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作文想要获得高分,我们就需要写出自己的独特的风格,想要写一篇优秀的作文,肯定少不了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中秋节上作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秋节上作文篇1
“吃月饼,快点,来吃月饼!”妈妈的喊声使我对美味的月饼垂涎三尺。吃着月饼,我不禁好奇地问妈妈:“哎,妈,汉族原来的中秋节有什么习俗呢?”“这个,我也只知道一点,就是说在原来的中秋男人们不能祭奠月亮,女人们不能祭奠灶神。”“哦,那其它少数民族呢?”“这个你妈妈绝对不知道,让我来给你们讲吧!”爸爸接茬道。然后朝妈妈坏笑了一下,妈妈温柔地瞪了爸爸一下。
接着,爸爸给我们讲了一个傣族中秋时的习俗传说:
在云南的傣族,每到中秋节的时候,都要进行“拜月”,这是他们那么一个特有的风俗。
因为,根据傣族的传说,那天上的月亮是玉皇大帝的第三个儿子——岩变成的。岩是一位既坚强又勇猛地青年。就是他率领傣族人打败了侵略过他们的敌人,赢得了傣族人民的爱戴与敬佩。但是,后来他不幸去世了,他去世后,尸道升上天,变成了现在那皎洁的月亮,在天空中发出柔和的月光,给黑暗中的傣族人民带去光明。
所以,以后每逢中秋节这天,傣族的小伙子一大清早就扛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中秋佳节这天的野味。而姑娘、媳妇们则到湖边和池塘边来抓鱼,为月亮做出最美味、最可口的饭菜。他们都去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哩。家中的老妈妈她们也不闲着,她们忙着舂糯米,做一些大小不同的食物,四个桌子角上,各放一个圆形的糯米饼,再将每个饼上都插一炷香。等到月亮在天边徐徐升起的时候,就把香点燃,一家男女老少便开始“拜月”。之后,就要对着天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岩的敬意。最后,全家男女老少欢快地围坐在小方桌的四周,品尝可口的食物,谈笑赏月,一直尽兴方才归去。
我被这动听的故事感动了、迷住了。望着天空中那皎洁的月亮,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那英勇地努力拼搏地画面,我不由地对傣族的中秋节向往了……
中秋节上作文篇2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说起中秋节,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蛾奔月,嫦娥偷了丈夫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许多说法。在较早的记载中,嫦蛾偷吃了仙丹,变成了癞蛤蟆,被叫月精,奔月后,嫦蛾住在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今天是中秋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坐在阳台上,吹着凉爽的秋风,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我问妈妈:“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呀?”妈妈就给我讲了观于中秋节的习俗。
每年8月15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是的中秋是一年四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秀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8月15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月亮更圆满,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所以又叫团圆节。
在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师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孟良录》中,那是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中秋节上作文篇3
围绕着中秋节,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风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习俗。
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传说元末,人们还利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说明当时月饼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颇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更加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分成平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风味。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俗。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秋节上作文篇4
记得小时侯最喜欢过中秋,在我心目中,中秋比春节还好玩,因为可以玩火球!从我记事开始这样的习俗就存在了,每到夜色开开来临,就会有很多的小伙伴出门了,在家门前的马路上把几天前就准备好的火球点着了,然后沿着马路,成群接队的出去玩,胆子大点的会去田野里!
不知道是现在已经是大人了,还是怎么了发现中秋没有小时侯好玩了,街上也没以前热闹,可能是现在孩子少了,马路宽了,玩火球的小孩也只是星星点点,记的小时侯,我家门前的马路一眼望去,是长长的火龙,排成”一“字行,依稀记得,我把中秋节的场景写成作文,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我作文写的好。
我做过调查,只有我家的镇上有这个风俗哦!应该是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因为老爸老妈小时侯就经常玩!不过他们那时穷,只是用干芦苇还是什么的扎成捆,点着了烧的,从我小的时候就已经发展到火球了,因为火球轻巧。火球是用布包裹着棉花,在用铅丝把它扎起来,要裹的紧些,扎成球状,可大可小,然后把扎好的火球放在煤油或汽油里泡制,泡的久点,当然点着了火团也是最旺的,在用竹竿挑着铅丝,拿着竹竿火就烧不到人了。昨天晚上我还看见有的小孩拿的不是火球,像是装酒瓶的盒子,四面剪了,用透明的塑料的硬壳把剪掉的地方封上,在里面点上一支蜡烛,也用竹竿挑着,一般都是女孩子拿,因为她们胆子小而且也安全。
晚上家里还要祭拜月亮,在院中放一个桌子,对准月亮的方向。桌上放有水果,两到三样,月饼,还有家里做的饼,也要是圆行的,在放上酒,并倒在酒杯里。还要点上一束香。家里的每个成员依次的要对着月亮磕三个头,还要许愿哦!向月亮诉说美好的心愿!
小时侯为了玩火球都是没吃饭就出去了,玩了一圈回来草草的急冲冲的吃点,给月亮磕头(对于这个还是很慎重的),祭拜完就又拿了一个火球出去了,通常在那天晚上我们都会疯到十点才回家,而且不可以空手而归,即使在外面拿根稻草回来也可以,还有就是如果火球还是亮的也是不可以把它带回家的,好象这样不吉利,反正长辈让这么做,我们就听着,具体是什么原因,我也不清楚,也许这也是约定俗成的分俗吧!
可能这也是我们这里最具有特色的节日了,其他的节日都和别的地方差不多!希望这种习俗能够长久的存在!好怀恋小时侯的中秋!
