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情节和人物的思考,是对故事深层意义的体悟,通过阅读,我们不仅增加了知识,还提升了情感的丰富度,读后感就是这种情感的显现,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月亮下的六便士读后感通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月亮下的六便士读后感篇1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所作,这部小说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这部小说情节并不复杂,写的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性格怪异,有时表现得非常自私(例如他同挽救了其性命的荷兰画家妻子私通,导致他的恩人家破人亡),但正如作者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惹人嫌的人,但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读者也很可能不喜欢这个画家,但却不能不佩服他的毅力与才能,不能不为他的执着的追求精神所折服。毛姆在这部小说中发挥了他叙述故事的特长,有时直叙,有时追述,有时旁白,插入一点议论,有时又借助第三者的口讲一段轶事作为补充,只要读者将这本书打开,就不由自主他被吸引住,想看个究竟。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英国画家是以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1848-1903)为原型塑造的人物,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高更在立志从事绘画前也做过经纪人;高更一生也非常坎坷、贫困;高更最后也到了塔希提并埋骨于一个荒凉的小岛上。但我们必须看清,除了生活的大致轮廓外,毛姆创造的完全是另外一个人物。他把他写得更加怪异,更加疯狂,但也使读者感到更加有血有肉。一句话,毛姆写的是一部虚构的小说,而不是一部文学传记。如果说《月亮和六便士》发表后将近一百年,至今仍然具有极大的魅力,那不是由于毛姆采用的原型——高更如何伟大,而是由于毛姆的生花妙笔创作出一个不朽的画家。
作者把赤裸裸的人性描写得淋漓尽致,把主人公的全部恶劣、疯狂的行为展现出来,却让我们感到的不是畸形,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真真实实的人。他那些令人不解的种种行为却展现出对艺术的狂热,对艺术的追求,为了艺术宁肯舍去一切的情感!
我们可以说他是伟大的,他对艺术的挚爱是无人可比的。他的画渗透了他的性格,那粗犷、疯狂的画,其实也是他对命运不公的一种灵魂的发泄。
最后让我们探讨一下小说的名字,“月亮”代表什么?“六便士”代表什么?月亮是天上崇高纯洁的星球,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两者都是圆形的,两者都闪闪发光,但本质却完全不一样,也许它们象征的就是理想与现实吧!理想是那么美好,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艺术与生活的矛盾,使主人公成为了一个悲剧人物。
让我们去追求一个崇高的理想,而鄙弃六便士银币吧!
月亮下的六便士读后感篇2
人往往不是自己渴望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题记
看完了《月亮与六便士》,我合上书,眼前浮现出一副景象:“孤独的灵魂怀着不为人知的幻想,终于向他梦寐中的岛屿进发。灰蒙蒙的大海在凛冽的北风下白沫飞溅,他凝望着再也不能相见的法国海岸渐渐淡出视线,他的风度堪称豪迈,他的灵魂堪称无畏。”
?月亮与六便士》是作者毛姆在游经塔西提岛回到欧洲后,以法国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为原型写成的。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我”的角度来写,书中情节不乏虚拟编造,但却感受到作者的真情流露。
本书的主人公斯朱兰,在安享天命的年纪,放弃美满幸福的家庭和稳定的证券经纪人工作,选择了一条艰辛却瑰丽壮阔的画家道路。
这需要一种巨大的勇气,这是来自真正艺术家才具有的勇气,为了追寻广阔宇宙里的明月,放弃唾手可得的物质世界,甘愿牺牲自己。
