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礼仪活演讲稿7篇

时间:2023-03-25 作者:couple

演讲稿是一种表达我们态度观点的当众演讲的稿件,围绕自己演讲的主题我们可以写出一篇优秀的演讲稿,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华礼仪活演讲稿7篇,供大家参考。

中华礼仪活演讲稿7篇

中华礼仪活演讲稿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六年二班的张洺语,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什么是文明礼仪》文明礼仪,简单地说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中华民族素来是文明礼仪之邦,温文儒雅,谦恭礼让,是华夏儿女代代相传的美德;在现在的社会中,我们更加要讲文明懂礼貌。提高文明素养。

文明礼仪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乘车让座是文明礼仪,遵守排队秩序是文明礼仪,爱护公共财产是文明礼仪。文明礼仪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之中。所以我们更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让文明礼仪贯穿于我们的一举一动之中!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对外交流的广泛化,我们要想立于世界之林,就必须提高我们民族的文明素养。记得有一次看报纸,我对有一篇报道的印象特别深: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国家荣辱,匹夫有责”,做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我们有责任做中华文明的传承者,用“谦谦君子”、“大家闺秀”、“表里如一”的标准要求自己,宏扬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用我们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用我们的真诚去打动他人的心。希望你们一路留下的不仅是欢声笑语,更有我们中华学子的文明素养和儒雅风度。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中华礼仪活演讲稿篇2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与我们同在。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文明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文明,好大的一个词,许多人都只把它挂在嘴边,却忘了用行动来诠释;文明,好简单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个态度都是文明的表现;文明,好神圣的一个词,它拉近你我的距离,使我们彼此可以用心沟通;文明,属于文明每一个人的词,从小我们就在心里埋下文明的种子,用心灵去灌溉,它感动着我们的感动,见证着我们的成长。

文明,不仅仅只是一个词,也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它并不伟大,因为我们人人都能做到;但它也并不平凡,因为它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我们用心,完完整整的心,把它完完全全地装起来,时时刻刻与文明成为一体。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成长中最关键的时期,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文明,它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看见这样不和谐的情景:在校时彬彬有礼的学生,一出校门却骂声不断;着装时髦的雅士,扔起垃圾也格外的潇洒;进来时干干净净的会场,散会时却脏乱不堪;红绿灯下有序的车队,转眼就堵死在它巷……每当我看到这些情形时,我总是觉得这些人严重影响了一个地方的形象,影响了个人的、集体的、甚至国家的尊严。也许有的同学会为自己辩护:“区区小事,何足挂齿?”难道这真的是区区小事吗?有这种思想的同学,我想告诉你们:“你们完全错了。”刘备曾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子也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才能有正确的道德选择于正确的道德行为,也才有可能成为真正合格的中学生。

同学们,青春的岁月一晃而过,让我们在阳光下接受洗礼,在风雨里迎接磨练,在正气中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成为一个能担当明天重任的有责任感的中学生吧!拥有文明,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健康;拥有文明,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强大!愿文明与我们同在,愿我们的明天更加精彩!谢谢大家!

中华礼仪活演讲稿篇3

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今天,我的讲话题目是,告别陋习,拥抱文明

我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礼仪之邦,这曾令无数炎黄子孙为之骄傲、自豪。但是,如今许许多多的事例,令我们感到难堪。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据报道,国外一些地方,如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涉及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

第二个例子:前年十一,新疆乌鲁木齐一旅游景区出现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其中包括30多名儿童。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自发地组织起来清理垃圾,短短20分钟,方圆近1公里的垃圾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在驱车将5个装满垃圾的纸箱送至垃圾站后,韩国游客才安心继续游玩。很显然,不文明行为给我国的国际形象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

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到各种不文明的现象:有人将塑料袋随手扔在楼梯间、操场中,甚至校道上,以至校园中总显得不太干净,各个教学楼后甚至满地垃圾;有的人满口脏话,开口称老子,带脏字,不堪入耳,完全不象一个中学生;有的人在楼道里、宿舍内大呼小叫,追逐打闹,引来周围居民不少诧异的眼光;有的人躲在厕所里抽烟、打架,遇到矛盾总是讲狠,象街上的小混混、二流子;有人骑车横冲直撞,完全不遵守交通规则;还有男女生在公共场所行为举止过分亲呢,旁若无人,没有丝毫羞耻心;有人头发上花里胡哨,染黄发,还有女生烫发。这些行为已经给我校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如果给我校的教学业绩打个分,我打100分,因为我校的任何一项指标都可以名列全省前茅;如果一定要给我们的文明程度打个分,能打多少分?我看只能打70分,及格了却还必须不断提高。

知耻而后勇。正因为出色,所以我们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我们不仅要赢在学业上,而且要赢在文明程度上。我们该怎么做?

