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也是一种反思,通过它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写读后感可以是一次启发,它让我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机遇,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00字6篇,供大家参考。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00字篇1
初次端起了它,是在别人的推荐下。
刚看到书皮上的那一弯新月,那种神圣和庄严,透彻的穿过身体,像是在探寻,又像是在欣赏。
书中的"路"坎坷复杂。情节像是一团被人千百次蹂躏,一线绕着一线;又像是剥洋葱,一层又一层。但那淳朴庄严的资料,根本不会让人觉得乏味、无趣。反而让人钻了进去,成为故事中的一员!一次次跌倒的新月,又在亲情和感情的帮扶下一次次的站起来。终甩脱不掉。哪怕是一个小人物糟遇了不测或是遇到了麻烦,心都像是被刀割!悲切凄凉的爱,终使人悲痛。一个个故事情节,成了人们常挂嘴边的话题。
读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被书中美丽的言语和措辞深深的吸引了,不管是对于景物的描述,还是对于环境的衬托,作者运用的词语都那么的恰到好处,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就不以为怪了。读完这本书,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心中的悲痛与遗憾久久不能释怀,我甚至抱怨作者为什么如此残忍,要赋予一位完美的妙龄少女如此苦难并短暂的一生,要拆散一对真正相爱的人,让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这阴阳两地的隔阂,死了的人解脱了,而活着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
我以往想到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本书的书名要叫做《穆斯林的葬礼》,穆斯林的葬礼,葬去的究竟还有什么呢?也许还有人类永恒的主题—感情,这也是作者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但作者以一种似现、似全似残的写作方法,更令人容易深入文字中,我的心境好似秋风中坠下的一片落叶,随着人物的经历,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最令我震撼心灵的是新月与楚雁潮的感情。韩新月和楚雁潮找到自我的感情了吗?好象找到了,又好象没有。
读过他们,令人有一种由衷的钦羡,又有一种揪心的疼痛。从一开始的师生情深,发展到最终的心灵盟友,乃至灵魂密友,在阅读他们两人的言语和对白的同时,我内心深处也被一种深深的,同时又极为强大的情感震撼着。我不能不承认,我被这种高尚的爱吸引了,完全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中,随着主人公的心境也不禁的随之变化。
说实话,我很羡慕,甚至向往他们两人之间的那种相儒以沫,但可惜的是她的感情追求显得稀里糊涂,几乎在不懂什么是爱,什么是职责的情景下,就懵懵懂懂地跟着本能的喜好感觉飘飘然起来,乃至最终死到临头满脑子还都是那么可怜的一点所谓的本能的完美感觉。不幸的出世、抑郁的生长、痛苦的感情、悲惨的丧生……新月的杯具也许恰恰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叫人不得不为之哀叹,这也正是整部小说的过人之处罢。
生命在命运面前似乎微不足道,哀歌为谁而响起?《梁祝》乐曲在春蚕吐丝的节奏中淡淡远去。留下一片纯净,一片空灵……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00字篇2
一本书,从秋天的午后读到下雪的冬天,竟然断断续续看完了整本书,这本书还是让我感触颇深的,也学到很多知识。
