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6篇

时间:2023-03-24 作者:lcbkmm

名著看完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认真写好相关的读后感,读后感是检测我们是否读懂文章的依据,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6篇,供大家参考。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6篇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篇1

?百年孤独》,作为为马尔克斯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成名作,它无异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精彩小说。不少人分析这部作品,说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等等。我只能作为读者,去讲述这部小说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两位迥然不同的女性。

“乌尔苏拉象丈夫一样勤劳。她是一个严肃、活跃和矮小的女人,意志坚强,大概一辈子都没唱过歌,每天从黎明到深夜,四处都有她的踪影,到处都能听到她那浆过的荷兰亚麻布裙子轻微的沙沙声。”

比起那个无比经典的开头,我想这句话要显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这是这本书中出现的第一句正面描述乌尔苏拉的话语。正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乌尔苏拉这样一位看似平凡的女人,她的勤劳和坚强是她身上最为耀眼的闪光点。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无论是她的丈夫为怪异的学术痴狂之时,亦或是发现她的子孙陷入了怪诞的命运之中,她都不懈地与命运抗争着。试图让困境得以扭转,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丝联系,统一起分散的力量。

尽管最后这种尝试仍以失败告终,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带来的模糊黑暗和过于长久的岁月所致的逐渐衍生的的孤独感中度过。但她的热情坚强,在一堆性格孤僻怪异的族人中显得尤为珍贵难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几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独》中最为幸福美好的场景。

阿玛兰塔·布恩迪亚,乌尔苏拉的小女儿,这位面容娇俏的少女爱上了钢琴技师皮埃特罗。嫉妒使她不惜一再破坏表亲丽贝卡与他的婚姻,直到无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贤淑的蕾梅黛丝。强烈的悔意与仇恨交织,扭曲了她的心理。她与皮埃特罗交往,但却又拒绝与他结婚,使得皮埃特罗为此自杀。出于悔恨,她故意烧伤一只手,终生用黑色绷带缠起来,决心永不嫁人。但内心的孤独、苦闷让她难以忍受,甚至和刚刚成年的侄儿厮混,即便如此她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她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对布恩地亚家族来说,孤独是一种通病。或许即使不存在皮埃特罗,阿玛兰塔的结局并不会有多大差别。在不断重复的命运里,皮埃特罗是一个起点,让阿玛兰塔告别了少女的活泼纯真。她一生都在渴望爱情,同时一生都在排斥爱情。在这种矛盾的煎熬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乌尔苏拉和布恩迪亚经历,可以说是《百年孤独》中,本恩迪亚家族命运的影射,注定与无法摆脱的孤独相伴而老。小说中的魔幻色彩,使得家族的经历被冠以“命运”一说。但实际上许多事物的转变是有迹可寻的:出于人性的贪婪、嫉妒,挑起了战争,引发了死亡;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个人逐渐变得孤僻而与群体失去联系,因而使得这个家族七代人始终徘徊在这种孤独中度过了漫长的一百年。

愿像结尾的寓言所说的那样,此后不会再有这样一个家族,要背负百年的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篇2

在与世隔绝的马孔多里,浓缩着一个世界,浓缩着世界上的各类人,也浓缩着世上所有的孤独。

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所有角色,像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虚无比的灵魂。我在读这本书的同时,从里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读出了我们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孤独。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位屡经失败,却又百折不挠的科学家,总是拥有着无尽的幻想和无穷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学先驱者的影子,狂热和冷淡,鲁莽和沉着,探知的欲望和放弃的意念,各类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体现。他试图用磁铁挖掘黄金,试图将望远镜作为武器,试图把水银冶炼成金子。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于朝夕相处的妻子乌尔苏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为。可是当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谜底时,他却被当作疯子,被捆绑在栗树树干上,被迅速地遗忘。昔日的炼金梦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里已成虚无,他只能忍受着生与死之间横亘的痛苦——无尽的孤独。马尔克斯似乎在用这个,表达着对所有的开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至于乌尔苏拉则是一位任劳任怨的劳动者。在那个时不时闹得天翻地覆的家中,她永远是这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和精神支柱。她从没有唱歌的乐趣,也没有游玩的雅致,各种劳动如同拼图一般拼凑出她那紧凑而又孤独异常的一生。她无处不在。她的身影出现在家具的迷幻倒影中,出现在朴实无华的天地中,出现在糖果小作坊的喧嚣声里。她又虚无缥缈,就像是来到人间通过劳动来赎罪的亡灵。到最后,伴随着她的死亡,她的名字也被丢到了记忆的深渊之中。作者写出她冗长的一生,同时也是对哥伦比亚所有孤独的劳动着的赞歌。