在忙碌如蝼蚁的众生眼里,在为了饱腹之欲遵守公序良俗的世人眼里,斯朱兰无疑是一个离经叛道的破坏分子。没错,大多数人通常无法摆脱道德良知的枷锁,但却在某些语言或举动中流露出他们与生俱来的阴暗面,就像斯朱兰太太在失去丈夫后拜托“我”挽回斯朱兰时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可怜模样,“不知是因为依然爱他,还是怕人蜚短流长:在她破碎的心里,爱情遭践踏的痛苦似乎掺杂着年轻的我极为不耻的虚荣受挫之伤。”
就像斯朱兰太太对于“我”的帮助扶持,“我”在察觉到斯朱兰太太过分热情的同时,也承认被帮助是一件乐事,但“同情心是一种奇妙力量,屡遭某些人有意的滥用:为施展巧术,他们恶虎般扑向遭难的朋友,饥渴之状让人不寒而栗。他们的关怀像井喷般汹涌,有时奔放得简直令蒙难者发窘。”在弱小无助的人面前,张牙舞爪地展现聪明才干不过是为了满足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和虚荣心罢了;就像玫瑰小姐在得知斯朱兰抛家弃子之后,她向“我”透露口风时,“不仅是脸,整个身体都透着兴奋。”,并且“她跟小说家似的,只给我透露一点口风,非说约了牙医,神气十足地走了。”大概在玫瑰小姐心里,这件事不仅仅是可供消遣的谈资,更是让斯朱兰太太颜面尽失:往日充满圣母光环的女主人跌落神坛,沦为被丈夫抛弃的一无所有的老女人。这终于让玫瑰小姐的嫉妒心理稍微获得一点平衡感,颇有幸灾乐祸的意味。
作者对斯朱兰太太社交圈里各色人物的刻画,可以说充满了对斯朱兰毫不掩饰自己脱离公序良俗,任心中猛兽肆意妄为的怜悯。“我不信他会给爱情弄得神魂颠倒,他绝不会忍受任何外在的桎梏。依我看,他生命中只有那迷也似的热望,无休止地驱使他奔向一个他自己都不清楚的目标:若有任何东西妨碍征程,他会从心底把这东西拔除,哪怕惨痛不堪鲜血淋漓也在所不惜。”
在毛姆笔下,斯朱兰充满了天才的光辉,他无畏饥寒交迫,为了心中月亮,他可以在巴黎的破旧旅馆里过活,穿一件破旧的福克衫:他可以在马赛的繁忙街头颠沛流离,与凶猛强壮的硬汉打架:他可以在大溪地人迹罕至的小岛上忍受疾病的折磨,坚持不下山。
毛姆允许斯朱兰像孩子般幼稚,不谙世事任性妄为。在毛姆眼里,这些在社交场合佯装高贵,心里却并存着狭隘与慷慨,恶毒和善良的芸芸众生,还不如斯朱兰。优雅矜持的幕布下隐藏着邪恶放荡的戏码,而肮脏无耻的泥土中却孕育着坚忍不拔超越神迹的创造力,前者让人眉头一皱,后者却让人回味无穷。况且斯朱兰所创造的美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美怎么可能像石头那样丢在沙滩上,给漫不经心的路人顺手拾捡?”
而书中安德鲁夫妇对斯朱兰背弃家庭,追寻自我的嫌恶和谩骂,也就证明了毛姆所说“良心是潜入自我堡垒最深处的密探,人类太渴望同类的认可,太恐惧同类的谴责。”对从众心理的讽刺——“它是把个人捆绑于整体的强韧纽带,逼你把社会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常人哄自己吃这一套,卑躬屈膝沦为奴隶,自以为登上荣耀之椅。他为自己良心大好而骄傲,对不服规矩者怎么骂都嫌不够狠。”
不得不说斯朱兰是整齐划一的流水线上跳出的钉子,是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里一个蹩脚的音符。但斯朱兰所创造的唯美画卷却是独一无二的,他坦荡赤裸的自私行为却是纯粹的。
如果说斯朱兰所追求的是美,那么毛姆笔下另一个人物“亚拉伯罕”追求的则是真理。
亚拉伯罕在因为他辞职让位却名利双收的同事埃里克卡麦眼里,简直是一个大傻瓜——“有脑子没个性”。本是无人能望其项背的外科手术天才亚拉伯罕,却辞掉人人垂涎的职位,来到公立医疗机构做医生。他可以粉碎自己人生的基石,只因内心在亚力山卓港码头的甲板上发生的奇异变化,于是拎包上岸,开始风餐露宿的旅程,这是那些沉浸在名利场里的埃里克卡麦们无法体会到的快乐和自由。
当看到“做你想做的,生活在你喜欢的环境中,求得内心安宁,就是糟蹋自己的人生?成为年入过万的知名外科医生,娶个美娇娘就是成功?”我不由得想到自己,虽然我有一份在银行的体面工作,但我还是毅然辞去。为此我背负手头拮据的窘迫,背负朋友离我而去的孤独,背负家人的责骂。在旁人眼里的我,正如文中卡麦所说:“把自己的人生糟蹋成那样,也太不像话了。”
我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平凡人,但我依然有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哪怕只是为了自由,为了创作的梦想。而为了迎合世俗的眼光,为了维持周遭的人际关系,为了得到他人的信任好感,在浑浑噩噩中度过青春才是最可怜的失败。
斯朱兰和亚拉伯罕的冒险人生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另一位男主人公则给了斯朱兰第二次生命,那就是同为画家的德克司卓夫。这是一位和冷漠无情的斯朱兰截然相反的人。德克为人善良,对爱人朋友情深义重,却天赋平平,与斯朱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在毛姆笔下,可怜执拗的德克和斯朱兰几乎占据一样的分量,他们身上都有一种赤诚的品质。斯朱兰赤诚地追求美,而德克赤诚地追求温暖和爱意。
