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鸟》读后感7篇

时间:2023-04-09 作者:Cold-blooded

所谓读后感是以读过的书籍作为材料展开写作的,完成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我们对书上事情的分析,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荆棘鸟》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荆棘鸟》读后感7篇

《荆棘鸟》读后感篇1

读书这件事,最难的是开始。纵使是十分无聊的时候,也多会觉得读书是很枯燥乏味的,更愿意看看视频,刷刷微博之类的。这样的话,一定是你还没有翻开一本书,否则不到头晕眼花怎会舍得把书放下呢!

?荆棘鸟》是又一个女性视角下的绝世爱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天主教徒小家庭里可爱美丽的姑娘和一位英俊聪慧甚至有些圆滑的天主教教士。有些故事是注定要开始的,就像梅吉和拉尔夫一样。拉尔夫大梅吉18岁,却在第一次见到梅吉的时候就被小小的梅吉吸引住了。可他是教士,所以他压抑自己的感情,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却被洞察一切的玛丽老太太一语道破:“你首先是个男人,教士的身份让你觉得安全,就是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梅吉慢慢长大,对拉尔夫的感情也由崇拜变成了迷恋。这种感情的转变,梅吉知道,拉尔夫也知道,他现在不止要压抑自己的情感,还要想方设法让梅吉压抑或转移情感。两个人互相爱慕,却要两个人同时痛苦。

外表俊美而又聪慧世故的拉尔夫得到的不止梅吉一个人的迷恋,那些富家小姐就不多说了,就连玛丽老太太也对他倾心。可玛丽深知自己年老色衰,除了钱财没有什么能吸引拉尔夫的,钱财的吸引力也是在梅吉出现之前。梅吉的出现让拉尔夫放弃了对玛丽钱财的觊觎,因为梅吉的父亲是玛丽的弟弟,是钱财的继承人。玛丽像一个洞悉一切的魔鬼,她明白自己是得不到拉尔夫的垂怜的,便想要将得不到的毁掉。她在临死之前新拟了一份遗嘱,这份遗嘱可以将第一份遗嘱作废,而第一份遗嘱中,他把所有的继承权都给了弟弟,梅吉的父亲。而这份新的遗嘱中,拉尔夫是遗产继承人,大笔钱财为教会发展使用,可想而知,拉尔夫的前途也必将因此一片光明。玛丽的狠毒之处在于,她将选择权交给了拉尔夫,他选择一千三百万磅的财产就无疑意味着要放弃梅吉,他若像让梅吉成为那些富家小姐一样的上层人士就势必要放弃巨额财产和光明前途。看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十分纠结,多希望他会放弃财产做一个守护梅吉的灿烂的神啊。可是他几乎是没有犹豫地选择了财产,虽然他痛苦,虽然他痛恨洞悉一切的玛丽,可是他还是用一千三百万磅把梅吉卖掉了,买给了魔鬼玛丽。

拉尔夫离开了,梅吉依旧过着她的生活,只是在不声不响中对拉尔夫的思念越来越深。直到一场一场大火夺去了梅吉父亲和一个哥哥的生命,拉尔夫回来了,梅吉似乎看到了希望,印证了她内心的想法:他是在乎他的。可尽管他说爱她,却还是将她推开了。他说,你该去参加舞会,你该成为某个人的妻子,得到你梦寐以求的孩子。

卢克出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从小受尽了贫穷和低贱的折磨,所以养成了他吃苦耐劳,拼命想到得到钱财和土地的愿望。他发现想要短期内得到他想要的一切,靠娶得富家小姐是个捷径。梅吉是他选中的一个目标,可怜的梅吉纯洁懵懂,又希望把自己的感情从拉尔夫身上转移开,可以说一切都是按照卢克的想法在运行,梅吉是个小小的棋子罢了吧。当梅吉答应卢克的追求和求婚的时候,我一个读者真替梅吉和拉尔夫痛苦。一段世俗眼中的禁爱在没有任何努力的情况下放弃了,拱手把心爱的人让与他人,这是怎样的让人痛心疾首啊!

