱人的永别会是什么样的情景。但是我一天天的成熟,父母一日日的老去,这是都我不可回避的事实。人真的在生老病死自然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于是我拾起了这本书《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本身是一名医学工作者。在书中既有作为医者的专业角度,也有作者作为子女,朋友的角度。全书更多的是对让我们很羡慕美国完善的养老机制的批判,但不是枯燥无趣的讲述养老院的制度,而是穿插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患者的小故事,甚至还有作者的父亲在罹难肿瘤的案例,我读到最后真的是已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

关于衰老,首先我要承认是一种不可逆的现象,我想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老了就要承认,但是在老的过程中要学会如何优雅从容的老去,该放手的时候就应该坦然地去放手。

关于死亡,我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常常思考到死亡,尤其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只要想要有一天我会死去,再也见不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就会感到一种难以呼吸的痛。我们总以为我们时间多到无聊,总以为有时间让我们任性一回……谁让那时候的自己年轻呢?(读后感)现在的我,时间不在是“毕业遥遥无期”的那种慵懒,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紧迫感,我也终于意识到生命从开始就已经意味着结束,所以我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尝试,多经历,多感受。可能真的怕死,因为我还有还多未完成的心愿,可能真的舍不得死,因为留下太多遗憾。在书中我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面对死亡的勇气,虽然在死亡面前,我们是那么的无助痛苦,但是至少能坦然接受死亡的事实。

结合我自己的平日教学教育工作,在中学阶段开展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能使学生正确认识死亡,消除和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健康和生命的.意义。类似c同学的惨剧将不会在学校发生。更重要的要学生尊重生命的价值。了解死亡并且坦然接受的必然性并不会让人消极和悲观,反而会促使人更加积极地思考该如何更加自主。更有勇气,更有尊严的走向生命的终点。

人生就是一场场的别离,当脐带被剪断那一刻,宝宝和妈妈经历了第一次“别离”。断奶,宝宝和妈妈的第二次“分离”。上学时我们的第三次“别离”,孩子的青春期,我们的第四次“别离”。爱情使我们第五次的“别离”。永别是我们最后一次“别离”。一次次别离,一次次成长。

皮像再漂亮也会衰老,不变的应该是有趣而深刻的灵魂。多看书,看好书,也是变美的修行。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篇7

阿图·葛文德在这本书中讨论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衰老和死亡。初拿到这本书,我没有马上读。面对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我内心是拒绝的,避之不及。而且,在二十岁的年纪,衰老和死亡似乎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有一天无意中翻开读了一段话,就被深深地触动到,当即决定开始读这本书。

葛文德围绕衰老和死亡讨论了三个话题:养老、临终医疗和善终护理。从葛文德的文字中,我欣喜地看到,无论是罹患绝症的病人还是衰老脆弱的老人,好好活到生命的终点不是不可能的。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改变观念。我们在对待病人和老人方面最残酷的失败,是没有认识到,除了安全和延长生命,他们还有其他优先考虑事项,譬如避免疼痛或不舒服,尽量保持头脑清醒,偶尔能和家人外出,实现个人生命具有完整性的感觉。通过改变每个人生命最后阶段的可能性这一方式,我们有机会重塑我们的养老机构、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对话。

有一些有意义的改变正在发生。对于老人,可以有比疗养院更好的东西,譬如辅助生活。遭遇死亡,可以有紧急抢救之外的其他选项,譬如善终服务。患上绝症,医生、病人及其家属应该通过一系列谈话,考虑清楚什么时候从为时间而战转向争取人们珍视的其他事物。

关于衰老和死亡,我们越早思考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