没有了德克,很难有日后登上绘画创作巅峰的斯朱兰。德克不仅是一个男人,更像是一位母亲,他救活了濒临死亡的斯朱兰,向不爱自己的女人苦苦哀求,容忍多数男人不能容忍的出轨行径——自己的妻子和曾经帮助过的男人,甚至要和给自己难堪的落难者同住。
德克给予斯朱兰物质上的帮助,在精神上也毫不动摇地支持他,从这点来说,德克也是美的忠诚教徒。在面对斯朱兰给妻子布兰琪描绘的人体画像时,德克“不太清楚我是怎么了。本想在画上捅个大窟窿,抬起胳膊浑身力气都使上去,却忽然看清了。那是件艺术品,我不能动它,我怕。”
在德克身上,斯朱兰的人性丑陋一面显露无疑,这大概也是毛姆唯一愿意让自己把斯朱兰拉下神坛的人物。
德克散发出一种人性之美,他对柔情和爱意有赤诚的渴望,这使他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着魔一般地坚持,就如斯朱兰对艺术的忘我牺牲。
在这深沉的夜色里,月亮在照亮人们回家的道路,又有多少人愿意放弃六便士,抬头看一看月亮呢?
月亮下的六便士读后感篇3
粗略的读了一遍这本书,可能还带点勉强的意味,并不是写得不好,而是我本身就不喜欢读书。如果写得再乏味一点,我会果断地放弃。读完了不能什么都不留下吧,要不过几天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曾经还读过一本这样的小说。
因为外国的小说名字是个很乏味的东西,所以我永远不会记得。暂且称主角吧。这本书的主角,厌倦了呆板千篇一律的生活,选择抛弃所有,去追求艺术,去画画。而且是他很不擅长的领域。他是一个典型的万千所谓幸福家庭的代表。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一个优雅美丽的老婆,有两个很乖,而且很聪明的孩子。看似很美满,很安逸的生活里,却隐藏这巨大的悲伤。主人公好似被魔鬼控制一样。他丢下一切去追求自己内心所想要的东西。可是他到底想要什么呢?其实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只知道他要画画,可是他画的东西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希望画出他所追求的东西。可是,人的内心太复杂了。变幻莫测,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只能一点一点通过在追求道路上的磨难去领悟。
而本书的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目睹了主角所发生的一切,从抛弃一切到最后死去。而我以一个旁观者外的旁观者看着发生的一切。这个追求梦想的主角,就像是我们内心疯狂的一面。有一天突然发现,人生的意义在哪里。美丽善解人意的妻子,聪明懂事的孩子,然后为这一切去奔波,感觉幸福和甜蜜。而且这是所有幸福人的生活场景。主角是一个伟大的人,他打破了一切。他选择流浪者的身份活着,每天只要饿不死就可以了,身边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没有意义了。甚至男人永远痴迷的性,女人,爱情,也失去了意义。所有的一切都是肮脏的,活着的唯一条件就是画画的时候没有人去打扰他。
在他病危垂死的时候,一个善良到有点愚蠢的画家救了他。因为这个愚蠢的人有着独到的眼光,他知道这个主角是个天才。最后,得到的是,老婆被主角深深的吸引住了,离开了这个愚蠢的人。最后,这个女人为了主角自杀悲惨的死去,可是临死的时候,也没有后悔过。女人真的是一个可怕的生物。她们可能为了稳定安逸的生活,去委曲求全的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如果这个他们不爱的人尽管尽心尽力的去爱她们,把她们当做神一样供着,也不及她们内心一点点冒险的激情。为了这点激情她们甘愿牺牲一切。可是,她们看不到,这点激情只是暂时的。激发起她们激情的男人也是危险的。这些男人,可能是暂时的需求罢了。当他们明白这个女人会像其她女人一样,想让自己循规蹈矩,遵循她们的意愿,并且,完全被她们所占有的时候。她们面临的将是无情的抛弃。危险的男人也是绝情的。他们会抛弃给自己短暂快乐的人,并且不顾死活。女人又是一个可悲的生物,她们会原谅给自己带来深深伤害的人,也不会原谅一个为自己牺牲的人。
凡是爱上这个主角的女人都不会有好下场,因为他已经对身边的一切毫不在乎了,包括自己的生命。最后,这个主角结婚了,很好奇,到底什么样的女人可以这样束缚住一个这样疯狂的男人。这个女人可以挨揍,可以照理他的生活,为他生孩子,满足一切的需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打扰他画画。聪明的男人总会去找一个很傻的女人。