《荆棘鸟》读后感篇2

上帝创造人类,人类衍生出善与恶,上帝同时放出潘多拉魔盒使人受到多元的挑战,正如他虽清楚告诉亚当和夏娃别偷吃禁果,但仍很仁慈的留给人以选取权一样,人在无法选取或面临多种选取时必然会犯许多错误,进而修正,因此上帝拯救的就应是行动中的人,以到达一种相对完美的境界。

人在完善自我之时,也即上帝对人格,生命底蕴的内在转化。古人云:真知即因此为行,不行不是谓之知。这样说来,应尽天道无余常与善人,然而当一种追求与神冥冥相对时,人的生命但是是自然界的一根芦苇,任何来自自然界的渺小力量都能使其归于毁灭。

麦吉,拉尔夫就是如此,拉尔夫很象《巴黎圣母院》中的那个牧师,不一样的只是形式,其情之专感人肺腑,美丽的东西但是是瞬间的灿烂,抓住一个足以乐终身。相比而言,拉尔夫是幸运的,神的力量还没有完全扼住其情感的咽喉,痛苦的理性最终让位于纯真的本能,从而也就抓住了永恒的瞬间,他死了——在爱人的怀中,留下了凄楚的麦吉。幸福总是伴随着多倍的痛苦,美总是短暂到让人来不及为之驻足,痛并快乐着,亦或乐并痛苦着。福兮,祸兮?

一切束缚人的本能的宗教或法则总会在人的持久的沉默后的爆发中被突破,牧师和和尚相似。无独有偶,《巴黎圣母院》中也着力刻画牧师受着相思煎熬后的种种痛苦乃至扭曲的心灵,难道仅仅是巧合吗?生理的欲望只能顺势引导,因地制宜,才能使肉体的凡俗升华到精神的神圣。

由此种种,经典的感情总是以杯具而告终的。《乱世佳人》,《呼啸山庄》,《简。爱》,《红楼梦》等著作能流芳百世,杯具的好处在于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杯具作家的灵性在于他以大悲的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由一而衍生出二乃至无数,将个体的悲升华到整个人类的一种发自脊髓深处的寒气来,正正因如此,他本人倒是往往乐观的,正因他悲在质量而非数量,在本质而非现象本身。当这种悲超越了人的承受力的时候,喜剧作为一种替代品便出台了。

《荆棘鸟》读后感篇3

最近,无缘无故地迷上了《荆棘鸟》。我无法理解梅吉对拉尔夫的痴迷,他是那么的自私。

其实,在这个世上有很多只孤独的荆棘鸟,不知道幸福在何方,只能在迷茫中寻寻觅觅,无数次寻找,无数次等待,却一直没有等来属于自己的幸福,终以伤心度日。

至于其中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也无法言表。只是觉得这样很美,很美。

可旭旭不太喜欢这本书,她总是爱看一些杂志。所以,当她兴致勃勃地拿走,又愁眉苦脸地还给我,还抱怨到:“全是写景的,再说,实在太厚了!”我一点也不惊讶。旭旭就是这样,做事不能坚持到底,半途而废,但这也正是她的可爱之处,我喜欢她的天真与活泼,不像我,总是看起来很孤僻似的,也只有旭旭懂,这也是我和她成为朋友的原因。其实我只是无法融入班级,把自己与同学们用一层薄膜隔离开了,这是旭旭对我的评价。

或许我是该考虑考虑自身存在的这种他人不易接近的性格了。毕竟,有时,我也会感到孤独、无助。

旭旭的其他朋友,还悄悄跟她说:“你没事别跟颜荀伊在一起了,看她有点阴暗。”可旭旭总是摇摇头说道:“你不懂她。”

旭旭果然是我的好朋友,永远不会因为别人的流言蜚语而抛弃我这个最好的朋友!

《荆棘鸟》读后感篇4

我读过《鲁滨逊飘流记》、《爱的教育》、《福尔摩斯探索集》……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荆棘鸟》。

书中有这么一个传说:有一种荆棘鸟,它从一出生开始就有一个使命——寻找荆棘树。就在找到荆棘树的那一刻,它要把自己的身体插入最长最尖的那根刺里,并放声歌唱,那一刻,百灵与夜莺都黯然失色,整个天地都安静下来,连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直到它唱不出一个音符,反正那个传说是这样的。

之后,我看完了整本书,我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为何荆棘鸟知道自己是要死去的,还将荆棘插体内,我知道,它是为了完成自己使命,并倒在完成任务之中。

它一生只唱一首歌,并还要把歌奉献给人们,那是一种多么质朴、无华、无私奉献的精神啊!

我们应该学习荆棘鸟,应该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并将自己的一切回报给祖国,回报给社会,回报给自己爱的家园。

没有一种品质比无私奉献更重要,它代表着人类社会的爱。奉献使我们的家园充满爱,让这种品质继续延续下去吧!

