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能够激发读者对书籍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技巧的欣赏,读后感是我对文学作品的个人理解和感受的表达,它展示了我对作品的独特视角,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地坛之读后感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地坛之读后感篇1
我认为史铁生先生的创作灵感以及他写作道路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病痛。他终年被禁锢在轮椅上,行万里路是做不到了,那就读万卷书;无法使自己的物质世界变得富饶,那就让自己的心灵花园走向美好。他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让心灵在天地间挟飞仙以遨游,用更深沉的目光去审视世间万物,向另一个世界眺望,在黑夜的宁静中回忆白昼的喧嚣,在死亡的归途上小酌生命的悲欢离合。
史铁生先生所有的文章肯定都是在轮椅上完成的,但文中的他很少坐在轮椅上,要么是重回儿时重品历史百味,要么是憧憬未来重新生机勃勃。这么说他在生活中好像只是沉浸在过去或不着边际地设计下辈子。比如在《好运设计》中,他把自己设计成了一个在顶尖大学当博士生的卡尔.刘易斯,什么都是完美的。但这篇《好运设计》是他自我点醒的一个过程,因为人是不可能完美的。一个完美的系统肯定会崩坏,学会接纳自己的劣势,这便是病痛教给史铁生先生的。
史铁生先生有两篇相当长的散文是《记忆与印象》以及《记忆与印象2》。这两篇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作者脑海中的往事,挑取印象深刻的、有意义的事叙述出来,加以“大小史铁生”的评价,使作者对事物的评价有了多样性,一深刻一浅显,既不呆板,也不生涩,完全是发自肺腑,来自心底。
在《记忆与印象2》的开头,有这么两句话,我觉得值得我去琢磨:“记忆,所以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我从字典上发现,记忆的意思是“过去的事物保存在脑子里的印象”,这仿佛把印象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保存在脑子里的,一个是没保存在脑子里的。因为有或有过印象的事物肯定是见过的,见过的肯定是过往的。但字典上对于印象的解释是“感受过、接触过的事物在头脑里留下的迹象”,也就是没留下来的不叫印象。这就有些令人糊涂了。但是稍微抠一下字眼就会发现,在上文中我们解释记忆之后,解释印象之前,对印象的分类中把印象分成了两类,一部分是记忆,另一部分是被遗忘的印象。“被遗忘”并不代表它从来没来过,并且作者也说,它们只是在脑海深处深睡着,抵抗着岁月的风化,之后再突然醒来,变成平凡无奇却令人唏嘘不已的青葱岁月。而作者笔下“牢笼外的天空”,也正是这些人生中的美好岁月。
年少气盛的我们总以为一路的飞奔向太阳才无愧于生命,这没有错,我们也需要那股冲劲。但总会有东西阻挡你,或是一块绊脚石,或是一面看起来无法逾越的高墙。如果短时间内无法翻跃,别不知所措,也别硬碰硬,那就静下心来好好整理整理被风吹乱的衣襟,欣赏一下拂上身的露珠,回望曾洒在你身上的盈盈露珠,用心灵看穿这阴霾。最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睁开眼,又是一条通天大道。
读地坛之读后感篇2
同一本书不同的人会读出不一样的味道。百味人生!
?我与地坛》写的是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读地坛之读后感篇3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作品,是史铁生花十五年的结果。文章中作者写了对人生的感悟,在文字中作者有了很省的感情,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因为腿疼来到了北京的一个大医院,从此以后,史铁生再也没能站起来过,他在人生的最重要、最狂妄的时候不幸失去了双腿,这个疼痛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在这个惨痛中,是他的母亲唤醒了他的意志,在这里史铁生有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下去。
然而,他打败了困难的挫折,每个人都不可能会一生都一帆风顺的,会遇到种种不可磨灭挫折,种种的抗拒不了困难,只要我们愿意去挑战、去克服。就不可能会有做不成的事。
?我与地坛》史铁生的文章中让我学会了坚强的意志,让我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解。
读地坛之读后感篇4
当你望着浩瀚的星空,吹着徐徐清风,享受宁静时,难免会想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我是为什么而活着?”然而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却久久不能回答,但在今天我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以他的视角,得出的结论,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还记得书中所说:“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话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亡并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死亡而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我们应该期待他的到来……”是啊,这已经是一个定数了,而人们为什么一定要探究这个问题得到答案呢?在文里,这一句句触动人心的感悟,不正是象征了作者从绝望走向希望的希望的路吗?他受了如此大磨难都要坚持活下去,而我们这些没有残疾的人不更应该向他学习吗?
