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是大家在特定领域内的历程的真实记录,事迹材料是记录一个人对美、善、真的追寻和实践,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集体的事迹8篇,供大家参考。
集体的事迹篇1
武进区残联始终以“为残疾人服务”为中心,大力加强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两大体系建设,切实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全面加强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文体、维权等工程的推进工作,多项惠残举措被纳入我区“为民办实事”工程,惠及全区残疾群众数万人,累计投入金额超过2。5亿元。
一、抓实社会保障工程,加速实现残疾人“幸福满意”的目标
近年来残工委、区残联先后制定下发了《武进区精准康复服务方案》、《武进区残疾人创业扶助租金管理办法》、《武进区“残疾人之家”实施细则》等十多个维护残疾人各项权益的政策文件,残疾人保障体系逐渐趋于完善。区残联每年根据全区残疾人入户调查及信息动态更新数据,按需持续做好各项兜底保障工作。为全区持证残疾人购买三十种重大疾病险和意外伤害险,不断提高残疾人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对全区贫困残疾家庭学生和残疾学生发放助学金,保障其受教育的权利;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做好低保残疾人家庭、一户多残、无固定收入重度残疾人补贴的审核发放工作,促进困难残疾人家庭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改善。截止到目前,全区持证人数达1。7万人,持证残疾人享受兜底保障率达到100%。
二、抓实就业创业工程,加速实现残疾人“全面小康”的目标
“残疾人就业圆梦工程”多次被纳入全区“为民办实事”工程,得到了全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武进区残联根据入户调查结果,摸排有就业、创业意向的残疾人,精心设计就业培训方案和提升计划,组织免费培训及技能竞赛,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劳动技能、提升职业荣誉感,增强我区残疾人就业热情和竞争能力。截止到目前,共组织盲人按摩、花木种植、丝网花编织、毛衣编织、电商运营、家电维修、电子配件加工等培训班30余期,扶持自主创业54人,指导创建省级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2个,市级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1个,区级“残疾人之家”1家,镇级“残疾人之家”11家,村级“残疾人之家”4家,形成了以“区级残疾人之家”带动全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由村(社区)向残疾人家庭延伸的立体格局,累积促进就业人数达2365人。
三、抓实精准康复工程,加速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的目标
持续开展“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全覆盖、“三助一免”全覆盖、“白内障复明”全覆盖和无障碍环境改造工程,免费为全区贫困残疾人发放轮椅、拐杖、盲杖、助听器、助视器和假肢等残疾人康复辅助用具,实施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约1万余例,享免费服药的贫困精神病人约3000人,办理入院治疗的贫困及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约2000人,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环境改造约1000家,全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享康复服务率达100%。切实开展0—14周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大力鼓励公办学校及民办机构投身康复事业,截止到目前全区共有儿童康复机构6家、设立资源教室公立学校4所、特殊儿童家长学校1所,残疾儿童康复需求与融合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满足。
四、抓实权益保障工程,加速实现残疾人“公平共享”的目标
近年来区司法、民政、残联等部门共同建立协作机制,将重度残疾人列为法律援助受援对象,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武进区残联常年聘请专门律师事务所开展残疾人普法及援助工作,切实维护了残疾人合法权益。区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心规划建设了残疾人体育活动室、文艺排练室、有声读物阅览室、盲人影院(多功能演艺厅)、残疾人事业成果展示厅等,进一步丰富了残疾人活动场地及设备,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区残疾人艺术团持续做好残疾人“文化周”活动,深度活跃在农村、社区、企业,感染了更多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截止到目前我区持证残疾人享免费乘公交车(地铁)、免费进入旅游景点、心理疏导、送教上门等惠残福利,各镇也开展了公共环境无障碍改造试点工作,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抓实强基育人工程,进一步提高“阳光服务”的标准