至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这位最为孤独的前行者,一生发动了三十二大大小小的起义,却又为了重归原先的生活毁掉了自己创造的战争成果。他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官至革命军总司令,却只换来了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孔多街道。他的一生如飓风般浩荡壮烈,又如死水般宁静孤独。就像那些在哥伦比亚为自由而战的人们,不论生时建立了多大的功绩,死后依然被大多数人遗忘。

一个村庄中,有着一个世界的万象。这个孤独的村庄在雨季无尽的雨水中,在旱季无边的干旱中,在漫天飞舞的蝴蝶和遍地横行的蚂蚁中,品尝着人间的各种苦涩和孤寂。

但是,如马尔克斯所说:“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现代化的社会用文明将孤独消除,还给这些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一个崭新的天地。这样,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会忘掉内心的迷茫,赢得充实的人生。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篇3

有这样一句歌词唱到“孤单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最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总不能明白其含义。后来反复琢磨设身处地去考虑,倒是有些懂了的苗头。正是因为孤单,才使一群不甘寂寞的人儿齐聚在一起,彼此消磨着对方的时间,去宽慰自己的颤抖的心灵。而与此对立的,纵使这群孤单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在纸醉金迷中沉沦,自己内心的墙依旧把自己圈存在哪只有自己的密闭的空间内,所以他们注定孤单。

正如同我刚开始对那句话的不了解,我在读《百年孤独》这本小说的时候,发现孤独二字在文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当我合上书本,再去细细品读,却又看到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隐藏着的孤独,甚至乎那个时代的孤独。

孤独之处首先体现在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故事中的第二代贝丽卡,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阿玛兰妲以及从他们身上展开故事中联系到的相关人物的结局都不约而同地体现出孤独二字。

就好比布恩迪亚上校,在他身上当真发生着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谁会猜想到当初那个延续着父亲没做完的事业在实验室里炼金的寡言的男人,有一日会成就那样一番大事业,征战沙场,杀敌无数;又有谁料到原本对梅蕾黛丝充满爱意,对家庭充满关怀的男子会在战争中渐渐迷失其本性,变得麻木不仁;更不会有人料到其结局竟是那般。

原本与梅蕾黛丝结为夫妇,孝顺的布雷迪亚本是感性的,如果一定要把孤独往那个时候的他身上套,大概只有他一人在实验室里炼金的时候了。但战争,因对那处“世外桃源”的冲击而爆发的战争却使他彻底改变。冷血,孤僻,对周边的人充满警惕。他禁止一切人在其划定的范围以内出现,包括其母亲。用武器围成了人墙,把自己包围其中。

至于其他人的孤独,我搞不懂为什么阿玛兰妲要让自己笼罩在孤独中,一直费尽心机想要博得意大利技师皮埃特罗的喜爱,到手了却死活不要,让皮埃特罗落得自杀的下场。后来又有了情人赫里索多上校,两人情至深处又断然拒绝其求婚,终使自己在悲伤与孤独中渡过。我想也许是因为她失手害死了梅蕾黛丝而产生的愧疚感,让她诅咒,也不允许自己得到幸福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篇4

这已是我第二遍读完《百年孤独》了,读的.时候废寝忘食,深深沉浸与作者的文字之中。可是读完之后心中却充满了荒凉的悲寂感。我惊叹于马尔克斯的叙述能力,在他的小说里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有生动可信的现实,不仅展现一个家族的起源、兴盛和慢慢走向毁灭的历史更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布恩迪亚家族一百年的历史中出现了太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有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尔苏拉;有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里亚诺上校;有纯洁如天使的雷梅黛丝......但是其中最让我感到唏嘘和难忘的却是那个不服输,勇敢地对抗过命运但又最终失败的丽贝卡。

丽贝卡11岁时带着父母的骸骨来到了布恩迪亚家里,她刚来的时候的样子仿佛活生生的的出现在我的眼前——青绿色的皮肤,圆滚紧绷如一面鼓的肚子......这是长期体弱多病,忍饥挨饿才会出现的状况。看到她,我仿佛看到了世界上千千万万个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儿童们,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老师经常教导我的话语“成功永远是在历尽艰险之后方能获取,不要迷茫,不要纠结。现在有多么艰苦,恰恰就代表着将来会有多么的幸福。”在她儿童时期已经经历了常人所无法承受的厄运——父母去世,跟着皮早商人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才来到了马孔多;以泥土和石灰墙皮为食;失眠症的折磨......可是幸好,生命中的苦难并没有打倒她,反而让她浴火重生。当她脱去孝服的那一刻,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白皙明净的面容,冷静果敢的内心。此时此刻,我的心慢慢展露出一丝笑颜,我为这朵盛开在困难之中的花由衷的感到欣慰。