看见史铁生我不由想起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上天要把最重要的事情交给你,必须要经过种种磨难才能在千百人之中脱颖而出,这不就是他坚毅的精神吗?他也没有因为身体缺陷而放弃自己写作的梦想!
想到这里,我想起了曾经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有一次我去赶公交,看见对面有一个流浪歌声,我站在桥这边,他蹲在桥那边,吹的是萨克斯,曲子是“雪绒花”,那一瞬间,我感到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一切喧闹的声音都没了,这么美妙的音乐,除了我和几个“闲人”在欣赏以外,其他人都置之不理,匆匆走过,这不就是千里马还没遇到伯乐时吗?当自己的才华不被人欣赏,被生活压迫的喘不过气来时,还坚持自己的梦想,满怀希望的活下去……这就是我最佩服的精神。
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不同的评价,而在我认为,只要活下来,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读地坛之读后感篇5
?我与地坛》是本不同寻常的书。
她的作者史铁生在我心中,本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一个双腿瘫痪又长年患病的一个人是怎样创作出这样一本书的,我不知道,我只感受到了,从它的文字感受到了一首悲凉的曲子。
可能是因为它的作者的原因,这本书我读得更认真,更仔细,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是《秋天的怀念》,我之前在翻语文书时略看过,只觉得史铁生对她母亲的怀念是深厚的,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再回想史铁生的母亲时,只觉得她是一位辛苦的母亲,那样的富有文采,那样的爱花,可是因为生活的束缚她迈不开脚,当史铁生同意跟她去看菊花时,竟成了永别。母亲去世了,这时候的史铁生才好似猛然醒悟,要好好地活……我们沐浴在母爱中,却从来没有关心过她的一切,这让我想起了张晓风写的《母亲的羽衣》中,母亲们曾经是天神宠爱的女儿,她们拥有着美丽的肌肤与无忧无虑,但有一天她们把羽衣自己锁在了箱子里——因为她们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她们曾经可以快乐的,自由的飞翔,她们可以凝望远方,她们可以和朋友去看遍世上绮丽的风景……
但有一天,她们把这些隐藏起来了,变得成熟与稳重——因为她们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一个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包括美丽的肌肤与宝贵的时间。
读地坛之读后感篇6
如果有一本书浓缩的是人一生的日月精华,如果它带来的是无尽的感慨与感动,如果它如同一股四季融合在一起的囊括人生酸甜苦辣的风,如果它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却还如同昨日般鲜活地流动在我们的血液里,激情澎湃地撩动我们心中那条敏感而脆弱的神经,那它无疑就是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了。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它深蓝深蓝的封面牢牢地扣住了我的眼球,很蓝很蓝,蓝得像风寒病人的脸,蓝得散发出一阵阵诡异而神秘的气息。它令我想到压抑恐怖无生还之地的黑洞。史铁生先生的文章也是蓝色的,但是它就像一个单调的调色板,有时候加点白色,有时候抹点蓝色,因此它的蓝是多样的丰富的,组合在一起形成绚丽而耐人寻味的蓝色世界。
?我与地坛》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一本智慧。它让我在另一个角度观察生命,在绝望和希望的临界点品味人生。
