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指南培训心得6篇

时间:2023-05-17 作者:Lonesome

一篇优异出色的心得,是需要结合个人的思考的,心得体会是大家在需要表达时写的一份书面方式,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幼儿指南培训心得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指南培训心得6篇

幼儿指南培训心得篇1

7月15日至17日,非常感谢新郑市教育局,给我们整个新郑市幼儿园教师组织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机会,通过学习,使我有了很大的感悟。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多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分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根据《指南》的背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觉得作为儿童发展的从业者我还得仔细认真的学习。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一个人性格、习惯、能力、自我意识等的初步形成阶段,如果这一时期能形成良好的性格、习惯将会有利于孩子一生的发展。所以从心里就告诉自己一定要严格按照指南来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每一个从幼儿园出来的孩子都要进入小学,幼儿园有责任为他们顺利进入小学学习乃至以后的学校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而我作为学前教育普通的一名老师,觉得自己的责任也是非常重大的,我有义务让他们成为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孩子。所以我也会严格遵守指南的要求,按照国家规定,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通过这次短短的三天培训,使我收获了很多,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强化支持者、帮助者的角色定位体现儿童为本

恰当的教育过程应该关心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而不只是为了成人的方便来管束幼儿、压制幼儿。我们常常喊出的口号是“以儿童为本”,那究竟什么是以儿童为本呢?我浅显的理解为“在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中,以幼儿为核心为主体,无论在学习、游戏还是日常生活的每一各环节的安排,都从幼儿喜欢能接受、能听懂、能理解为准则。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施行科学的、适宜性的教育”。从另一个角度定位了老师的主要角色——支持者和帮助者,将以往的领导者的角色逐渐的淡化。鼓励幼儿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支持他们。

(二)内化伙伴支持的角色定位,体现对孩子的平等

“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正如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的那样,在许多时候,幼儿教师们以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理解和支持幼儿的奇思妙想,他们并非简单地处理手头的问题,而是从新的角度或方面去审视问题,通过重新定义问题,找到巧妙的、富有洞察力的解决办法。比如:教师能充分理解并接纳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发现问题,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平等的参与和协调,通过改变游戏条件,巧妙、自然地引导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完各项发展。教师在与孩子活动的过程中,将支持的角色进一步内化,以朋友、伙伴的支持为平台,从心理上更进一步的支持幼儿的一切发展和学习的需要。

(三)根据教育需要转变角色

幼儿教师的职业决定了幼儿教师的多重角色:领导者、引导着、支持者、合作者、等等,这些多样的角色,不能简单的评价谁好,谁不好,也不能单一的认为哪种角色对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更加有益。思考每种角色与孩子的关系,灵活合理的在与孩子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中体现每种角色的优势。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很多老师理解为,幼儿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孩子的自主学习就不需要领导者这个角色,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显得有些偏颇。对于“领导者”不能以有色眼镜排除,不同的教育场合、教育契机,同样也能发挥很好的教育作用。要充分的、灵活的体现幼儿教师的“多重角色”对孩子的影响。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会充分发挥自己在不同角色中的作用,严格按照指南的要求去爱孩子教育孩子,我也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自己的努力,孩子会越来越喜欢我,家长会越来越相信我支持我的工作。

幼儿指南培训心得篇2

4月7日下午,我有幸在实验小学阶梯教室聆听了祝士媛老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点解读。祝老师就《指南》制定的背景、作用和意义、结构和内容、与《纲要》的关系及实施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与在座的老师分享了美国的教育标准和日本的教育模式。给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身为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我们,在幼儿园安全重于一切的压力下,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限制和包办过多。祝老师有几句话值得我们好好地反思自己,那就是“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过度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过多的职责带来孩子的无措”,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候,处处都是一个“过”,我们的孩子如何才能独立,如何才能长大?

其次,我们要认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特别是《指南》,对我们幼教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引和导向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和实施《指南》的重要意义,关注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整体性,注重各个领域的相互渗透和整合;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习。同时,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在活动和游戏中,多提供一些不同层次的游戏材料和方式,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和发展。

最后,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包括相关文件、专业理论的学习,观察、分析、反思能力的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多与同事交流、研讨,促进自己保教能力的提升。

?指南》是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的,但不能把它当作标尺来丈量幼儿,伤害幼儿,也不能把它变成束缚幼儿和自己的绳索。它是提倡我们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们更有义务和责任来认真地学习并根据《指南》与家长配合进行因材施教,因此,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我们每个幼儿园老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贯彻《指南》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调剂自己教育思路,为每位孩子创出一片美好的未来。

幼儿指南培训心得篇3

7月26日至8月9日,在长春市教育局的精心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为期十五天的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听取了著名专家、园长、老师的讲座,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解决了我在实际教学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能让我学以致用,让我在思想上有所改变,在观念上有所更新。