1、回族的产生起源于唐朝,最初是一些来做生意的阿拉伯商人,在元代被蒙古族横扫后,被大量强迫迁徙到东方,元朝的官方文书称他们为“回回”,他们本身也以“回回”自称,所以我国就有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经过一千多年的同化,大部分生活方式已经跟汉族没有区别。
2、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我对伊斯兰教的成见和敌意。想当初,西路军过陕甘宁时,跟以马步芳为首的回回们,那可是有不共戴天之仇的,特别是马步芳那句“待到剿灭了西路军,一人一个女学生”注定了他只能客死国外。通读了《穆斯林的葬礼》,书中所述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六十年的兴衰,跟我们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北平玉器梁家的国仇家恨,跟我们中华民族也是心灵相通的。有宗教信仰的人在面临大灾大难时心中也会更多一线希望吧。
3、有很多时候,处在大的环境下,管中窥豹,人是很难看清事物本身的。1937年,日本人都打到北平郊外了,英国人朋友亨特劝韩子奇带上全家跟他一起去伦敦,韩子奇也明显感到家产在北平肯定保不住,但是他老婆不愿意离开北平,不愿意丢掉玉器梁的金字招牌,不知道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竟然寄希望于国民政府,甚至寄希望于日本人,所幸韩子奇带了一些传世的珍宝跑只身去了英国,但这一别竟是十年。1966年,轰轰烈烈的运动就要开始了,韩子奇那五千年前的玉铲、四千年前的玉璜,那商代的玉玦,汉代的刚卯、唐宋元明清的传世珍宝怎么可能保得住,被打倒的韩子奇聪明一世,在此时想的却是给亨特写英文信求助,还好他儿子把信烧了,不然这信到了邮局就是韩家投敌叛国的罪证。
4、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无论在任何岁月,北大校园里楚雁潮和韩新月的爱情跨越了家庭背景,跨越了师生恋的伦理道德,战胜了以梁太太为首的没文化的宗教信仰坚守者,百家笔记网()支撑着韩新月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对抗病魔。看似儿女情长,但楚雁潮对鲁迅《故事新编》的翻译贯穿始终,铸剑、出关、非攻都是在描述对生命的不屈的抗争,遗憾的是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却没能在那时出版。
5、《穆斯林的葬礼》出版于30年前,在27年前获得矛盾文学奖。书的前半部分是很引人入胜的,让我诧异的是为什么要在结尾处说出韩子奇不是穆斯林的身份,一个隐藏了一辈子的秘密为什么不能带走呢。
6、随珠和璧,明月清风。这韩家博雅宅门前的八个大字让我知道了我家随州还有与和氏璧齐名的随侯珠,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00字篇3
这个寒假中唯一不让自己堕落的项目就是读书了,还好寒假中读了三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围城》和《穆斯林的葬礼》。第一本书应该要重新读一遍,做好读书笔记。
这本《穆斯林的葬礼》是弟弟从他们班里借来的,最开始我不是很想读,因为我更像度一些方法论的书籍,不过反正在家闲来无事就读着玩,没想到还挺吸引我的。
?这本书中有很多关于玉的历史的讲解和穆斯林少数民族特有信仰,风俗和生活习惯的描写,这些知识增长我的见识。我的读后感只想写写自己对书中的故事,人物的感受。
书中用交错的手法写了?从抗日时期到建国之初一个家庭两代穆斯林的命运纠葛。虽然主角撕下一代的韩新月,但是读完书个人感觉唱重头戏的是上一代韩子奇,梁碧君和梁冰玉的纠葛。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的善良也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的邪恶,甚至在这本书中你找不到一个人是故意做坏事的,可是结局却是令人唏嘘。