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事迹材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写事迹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坚持下去,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英雄与英雄事迹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英雄与英雄事迹篇1
疫情就是‘命令’。接到返岗的通知后,她立即返岗,及时了解常住人口务工返乡人员和外来走亲访友人员的健康状况。配合‘村支部书记’组织村里做好监测消毒和广播宣传工作,为防疫工作打好基础。她发挥女性温暖细心的优势,在做好数据监测填报的同时,主动与前来进行返乡登记的群众进行沟通,安抚他们因为不能及时返程产生的焦躁情绪,为他们送去‘精神’慰藉,同时增强了群众共同抗击病毒的信心。
防控就是‘责任’。为全面‘抗击疫情’,兴和县团委向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志愿者发起了共同‘抗击疫情’的号召,_主动请缨参与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中。作为宣传报道中心的一员,她亲自编辑刊发大量战疫情报道,天天在网络平台上公布‘疫情防控’知识 宣传一线志愿者防控风采,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天天在志愿者微信群里公布各类通知 注重事项 嘱咐志愿者做好防护保暖措施 协助后勤保障组定时发放物资给志愿者,始终把志愿者的安全放到第一位。这个年仅23岁的女孩儿做的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爱,让大家在为国家和社会分忧的同时,形成一股“凝结力量共克时艰”的战“疫”‘精神’。
为了使本单位的‘疫情防控’工作与志愿者服务工作不产生冲突,她天天白天在本单位上班,下班后立马赶往团县委进行志愿服务工作,有时一天下来,忙得连水也顾不上喝一口。面对繁重的工作,她义不容辞无怨无悔。虽然加班加点是常态,但她从不叫苦叫累,即使生病也要保证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英雄与英雄事迹篇2
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只有十三岁,他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地里敌人的据点。
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海娃的爸爸是民兵队长,他急匆匆地把一封信交给海娃,满脸严肃地说:“这里面是攻打鬼子炮楼的路线图,你一定要想方法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这是十分重要的消息,他拍拍胸脯说:“您放心吧,我保证完成任务!〞说着他就藏好鸡毛信,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
海娃忙着赶路,没想到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心里想,要是鬼子搜身,搜走了鸡毛信可就麻烦了,这可怎么办啊海娃冷静了片刻,看着羊群,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羊头〞的尾巴下面藏了起来,鬼子小队长拦住了海娃,他们叽里哇啦地说了一会儿话,对海娃瞪着眼说:“你的,小八路的干活〞鬼子队长又命令两个小鬼子把海娃从头到脚搜了一遍,什么也没发现,于是鬼子又打起了羊群的主意,要海娃给他们带路,并且想吃羊肉。
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到了深夜他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出了几里路,鬼子发现海娃跑了,很快就追了上来,他们用枪逼着海娃让他带他们上山,海娃把鬼子带到了一条靠近八路军埋伏圈瞪着眼说:“你的,小八路的干活〞鬼子队长又命令两个小鬼子把海娃从头到脚搜了一遍,什么也没发现,于是鬼子又打起了羊群的主意,要海娃给他们带路,并且想吃羊肉。
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到了深夜他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出了几里路,鬼子发现海娃跑了,很快就追了上来,他们用枪逼着海娃让他带他们上山,海娃把鬼子带到了一条靠近八路军埋伏圈的山路上,乘鬼子没有防范,拼命往山上爬去,愈爬愈远,身后响起鬼子的枪声,有一枪还打中了海娃的手。想到鸡毛信的重要,海娃忍着疼痛继续向山上爬,嘴里还高声喊着:“八路军叔叔,快打鬼子啊!〞
