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是一次审视自己的机会,通过它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我们对书籍的评价和感受,以备将来回顾,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篇1
最近,看了刘震云的新作《一句顶一万句》。
当然不是官场小说,也不是哪个人说话一言九鼎,一句话顶别人的一万句话。而是写普通的民众,中国千百年普通民众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际交往状态,以“谈的来谈不来”作为交友、恋爱结婚的标准,或者,把“找一个说得着”的作为人活着的目标。
我看过刘震云的多部小说,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强,特别是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描写在目前的中国作家里无人能及(当然是个人看法)。现在经常在某个生活的环节上,我依然能体会到《一地鸡毛》中主人公的感觉。幸好刘震云的这部小说没有像《手机》被拍成电影,否则,“一地鸡毛”式的生活或许会成为网络热词呢。
新作宣传的“噱头”是:中国人的千年孤独。看到这几个字,心里很不以为然。很多人看过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和代表作。曾经在经历过一段很痛苦的无以言说的经历后,写下:我也要下得床来,给自己织一匹裹尸布。那个时候应该说我准确的理解了百年孤独里的乌苏拉。
及至看完了《一句顶一万句》,心里的“不以为然”变为“然”。千百年来,中国人真的是孤独的,茫然四顾,找不到一个说话的人。“不敢说,不好说,说了也不明白”成为人与人顺畅交流的桎梏。被现实的利益羁绊着,成为不敢说的理由;被礼仪道德约束着,成为不好说的理由;认识水平有高下,成了不想说的理由。所以,从古老的寓言故事就教育不要做咕呱乱叫的青蛙,孔老夫子也谆谆教导“谨于言,敏于行。”做事要“三缄其口”。但现实的世界里,中国人又是如此喜欢扎堆的民族,喝酒喜欢热闹,办事喜欢隆重,及至行走在马路上也是三五成群。在办事找关系的时候,往往听谁说:“嗨,那是我朋友,找他没问题。”其实这朋友可能也就是个面熟,可能也就在一起喝过一场酒。中国古话“朋友多了好办事。”这也是中国千百年来颠簸不破的真理,所以得交各种各样的朋友。但是,很多时候,这些朋友私下交流的大都是政坛新闻,街头趣闻,单位传闻,与别人有关的多,涉及个人的少,涉及心灵的更少。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心底的寂寞和孤独无以排解的时候,就更会寻找热闹的所在,来暂时摆脱和忘掉精神的失落。不像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跟上帝说,跟安拉说,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在,能理解你的苦痛与烦忧。也正因为如此,一个能懂你,能说的上,说的着的朋友在中国那就是精神上的太阳啊,碰到了这样的朋友,那就是一生之幸,就是跨过千山万水也得找到埃
想起《读你》这首歌的歌词里有“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虽说是爱情歌曲,但假使有朋友能让人有这样的感觉,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孤单寂寞吧!
不知,我认为的然,震云同志认可否?。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篇2
最近因为看了朗读者。喜欢上了一个作家:刘震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他的一本书《一句顶一万句》。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日子得往后过,不会再回到从前了。
是啊。回味着这句话,我想起来难忘的20xx。在这一年里,我不幸的被恶性肿瘤亲吻。为了活着,切去了身体的一部分。术后,第一次在浴室洗澡的时候,面对残缺的身体,我痛哭失声。我以后的路还应该怎样走。在亲人,医生的陪伴下,我走出了生活的低谷。坚定了生活的.信心,在老师同学的陪伴下,我的脸上又恢复了童真的笑容。尽管以后还有5年的后续治疗,还要不停的顶起复查,但是,这些都打不倒我的生活信念。正是: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是的,生活还要往前走。不能因为一点坎坷就选择投降。在治疗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好多病友,她们大多多才多艺,有巧手姐姐:新新,有演员阿姨:天伦,有瑜伽教练:爱的世界……她们的生活热情也感染了我。