再读书的前半部分的时候,我很讨厌梁碧君也就是韩太太,前半部分的她,虽有一儿一女却是一心向儿子言语行为都透露着对女儿的疏离甚至讨厌,以至于我在看完第一节就猜测这个女儿不是她亲生的(当然我才对了,只是这个女儿的来历比我猜的还要令人咂舌),虽然能感觉到对丈夫的关心但是有常常显露出对丈夫的恨意,到了后半部分谜底揭晓,我的韩太太的讨厌变成了同情甚至理解。韩太太从小长姐如母的带大自己的亲妹妹,可是自己的亲妹妹却拐走了自己挚爱的丈夫,而在此之前自己一点点的防备都没有!现在的狗血电视剧也不过是闺蜜拐走丈夫,这可是自己辛苦带大的亲妹妹,而自己为了家庭的完整和颜面却要继续和这个男人过下去,还要一天天的抚养他们两的孩子!这,恐怕任何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都不能再平静安详,内心的怨恨发泄出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再说韩子奇和梁冰玉,韩子奇也算是逆袭成功,从一个流浪儿到一代玉王,如果没有战争,如果不是韩太太的固执,他或许可以继续商业上的传奇并且他还是一个人真正的爱玉如命的人,他也或许可以居家搬迁去国外逃过悲惨的战争,可是他没有。一方面是因为他爱玉如命,他舍不得将玉留下,一方面是因为他本人具有很强的家庭归宿感和责任感。从这些方面来讲他真的是很棒的。另一方面,他在感情中是一个软弱的人,他没有坚强的拒绝梁冰玉,是这一出家庭悲剧的起源,至少是表面上的起源。梁冰玉,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有颜有才,但是她在感情中软弱而任性,这个角色有点像前一阵电视剧《中国式关系》中男主的第一任妻子,一辈子为爱而活,可是却爱的没有了是非没有道德结果就是伤人伤及。以我拙见,梁冰玉感情中的软弱而任性真是这个家里悲剧的源头。第一次爱错了人,第二次因为前一次的伤害而不敢再爱拒绝了一颗火热的心,当对方怀着一个火热的心死在战火中时,她几乎是奔溃的,所以她直接找了最不会欺骗她的姐夫!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也许会承认人的理智是大不过情感的,可是我还是很不齿梁冰玉。两次伤害就让她如此奔溃,现在社会的中多少菇凉在感情中是伤痕累累,单身的有过伤,成对的也未必就没有伤。可是因为自己一时有伤,选择潜在的更大的错误真是不应该,而且还伤害的是自己最爱的两个人,加上自己就是三个人,不,还有下一代!如果说对梁冰玉的这些行为我是不齿还带有些惋惜的话,那么等我看到她回国面对姐姐时的所言所语,我简直是厌恶。明明是自己有愧,可是她却扛着她所理解的女权主义大旗和爱情大旗为自己辩护。虽然我也不是很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女权主义,但是为了自己伤害最亲最爱的人就是自私! 一个原本风雨飘摇中走过来的家就这么人心崩塌,貌合神离,因为特定的历史,更因为自私和脆弱!可惜。
下一代的生活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天星和淑颜本来就只是为了结婚而结婚,过日子可能还好,想要知冷知热恐怕难。新月,本就是这本书的悲剧担当,失去了新月的楚雁潮,生活也不幸福。虽然这本书的明线都是放在新月的悲剧上,可是看完书,新月的悲剧在我心中到没有那么重,甚至说是排名最后。
看完整本书,我只感觉:
或许正如“成年人的生活本就没有容易”,或许是我们想要的太多,或许我们太脆弱。幸福哪有那么容易,也许要花上所有的坚强,努力和聪明。尽管如此,还是愿我和我爱的人生活的幸福。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00字篇4
?穆斯林的葬礼》是十分经典的一本书,我久闻其名缺从未开始读它,也许是因为“穆斯林”这三个字的神秘和我对它的不理解,也许是对葬礼的的恐惧,从中学时在路边的小书摊看到这本书,到现在才开始翻开这本书,确实用了很长的时间。
这本书出版于1988年,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将,作者是霍达,回族,生于珠玉世家。这本书的内容也是围绕一个穆斯林家庭展开,以玉的故事贯穿始终,讲述了这个家庭和社会60余年的历史兴衰变迁,三代人的命运沉浮,又以玉为纽带描写了书中几个关键男女的爱情悲剧,不同时代的两代人却有着相似的交错扭曲的爱情悲剧。读完再看作者的简介,才发现仿佛整部书的内容都是作者亲身经历一般,才能写出如此感人的故事、如此优美的文字。