下一步,武进区残联仍将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向上研学政策方针、向外学习先进典型、向内加固战斗堡垒、向下贴近基层群众,带领全区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家庭紧密地围绕在党的周围,为实现我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进。
集体的事迹篇2
6月10日,“县千名干部包村联户”活动动员大会召开,张树芹同志被委派到金乡街道春秋社区担任“包村联户”工作组组长,还未到岗,她已深感责任重大,暗下决心,要用最短的时间融入到农村这个大家庭中。她清楚地记得,县委张书记在大会上讲的“要紧紧围绕察民情、联民心、解民忧、帮民富这条主线”,自己重新定位,转换角色,由机关干部到农村干部的身份转变、由机关到基层的环境转变,不怕苦、不怕难、不怕累,全身心投入到包村联户的紧张工作中,深的群众好评。
村里来了个“自家人”
到社区当天,她就从社区干部那里搜集社区各种情况介绍和信息统计表,通过这些信息了解了村上的基本情况。她了解到,春秋社区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原有村民都分散居住各处,联系不便,而包村联户工作的当务之急就是发放“便民服务联系卡”。为此她想尽办法:召开全体党员大会,传达送到;育龄妇女查体日,她顶着烈日守在查体室外一整天;流火七月,她每天一早就深入田间地头,不到半小时汗水就湿透了衣襟。她说,初到农村很多东西都还不懂,一定要与群众多交流,她的电话为村民24小时开机,不管群众有什么事,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帮忙。
现在每当她与群众交流时,不由自主地会说“咱们村…”,回家和亲人朋友谈论工作的事情,时常会说道“我们村…”,她把自己当成了社区的一员。现在群众们每次看见她,都要热情地拉她到家里坐坐。群众的接受和认可,成为她扎根春秋社区最大的动力和支持。
一心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
8月10日,张树芹正在办公室与社区干部讨论下步的工作打算,一对母女敲开了办公室的门,进门便失声痛哭。原来,她们是原后台子高庄的村民,妇女的丈夫高某在拆迁前遭遇到严重车祸,至今昏迷不醒,飞来横祸使一家人生活极度困难,面临无家可归。得知这个情况,张树芹顾不上吃午饭,马不停蹄地辗转民政局、街道办、水电部门、物业公司,最后在九星花园为其安排了一个三十余平米的车库并解决了水电问题,此时已经是华灯初上,疲惫不堪的她将母女俩接到房中,母女二人眼中已经噙满泪水。
在田间地头发放便民服务卡时,原春秋庄妇女李某向张树芹倾诉,自己长年患病,每年仅医药费就要上万元,一家人不堪重负。经过调查,她发现李某的情况完全符合新农合的相关报销规定,她将这个情况告诉了李某,并给她详细介绍了新农合的内容和报销方式,每年能为其报销五千元的医疗费用,为其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张树芹做得每一件好事、办的每一件实事,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无不交口称赞。张树芹平时跟群众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党把我派到这里,就是让我给这里的老百姓解决问题的,群众利益无小事,一丝不能怠慢,一刻不能耽误。
如今,群众对这个看似瘦弱的女包村干部真是刮目相看,赞叹不已。而张树芹却没有沾沾自喜,她对我们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生活,尤其是在“三比三创”活动中,自身还发现的许多不足和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仍要踏实做好本职工作,把为群众服务和廉洁自律结合起来,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千方百计为村民谋利益,真正关心、关注、解决好“三农”问题,用实际行动,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集体的事迹篇3
7月19日以来,安阳这座古城遭遇百年一遇暴雨,暴雨持续多日,造成多座水库超汛限水位,被迫泄洪。全县都在洪水的威胁之中,险情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险情就是命令,19日20日21日马现国校长在接到中心校的紧急通知后,立即到学校布置安排,安排教师24小时待命,把学校作为群众的临时安置点,将学校的教室、办公室整理到位,备好饮用水,随时准备接收需要安置的群众。特别是21日晚上,由于险情的加剧,这一夜他彻夜未眠,将学校的大门、教室门、办公室门打开,灯火通明,为的就是迎接需要安置的群众。
7月22日,北郭乡险情告急,他赶赴中心校,在中心校琚玉强校长的带领下成立后勤保障小组,清理房间、安排救灾物资,11点钟接到上级紧急命令马上准备150人的伙食,马校长协助琚主任在很短的时间内为前来支援的民兵、特警及乡政府的同志们备好餐、送餐到灾区。虽然累的筋疲力尽、汗流浃背,但看着大家能吃上可口的饭菜,心里充满了喜悦之情。
7月23日,接到通知要去参加信访维稳工作,马校长虽然心系家乡人民但要服从组织安排,在维稳值班中马校长仍然不忘灾区,时刻打听灾区情况,准备奔赴前线。
7月26日,信访维稳工作结束,马校长没有休息马上投入到灾区救灾,看到严重的受灾情况时,心里更是憋足了劲,要为灾区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在高村帮助受灾救助对象时,马现国校长一马当先,清淤泥、抬家具、设立警示牌,水坑消毒,虽累筋疲力尽、汗流浃背,但一刻也不停歇,受到了支助群众的一致好评。