在主角四十七岁的时候,他染上了麻风病,可是他自己却不知道,脸肿的和狮子头一样,他都不知道。还是他的孩子为他请来了医生。医生到来的一刻,让他照完镜子他才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了。在最后的日子里,眼睛失明了,他也画出了自己内心追求的东西。可以说死去的那一刻他无憾了。可是,他却并没有让临死前最完美的画留存在这个世界上,而是让她的妻子烧毁了房子,和墙上的画。就像他经常说的一样,画出来的东西,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任何的兴趣了。
男人在中年最得意的时候抛弃了自己的所有幸福,仅仅为了自己的心。就像作者理解的一样,他是一个被魔鬼附身的人。我们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也会有这一份冲动,为了自己的一个念头,将生死置之度外,去受尽磨难,去追寻。只是少了一份决绝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信念。
月亮下的六便士读后感篇4
反复拿起反复放下,磕磕巴巴拖拖拉拉,终于读完了好友推荐的这本书,好书!满地都是低头可拾的六便士,他――思特里克兰德,却固执孤傲地抬头望向那一轮月亮他就像屹立在天地间的一座高大黑暗的方尖碑,捡起六便士的众人不管看见还是没看见都不得不朝着这座方尖碑鞠躬弯腰,不管是出于本心的敬仰、崇拜还是无意识的行为,他们都向他朝拜。
这一幕是不是很滑稽?上天垂爱思特里克兰德,赐予他满腔如火的热情和才华,天地嫉恨思特里克兰德,带给他无尽的痛苦和折磨。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句话“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活在自己的监狱中。忍是一条线,能是一条线,忍和能之间的夹角就是我们的生存空间。
你的目光落下的地方,就是你今生监狱的围墙!”如果这句话适用在思特里克兰德身上,他无疑是自由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关住思特里克兰德的围墙,因为,他的目光落在月亮上。但是,他也为这种自由付出巨大的代价,抛妻弃子,放弃优越富裕的生活和稳定的前程。但是,反过头来一想,这些东西对于思特里克兰德看来,压根就不值一提,比起他的梦想,这些东西实在无足轻重,平淡无聊。
对于我而言,我佩服他,敬仰他,因为他做的事情我很向往但是我做不到。每个人心中做决策的'时候,物质生活和追求理想都占有不同的权重。不管做出什么样的决策,我们都没办法也没有权利站在自己的角度做出评价。如果真要一个评价,那就交给时间,交给历史,交给后人吧。现在的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做真正的自己!我要六便士,但是我也要月亮。
我的家里没矿,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所以我必须先捡起我的六便士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我才有机会抬头看一看只属于我的明月亮。因为,我知道,我的的心中有一座矿,正在昼夜不停地燃烧!举杯问月,醉看人间,舞影徘徊;遥望天外,雾散云开,抱月入怀!
月亮下的六便士读后感篇5
一直都从各大零售网站买书,但是与《月亮和六便士》的相遇却是在一家简约装潢,灯光柔和的书店里。这本书在我的想读列表里很久了,不过缘分终至,无法阻挡。
其实,我是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才意识到翻译的问题,才得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和翻译方式,或严肃或活泼、或繁复或简约。可是,刘先生的翻译方式、所用的辞藻和句法让我毫无阻碍地用两天读完了整本书,并且还能够在这里足足回味一番。废话不多说,接下来谈谈我一个小小的读者的个人感受。
?月亮和六便士》讲述斯特里克兰在不惑之年,突然被内心梦想召唤毫无征兆地抛下妻儿和体面舒适的生活,辗转巴黎、太平洋小岛只为追逐梦想而不问烟火世事,最终被疾病夺去生命的故事。如果我再小那么几岁,也许在读完之后就会深深为斯特里克兰那种不顾一切追逐梦想的精神所打动、鼓舞,再合上书心满意足地睡一觉。但是前几天阅读完之后,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却是”一开始心里说不出来的暖意,那是类似于恬淡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快消散开,留下的是一种愈发浓烈的震撼,画画的理想到底有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人像着魔一样,放弃现代人眼中光鲜亮丽的一切呢?