这本书讲述的是梁亦清、韩子奇和韩新月三代人的故事,从晚晴民国初年祖辈梁亦清收养孤儿韩子奇开始,一直围绕梁亦清的玉器手艺和穆斯林的地位阐述;到父辈韩子奇继承梁亦清的玉器手艺并发展为玉器生意,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放战争直到解放后这段时间里,韩子奇经营的奇珍斋的动荡,韩子奇与梁亦清两个女儿的爱情纠葛;再到女儿韩新月读了大学缺因病去世,与楚雁潮的爱情故事,穆斯林信仰的诸多禁忌;最后写到了开始后,韩子奇一生珍藏的玉被夺走,伴随着玉的流失而死去,整个家庭终归于平静。
整部书有五十万字之多,但是读起来丝毫不觉得厌倦,从头到尾丝丝扣人心悬,一旦拿起就很难放下,非要一口气读完才觉得能够舒展一口气。从书的结构上来看,过去与现在的内容相间隔,读完过去的那个章节,忽而又回到现在的章节,竟然不觉得唐突,两部分内容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十分困难的。读完只觉得内容十分流畅,前后衔接十分紧密,前面设置的包袱在后面某处非常自然地就出现了,也许前面并没有专门设置包袱,但是会让你感觉就是那么的自然,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前后呼应,内容、内涵、故事都是那么的呼应。甚至连作者自己都说“我在落笔之前设想过各种技巧,写起来却又都忘了。好像我的作品早已经离开我而存在,我的任务只是把它“发掘”出来,而无须再补上一块或是敲掉一块。它既然是“孕育”而成的,就不能像人工制造的那样随心所欲地加以改变。我尊重这个完整的肌体,我小心翼翼地、全神贯注地捧着它,奉献出来,让它呈现它本来的面目于读者面前。”能产生这么好的作品,作者写之前的投入也是十分巨大的,迟迟没有动笔,就为了等待落笔的最佳时机。在落笔前的很长时间里,作者反复向身边的朋友讲述着还没有写出的故事,而正是因为许多的内容都是作者的的亲身经历,才能如此的流畅,讲述才能够如此的感人,以至于她的听众都已哭泣。打动了别人,打动了自己,等到了最佳时机,终于落笔将书写成,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自然,但是背后又经过了那么多的艰难。
“随珠和碧明月清风”是书中博雅宅的主人“玉魔”老人所写,玉和月在穆斯林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句话正是紧扣了玉和月的意象。“玉魔”死后他的家产由儿孙败光,一生收藏被散卖;反而由“玉王”韩子奇通过各种努力又收集了起来,韩子奇与玉的联系、与妻子梁君壁和妻子妹妹梁冰玉的爱情纠葛都是围绕着玉和月展开。女儿韩新月与她的老师楚雁潮的爱情又照应了母亲梁冰玉当年的逃避与面对。无论是“玉魔”死后的家产散尽,还是“玉王”一生收藏的流失,在书的开始作者就已经给出了穆斯林的解释,在云游传教的途中,在前往麦加朝觐的途中,他离开了吐罗耶定巴巴,被虚幻的凡世蒙蔽了双眼,在珠宝钻翠、奇石美玉中度过了自己痴迷的一生。
这部书的内容也是感人的,里面对于穆斯林习俗的描写内容十分的多,尤其是关于穆斯林只能与穆斯林结婚的这种禁忌,贯穿始终,也造成了女儿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悲剧,妹妹梁冰玉的爱情悲剧,乃至梁君璧的婚姻悲剧,当读完整部书后,正为如此多的悲剧所感怀时,韩子奇口吐真言,自己并不是一个穆斯林,将整部书之前架构的一套体系推翻,但这又是不能被允许的。故事引起了读者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韩新月的一生虽短暂,她却能够像母亲一样反抗社会的偏见,勇敢的追求自我和爱情;韩子奇一生波澜,却在临死前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梁亦清勤勤恳恳,正像是目前阶层分化中的蓝领技术人员,却又是无法改变的阶层固化,这也是不同民族的地位不平等所导致的悲剧。
?穆斯林的葬礼》不仅仅是梁亦清、韩子奇、韩新月三代人的葬礼,还是在整个社会以汉族为主的背景下,穆斯林作为少数群体的葬礼,体现了整个社会的矛盾冲突与最悲情的美,当面对诸多的选择而无力掌控时,这就是命运的悲剧和人性的葬礼。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00字篇5