从今天开始,每个人要对自已和同学暗暗进行“三比三反对”,一比外貌,谁更端庄、清爽、衣着得体,反对留长发、染发、烫发;二比语言,“请、你好、谢谢、对不起”这些礼貌用语,谁用得更多,反对满口脏话;三比行为,谁更加讲礼貌、有修养、守纪律,反对举止粗俗。“三比”之后,我们就大致可以看出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了。

文明,现在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它是高贵、是修养、是礼仪、是风度。让追求卓越的我们,远离粗鄙,远离庸俗,拥抱文明。谢谢大家!

因为文明而美丽。

中华礼仪活演讲稿篇4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千年前孔子所推崇的“礼”,虽被后世褒贬不一。但时至今日,不少传世精华仍在延续,永而不竭,蓬勃发展。这也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愈加的举足轻重。文明、负责、包容,这些大国词汇也是人们重新定义中国的精选之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国人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中华文明也因此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

然而近些年来,国际上对我国文明的评价不断降低,而诸多国家也都在各自旅游景点额外张贴“中文告示”:“禁止随地吐痰”、“禁止乱扔垃圾”、“禁止大声喧哗”等等虽只是短短数语,却也如针尖一样刺痛中国人的心,各地不断的报道层出不穷,而其中的核心只有一个“中国人不讲文明”此语一出,国人先是惊讶,而后,更多的却是沉默和反省。“文明之道,行于当下。”老祖宗传下来的礼仪美德,为何在当下都被抛之脑后?不断涌出的有关国人的报道让建立起中国的形象上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今,不止在国外,就连在港澳地区,也都相继出现类似的事情,范围再一次缩小到大陆游客身上,此时的我们再也无法逃避,只能面对这件事找出根源,解决问题。

人与人之间交往尚且以礼相待,当我们踏足异乡,就一定要遵守当地的准则,尊重他乡的异国风情,这是最基本的礼仪。也许我们是在本国旅游,代表的仅仅是自己的家庭,但来到异国他乡,我们代表的是自己的国家,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人的风范,谁也无法置身事外,文明出游,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也许,谣言会被打破,但它所反应的实质却是不可忽略的事实。我们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更应该为国家负责,终有一天,我们不会再见景区特有的中文提示,不会在新闻中看到不和谐的事情发生,也就不会有大陆游客“躺着也中枪”,这一切所期望的,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未来。

我们以礼待他人,世界就会以礼回报我们,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再多的谴责也无益,再多的埋怨也无用。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自身开始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的新圣人。

中华礼仪活演讲稿篇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中华文物浩如烟海,称得上国宝的文物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这些国宝大多都在各地的博物馆中,想全部欣赏这些国宝,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难的。所以我便在书店买了这本《国宝档案》。这本书中收录了56件“重量级”的国宝,分为6类,分别是青铜器类、玉器类、瓷器类、石刻类、书画类和其他类。几乎每一件奇珍异宝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婉转悠扬的故事,既回味悠长,又让人流连忘返。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沉浸在这些故事里,或欣喜若狂,或扼腕长叹,与众不同的流传经历让这些无价之宝在视野中慢慢呈现。回肠荡气之余,让你在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交流中获益匪浅。