当她和皮埃特罗互相相爱时,我以为作者终于散发了他的慈悲之心,让这个没有布恩迪亚家族血统的女子能够摆脱宿命,获得幸福。但是我错了,因为她的宿命也是归于孤独,然而她的孤独与布恩迪亚家的孤独,特别是上校和阿玛兰妲这样的孤独有本质的区别,上校和阿玛兰妲最终一个选择彻底失去回忆以消除个人独特性来结束孤独,一个选择抱着高傲的羞怯和处女之身下葬,他们都没有超脱孤独得到真正的平静。而丽贝卡的孤独是个人选择而不是宿命,她虽然因为阿玛兰妲的种种阻拦和意外难以成婚,可是她突然间又爱上了回家的浪子第一代何塞并闪婚。在这一过程中,她的孤独短暂的消失了,但是无情的意外残忍的剥夺了丽贝卡的爱情,她于是投降认输终于回到孤独的本性,开始孤僻的吃土。

乌尔苏拉曾在内心中对丽贝卡有过独白。其实这独白也是作者所真正想要展示给读者——“拥有冲动心性和炽热情欲的丽贝卡,才拥有无限的勇气。”从克雷斯皮到阿尔卡蒂奥,丽贝卡的判断更多出于本能,这也是乌尔苏拉所认为的布恩迪亚们缺少的最重要的品质,他们不像丽贝卡如此敢于表达自己,甚至具有一种永不回头的桀骜。丽贝卡的存在本身指出了关于孤独的一种不同可能性,或者说是存在形式。

但是无论是丽贝卡,布恩迪亚家族甚至是整个马孔多小镇,都是命运悲剧的实践品。经过对其的挣扎、反抗后最终还是屈服了命运的安排。在后来的人生中丽贝卡依旧有可以走出那件小房子的机会。可是她却一直把自己紧紧地锁在房里。这大概就是作者最想传达给读者的吧:她的命运就是这个家族和小镇的浓缩。孤独充斥着她的内心,对孤独的反抗是徒劳的,反而会使自我更加封闭。直至一场飓风将其抹去,至此命运悲剧终结。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篇5

终于读完这本书一直以来,在阅读者群体中,马尔克斯的书基本上都被视作洪水猛兽般的存在,尤其是这本《百年孤独》更是被号称为全球最难读的书之一。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单单是在结构和文字上,层出不群的长难句就需要让你不得不花时间去一个一个拆解开慢慢的理解,而布恩迪亚家族冗长拗口的名字更是一大阅读的障碍,更让人抓狂的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名字还会出现隔代重复的情况,所以在阅读中往往会出现分不清谁是谁的情况。我在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每次看几页就不得不倒回去重新看一遍才能分清基本的人物关系,虽然耗时耗力但却又甘之如饴。

事实上,对于真正能走进这本书的人来说,这些让人读的快要断气的长句和充满魔幻色彩的叙事方式也正是《百年孤独》的一个魅力所在,甚至有些地方描写的仿佛我一转身就可以接受来自时间和空间上都相距千尺的来自遥远马孔多的黏糊糊的闷热空气。正如一些书评家所言:《百年孤独》通篇没有写一个关于浪漫的事却让人感觉它处处充满了浪漫,我想能让书评家对《百年孤独》有如此评价的原因,除却马尔克斯独特的魔幻主义叙事气息之外,文字的魅力也占很大一部分吧。

而除却文字本身,剩下的才是《百年孤独》真真的伟大之处,从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这个号称“蜃景之城”的地方开始,将马孔多一个多世纪的的兴衰变迁历史做时间之轴,以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在这百年里的生存毁灭,兴衰更替,以及肆无忌惮的不伦性爱作为叙事的主要内容,以独特的马尔克斯式的魔幻叙事手法表现出来。无处不在的空灵和虚幻,却又拥有无处不在的历史厚重感,一个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甚至提出来可以单独成篇的故事,在漫长的一个多世纪的马孔多岁月里,不断地切割,重复,闪转腾挪,构成漫长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毫无关联却又藕断丝连的闪光点,魔幻色彩,孤独主题,悲剧意蕴。