张连长和八路军听到枪声和海娃的`呼喊,很快冲了上来,把鬼子打了个落花流水,最终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张连长根据信上的情况。成功地捣毁了敌人的炮楼,击毙了猫眼司令,打了个大胜仗。
海娃也因为他的机智和勇敢成为抗日小英雄,他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不记国耻,发愤图强,振兴中华
!做一个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英雄与英雄事迹篇3
“英雄屹立喀喇昆仑”,中国《解放军报》19日以此为题刊发长篇报道,还原了去年6月中印加勒万河谷对峙事件的过程,详细讲述了5名解放军官兵的英雄事迹。在他们当中,4人牺牲,1人重伤。中央军委对他们进行表彰。在国内,民众深受感动、震动,边防官兵“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誓言得到网民的大量转发、引用。在国外,解放军在那场冲突中的伤亡情况一直备受关注,部分印媒自去年6月以来多次炒作,报道不实消息。中国国防部发言人任国强19日表示,冲突发生后,中方为维护两国两军关系大局,保持了高度克制,但印方多次渲染炒作有关伤亡事件,中方须澄清真相,以正视听。
华春莹:我反复读了好几遍报道,非常感动
19日,中方首次公布在加勒万河谷对峙事件中牺牲官兵的名单: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战士肖思远、战士王焯冉。其中,最年轻的陈祥榕出生于2001年,王焯冉、肖思远牺牲时也只有24岁。此外,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
香港《南华早报》19日称,官媒“不点名”地指责印度的行为造成人员伤亡。《解放军报》的报道通篇用“有关外军”“外方”指代印度。文章详述道,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越线搭设帐篷。按照处理边境事件的惯例和双方之前达成的约定,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蹚过齐腰深的河水前出交涉。其间,对方早有预谋地潜藏、调动大量兵力,企图凭借人多势众迫使我方退让。“他们的人陆续从山崖后冒出来,黑压压挤满了河滩……”参谋陈鸿宇回忆说,“我们人虽少,可拼了命也不能退呀!”
“你们破坏共识,要承担一切后果!”面对眼前的状况,祁发宝张开双臂挡在外军面前,大声呵斥道。他同时组织官兵占据有利地形,与数倍于己的外军对峙。对方用钢管、棍棒、石块发起攻击,祁发宝成为重点攻击目标,他的头部遭到重创。“团长顶在最前面阻挡外军,营长救团长、战士救营长、班长救战士。”回顾那场战斗,一名指挥员动情地讲述道。增援队伍及时赶到,一举将来犯者击溃驱离。外军溃不成军,抱头逃窜,丢下大量越线和伤亡人员,付出惨重代价。
刚任团长不久的祁发宝曾带领战士们在加勒万河谷的一块崖壁上刻下八个字: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这是他们的铮铮誓言,也是中国民众共同的心声:19日在社交媒体上,相关报道评论区中被置顶在第一位的留言也是这八个字。有网民说,这样的事实应该被写进教科书中——青少年不仅应该学习过去英雄的事迹,也应该知道当代英雄如何用血肉之躯保卫祖国,这样他们才更懂得珍惜现在的这份安宁。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9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动情地说,有关报道刊发出来后,她反复地读了好几遍,“这些戍边英雄官兵的事迹,给了我们很大震动”,比如陈红军当时还有4个多月就要当爸爸了,肖思远憧憬着未来娶上心爱的姑娘,但是很可惜,他们没有等到这一天。“我读到18岁的陈祥榕写下的‘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非常感动。”
“澄清真相,以正视听”
19日引发国际舆论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中方为何时隔8个月还原加勒万河谷冲突过程。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当天表示,去年6月,印军蓄意制造了加勒万河谷冲突,造成双方人员伤亡,责任完全在印方。冲突发生后,中方为维护两国两军关系大局,推动局势降温缓和,保持了高度克制,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气度担当。但印方多次渲染炒作有关伤亡事件,歪曲事实真相,误导国际舆论,污蔑中国边防部队官兵。