生与死。这是一个在死亡线上侥幸被死神遗弃的幸运儿所必定要思考的问题,这也是社会上麻木忙碌的人们所没有时间思考的问题,这更是一个人对生命绝望却还残留不舍的时候徘徊不定的问题。但是这不是一个正值狂妄年纪的热血男儿所需要思考的问题,然而命运的作弄,史铁生先生便恰好在这个狂妄的时候成为了那个不幸的幸运儿。也正好,地坛适时出现,天时地利人和才酿造了史先生笔下的智慧。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的沉着稳重深深撼动了我。生死不是我们能选择和掌握的,它必定会来,它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因此我们所能够做得只是好好地利用生与死之间的时间。不需抱怨生在何时,不需寻觅为何生,不需担忧死的降临,不需计较死后如何。人生就是旅途,人只能在一辆没有转弯后退刹车的汽车上乘坐,生是起点站,死是终点站。倘若你的心思在汽车的快慢变速中焦虑,在估计着终点站的方位,在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地上的坑洼,那么不论是沿途大自然的千姿百态,车窗外行人的友善微笑,还是街道上的霓虹灯影都会与之擦肩而过,遗憾地成为省略的过去。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我们何必去在乎它呢?我们不能匆匆忙忙赶时间似地跑完了一生,生命不是怕上班迟到的挤车族。
母亲的爱与关怀。史先生是幸运的,因为他拥有一个睿智温柔的母亲,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支撑着他。他的文采,他的文学道路,他的人生感悟,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母亲的睿智和引导。可惜的是,直到母亲去世,迟钝的史先生才能感受到那份浓烈的爱。那份迟到的真心实意的追悔莫及的情感在书中每个角落里激荡,不眠不休地警示着我们。任何情感,一旦错过了懂得珍惜它的时机,错过了履行回报它的有限期,再怎么后悔莫及也是徒劳。史先生含恨后悔为什么不能早些想到这句话:“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否则也许他就能早些懂事了。
?我与地坛》中的一句话很让人痛心和感动“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合欢树》《秋天的怀念》是对母亲的追念,是史先生的遗憾和悔恨。独爱《秋天的怀念》。北海的菊花开了,却没有和母亲一同去看看。这种遗憾是一生的痛,无法言语的。
母爱的重量是永远无法估量的和计算的。人类有再丰富再深渊的想象力也无法想象母爱的力量。风是摸不到看不到的,但是我们能通过周边事物的动态来感受它的存在。其的强弱也是能感受的。它可以是只能吹起一片叶子的微风,也可以是能瞬间吞噬一座城市的飓风,也许它能更强劲。风是大自然的霸主,因为我们无法估量它,也许它能摧毁整个地球。母爱亦如此。
?我与地坛》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本智慧。细细地品读它,无尽的精彩会在思想中跳跃迸发,无尽的感动会在心里汩汩流动。
最后再看看封面那片刺痛的蓝,却显得不那么惊悚。它更多包含的是疼痛与恐惧后对人生的豁然开朗,正如在披荆斩棘、翻山越岭攀上悬崖后眼前的海天一色,只是它在经历了生死的磨练后显得更加沉重且珍贵罢了。
读地坛之读后感篇7
天道沧桑,人世芳华,静守命运,天下独我。于《我与地坛》,我初感受到那揪心的疼,是我在看到他的另一本书的简介之后,简介是这样说的:他转动轮椅的手柄,轮椅前进、后退、转圈、旋转180度360度720度……像是舞蹈,像是谁新近发明的一种游戏,没有背景,没有土地甚至也没有蓝天,他坐在那儿轻捷地移动,灵巧地旋转,仿佛这游戏他已经玩得娴熟。那是我想他是怎样的自嘲与悲哀,于此,我初观望他的一生,将他的生命线连起。
史铁生在逼仄黑暗的世界里孤芳自赏,在玩这样特别的游戏,我每每想到这个,都会觉得无比沉重,可能是因为他那在几近崩溃时的茫然与无助深深的成为了我的倒影,天再逼他做选择,却不≤.1mi.net≥给他留一丝一毫余地,那时地坛成了他唯一的家,唯一的寄托,唯一的希望。他在地坛中摸索着生机和希望,与自己的存在,苦苦探索,苦苦思考,在绝望中挣扎,我想那时年轻的他一定很想站起来指着苍天问:为什么待我如此不公?可惜,他已站不起来。他想这个问题想了很久很久,他看着地坛内的人来来往往,他一个人静静地呆在那儿,后来他似乎想明白了什么,于是他也就不是整日整日地呆在那儿,等他渐渐找到出路,成为了一名作家,他自嘲道: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那好像是吐出一口气,静静地靠在轮椅上,淡漠地评价自己的生命,史铁生,用这十个字总结自己的一生。