在病后的日子里,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班,又在间断了一个治疗时期后,参加了少年宫的舞蹈班。反正生活中到处是歌声,到处是欢笑。因为我的笑声,也感染了周围的人,她们都说,我变了,变得比以前更开朗乐观了。
知道刘震云作家也是源于董卿主持的节目:朗读者。每期必看。看完以后,总会去思考我今后的生活之路。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不能残疾。
日子总是要往后过的,是的,只要活着就充满了希望。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篇3
读刘震云的长篇小说茅奖获奖作品《一句顶一万句》,舍不得放,读来读去,一直在读中不停咀嚼着什么,在这其中,生活的滋味乃至活着的滋味,便足足充斥并漫延到整个人生的磁场中了。
全书会让读者明显感到,主人公杨百顺和牛爱国,从出延津和入延津的过程中,让读者的情感陷在一个总是要找人“说说话”的氛围中,为了找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杨百顺总是在不停地奔走,不停地变换着赖以活着的“工作”,在不停地寻找着“能说得上话”的人的过程中,除了人性深处的难以描摹的孤独尽显之外,一种不懈地追逐着的坚强,也由一个又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即生动又感人。全书没有打着官位厚禄的人物,没有富甲一方的人物,没有神通广大的人物,有的皆是弹棉花的,赶大车的,卖豆腐的,蒸馒头的,打铁的、剃头的,杀猪的,喊丧的等等生活劳作在与土地距离最近的中国大地上的、最普通的一群人。
生活的薄纱之下,一些看似表面的现象经作者的大笔轻轻勾勒,一些实质性的东西便光怪陆离地呈现出来。开篇时,不能自理了的老杨自以为是因为自己对儿子说了实话,才吃上了烙饼,而给儿子送上十分虔诚的“讨好”的笑容。而儿子的家里,原本就是打算好了要吃烙饼的,这和说不说实话有什么关系呢?这和说不说实话到底有没有关系呢?当作者给了读者一个能行走到人心灵深处的密码时,你还有什么理由不随着作者的笔墨,一路行走。缺耳垂被说成传成缺耳朵的秦曼卿,因为恨老杨而多给买家三两豆腐的杨百业,就在现实的泥浆中,和杨百业借来的那一身新郎衣服一样,和成了一个极不合身的婚姻。当改了姓的要入赘的“吴摩西”因为没了自己的原姓内心极为不快,却因另有人言及或认定他的敢作敢为,有了众多想不到的“尊贵客人”频频登门庆贺的场景,作者将一种“失了自我”和“增了脸面和热闹”的映衬和对比,非常巧妙地奉端到了读者的心灵深处,以供读得品咂。因为馒头被抢夺受了气,吴香香没一点好气地骂着丈夫吴摩西,要其去找人家算帐,骂他软气,难道只是为了顶住门户不再受人的气吗?一个被妻子逼着拿刀走出门的人,在庆幸所要杀的“仇家”不在家、杀了“仇家”的狗,提了人家的东西,浑身血淋淋一脸英雄气地穿过街巷,赶到家时,妻子竟高兴地喊着他“我的亲人”时,令杨百顺感到这叫声里是真的“不亲”,一种酸楚与无奈在亲与不亲之间,令读者在文章与现实中,愁肠百转,思潮起伏。文中的巧玲,亲娘不喜不要,却得后爹吴摩西喜爱,和他最合得来,而吴摩西竟也因和一个亲娘不亲的孩子能用心地说说话,而觉得日子过得有牵有挂,过得高兴。当孩子在被拐走之后,那种寻找孩子时内心世界的苦累,更是让人觉得他在寻找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实在是应该认真找的是一种缺了绝不可以的存在。全书中,不管是杨百顺、杨百利为了活着做工,还是为了“喷空”换工作,到牛爱国遇到情感上的是是非非,等等都是作者在有意构建一种现实存在孤独场,构建一种不会停止运行的精神场。看似笔调柔细婉转,实则气势磅礴地交相呼应了表象与实质的区别,“一句顶一万句”也在众溪归海的写作手法的烘托下,在情感洪流中的挟持中,实至名归。