中秋节上作文篇5
八月十五的早晨,我睁开眼,穿上衣服,下床后。发现爸爸妈妈早早的就把早饭准备好了,我讲好卫生,来到饭桌旁,爸爸对我说:“家诚,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么?”“八月十五团圆节。”我说。“对了,吃完早饭,因为是团圆节,所以要到奶奶家过节。”爸爸说。我听了甭提有多高兴了。
过了一小时,爸爸把四爸接来了,我和妈妈把早已准备好的大包小包搬下楼来。有奶奶喜爱的衣服,茶和点心,有爷爷爱喝的口味甘醇的老白干和葡萄酒……
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公路旁陆陆续续站着正在等车回家过节的人们。一排排白杨树,整整齐齐的站在公路的两旁,像在为我们站岗,唧唧喳喳的小鸟飞来飞去,像在互相传递“过节了,过节了……”的好消息。
不知不觉中到了奶奶家,我向爷爷奶奶问好拥抱后,一家人沉浸在久别重逢的喜悦中。
叮铃铃,电话铃声响了,我拿起电话,原来是二爸三爸从北京打来的,我向他们问了好,把电话传给了正在和妈妈忙碌着准备饭菜的奶奶。听着奶奶高兴的话语,和漫长的电话时间,我能感觉到远在北京的二爸三爸是多么的想念家里的亲人。因为今天是团圆节!
中午,该吃饭了,妈妈和奶奶做了许多好吃的。有红烧猪头肉,那猪头肉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嚼起来,特有嚼头,口味里加了5种作料,特别好吃。还有那韭菜肉丁馅的饺子,一口咬下去,汤汁横溢……满桌的饭菜真是一顿美味佳肴哦。满桌的美味好像在向我招手,我两眼放光,馋的直流口水。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坐下后,我迫不及待的夹起一块红烧肉,刚要往嘴里送,就想起了妈妈对我讲过的,“好东西要先给爷爷奶奶吃”的话,我站起来把红烧肉送到了爷爷奶奶嘴里,爷爷奶奶笑的合不拢嘴直夸我是个乖孙子。
到了晚上,村里东一户西一户,都陆陆续续的放起了鞭炮。我们吃完晚饭,就来到平房上,也拿出五颜六色的五花八门的烟花和爆竹,开始燃放,我用香点燃了爆竹、烟花引线,就尽快的躲到远处,轰轰轰……几声巨响所有的礼花都升上了天空,在天空中划出一条条美丽的弧线,画出了一朵朵美丽的太阳花,红红的牡丹花、灿烂的星星、小巧的灯笼花、飘洒的流星雨、苍劲有力的烟花字……
今年的仲秋节,过的和往年一样的欢快、祥和,愿所有的人们永远都沉浸在幸福之中。
中秋节上作文篇6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
今年中秋节一大早,天灰蒙蒙的,爸爸妈妈就叫醒我们,第一句就“宝贝们,中秋节快乐!”我和妹妹也一起回应道:“爸爸妈妈中秋快乐!”心想:今天中秋,大家来团聚,一起看电影,一起吃团圆饭,再吃上一块月饼,如升天一样美!想着想着口水都快流下来了,还在床上,我大声道:“妈妈,我要吃月饼。”妈妈笑着对我说:“你这个小东西,人还在床上就知道吃!小吃货,今天妈妈陪你一起做月饼怎么样?”我一听今天可以自己动手做月饼,快乐得像只小小鸟,“嗖”的一下飞下了床。
妈妈告诉我做苏式月饼,要先做油皮,然后做油酥,再做馅料,等包好馅料收口之后,再表面刷上蛋黄液,洒上一些黑芝麻就可以了。妈妈还没说完,我蠢蠢欲动,迫不及待地拿出中筋面粉、猪油、糖粉和水一一称好重量,一股脑儿全部倒进面包机,开启30分钟的和面程序。
接着开始做油酥了,分别称好低筋粉和猪油,放在碗里混合均匀,把它揉成了光滑的面团,并盖上了保鲜膜让它静置松弛30分钟。这时油皮也和好了,取出后同样把它盖上保鲜膜让它静置松弛30分钟。
利用这空隙妈妈又教我做了莲蓉蛋黄馅。做完馅 ,把静置完的油皮和油酥分成相同的等分,然后把油酥包到油皮里,再用擀面杖擀成椭圆形卷起来后再盖上保鲜膜松弛20分钟。最后把面团擀成圆形包上莲蓉蛋黄馅,收口朝下放入烤盘。先刷上蛋黄液再撒上黑芝麻送人预热好的烤箱,烤20分钟。
我十分兴奋地看着烤箱里一个个的月饼,虽然我包的几个没妈妈包得漂亮,但这几个居然是我包的,还真的有点不大相信。可这20分钟是漫长的,我两眼紧紧地盯着烤箱里的月饼,恨不得它马上烤熟了,这样我就可以慢慢品尝美味了。
终于,烤箱发出一声清脆的“叮咚”声,月饼可以出炉啦!妈妈把烤盘取出烤箱,发现月饼还在“吱吱”地作响,香气迎面扑来。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哇”好香啊!看着黄澄澄的月饼!可爱的月饼!酥酥的月饼!终于可以慢慢地品尝了,一定要包餐一顿!
咬一口,薄薄的酥皮掉了下来,尝着自己做的月饼,心里甜滋滋的。今年的中秋因为天气原因没有看到月亮,但我过了一个别样的中秋——自己动手做月饼,不,做月亮,月饼,圆圆的,不是月亮吗?
中秋节上作文篇7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在这一天里家家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据《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秋节起源于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吃月饼有很大的意义,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刮打刮打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