斯特里克兰在离开伦敦之前做着舒适普通的工作,会与爱和作家教朋友的太太一同进行社交活动,只是不爱讲话,大多数时间沉默着,而当他逃往巴黎之后,过的日子却一贫如洗,但他本性中的自由矿业与不羁却越发不收敛。一个在路上的逐梦人是受到梦想多大的催化力量才蜕变成那样的摸样。在我们常人的眼中,他的所有行为看起来是那么冷漠无情自私。没有丝毫在意,他满心只为自己的画画理想,为了那轮明亮的月亮。
毛姆先生在小说中描写斯特里克兰的许多时刻,将语言用得十分戏谑,不仅是代表着追求梦想的主角对梦想的态度,也仿佛让所有看到这样文字的读者们受到了一种质问:“你的梦想还在吗?这样为月亮放下脚下的六便士,你舍得吗?”
月亮下的六便士读后感篇6
窗外太阳已经高高升起,是个晴天。也算不上多么晴朗,但比起昨天来,绝对是个大晴天,春光明媚,绿意盎然。
只是,今天是清明节。不能对别人说节日快乐的,需要在心里,至少在心里寄托一下对逝去的人的哀思。
拉上窗帘,室内光线依旧充足。
睡不着了,干脆就不睡了。坐起来,倚在墙上,拿起那本《月亮与六便士》来读。
对于这本书,新书,按说应该有兴趣,可是前面大部分都读不下去,通常是,读着读者就失迷了眼睛,失迷了脑子,等着那些虚幻的文字,不知道在想什么。
媳妇告诉我,要读一读这本书。况且属于经典著作,读,一定要读下去。我倒要看看,这本书好在什么地方。
仅看着封面,不让人讨厌,且对我有一定的吸引了。
可是为什么里面的文字,我总是读不下去呢。
弃之不读,我不忍心。读,必须读。
往后走。想当初,谈对象的时候曾对喜欢的姑娘说,试一下,给我们相处一个机会,也说不准能碰撞出火花呢。
事实是如此。
越往后读,兴趣越足。并且在内心激起了涟漪。
慢慢地,十章,二十章,三十章;慢慢地,拿起了笔,做起了在书上标画的营生。
艺术是这世上最伟大的东西。这是书里的一句话。
我笑着对骂我一早起来也不做早饭的媳妇说:我是艺术家。
哈哈,我做的可是艺术的事情哦,我也曾经长发飘飘过。今天,一整天,我要去演出的。
别人认不认我不管,哈哈,在我心里,我是艺术家的'。
依旧是迷迷糊糊读完的,也只是大致地对本书有个了解。
月亮,六便士。
理想,现实。
艺术,生活。
月亮下的六便士读后感篇7
我未在书中明确看到作者强调“月亮”和“六便士”的比喻含义。甚至连这两个词汇都出现得不多。
我并不喜欢这本书的主流主旨定位:“有多少人只是偶尔抬头胆怯地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生存的六便士呢?”应该说我是十分不喜欢这样概括这本书。因为这样的主旨定位似乎是在敲打我们这些庸庸碌碌的人,忙来忙去就为了世俗的几栋房子几万块钱;甚至有几分鼓动我们像斯特里克兰德学习的意味。
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绝不是普通人的理想与现实之争,因为他是天才,他是极端,他是极度的自私。芸芸众生多少年,天才屈指可数。你、我都是凡人,鼓励普通人抛弃一切去追求理想,这是不负责任。“月亮”我们要时常抬头望望,但绝不应该抛弃“六便士”。“爱”才应该是普通人的生活主题,而情感也不是普通人追求美的绊脚石。
所以,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对我而言就是一个故事,我没有多少共鸣。我尊敬他,但也鄙视他,即使我有他一样的天分,我也不会愿意成为他。
如果没有诸多善良人儿的帮助,我相信斯特里克兰德永远无法取得最后的艺术地位(虽然他自己毫不在乎),也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得到自己毕生追求的东西(一种精神)。我相信一个世俗不通的天才必然需要许多世俗之人帮他打理世俗之事,造就天才的不只是天才自己。
整个故事里,也没有什么坏人,有的只是某些性格弱点,而现实世界中也从未有完人。自以为是的,懦弱的,容易变心的,失去自我的……看得最通透的当属“我”了,一个年轻的作家。
补一句,故事里的那个悲剧,完美诠释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