《荆棘鸟》读后感篇5

时隔十八年,我再次拿起《荆棘鸟》这本书,不知是缅怀师范时光,还是想在聆听一种鸟的声音。十八年前的记忆,只知道是一曲爱的悲歌,但当时内心也深深的触动了。所以当我们再次交流起来的时候,我就急不可待的想在读读她,还好朋友借我了这本一直想看却又没机会看的书。

细细品味了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悲歌,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打动了我。但是读书笔记触最深的还是那种痛,那种无奈,那种由于自己造成的无奈,正如荆棘鸟,之所以会痛就是因为自己找的荆棘。

其实这种痛我们从作者的开卷语中就能深深体会,“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问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反正那个传说是这么讲的。”每每回味这段话,总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荆棘鸟》读后感篇6

重读小说的时候我就在想,麦吉,这个内向却倔强的女子,从单纯天真的小女孩到饱经岁月风霜的女人,从对爱情的懵懂无知到对无望的爱恋依旧孤独坚定地守侯,她经历的究竟是多沉痛的挣扎,面临的究竟是多残酷的将来,但她依旧是挺过去了,并且坚持了她一直想坚持的爱。整本书从始至终几乎贯穿了麦吉的一生,作者在麦吉身上也是落笔最多也是最不留余力的。

可以说,在麦吉飘摇浮荡的一生中,寄托了整本书的灵魂所在——坚定、执着、不顾一切,即使痛也要爱着,即使受伤也要孤独地走下去。麦吉,就是一只荆棘鸟,她穷尽一生,不过是为了守住那渺茫的爱情中曾经微弱的光芒。包括和拉尔夫的结晶丹尼死后,她最后的慰藉也终于坍塌。然而,她依旧选择了坚强,选择了宽恕。

麦吉似乎什么也没有得到,其实她也是什么都得到了。像荆棘鸟一样,一旦走上了那难以想象的艰难而痛苦的道路,她从没有后悔,她也无从后悔。荆棘鸟始终都是遵循着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痛得愈深,也就爱得愈沉。

?荆棘鸟》的主题,也是永恒不变的:爱,与命运。究竟爱在跌宕起伏的命运中有怎样的纠缠?究竟命运在悲喜交织的爱中有怎样的痕迹?究竟是爱主宰了命运,或是命运主宰了爱呢?荆棘鸟的传说,一直在淡淡地讲述着。哀伤弥漫,但也许哀伤并不是传说想要表达的。从麦吉和拉尔夫的跨越了时空距离的爱情纠葛中我们也许可以领悟些不同以往的东西。有关爱,也有关于命运。

在终于重读完《荆棘鸟》后,我才豁然开朗。也许真的,经典都是随着自身的成长而不断地产生新的感受。和从前初次被它吸摄的那个懵懂的孩子相比,现在的我,似乎懂得了更多,但也会在以后,懂得更多的更多。我期待着将来,《荆棘鸟》会给我更加迷人的答案。

合上最后一页,忽然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诗:“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不知怎么,却觉得格外地应景。荆棘鸟,是不是也正是梦想着那夏花般绚烂的歌唱呢?

《荆棘鸟》读后感篇7

在5月24日我曾写过一篇《荆棘鸟》读后感。读这本书还是在十年前,当我重新想读起它的时候我的春春已老去。我用了五十天的时间重新回味了我心中的经典,读后的感觉较我在上篇文章所写的有了很大不同。经典不会变,改变的只是自己的心情,或许在很多年后再次读起的`时候我会有更深刻地感受。

主人公拉尔夫神父被作者描述成完美男人的化身,他有着俊朗的外表、内敛的性格、善良的心灵,唯一遗憾地是他把自己献身给了教会,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所遵循的是禁欲和没有爱情的终生。

然而,拉尔夫也是人,也是一个有激情、有血有肉的男人。在他二十八岁的时候他喜欢上了一个叫梅吉的小姑娘,随着梅吉的不断成长他的喜欢变成了爱,尽管他在努力地克制着这份教会所不能容忍的爱情,但是爱情之火将他的心燃烧的焦灼和无奈。成年后的梅吉也爱上了拉尔夫,当她向神父表白时却遭到了拒绝。

梅吉的姑妈临终前将所有遗产给了拉尔夫,但遗嘱中注明拉尔夫必须终身追随上帝,如果把此笔可观的遗产交给教会拉尔夫就会被提拔重用,如果拉尔夫放弃遗产娶了梅吉,那么他就会违背自己的誓言与追求,艰难权衡之后的结果是拉尔夫最终选择了上帝,确切地说是选择了上帝赋予的至高无上的神权——罗马教廷的红衣主教。

故事讲到这里读者或许已经知道了结果,是的,拉尔夫得到了权利而失去了爱情,那种心痛折磨了他的一生。梅吉的爱情之花在初恋中枯萎,她选择了一位容貌酷似拉尔夫的工人做了丈夫,然而她错了,容貌的酷似不能替代心灵的相通,梅吉在经过一段悲惨生活后重新回到了她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