我喜欢读小说,喜欢享受读完一本厚厚的小说后的成功感,喜欢品位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喜欢去体会里面阐述的一些道理。而这一切都是源于一部曾获过“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
还记得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是在高一,开始就特别喜欢作者的名字“霍达”,他给了我一种十分豁达的感觉,本以为她的书也一样的豁达,然而我错了……
怎么也忘不了在漆黑的夜晚,房间里只有台灯那微弱又明亮的灯光,我的周围除了习题集外还有一张张擦完泪水的面巾纸……午夜1:46分,我闭着哭红的双眼,沉重的合上了这部让我心系的著作……
一个穆斯林的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一样交错复杂的爱情悲剧。回族的女作家霍达用50余万字把一段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用平凡的词句展现在读者眼前,使我在其中留恋往返,久不能寐。
韩子奇:从一个流浪天涯的“耶梯目”到名满京都、闪耀英伦的中国“玉王”,其人生创业饱含艰辛,终获成功;但在个人情感上却至死都是一个失败者,面对妻子梁君璧以及亲手拉扯成人的妻妹梁冰玉,主人公在始料未及的战争年代产生了不同的情感纠隔,最终不能自持,含恨而终。
韩新月:一个十九岁的花季少女聪慧而美丽,却在还未绽放时就过早的调谢。令人惋惜悲伤。她与她的大学教师相爱,是那样的单纯,然而灾难却正在向她悄悄走来。虽然先天的疾病夺去了她的肉体生命。但养母段然拒绝她与楚雁潮的爱情却使她的精神生命永远不能苏醒。
梁君璧:一个深受旧社会束缚的无知女性,用她自私的观念毁掉了天星和亲月一双儿女的爱情。新月以随风而去,而天星仍在,看着母亲为他精心布置的婚姻,他又能怎么办?也许这就是真主的安排吧!
楚雁潮:韩新月的大学教师,语言功底很深,着手翻译著作,同韩新月相爱却遭到世俗伦理和宗教信仰的双重阻碍,却依然爱得执着。
楚雁潮的痴,新月的情,韩子齐的无奈,韩太太的信仰,冰玉的爱……那都是牵我心的线,文字是没有生命的,但是它却把我泪扯了出来,好像我在经历着所有故事的发生。我为之动情为其流泪。给我最深的还是楚雁潮和新月的那份爱情,韩子齐与新月的父女情,天星与新月的兄妹情。人,最为之动容的还不是情吗?亲情,友情,爱情……
我佩服霍达的思维,这部小说结构安排巧妙,让两条不同时空的线索交错发展,最后很自然地汇合在一起,序曲和尾声也前后照应,使整部作品显得缜密严整,浑然一体,可见作家匠心独具。全书语言清丽优美,意味深长,读来如品清茗,回味无穷。
好的文字,精细的思路总是一次次的吸引我闲时拿起这部著作,再次去书中的世界里游历。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00字篇6
一个穆斯林家族,两段发生在不同时代的爱情,三代人命运的沉浮,六十年间的兴衰……这就是霍达震撼人心的作品——《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用穿插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玉的世界,一个月的世界。
“玉王”韩子奇,天生聪颖,为报师恩娶梁君璧为妻,有子天星,夫勤妻贤,事业之路蓬勃发展,一家人生活平和而温馨。
抗战爆发了,他与妻妹梁冰玉携带珍宝远赴英国发展。在伦敦,深深迷恋冰玉的亨特之子奥立弗在大轰炸中不幸丧生,那一刻,病重的梁冰玉在孤独、思乡的情况下与韩子奇萌发了爱情,此时那个以前只知道事业只知道报师恩却不懂什么是爱的韩子奇,心境也仿佛一下子被唤醒,两颗心紧紧地相贴,眷恋的眼神里透露着缠绵。而新月便是他们爱情的结晶。
这是一段惊心动魄又顺其自然的爱情,但又是一段不该有的遗憾的爱情,它为封建思想不容,为伊斯兰教规不许,也许只是因为韩子奇早有妻室,总之他们的爱情注定了是一场悲剧:韩子奇回国后两人永远的分离,从此女儿新月生活在一个死气沉沉的家庭里,一直到生命的结束。
如果说这段爱情的悲剧应归罪于时代落后思想的禁锢,刻板教规的严酷,那另一段爱情我们应如何评价呢?