这本书中有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氛围,因为中国经历了无数次战争,不少国宝都“流离失所”,很多爱国主义人士都想尽一切方法来保护这些贵重的国宝,不被金钱、官职所利诱。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比如虢(音“国”)季子白盘,是刘铭传家中四代的共同守护,才使得它流传至今(现藏北京的博物馆)。虢季子白盘这个青铜器是商代一个诸侯打铸的,重达215.3公斤!刘家为了让虢季子白盘不落入坏人手中,作为一条祖训让子孙们保护好它。后面三代传人更是铭记着祖训。每次有坏人来索要盘子,都被刘家以各种方法拒绝,他们气急败坏地在刘家掘地三尺,可仍没找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刘家第四代传人刘肃增解开了秘密:原来刘铭传栽了一颗桂花树,将虢季子白盘埋了下去,现在已长成了参天大树。刘肃增含泪砍倒了这个“功臣”,将虢季子白盘取出毅然交给了国家。刘家四代竭力保护国宝已成了一段佳话,他们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国宝档案》,觉得受益匪浅,他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国宝知识,而且还领悟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他们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记载了中华的古老文明,宛如一条血脉连载着过去、今天和未来。通过这些国宝,我了解了中国的发展历程,了解了我国的灿烂文明。它们就像是立体的历史书!《国宝档案》带您穿越时空,进入一个神奇瑰丽的世界。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我从中读到人的贪婪与正义两面,有的人为国家献出一切,而还有一种人为了金钱放弃了良心。

我们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了解它们,对这些国宝进行更加有力的保护!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中华礼仪活演讲稿篇6

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是“礼尚往来”的。1949年前,我们和“友邦人士”的交往就属于“礼尚往来”--当然,到底谁吃亏是算不清楚的,只怕算清了也会说不清吧。

诚然,那是新中国成立前。其实,即便是现在也是如此。譬如,我们的“友邦人士”--美国,毁我大使馆后赔礼道歉。他们所谓的“礼尚往来”,也就是损害中国的利益,“误击”我国驻南联盟使馆后,表示一下“深深的歉意”吧!

我不善交友。但我知道朋友是有许多类的。美国这类“友邦人士”大概是“不打不相识”的那种吧!

不是吗?追溯到1949年前,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有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是美国。如今解放后,晓得新新人类的交往是亲密无间的,就与我们“打打闹闹”,“玩玩笑笑”起来了。

首先,便是炸大使馆,看到过朋友之间的打闹吗?譬如,摔破了书再帮助粘好之类的。哪知中国人小气,区区一个大使馆,闹了半天,又是游行,又是示威,使得朋友很尴尬,又保证再也不会了。

于是,“友邦人士”晓得中国“一本正经”了,就充起诤友来了。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中国没有人权,面红耳赤地争啊争。“友邦人士”终于生气了,“友邦人士”第二次“惊诧”了。

“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小心眼的中国在保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与未经许可闯入中国领空的美国侦察机“轻微磨擦”一下,可懂得“人权”的“友邦人士”却拒不道歉!

中国就是放不下“礼尚往来”的架子,真是想不开。

这便是中美外交史。

中国,依旧是礼仪之邦。

中华礼仪活演讲稿篇7

中华民族是数千年的文明礼仪之邦。但是有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讲求平等,那些代表繁文缛节的礼仪已经不重要了。但这些礼仪还是存在的。

记得暑假,我和妈妈去上海玩,因为天气很热,我就买了杯喝的,当我们去看老虎区时,因为人很多,人们就排着队,绕着走一圈,这看起来比较好。我前面是个阿姨和叔叔。

这时,不知道为什么东西绊到我了,我人一下子失去了平衡了,人和没有盖上盖子的水一起扑到了阿姨的背上,只听见阿姨叫了一声,我急忙跟她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只听见旁边的叔叔说:“哎呦!你怎么回事,会不会走路啊!你看看,衣服都湿了,怎么办啊?”我心想:完了,完了,这下可怎么办啊!”这时,我再一次跟她说一声对不起。只听见阿姨温柔地对我说:“没事的,你干嘛对她这么凶啊!你看,把她都吓坏了,只是水而已嘛,天气那么热,一会就干了,没事的。”听到这一番话,我原来的紧张很焦虑完全没了。我急忙从包里拿出一张餐巾纸帮阿姨擦,只见阿姨拿过餐巾纸说:“不用,不用,我自己来吧!”阿姨的宽容再一次感动了我。但是,只听见那位叔叔拉着阿姨用很冷淡的语气说:“我们走。”

这时,我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那么大,一个是宽容,而另一个是狭隘。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那些代表繁文缛节的礼仪已经不重要了,但这些微不足道的动作,能表达一个人的内涵,所以不管时代再怎么变化,经济再怎么发展,有时候应该适当的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