毫无疑问,这样的阅读是会让人上瘾的。

再看回《百年孤独》内容本身。不论是对于作为家族创始人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还是作为家族唯一的战士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不论是带有致命香气和惊人美貌的美人儿雷梅黛丝,还是对于老处女阿玛兰妲来说,虽然他们的躯壳还在马孔多这块缥缈而炽烈的土地上自由的游荡,但是灵魂却被牢牢地禁锢在一种与生俱来的无法逃离的牢笼之中:“孤独的牢笼”。所以,不论是布恩迪亚上校晚年拼命制作小金鱼,还是老处女阿玛兰妲将自己的寿衣拆了又织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这些一个个看似诡异奇幻的行为在布恩迪亚家族漫长的历史中层出不群。归根结底,不过是家族的人为孤独所做的徒劳的反抗罢了。然而直到飓风摧毁整个马孔多,布恩迪亚家的最后一个孩子被蚂蚁吃掉,这个可怜的家族为对抗孤独做了数不胜数的努力,却依旧还是没能逃出孤独的梦魇,如同陷入热带粘稠的泥沼之中,越挣扎,越陷的深。

我曾在许许多多的地方听过所谓的矫情的孤独,对酒当歌的夜也好,四下无人的街也好,举目无亲的无助,大雨倾盆却无人送伞的凄迷......形形色色,各式各样。但是这样的孤独就如同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所有平常的感情一样,来得快去的也快,一次荒唐而刺激的猎艳,一场肆无忌惮的宿醉,一场麻木且毫无意义的性交就足以抵消所有的自我意义上的略带黑色幽默的孤独。人间处处烟火气,何以孤独到百年?

而从全书来看,其实正真让布恩迪亚家族孤独百年的原罪恰恰是来自家族本身,尽管家族人丁兴旺,在百年时间内绵延七代,甚至除却战争和意外,人人皆寿命绵长,但是在家族诡异的气氛之下我们不难发现:整个家族竟然在百年的时间里没有一次真真的接触过爱!不论是初代创始人的结合还是后来贯穿整个家族七代人的层出不群的毫无意义的乱伦性爱,没有一件事是为爱而生的。当奥雷里亚诺上校无数次的在栗树下小便时,他决计不会意识到在栗树下绑着的奄奄一息的满口胡言乱语的老人是他的父亲,而美人儿雷梅黛丝用她迷人而纯真的褐色眼睛望着面前那一个个神魂颠倒,非死即伤的人也不会流露出一点怜悯,在她看来,人和畜生并无两样,尽管那些人皆是因为她浑身散发的香气和绝世的美貌才落得如此下场.......

爱是孤独的原罪,从这一点上来看,持续百年的孤独即是布恩迪亚家族所受的磨难,也是布恩迪亚家族所应受的惩罚!

当然,《百年孤独》作为最没有争议的诺奖作品,其所要表现的内容也绝不止于此,但穿越时间和空间再看现实生活和蜃景之城的差距,世人应当从中有所启迪,其实乱伦性爱带给布恩迪亚家族的最大恐惧和后果并不止是长着猪尾巴的后代,在家族中蔓延遗传的对于爱的无知才是最可怕的,不论是亲人间的,还是爱人间的,对爱的无知必将遭受孤独百年的惩戒。好在耻辱成真,飓风降临,吉普赛人的预言得以实现,孤独和蜃景一同埋入深蓝,世上再无布恩迪亚家族,也再无马孔多......

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篇6

?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之著”。它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读完,书中病态的孤独,形形色色的畸形人格,漂浮在我的四周,久而不去。

书中的人物霍·阿·布恩帝亚本是一个勤恳务实、富有创造力的人。但由于他错误地对科学和求知痴迷,炼金术,上帝铜版照片……他完全发了疯,所以他是个孤独者。

他的妻子乌苏拉是个闪烁着母亲一切美好品质的妇女。在我看来,她其实就是这个家族的地基。整部书都是她忙碌的身影,这个女人的身上拥有着另一种孤独感。

我想全书最悲哀的人物莫过于布恩帝亚的次子奥雷良诺了。他发动了无数次的武装起义,却都无果。所幸命很大,躲过了埋伏、暗杀以及枪决,顽强地活了下来。但活下来也许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他痴迷于做小金鱼,反复不停地做,就如同对于炼金术的痴迷。

书中的人物无不充斥着孤独感。这也许正是作者想要对我们表达的,这个家族的孤独性给整个家族带来了毁灭。同样,这个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的家族也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或许作者正以此书来表达自己对拉美民族共同团结,摆脱孤独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