活着的薄纱之下,即便是最卑微的人群,也要有说得上话的人,坐在一起说说话才是一天,才能驱赶生活中的孤独和劳累。吴香香跟银匠铺的老高跑了,本来一个和自己没了感情的人的跑,在改名叫做吴摩西的杨百顺看来,并不是迫切地要寻的。到后来寻吴香香,也不是他的本意,是因有人说,只有砸了老高的银匠铺,要找回吴香香,才能解口气,才能让人觉得自己不是个窝囊废。仿佛世上的事情本该就是这样的,有来就有回,是不知什么时候划好的轨道吗?找吴香香的过程中,丢了相依为命的巧玲。等找到了吴香香,看到她正和老高高兴地共享一食物时,他打消了念头,根本就没有露面。牛爱国、庞丽娜的爱情纠葛会让读者在生活中找到一大把的生活原型,而牛爱国做为男人内心世界里对变了心的妻子的心理的细致描写,在这本书中读到了,感受到了。遇了生活中的难题,牛爱国走几百里甚至于上千里地,只是为找人讨教一个问题,寻回一个主意,而这主意又是那么不确定地好或是不好,与现实符或是不符,仅是因为曾经的信任,因了灵魂深处那份久久得来的平静与踏实,一切的一切的出现,就不在乎跋山涉水了。牛爱国和章楚红,一对因为孤独相到过过一段偷偷摸摸日子的人,在这个故事的结尾,在章楚红愤愤不平的叫骂声里,将现实重新进行了勾勒,进行了直白的还原。曹青娥一度翻山越岭,也只为了看看曾经相恋却不值得爱的人,现在在做什么?心里还有她吗?更是让世界原还了本来面目,这种寻找,与人和人之间的实际距离无关,与物质欲求无关,与时间无关,远远地看,是一种源于人类自身、类似于先天的存在。
读到心里了,想得多了。曹青娥(被丢掉的巧玲)临死时说不出话时,还用力敲床,为是竟是让孩子们看看那封信,那封提起他的养父吴摩西的后人的信,那封提到她的信。这对曾经的并无血缘关系的父女,虽说失散多年,却无一刻不在思念对方,一定是在思念苦难的日子里,曾经对孤独的补充和对孤独独特的诠释。一个是五岁被母亲扔给后爹的小女孩儿,一个是被妻子抛弃边并要妻子的孩子也要养的吴摩西,从针及眼,丝丝络络,虽说书后半部分没有多用笔墨提到巧玲和吴摩西,但在命运坎坷的曹青娥临死时那一刻,不但全书串成了一部由孤独构成的整体,而且将人类执着的生命中的孤独,展示在了人性的高处。
读完,似看到:无垠的苍穹下,如流的人群不停行走,永不歇步。无论苦难还是欢笑,无论现实还是希望,交织绘就的是一幅无比宏大有力的精神画面,一半是为了活着,要活着。一伴是为了生活,要“有话说”的生活。一如在编者荐言中的读到的那句:一句顶一万句的身影,很像祖辈弯曲的脊背和那一大片脊背组成的苍穹。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篇4
最近非常辛苦地读完了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读完之后心情五味杂陈,为主人翁的悲催生活而难过,觉得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可真是窝囊啊,距离自己一直理解的现实生活好遥远。
无论是杨百顺还是牛爱国,他们都是孤独的,窝囊的,没有复杂的想法和生活追求,随波逐流地被命运无情和被动地安排,随遇而安,太没有生活的乐趣和激情了,我受不了这样的生活。
我忽然觉得我的生活和家庭是幸运的,我和老公说得着,有的话可说,这应该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啦,我和儿子关系不错,没有太多矛盾和纠结,陪着孩子一点点的成长,多幸福。
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励志小说看多了,不适应这种没有生活朝气的命运,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积极的小说对我的人生都有正能量的激励,所以,一句顶一万句,带给我的负能量,只能是提醒我,可别像他们那样憋屈啊。
小说要表达的可能更多地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说得上话,非常重要,我觉得这有点以偏概全了,作者也许只想突出一点来说透吧。
看完了小说,为转换心情,我上网挑了个喜剧爱情电影《一夜惊喜》来冲洗我心中的堵,让我快速回到快乐幸福的好生活中。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篇5
最近几天可以说是“有点闲”了。第一篇论文导师迟迟不给回复,第二篇论文又差半个月数据,其余该做的都做好了。可能到20多号去咸阳再到村里把数据下下来,这剩余的十天我都没什么正经事。前两天从图书馆刚借的小说又读完了。
其实今年到现在还没看过几本书。《笑傲》、《射雕》算重温;《毒木圣经》是对非洲大陆和圣经故事的探索;《暗算》是对特务阶层的探索;最近还没看完的《佛本是道》更是没太多内容的网络水文;(当然看这本小说是因为它有历史意义,这是一本此类修仙文学的奠基型小说,也许我已经看过它“后辈”青出于蓝的'作品,但是它开创的文章流派和天马行空的幻想仍可以一阅。当然我如今已真的认为网络小说整体水平和内容就是不如现实文学作品,无聊的时候拿水文打发时间吧。)只有《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回归中国乡土,平民百姓,是我熟悉的阶层和熟悉的文化。我其实一直觉得中国的文学要断代。往几十年前推,作家写的是黄土、人文、少数民族、历史变迁,这是非常好的题材,也符合中国国情;如今几十年,作家想写出有深度的作品,题材还是小人物、悲剧、不随世事变迁的少数民族、或者无奈随历史洪流变化的边远山区,等等。