印度主流媒体19日对中方披露的人员伤亡情况予以广泛报道,但未提及对峙的详细情况,而且仍在不断重复此前的一些不实报道。“德国之声”19日梳理道,加勒万河谷对峙发生后,《印度斯坦时报》、zee电视台等先后引述“印度政府高层官员”的话或者匿名“来源”的数据,“披露”所谓的解放军伤亡数字与情况。
“历史不容篡改,英雄不能遗忘,中国媒体对英雄事迹进行公开报道,是客观报道事实的媒体责任,有利于澄清真相,以正视听,让世人看清其中的是非曲直。”任国强19日这样强调。
复旦大学南亚问题专家林民旺对《南华早报》说,宣布人员伤亡情况实际上是很敏感的信息,官方应该向牺牲烈士公开表达敬意,同时也要找到合适的时机。现在公布是一种平衡之举,是从大局出发,考虑了双方利益,避免关系破裂和在公众舆论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敌意。
“一线边防部队脱离接触的相关工作目前正有条不紊地展开,中印边境有望逐步恢复到长期对峙之前的和平与安宁。”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钱峰1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方在此时纪念烈士,既是对外充分展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决心,也表明致力于维护中印关系稳定的意志,彰显中国在新形势下有理、有利、有节的大国外交风范。“这与某些印度政客和反华媒体竭力渲染仇恨、鼓动民族主义和反华情绪形成鲜明对照。”
印媒:印军从多个制高点撤离
本月10日,中国和印度政府宣布双方军队位于班公湖南岸、北岸一线部队从当天开始同步有计划组织脱离接触。《印度时报》19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现阶段脱离接触工作已经完成,双方或将于当地时间20日在两国边境实控线中方一侧举行第十轮军长级会谈。此轮会谈将重点讨论除班公湖地区外,其他边境对峙点脱离接触的问题。
在《印度快报》看来,对新一轮军长级会谈作出安排,意味着印中两军已撤出班公湖北岸第四指地区,同时也说明印军已从此前占领的热赞拉山口、热钦山口等重要制高点撤离。印度陆军北部战区司令乔希对该报表示,“(脱离接触的)协议已经通过书面形式报请上级总部批准,然后付诸实施”,“所有行动每天都经过核实和确认”,“中方表现出了诚意”。
但与此同时,印度政府没有放弃对中印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的工作。据印度《经济时报》19日报道,有匿名政府官员透露,已批准在“阿鲁纳恰尔邦”(我藏南地区)修建18条边境巡逻步道,“印度陆军可将这些步道作为其公路运输线的补充,更有利于人员和物资投送”。该项计划预计耗资总额为116.2亿卢比(1卢比约合0.1元人民币)。
据《印度时报》报道,印度外交部外秘什林拉本周三访问莫斯科时形容,印中关系是“复杂的”,它势必取决于边境情况的正常化。
中方对解决中印边境问题的立场是清晰的、一贯的、真诚的。国防部与外交部在19日的表态中都强调,中方始终致力于通过对话谈判解决争端、维护中印两国两军关系大局、尽快推动局势降温缓和,尽快恢复中印边境地区和平安宁。
英雄与英雄事迹篇4
一曲胡笳救孤城
在中国历史上,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让陷入重重包围的军队转危为安的人,屈指算来,仅有几个。而西晋时的刘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刘琨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将领、音乐家和文学家,也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西晋末年,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騷扰中原边境,百姓苦不堪言。刘琨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和好友祖逖一起,闻鸡起舞,发愤图强,希望能收复失地,还老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
公元307年,刘琨带领部下一千余人离开洛陽,历经艰难险阻来到晋陽(今山西太原)。当时的晋陽由于战乱频仍,已是一座空城。刘琨到了那里,安抚流民,加强城防,重视农业,发展生产。很快,晋陽城恢复了活力,到处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匈奴骑兵再次兴兵南下,围攻晋陽城。一夜之间,五万匈奴兵把晋陽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刘琨一看,大事不妙,一面赶紧修书一封,命人快马加鞭送出城去,请求救援;一面在城内严防死守,各个要塞都增加了兵力,以抵御匈奴人的`进攻。