韩新月,一个善良、纯洁、开朗的女孩,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在家里,她虽然如春天的阳光温暖着每一个人,可她从心底里深深渴望的母爱只能从那张照片中隐约感受,却永远得不到。
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如愿考上北大。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爱情,两人相识相知相爱,美好却又短暂、坎坷。
因宗教信仰楚燕潮得不到新月家里的接纳,尤其是母亲,百般阻挠。但什么都阻挡不住两人那纯而又纯的爱情:没有任何企图、任何奢望的爱情,他们只追求两心相融、两情相悦,志同道合。正当他们都为之努力时,新月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悲痛欲绝……
有时候真的不明白这到底是病还是命,爱情应该背负着什么?为什么这个本就残酷的世界就不能容下这样一个美好的生命?一段美好的爱情?
正如作者所言,她是为人心作传,无论是优美的还是残酷的,人的心灵,压倒一切,镇住一切。新月之死,令人悲痛欲绝。新月之死,是祝英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苍天泣血。人们的心志正是从这悲剧之美中得到净化的。
暮色悄悄的降临,婆娑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出现了,淡淡的,朦胧的,若有如无。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00字三
初次端起了它,是在别人的推荐下。
刚看到书皮上的那一弯新月,那种神圣和庄严,透彻的穿过身体,像是在探寻,又像是在欣赏。
书中的"路"坎坷复杂。情节像是一团被人千百次蹂躏,一线绕着一线;又像是剥洋葱,一层又一层。但那淳朴庄严的内容,根本不会让人觉得乏味、无趣。反而让人钻了进去,成为故事中的一员!一次次跌倒的新月,又在亲情和爱情的帮扶下一次次的站起来。终甩脱不掉。哪怕是一个小人物糟遇了不测或是遇到了麻烦,心都像是被刀割!悲切凄凉的爱,终使人伤心。一个个故事情节,成了人们常挂嘴边的话题。
读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被书中美丽的言语和措辞深深的吸引了,不管是对于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于环境的衬托,作者运用的词语都那么的恰到好处,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就不以为怪了。读完这本书,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心中的悲痛与遗憾久久不能释怀,我甚至抱怨作者为什么如此残忍,要赋予一位完美的妙龄少女如此苦难并短暂的一生,要拆散一对真正相爱的人,让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这阴阳两地的隔阂,死了的人解脱了,而活着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
我曾经想到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本书的书名要叫做《穆斯林的葬礼》,穆斯林的葬礼,葬去的究竟还有什么呢?也许还有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这也是作者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但作者以一种似现、似全似残的写作方法,更令人容易深入文字中,我的心情好似秋风中坠下的一片落叶,随着人物的经历,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最令我震撼心灵的是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韩新月和楚雁潮找到自己的爱情了吗?好象找到了,又好象没有。
读过他们,令人有一种由衷的钦羡,又有一种揪心的疼痛。从一开始的师生情深,发展到最后的心灵盟友,乃至灵魂密友,在阅读他们两人的言语和对白的同时,我内心深处也被一种深深的,同时又极为强大的情感震撼着。我不能不承认,我被这种高尚的爱吸引了,完全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中,随着主人公的心情也不禁的随之变化。
说实话,我很羡慕,甚至向往他们两人之间的那种相儒以沫,但可惜的是她的爱情追求显得稀里糊涂,几乎在不懂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的情况下,就懵懵懂懂地跟着本能的喜好感觉飘飘然起来,乃至最后死到临头满脑子还都是那么可怜的一点所谓的本能的美好感觉。不幸的出世、抑郁的生长、痛苦的爱情、悲惨的丧生……新月的悲剧也许恰恰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叫人不得不为之哀叹,这也正是整部小说的过人之处罢。
生命在命运面前似乎微不足道,哀歌为谁而响起?《梁祝》乐曲在春蚕吐丝的节奏中淡淡远去。留下一片纯净,一片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