如今的作者还是想往几十年前靠,而且国际对中国主流文学的定性貌似也是这样。能够获奖的都是中国农村题材,展现中国历史的小说。当然可能还有科幻未来型的,比如《三体》,但是我还没有看过。我只是觉得很少有书写现代我们这个阶层写的深刻的。当然也可能因为我们这样的人身上没有爆发点和矛盾点,写出的小说就不会那么跌宕起伏。代表中国大多数的应该不再是穷苦的老百姓了,希望多一些优秀的作品描绘一下都市阶层中产阶级。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很符合过去的中国平民农村老百姓的生活。日子天天鸡零狗碎地过,天天东家长西家短,看似絮絮叨叨地车轱辘话,人的一辈子也就这么过去了。能跟你说的上话,我们就是朋友;说不上话了,我们就掰了。小说全篇似一条小河,缓缓地顺着往前推动,不知不觉间两三代人的一生就过去了。(写到这突然觉得时间的真的似流水啊。)结尾部分看似时光还在往前推,通过几个偶然的线索把前两代人的故事也有一些交代。最后的故事是结尾,也是开头,只不过这一段故事告一段落,但能体会到生活仍会这样缓缓地流向远方。中国的乡土文学我看过的也不少了,但这样的叙事结构我还是第一次见,看似没有架构,其实想来,几十年前连字都不认识的普通人,一生又有什么架构呢?这样才更贴近现实吧。
早晨去把书还掉的同时,又借了两本海岩的名作《玉观音》、《永不瞑目》。电视剧我也没看过,让我们期待一下是不是现代中国的代表作吧。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篇6
古人讲开卷有益,读书的习惯丢掉好久,近来重拾,也能在一周之内的工作之余读完一本书。就把这当做一个开端吧。
我是一个嘴笨的人,从小到大没有和人吵过架,倒也不是不想吵,一是冲突不多,二是嘴笨。我们那管嘴笨叫不会讲话,不是不会说,而是说不出有用的话,不会说漂亮话,不会说讲到人家心里的话,所以从小我就明白,讲话真是一件难事。
可是在《一句顶一万句》里,我才发现,讲话何止是一件难事,简直是这辈子最难的事。啥叫一句顶一万句,你说了一万句好话拉近两个人的距离,可就因那么一句话离了心。你不知道哪个不相干的人说了一句话,就莫名其妙决定了自己的命运。看似荒诞,生活的理就都在这里。
“人的一辈子,都是在找一个能说的上话的人。”这是通篇的主题,序言说“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
上篇的吴摩西,下篇的牛爱国,以及这两个人物牵扯出来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在说,做人难,说话难,有个能听懂自己话的人难。总之人生是孤独的,人生来就有表达的欲望,而人注定不被他人彻底理解。也许是因为在农村长大,所以对通篇故事里的人物都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一本书固然是可以长久的历经时间的考验,可是理解人物生活的背景也很重要,离故事背景太远,不免会产生“怎么有这种人呢”的疏离之感。因为我们注定只能接触一小部分人,感受特定的生活环境。
一件事牵扯着另外一件事,话讲着讲着就从一件事到了另外一件事,何止一笔糊涂账,话说到底也讲不清楚。男女吵架就是一个例子,吵着吵着就不是一件事的事了。“同样一件事,对自己有利没利他不管,看到对别人有利,他就觉得吃了亏。”“与人共事,还爱占人便宜。占了便宜正好,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这种人现在也不乏少见,但咱不能把它说成民族性上面,这么说和书中各种人物从一件事扯到另外一件事没有什么区别。
“世上的事,原来件件藏着委屈。”真是心酸的一句话。人心隔肚皮这话没错,可是这肚皮带来的隔阂真让人无能为力。“人相互一有隔阂,对方便无做的对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来是为对方考虑,对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百口莫辩也是这个理。真的到了说了也白说的地步,人家压根听不进去,才会觉得这话说得是那么无力。而往往一个人觉得真伤了心,任说啥都没有用,这就叫百口莫辩。一件事连着另外一件事,一句话引着一个想法,人判断一件事时又是一个想法连着另一个想法,弯弯绕绕,话难就难在这里。
书的最后部分有两句话,算是在一大堆难处里的两句劝慰话。“啥事看近点儿,事情倒能想开;看得长,心就宽不了了。”“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我要是想不清楚着一点,也活不到今天。”不是得过且过,而是活在当下。说话难,往往就是话里有话、客套话、真话、假话、大话、胡话。说话难,人生更难,但是知道了这个难处,能稍加体谅别人,也算是尽绵薄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