听了聂立君老师的讲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解读,令我在幼儿园工作和教育方面的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改观。《纲要》明确指出了:“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明确了我国幼儿教育的性质和根本任务。通过探究《幼儿园教师职业标准》使我树立了专业发展的理念,知道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导向,了解了幼儿园教育要以幼儿为本,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培养孩子们做人、做事的意识,为其全面发展打基础。

在聆听了东北师范大学盖笑松教授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讲座中,我的收获很多,感触也很多,认识到了幼儿心理的转折期、危机期、敏感期、最佳期和关键期以及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地感受了自己专业理论的不足,也激励了自己继续学习幼教理论的信心和从事幼教工作的热忱。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幼儿园环境布置与创设幼儿园》、《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幼儿园备课、说课与评课》、《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等讲座中,身为一名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深感责任的重大和专业知识的贫瘠,虽然,我们幼儿园教学资源有限,有些想法暂时还很难实现,但我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克服困难,结合现有实际情况创设寓教于乐的教育环境,在自身从思想上“转岗”的同时,转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

这次的培训,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使我对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再接再厉,争取学以致用,做一个让孩子喜欢家长满意的老师。

幼儿指南培训心得篇4

上学期,幼儿园组织我们每位老师认真学习了《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除了全园教师的共同学习以外,我们在平时的教研组活动中,也会以小组学习和自学的形式,深入学习《指南》。

在认真的学习过后,我觉得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很实用,对教师的工作也很有指导作用,能利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范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细细品味后是深深的思索,总体感觉有喜又有忧:喜的是该管理指南能够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科学规范地实施学前教育课程,改进幼儿园保教管理工作,忧的是指南对我们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很多活动的实施有了量化的规定和质的要求。

通过学习《保教指南》使我再次明确教师的本职是:热爱幼教事业,对教育充满热情与兴趣,对幼儿充满爱心。作为一名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要做到细心,耐心,要了解幼儿的需要并给予适时的支持和帮助。另外我也明白到生活中其实处处有教育,只是在于我是否能发现,一旦发现,随机教育很重要,但是我们也可以把这些灵活地运用到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更具体、更生动地了解。这些就是我现在努力的目标,虽然目前的我做得还不够好,但我想只要我对幼儿用心了,我就能做得很好。

开学初或每一个主题墙以及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布置,都是让老师头痛的,我也是缴尽脑汁,想着如何才能把环境布置地更美、更适合本班幼儿。读了《指南》第十九条后,我明白到班级环境不仅要美丽,更要有特色、有个性。本学期我们班的环境布置就是想到了这点,我们根据本班幼儿动手能力比较差的因素,重点在区域角中设置了“自制区”和“巧手区”。在区域中投放了彩泥、剪刀、彩笔、各类纸张,随时供幼儿自己动手创作;设置了系鞋带、扣纽扣等自制道具,供幼儿加强生活自理方面的练习;利用自带玩具的再加工,增添一些小装饰,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同时我们也积极利用家长资源,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制作有趣又好玩的教玩具。虽然这些区域正在逐步地投放、完善中,但已发现吸引了许多幼儿的注意力。

“科学实验事先做过”这个小小的规定,我也有很多的体会。每个教学活动我都会认真地准备,教材更不用说了,但是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实验,我却还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前事先做过。就像有一个科学活动《制造声音》,课前我确实认真看了教学流程和环节,也认真准备了教学用具,但是我却没有将科学实验认真地做一遍。结果,在活动中我就出现了问题:究竟瓶子里放多少量的豆,才能发出预想的声音;究竟不同的材料会发出哪些声音,它们的区别在哪里,究竟该用何种辅助材料等,这些问题都在活动之后马上呈现了出来。幸好在活动中我运用了一些巧妙的话语,边演示边琢磨,将这些尴尬的`问题扭转了过来,但是也给了我一个深深的教训:以后的科学实验一定要在活动之前要自己操作一遍,这样面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能有充分的经验和充分的时间来解决。

保教指南中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值得我们探讨的,我想这份指南,我不会只在今天看,在今后的日子我仍然会认真阅读,到时一定还会有新的认识与感想。站在2015年这一历史新起点上,《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方向,我一定会将《指南》精神落实到今后的保教管理之中,努力做学习贯彻的行动者,时时对照《指南》,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快乐孩子,幸福自己!