作为志愿服务者马校长连续救助多日,丝毫没有一句怨言。他这种无私奉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周围的每个人。
集体的事迹篇4
韩xx,男,金洞乡五一村刘坪组人,自身下肢残疾,现任乡人大代表、五一村残疾人专职委员。
他身残志不残,任乡人大代表、从事残疾人专职委员以来,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积极参加人大工作、不定期走访贫困残疾人家庭、帮助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设施等等,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身为最基层的残疾人工作者,他坚信一个目标:全身心地为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让每一个残疾人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扶助,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过上幸福生活。
今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国上下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战,众志成城抵抗疫情背后体现的`是大家在困境中的初心与坚守。韩xx也主动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当中,通过微信群向残疾群众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给村检查点捐物资,展现出残疾人自强自立、顽强奋进的精神。
集体的事迹篇5
潘旸,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现年13岁,在芜湖市第五十中学七(一)班任文娱委员,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家中,她乖巧听话,总是想方设法为父母分忧解愁,是父母的好帮手;在学校,她勤奋好学,心系集体,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且成绩显著,是老师的好助手和同学的好榜样;在社会,她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事业,是传递爱心的小天使。
一、品学兼优,屡获佳绩
潘旸同学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她总是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指导。她从小就懂得守纪律、讲文明、爱集体、乐助人。她热爱劳动,加强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好。学习上,她求知欲强,课堂上,她敢于提问,善于质疑,对所学的知识能理解地掌握;课外,她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大量阅读一些有益的书报,以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知识,遇到难题能虚心向老师请教或自己查阅资料来解决。七年来,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区、学校的“三好学生”、“优秀班干”等,还在市区级素质大赛、演讲比赛和手抄报比赛、英语作文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这一张张鲜红的奖状,都是她努力奋斗的结果。
二、老师的好帮手
潘旸同学不但品学兼优,还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凡事以集体利益为先。平时她严以律己,甘于奉献,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是班里其他同学的表率。她担任班级干部,经常组织同学出黑板报,从版面设计到抄写,她绞尽脑汁,查阅资料。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她尽职尽责。为了提高班级学习成绩,她把同学们结成对子,采用“以优带差,中游互促”的方式,效果非常显著,班级整体成绩明显得到提升。
三、生活的有心人
学校开展的各项公益劳动或实践活动,潘旸更是积极参加、认真准备,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在家里,她还是一个孝敬长辈、尊老爱幼的好孩子,整理房间、拖地板等简单的体力活她样样能干。她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能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她尊敬师长,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爱,她说是老师给予了她知识,帮助她成长,是家长的殷切希望让她快乐成长,没有老师和家长的辛勤付出,就没有她所取得的众多成绩,因此回报老师和家长是她勤奋的动力。
集体的事迹篇6
孙旭菲,女,10岁,就读于河口区河安小学四年级六班。是一个爱读书、爱思考、兴趣广泛的女孩,特别擅长写文章、画画、学英语、弹钢琴,喜欢做各种科学小实验。