我想他的话里带着些无奈吧,但也许他已经释然,所以他才会这样客观并且残忍的正视自己的人生,说出这样一句连我这个旁观者也心痛的话。我就像那个王子一样,想着这种事我一定接受不了,也不知道有一天我能否像他一样不带任何感情的看着自己。
史铁生在几近绝望。,连自己都快放弃自己的时候,就这样一个人默默地藏在地坛,接受母亲疲倦的眼神,也许他不想接受这个世界,他想逃避,以至于他用男孩的倔强来承受母亲的目光,就这样一直一直,知道母亲去世,他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可惜已经晚了。史铁生用他的一生向我证明亲情是多么的令人遗憾,我开始后悔,这样的十几年来我做的一切,我的冷漠,我的生疏,我躲藏的眼神,都令我产生了恐慌,我担心我做的这一切,都会让我承受些后果,那可能是我不能或者不愿去承受的,我现在想努力抓住些什么,因为我不想去延续史铁生的悲哀。母亲的苦,母亲的累,母亲的去世,这是史铁生人生当中第二次巨大打击,他刚解开为自己系上的结,却又陷入母亲爱的包织网中,母亲已走,这网也许永远也解不开了。
在我难过伤心的时候,我就会拿出我与地坛读一读。在事情多得不行,可人却越来越烦的时候,我也会读一读它,然后我会慢慢平静下来,因为我发现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去做,而不是我不得不去做。
以上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提供的8篇《《我与地坛》读后感》,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读地坛之读后感篇8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发给人生的一封感谢信,史铁生试图通过这次写作来回顾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双腿残废之后,那段艰难的岁月,陪伴史铁生的人或物。史铁生是幸运的人,当时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二十出头的青年,意气风发,正是大展才华,挥洒青春的年纪,就这样瘫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内心的愤慨与寂寥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于是他暴戾,阴郁。
然而,史铁生的头脑还是清醒的,史铁生努力的克制自己,于是史铁生遇到了地坛,也可以说是地坛找到了史铁生,亘古不变的景象转化为内心的震撼,遍地的萧条,却让内心孤独的史铁找到了心灵的家园,于是史生铁爱上了这里,这里的一切仿佛是专门为他设计的,宁静,空旷,没有人来打搅,史铁可以静静的坐在那,抑或看书抑或发呆,于是,先前的躁动便被地坛这宽宏的大气所吞噬,可以说,这使心灵的沉淀。
可叹的是,史铁生忘记了,史铁生不是弃儿,在史铁生痛苦的时候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妈妈,年轻却饱受苦难的儿子,行动不方便,内心bao动,烦躁,却偏偏一个人去了那荒芜的地坛,作为妈妈,怎能不担心,但只能待在房间干等,内心的煎熬却在激烈的进行,她没有错,但此刻却在默默忍受儿子给自己的惩罚,母爱是宽容的,儿子的安全才是她现在最担心的。
回忆过往,当年那个自暴自弃的少年已经长大,于是史铁生缅怀着那段时光,在那艰难岁月中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妈妈给予的关爱与启发,地坛里他自省,弥漫着浓郁的人生况味,但那只说明过去,现在,史铁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幸福之路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