幼儿指南培训心得篇5

这几天,我有幸参加了“国培”幼儿教师培训,聆听了多位专家的讲座,收获之大可谓无言语表。

开班的学员互动,让我们这批来自全省各地的老师一下子熟悉起来,很快地建立起培训班学员的同学情,充分感受到群众的温暖。

我既不是教研员也不是进修学校的老师,没有搞培训工作的经验与体会,这学期根据工作需要分管乡学前办的工作,充分发挥乡中心幼儿园对农村教学点的辐射作用,也就是说除了搞好乡的各项工作,还要经常性地开展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所以这次培训不仅仅仅给了我学习的机会,更是我以后工作的“及时雨”。

张海豫、李冰洁、唐乃香等多位老师关于“幼儿园教育领域的问题与对策”让我明白了幼儿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使我明白了这次培训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培训的目标是什么?我需要怎样做才能成功地开展培训,使我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袁爱玲老师的《新时期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讲座》,张向葵老师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指导纲要”落实》更是精彩。要让自我成为一位“优秀教师”,不仅仅仅要具备过硬的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潜力,还务必走近孩子,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一个热爱儿童、善于理解儿童的老师才会真正成为孩子心中的好老师。

富有实践经验的温向娟、张爱君、张岩等几位老师分别作了《优秀活动案例展示》,对我以后的教研工作颇有指导好处,我深受启发。平时,我们很多老师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总是局限在某个教学活动之中,此刻我明白了:教育教学案例的来源包括教学现场的故事、生活活动现场的故事、区域活动现场的故事、游戏活动现场的故事,这就说明幼儿园值得我们分析、反思的案例很多,在于老师细致的观察、分析,如何全方位地去提高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

总之,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我十分教育局给我这次培训机会,我将把这种感激之情化为一种工作动力,把所学到的知识与感悟运用到以后的培训和教研工作中去,为我乡的幼教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幼儿指南培训心得篇6

近阶段,我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学习中,我发现其中讲到的每一点内容都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将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实到位、认真负责完成,才能使得我们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有所提高,教学效果更好。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这几个方面详细地指出了幼儿在每个年龄阶段所该达到的发展目标,以及我们成人在帮助孩子们达成目标时的教育建议。明确了孩子们在每一个年龄阶段末期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也让我们教师教育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方式方法有据可循。

看了语言领域的第一点听与说的教育建议,我自认为能较好地做到这些。如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我经常和孩子们一起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坚持给他们讲故事,一起看图书。并且我也注意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以前发现有孩子不够认真,我总是即时提醒,现在我说话相应放轻,语速放慢,让孩子们不由静下心来细细地听,这样也较好地养成了他们的倾听习惯。同时,在和孩子们进行交流时,我总是注意说话的语气,总是能结合情景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特别是讲故事时,注意语音、语调,配上表情,尽量把人物的心情表现得清晰,让孩子一下就能理解。这样操作,我希望能给孩子们做个榜样,让他们也能爱说、会说。

在此基础上,我为幼儿创造各种说话的机会,如来园时和他们交流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有没有什么新闻说说。晨间活动时,今天你玩了些什么,有什么特别的跟大家交流一下。上课时更是鼓励大家积极发言。但是,我却发现,孩子们不怎么说话,或者说,说得没有我预期的那么多。每天上课的时候,发言的总是那几个,难得有匹黑马冒出来,让我欣喜一下。这让我很是郁闷。但仔细想来,问题总还是出在我的身上,于是,慢慢寻找,慢慢发现,再慢慢改变。能力强的孩子总是很能说,也表现很积极。那些知道却不愿意说的,我采取激励措施,让他们从懒洋洋的状态中清醒过来,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共享。能力较差的孩子尽量提问些简单的问题,或把提问放在能力强的孩子的后面,让他们如小鹦鹉般跟着其他孩子学说。

在语言活动时,有时候让孩子们看着图说一句话,请一个孩子说了后,我不断要求其他的孩子,能不能说得更完整?能不能说得更好听?这样也刺激大家一起动脑筋,说得更好。这一点我发现很有用,在今后我也会一直用到。

当然,在孩子们大胆说话以后,不管说得如何,我总是给予肯定。希望孩子们越来越能说,越来越会说。

再比如在表现与创造中,《指南》提出的教育建议是1.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唱歌、表演等艺术活动。经常和幼儿一起唱歌、表演、绘画、制作,共同分享艺术活动的乐趣。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如:欣赏和回应幼儿的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发的艺术活动,赞赏他独特的表现方式。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候再给予具体的帮助。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展示幼儿的作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作品或艺术品布置环境。这样的教育建议就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用儿童的眼光去欣赏他们的作品,让孩子有创造的信心与兴趣,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作为幼儿教师,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是将《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对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的目标了然于心,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授之以渔”,让好奇心、求知欲陪伴孩子的成长,在他们的心中点亮一盏爱学习、会学习的明灯,让他们能在浩瀚的知识天地中自由翱翔。千万不能以“拔苗助长”的方式,或是园林工人的“修剪”技能,让所有的孩子“超前生长”或是“千篇一律”。

?指南》中所提到的那样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我们遇到的孩子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尊重孩子们原有的水平,引导其不断地向更高一层的水平发展才是只能所呈现出的阶梯性的意义。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揣摩《指南》和《纲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让孩子们能够得到真正合理、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