刘琨深知晋陽城的士兵根本不是匈奴大军的对手,便守城不出。虽然匈奴人数次骂阵,刘琨都置若罔闻。他希望以拖延时间的方式来等待援军。恼羞成怒的匈奴人却等不了,他们数次攻城,但都被刘琨带领的守军顽强地击退。匈奴人见久攻不下,索性就驻扎在晋陽城外,坐等刘琨弹尽粮绝,那时再攻城就不费吹灰之力。
刘琨在煎熬中又过了几天,援军还是未到。已是深夜,刘琨还在四处巡查。此时的他千钧重担在身,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登上城楼,看着一队队的巡逻士兵走过,心里稍感安心。但凭楼远望,不远处就是匈奴骑兵的营地,虽然灯火通明,却寂静无声,显然,匈奴人已经睡去。
刘琨深知:现在晋陽城内,粮草仅能维持半月;原本守军才不过两千,匈奴人几次攻城,又损兵折将不少;援军迟迟未到……想到这里,刘琨忍不住一声长叹,抒发心中的抑郁之情。
突然,远处的匈奴营地里传来一阵騷乱,似乎被刘琨的长叹声惊醒。看到这,刘琨灵机一动,想起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的四面楚歌所慑,不战自败的故事。他赶紧命人拿来胡笳——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站在城楼上吹奏起来。
刘琨忘情地一遍又一遍地吹着匈奴人最熟悉的曲子。忧伤的胡笳一路呜咽着传到了匈奴营地,好似慈祥的母亲在呼唤久别的游子,又似温婉的妻子在思念离家远征的丈夫。渐渐地,匈奴营地里騷动起来,许多士兵走出营地,急切地寻求声音的来源。有的情不自禁地低声吟唱,有的则黯然泪下。连年背井离乡的征战,久攻不下的城池,已经让匈奴士兵备感疲惫。在这异域他乡,突然听到熟悉的乡音,浓浓的思乡之情在士兵中间蔓延开来。
刘琨吹了一夜的胡笳,吹得自己泪流满面,吹得匈奴士兵归乡心切。
第二天一大早,探马来报,匈奴已经撤兵北归。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昨夜刘琨的胡笳曲,让匈奴人军心大乱,士气低落,许多士兵结伙乘夜逃亡回家。匈奴首领见状,不得不下令连夜拔营起寨,退回老家。
就这样,刘琨不费一兵一卒,解了晋城之围。从此,“一曲胡笳救孤城”成为流传千古的美谈,刘琨以他面对强敌时的勇敢和智慧,留名青史,被后世称道。
英雄与英雄事迹篇5
他普通吗?却是,但是看看他做的工作吧。
他,是一名普通的消防战士。入伍12年,他时刻谨记着自己消防战士的职责,参加过大大小小的灭火和抢险救援1600多次,抢救出被困群众460多人。
他,是一个贫苦家庭的顶梁柱。父亲和哥哥先后因车祸致残,母亲也不幸罹患癌症,善良淳朴的妻子默默地在背后支持着他,跟他一起撑起窄窄的公寓房里,那个清贫温馨的家。
他,军功章挂满胸前,获奖证书装满抽屉,声名鹊起的他,依旧过着俭朴无华的生活。他依然是妻子的好丈夫,是父母眼中的乖儿子。
妻子xxx,亲切地叫他“牛哥”,战友豪爽地直呼他“黄牛”。
他,有许三多的坚韧、史今的宽容、伍六一的倔强、“老七”的霸气。他,就是消防部队真人版的“士兵突击”。
他,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消防总队南宁市支队特勤大队一中队代理排长兼一班班长黄xx。
十余载抢险救援经历书写青春华章
自xxxx年当兵入伍以来,他一直以行动来诠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从什么都不懂的新兵蛋子成长到如今的消防技术尖兵,他付出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汗水和努力,经历了大小1600多次生死一线的关头。他在实战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救援经验,也正是这些宝贵的经验,一次次把他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xxxx年9月1日15时35分,广西最大的化工企业——南宁市化工股份公司的2800立方米酒精罐突然发生大火,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现场情况万分危急!当消防部队到达火灾现场时,酒精罐上火光冲天,火焰已经高达50米以上。
9年前的消防车和现在的进口消防车的性能没法比,当时的车载水泡的有效射程根本达不到燃烧着熊熊烈火的酒精罐顶。于是,火场指挥员决定组成突击敢死队冲进防护堤迫近作业。他主动向指挥员请求担任主攻。
指挥员同意后,他立即和突击队员顶着难以忍受的高温把两节拉梯架到燃烧罐,将移动炮推到被烧得发红而且塌陷的罐体上,顶着高温和随时可能掉入罐里的危险,站在上面操作移动炮进行近距离灭火。战友们在身后不断用水枪向他射水降温,掩护他灭火,有好几次强大水压差点把他冲进罐体里,幸好他用脚紧紧地勾住了两节梯梯蹬稳住身体。经过数个小时候奋力扑救,火势最终得到了控制并被顺利扑灭。回忆起这段经历,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酒精罐的温度高得吓人,自己的手都被烫起了好几个泡,万一不小心掉下去酒精罐里啊,连个骨头都找不到!”
