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书上思想的体会,及时写好读后感,能够加深同学们对名著剧情的分析,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学生优秀作文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中学生优秀作文读后感篇1
寒假里利用三四天时间看完了柴静的《看见》,像传记式的纪录片。我传记作品看得比较少,但这本书还是像经典小说一样吸引我一发不可收拾得持续看完。为什么会有可观性?可能是接地气,关注底层琐事,以及一些其他人不敢或不想触碰的事。正如文章中所说的“只是搬开石板的想看看另一面”,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穷无尽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在作者的节目可体现一二。
柴静说,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恶或善,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尖牙啃咬着他们身体里的善,喝着酒一口一口的咽下去。所以不要被那么一点点负能量吞噬。
小时候同学哭了,会有很多人围过去告诉她,别哭了,你要坚强,我们懂你的感受,不哭了乖。后来看见难过的人,我们很少围上去说一堆话了。不是我们变得冷漠了。这其中是不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开始明白,我们没有经历过,所以无法感同身受呢?不知道别人如何,我明白自己,其实没有变得冷漠和笨嘴拙舌,这就够了。
柴静写的书让人看了以后变得更加理性,书中有纪实也有真情流露,更多的是发人深省。自古女子不如男,今有巾帼不让须眉。柴静就是这样一位有个性,有思想,有能力的走在时代前列的文弱女子。这本书的文笔及里面所发生的一些惊心动魄事,让我一下子对作者佩服之极。之前看过她的节目《苍穹之下》,感觉作为一个新闻人,她很真实,看她的书,我代入感很强。在柴静的节目和文字中,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家庭暴力,还是卢安克、药家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
中学生优秀作文读后感篇2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们出发。”
在《看见》中,我们沐浴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激荡。在现实的鞭策下,柴静逐渐成长成熟,她从花里胡哨的小年轻成长为成熟稳重出色的中央主持人。在瞬息万变的镜头下,我们看见的是人物风景的变化,她却读懂了人世情怀,品悟了酸甜苦辣。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在《看见》中,我们懂得了要用心去看用心去听。
一路看见,读懂人情。“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人生而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求认识与了解自我”虐猫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对踩猫女的批判上,充斥在人心中的只有痛恨。“采访时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这期节目彻底改变了我对“死刑“的认识与理解。采访就是为了我们戳破那块幕布,让我们看透事实,了解实质。没有人甘心成为遭受鄙夷的社会底层人物,现实就像一块镜子,有美就有丑,但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一路走来,品悟生活。《看见》是真实地述说,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动人的描述,没有豪迈的呐喊,有的只是朴实的记录,真情流露。柴静没有刻意选取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超多的新闻报道里,之选取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这就是生活,真实即生活。看见的是视觉享受,品读的是人生真谛。用心去感受,才能读懂生活。
人生漫漫,生活五味杂陈。怀揣一颗真心,看人间百态,品人世情怀。
中学生优秀作文读后感篇3
柴静,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
相信如果柴静小姐抛开电视节目的话,大概会是个出色的文字记者。《看见》这本书,人物鲜活,故事真实,感情质朴,细节动人。一本400多页厚实的书,分两次竟可以读完,这也许得益于她的文字写得踏实,没有戾气。
何为戾气?就是不满、忿忿不平、攻击式的利剑。
不同于尖锐的政治时事记者,看柴静的文章,不会有太多让你感到不适的地方。客观地来说,读这本书,就像是带你浅浅地经历她在央视工作的十年,十年中她用肉眼所看见的毕生难忘之场景。
?看见》并不是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而是一个人所经历的真实的十年。柴静的新闻始于生命,最终也回归生命与人生的思考。2003年的“非典”让她最直观看到死亡与生命,以及人在死亡面前最真实的态度。如果说一个人没有看过生命如何消亡,他就无法真正理解人或者生命。陈虻是柴静在新闻中的引导者,他的逝去,让三十而立的她再次思考生命与人生。
书中的这十多个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选,也不是那些最轰动的节目,而是每一个故事之间都被一种叫做“理解”的东西串联起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被其他人影响的过程,而人真正的成长来自于自己的经历,也来自于对经历的理解。看见他人的人生,其实也就是看见自己。
用柴静同事王开岭的话来说:“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
用柴静自己的话来说,“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400多页的书,也没上几张个人照片,弄几个名人;不写八卦、不扯段子、不摆朋友录;不肯将就成文,篇篇使劲全力,满心满意都在纸上。凭自身的采访经历,事后反思,连缀成篇,看似“小”,实则写的正是那个大大的中国,和中国的人。
中学生优秀作文读后感篇4
我是一个爱看书的小女孩,不过一般的书看完一遍以后,我就会把它们放到书柜里,再也没兴趣看了。可有一本书,我一有时间就想拿出来翻一翻,知道是什么书令我这么着迷吗?它就是美国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创作的《绿野仙踪》!