文章多次在报刊上发表。孙旭菲擅长写作,并积极向报社投稿。她的文章曾多次在全国期刊和各种报纸上发表,并多次在全国、省、市小学生征文比赛中获奖。文章先后发表在《当代小学生》《天天爱学习》《故事作文》《黄河口晚刊》等各种刊物上。因中稿率较高,被全国期刊《天天爱学习》编辑部选为特约小编辑,被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选为特约小记者。
积极向社会奉献爱心。依靠自己的能力,用自己发表文章获得的稿费和压岁钱,去救助日照白血病女孩国家美和两个山区贫困儿童传龙、浩浩。国家美去世后,她的姐姐郭江燕按照妹妹生前遗愿,专程从日照赶到河口看望孙旭菲,更加坚决了孩子帮助他人的信念。孙旭菲决心以后会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贫困儿童。东营日报社《黄河口晚刊》对此进行了采访,并先后三次专题报道。
创新出版《雏鹰》报刊。为了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培养毅力,从二年级开始,创新出版了一份《雏鹰》班刊,每月一期,自己既是记者,又是编辑,并发动全班同学积极投稿,调动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用自己发表文章挣得稿费再给投稿的同学发奖品,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写作热情,活跃了班级气氛。
学习成绩优异并获得多个奖项。从一年级开始,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背诗小能手”等荣誉称号,学习成绩稳定优秀,名列前茅。曾获东营市首届少儿作文大赛小学组优秀奖、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小学组三等奖、第三届“扬帆杯”英语风采大赛小组赛第一名,决赛二等奖、中国青少年作家杯作品大赛银奖、《故事作文》2019年绘画大赛中作品“鸡妈妈和鸡宝宝”获得最具想象力奖、河安小学“英语风采”大赛获“最佳风采奖”等。并于2019年12月,在山东电视台“我要上春晚”海选中被选中,春节期间参加了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春节晚会的录制。
集体的事迹篇7
6月9日,20岁的山西人刘泽军在杭州临平区火灾中牺牲。小学老师哽咽接受采访:他1岁丧父、3岁丧母,被大家资助长大。70岁的继爷爷无收入,他省下小学发的鸡蛋带回家。
刘泽军的小学老师高永宏回忆,刘泽军1岁时父亲因意外去世,3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由70岁的继祖父养大,但是由于继祖父没有经济来源,刘泽军从小被大家资助长大。“小军是个善良内敛的好孩子,也很孝顺,从小就知道省下来吃的拿回家给爷爷”,高老师说道。
高老师还发来刘泽军小时候的.各种荣誉:“优秀幼儿”、“优秀少先队员”、“期中考试第一名”、“三好学生”、“知识竞赛优胜奖”、“跳绳第一”等等。
高老师没想到,几年前劝说刘泽军去当兵,竟成了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
6月13日,小雨淅淅,杭州市临平区殡仪馆。
上午10点,杭州两名消防员毛景荣、刘泽军的追悼会在这里举行。一大早,来自杭州消防、公安,以及许多自发赶来的群众,安静地在场馆外等候,见两位烈士最后一面,送两位英雄最后一程。
许多群众都是临平建材装饰城的商户。在那场火灾中,他们见证了消防员奋不顾身地冲进火场,疏散群众,扑救火势的英勇行为。在听说有消防员意外去世,他们也决定来送消防员最后一程,表达自己的感谢和敬意。
罗大姐是商贸城18幢的商户。她远远望着,忍不住哭了。“刘泽军年纪比我儿子还小,真的太可怜了……他们是英雄,是我们的,也是所有人的。”
退队的消防员听说兄弟出事之后,从外省外市赶来悼念。
早上9点50分,追悼会开始。所有人摘帽致哀。
集体的事迹篇8
“门窗关好、小心火烛”,沙哑的声音伴随着清脆的铃声,总是在那固定的时间段里响彻在巷头黑夜里,居民们一听见这熟悉贴心的话语,都下意识地去看一看煤气阀门或摸一摸门窗的插销。这个“更夫”是一位智障老人,三百六十五个夜晚,从不间歇,哪怕是暴雨如注的天气里,即使感冒发烧,他都会撑着去完成这“份内事”。
眼前的,六十出头,五短身材,额头皱纹很深,眼睛不小,目光却是有点呆滞。说起话来也有点口齿不清,“做点好事,做点善事”
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住在号;年轻时,因为智力障碍,作为残疾人常受到别人的欺辱,一直靠姐姐和邻居接济过活。为了让他能自食其力,原居住地的爱河桥居委会主任动足了脑筋,四处碰壁后,最终,得到一家市政公司的收留。他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干活很卖力,和同事也相处融洽。退休后,有一份一千多元的工资,生活不用愁,他不会烧饭,由姐姐帮他送来饭菜。知恩图报的他,总想着“为邻里做点事,为社区尽点力”。于是,他主动加入了社区义网务志愿者队伍的行列。早上,准时来到社区,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报纸杂志,一份份地发到工作人员的.案头;发完后,踮起脚来,再将阅报栏上的报纸更新。碰上社区有会议、搞活动,就住近旁的他,不用招呼,主动地去“要活”,去附近的老虎灶泡水,步履有点蹒跚,却是一丝不苟;“泡水”成了他的“固定差使”。晚上,他就戴上红袖章,走巷巡街,摇铃“看更”。平常,还帮着贴贴通知、海报。他将社区当成了另外一个家,常来常往;社区,也非常尊敬这个朴实的老人,将他当成社区的一份子。
“嘀呤呤”,铃声在雨夜里回荡着,为每一个已进入甜美梦乡的人们送去了声声祝福,远近的人们也都认识了这们一位可爱可亲的老人,感人的事迹在社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