千里驰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显身手
他,自去年汶川地震救援顺利归来后,人们便记住了这位个子不高,说话不多的铁骨汉子。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他正休假到医院照料身患癌症的母亲。当一接到部队成立抗震救援突击队奔赴四川增援的指令,他立即返回部队,瞒着母亲,奔赴灾区救援。
5月14日赴川以后,他舍生忘死,英勇顽强,多次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递交了满意的答卷。在此次抗震救灾中,他与南宁市消防支队其他战友一起抢救被困人员19名,其中8人生还;带领救援队员转移群众3617人,为群众搭建避难场所76处,清理危房145间,抢救各类物资价值约1300多万元,抢运救灾物资480余吨,为夺取抗震救灾阶段性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这次的抗震救灾中,“黄牛”他又经历了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惊心动魄。2008年5月14日,南宁市消防支队赶到四川都江堰后立即展开救援工作。当日下午,他在都江堰四川街一栋六层坍塌楼层上,利用视频生命探测仪进行探测,发现下面有生命迹象,并隐隐约约听到一丝极其微弱的呼救声:“救命,救命!”
就在这时,一名年轻的女子看到他和战友,立刻冲了过来,紧紧抓住他的手,哭着哀求:“我弟弟埋在里面已经两天两夜了,求求你们,快救救他吧!”“你放心,刚才我已经听到他的声音了,我们一定把你弟弟救出来!”
根据他多年的救援经验,他和战友们选择了一个较为安全的方位,挖了一条隧道,清理被困者上方松动的水泥块和砖头,用工具一点一点挪开楼板,通过细小的缝隙,进入被困者所在的狭窄空间。
伴随挖掘的同时,上方的楼板不断嘎嘎作响,碎石纷纷掉下,战友们着急地喊道:“班长,有危险!”而此时他心里想的却是:“我们已经千辛万苦挖出了这条生命通道,我决不能放弃,一定要把他救出来!”他不顾战友的劝阻,拼命加快挖掘速度,就在他把人救出来的一瞬间,“轰”的一声,几层厚厚的楼板在余震中塌了下来,埋住了他们之前救人的地方。而那时,要是他再慢一秒,就再也回不来了。
由于抗震救灾表现突出,他被公安部消防局记个人一等功,被自治区党委评为全区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并作为奥运火炬手参加了祥云火炬在南宁的传递活动。
满载荣誉依旧朴实无华
xxxx年抗震救灾立功至今,他先后在南宁等地做了十几场先进事迹报告会,并收到自治区、南宁市等多级政府部门的嘉奖。他英勇的抢险救灾事迹也早已家喻户晓,成为南宁市街头巷尾的美谈。
而今满载荣誉的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功臣”就摆架子,居功自傲。在部队领导和战友眼里,他仍然是个尽职尽责的好战士,是那头永不放弃、做什么事都抢在第一位的“黄牛”。
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记者又一次见到了这位小个子的消防兵。他笑着说:“现在去菜市场买菜,偶尔会有人认出自己是他,挺不好意思的。”他也直言,有时候确实有点不方便。
在群众眼里,他俨然成了一位英雄。市民们有需要消防帮忙的时候,几乎都会想起这位腼腆老实的消防老兵。7月13日,他所在的辖区内公务员小区有一位住户的门被反锁了,到现场的消防战士弄了很久也没有把门打开。这时,战友们想到了在特勤大队的他。“他来了,没什么问题了!”像这样的对话,在许多有他在的场合都可以听到。他的救援技术几乎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到达公务员小区现场时,他以惯来敏捷的身体,运用“楼层下降”技术,从住户的窗台进入到屋内,成功地把该住户的门打开了。事后在与记者的聊天中,他说到:“其实,人家也挺不容易的,现在装一个门,动辄三四千,的确不忍心把住户的门弄坏。所以每次遇到这种门被反锁的情况。我都在想,能不弄坏,就尽量不要弄坏住户的门。”
他就是这样一个老实诚恳的人,他时刻替他人着想,不愿意弄坏老百姓的一扇门。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得到了战友和市民的好评。
英雄与英雄事迹篇6
秋瑾出生在1875年的福建厦门,作为一个知书达理的官宦家庭子女,秋瑾无论是胸怀还是气度都和平常女子不同,其眼界也要高于普通女子,看有关秋瑾简介的资料里,我们可以知道秋瑾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反对封建礼法,而且提倡男女平等,那个时候的女子,如果可以拥有这样的胸怀以及气魄,想必她必是人中之龙凤。
而且,秋瑾还喜欢以花木兰和秦良玉来比喻自己,由此可见秋瑾真心是比较豪爽的,另外在鲜有的秋瑾简介里面还有一个信息,那就是秋瑾能文善武,还曾经自己孤身一人东渡到日本留学,之后又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不断的努力并且奋斗着,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换来了民族的觉醒,国家的自立自强。