这个故事讲述了美丽善良的小姑娘多萝西和亨利叔叔,艾姆婶婶居住在堪萨斯大草原上。一天一场龙卷风把她刮到了一个陌生而神奇的国度——奥兹国。在那里,她陆续结识了稻草人、铁樵夫和胆小狮,为了实现各自的心愿,他们互相帮助,携手协作,历尽艰险,遇到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最后,他们凭借自己非凡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都如愿以偿。
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梦幻的环境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关键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的优点发挥出来。就像书中自认为没脑子的稻草人能在关键的时候想出好点子来;没心脏的铁樵夫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献出自己的爱心,无私地帮助别人;认为自己很胆小的狮子,也能在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勇敢地对付欺负他们的人。这一切都是他们充满了自信,从而充分发挥自己长处的体现。
一个人的敌人就是你自己,只要自己充满信心,发挥自己的长处,战胜自己的短处,你就会战无不胜。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挫折,想想《绿野仙踪》里的人物吧,相信他们会给你带来力量的!
中学生优秀作文读后感篇5
在寒假里,我读了斯威夫特的长篇小说——《格列佛游记》。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格列佛,因为对旅行有浓厚的兴趣,他到一艘商船做外科医生。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作者误打误撞地来到了利立浦特王国。这个国家的居民都只有作者中指那么高,作者在这个国家显得高大无比。后来在这儿发生了一系列的事,直到最后作者被奸人陷害而不得不逃到不来夫斯古去。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又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几经周折后,作者又来到了布罗卜丁奈格。他在这儿被他的主人,一个农民拿来展览并出售,受尽折磨。后来主人把他卖进皇宫,作者又开始了他的奇妙之旅……再次回到自己的祖国后,作者不甘于生活的平静,又进行了第三次、第四次的海上航行。海船把他带到了勒皮他、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等诸多国家。作者又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历……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虽然纯属虚构,然而却以作家生活的现实世界为基础。如发生小人国里的种种荒唐的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以当时英国统治者的腐败和罪恶行径为原型的,因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再如飞岛国中的可恶行为讽喻的是英国对爱尔兰的统治。这种手法运用得巧妙,并且不失严肃,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作者斯威夫特对当时的英国社会和文坛现状十分不满,他的作品通常与当时的政治问题有关,写得很有深度,表现了他揭露时代恶德与缺陷的才能。他认为:“有许多事不能用法律去惩罚,宗教与道德的约束也不足以使这些干坏事的人改正;只有把他们的罪孽以烈的字眼公之于世,才能使他们受人憎恨。”《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的这一主张的成功实践,它的问世开创了英国小说讽刺艺术的先例,树立了英国文学中的讽刺传统,应该说在欧洲文学有着特殊的意义。读书使人明智,通过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中学生优秀作文读后感篇6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
二零零三年,“非典”爆发。
而现在,“非典”对我来说,不过就是教科书里一个好像听到过的名词,一个要背的年份日期。
直到,我本周读到了柴静的《看见》里,一篇关于她做“非典”新闻调查的文章。
本文通过许多真挚动情的环境心理描写,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非典”,看到了“非典”的背后——那是人类坚强的意志,“我要活下去”,那颗最温热的跳动。
如果,死到临头,活着的日子屈指可数时,你会害怕吗?你会觉得死亡是一种解脱吗?如果,你面前有无数人在倒下,一个接一个倒下,就如多米诺骨牌,你会惊慌吗?你会担心下一个是自己吗?
当每早,太阳升起,睁开眼能看到万丈金光,是否会感叹“活着真好”?
封面是一张照片。有三种人。小孩,中年人,老人。小时候经常猜一个谜语:“什么东西小时候是四只脚,长大了二只脚,老了以后是三只脚?”谜底是人。现在的我们,有时会有“当一个退休老人多好”这样的想法。可当我们老了,转回头看自己的漫漫人生路,又是一种什么感受?是羡慕之前孩子时的青春活力,还是享受快到终点了?
有一种人,认为人生的目标就是活着。不管成功与否,有意义与否,即便处在社会底层,即便人生不如意,只要能活着就行了够了,哪怕当牛做马。
有一种人,比如革命英雄,认为活着必须要有尊严,否则还不如死亡,所以才会宁死不屈。他们坚持认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他们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