秋瑾就是这样一个不甘平凡的女子,甚至在众多的秋瑾简介之类的书籍里,还把秋瑾称之为一代女侠,她身负着女权崛起以及革命火种的.重大责任,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真是巾帼不让须眉,真是让人想不到的是,秋瑾虽是一介女流之辈,但也能拥有男子汉般的大丈夫情怀,顶天立地,大义凛然,以死报效国家。
秋瑾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值得纪念以及缅怀的一位女英雄,女诗人,秋瑾的故事可以说是相当感人,而她的英名也应该永远被世人所牢记,她用自己的血肉和牺牲来使民族觉醒,促进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英雄与英雄事迹篇7
雾里看花,你看不到花儿为了盛开流下的汗水;水中望月,你看不见它的皎洁之下的灰尘。世间的事情,全都是雾锁烟笼,想探求生命的真相,请以心为眼,躬行探求。
昭君一个人、一方冢、一生探求。
山如黛、沙如风。山还是那隐隐的青山,还是那沉淀着中华文明的青色,只是少了位从群山中走出来的佳人。沙还是意欲吞人的黄沙,还是那隔着中原与塞外的飞沙,只是多了位从中原走出来的佳人——昭君。人人都说塞外凄苦,那儿的人杀人如麻,但你不怕。没有亲身经历,道听途说,可信吗?于是你毅然踏上了出塞的马车,一路微笑,你要用行动向世人证明:世上的事,要亲身探看,方可相信。事实证明,你赢了。塞外荒凉,但民风纯朴。你的躬行,为历史画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昭君,没有被表面迷住了双眼,你亲手用躬行打造了自己的未来。
司马迁踏遍千山万水,只为一个“真”字。
当飞雪和阴霾在东升西落的轮回中湮没成已逝的沧桑时,你便把执著的追求和生命的.躬行铺垫成生命的厚程。一部《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岂可不尽不实,道听流言,司马迁深知,真相需要躬身以求。于是他拖着残缺之躯,踏遍千山万水,揭开了历史的面纱,终于《史记》成史家之绝唱!他把真相幻化成笔端流淌的华彩。用躬行呐喊出历史的宣言。
司马迁用他一生的躬行创下了万世不朽之篇章。史家绝唱当之无愧。
苏东坡高唱赤壁东风,你潇洒成千堆雪。
坟岗茫茫,醉射天狼,杨花愁点五分,三分雄风浩荡,苏轼之才,自不必说,但让我五体投地的不是他的才华,而是那一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的得名多有说法,却没有一个人去躬身探求,除了他。他没有被表象所迷惑,没有被前人所扰,只是默默地验证。好一个苏轼,只为他的躬行,我五体投地。苏轼的躬行,也许只是历史的插曲,但其人格由此可见。
思绪纷飞,穿越千年的繁荣尘杂,我不由感叹,绝知此事要躬行。
仰望星星的人,总以为星星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才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面对世事,万不可被其表面所迷惑,需躬身亲试,方能得其真。世间的万象炫人心目,请借东海之水,洗尽迷幻假相,用躬行去探求生命的真相。
英雄与英雄事迹篇8
这几天,我读了课本中的《邓稼先》。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感受极深。
?邓稼先》是一位与邓稼先有50多年朋友深情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写的。这篇文章通过把邓稼先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抓住他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回忆了他为中国“两弹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赞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并挖掘出这种性格和精神所产生的根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
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感受极深。这篇文章共有六个部分,读完第一、二部分我知道了邓稼先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两弹元勋,3、4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与邓稼先研究核武器时没有核武器专家的援助,五六部分写出邓稼先的敬业以及他逝世后作者写给他夫人的几句话。
邓稼先是一个忠诚坦白、从不骄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的伟大科学家,他的这种精神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