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的作文5篇

时间:2023-04-15 作者:Lonesome

要想将一篇作文写好,我们在平时要学会多阅读多积累,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培养小伙伴们的独立思考技能,下面是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历史故事的作文5篇,感谢您的参阅。

历史故事的作文5篇

历史故事的作文篇1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孔明云遮暗月,星星依旧,仰望夜空,穿越千年的历史苍桑,遂想起那一段驰骋在人间大地的凛然正气,看到先生那手持羽毛扇时的焦思忧虑。而立未至才锋露,抚琴弄瑟闲唱吟东汉末年,军阀争锋,实力消退,唯剩曹操与孙策之两大势力。后曹操攻打刘备,刘备因徐庶相助才得以取胜,但徐庶终被曹操诱骗。

临走前曾推举先生:“诸葛先生,乃潜於地下之卧龙,如能请到,就可平定天下!”彼时,先生虽隐于山林,然其心中已有恢复汉室之志。其后刘备三顾茅庐,终感动先生,使之放弃了“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宁静生活,提三分天下之计,侃鼎立天下之势,手握羽扇,高谈阔论:“人和者,得天下也。”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蜀国日后的辉煌。赤壁决策震孙曹,华容道上放曹操话说曹操率兵百余万,蜀吴两国仅万余人,孔明火烧曹营,向天借东风,终有历有名的“赤壁之战”。

此外,先生调兵遣将,知人善用。此战役中,亦派关羽扼守其道,可关羽念旧恩,放行曹操。想必这也是预料之中,若曹亡,孙权势必崛起,此之劲敌,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蜀必难与之抗衡。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蜀可趁此机会在夹缝中求生存,固粮仓,保留实力,方可破敌。而云长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实属一举两得!由此可见,放走曹操并非偶然,实是情势所迫。世事洞明,先生令后生感叹不已!

鞠躬尽瘁传千古,功绩显赫铸汗青杜甫有诗:“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先生之忠贞感天动地。刘备为报弟之冤仇,断然出兵,先生虽一再跪求,请其以国家为重,也于事无补。刘备战败,退至白帝城,临终时,曾谓先生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看当时,蜀之威望唯先生一人,完全可以遵照先帝遗诏取而代之,但为报先帝知遇之恩,完先帝之遗愿,以自己的残生出师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留两篇凄凄出师表,字如血泪,顶天立地。

试问,如此赤诚之士有几人?先生“山河分划布八阵,羽扇摇曳点万兵”的神机妙算;“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大义正气;“白发渔樵江诸上,一壶浊酒谈笑中”的悠闲自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淡泊之志;“鞠躬尽瘁雕枯朽,志决身歼军务劳”的忠贞之誓都吹散在历史的神话之中,幻化、定格,感染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中华儿女!我低下头望水中暗月,寂静的月色下却只剩我一人,我不禁发笑。

论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历史故事的作文篇2

春秋时期有位出色的琴师名叫俞伯牙。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据说连吃草的马也会抬头倾听。伯牙创造出许多优美的乐曲。其中他最满意的是《高山流水》。虽然人们都喜欢听这首曲子,但是却不能理解它的含义。

后来,伯牙遇到了一个能听懂高深音乐的人。他就是钟子期。一次,伯牙向钟子期弹起了这首曲子。钟子期闭上眼睛,静心聆听。当弹完一个段落后,钟子期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伯牙没有答话,继续弹下去。琴声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演奏停止后余音袅袅。钟子期深情地说:“真妙啊,我仿佛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啊!”

伯牙激动地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分别时两人相约,一年后的今天再到这里来相会。但到了那一天,钟子期却爽约了。几经打听,伯牙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在不久前去世了。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因为这则故事,后世人们用“知音”代指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用“高山流水”来形容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用“伯牙绝弦”来形容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娄师德是唐代的一位名臣。他性情温和,为人厚道,为官四十年,从不与人结怨。武则天欣赏他的才能,委以重任。

一次,他的弟弟被提拔到代州去做刺史。临行前,娄师德对弟弟说:“我和你都蒙受皇上的恩宠,待遇十分优厚。这是很容易招惹别人妒忌的,一定有人想找我们的过错。如果遇到这样的人,你将怎样应对呢?”

他的弟弟想了想,说:“假如有人把口水吐到我脸上,我绝不和他计较,擦干净就是了。”

没想到娄师德却说:“人家既然把口水吐到你脸上,表示心中在怨恨你,擦干净一定会增加他的怒意。所以,你应该让口水自己干掉,含笑承受,这样他的怒气才会消失。”

弟弟大为折服,忙说:“谨受教。”

古圣贤一直提倡“以德报怨”,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并包容他人的错误,可以避免冲突,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唾面自干”无疑是一种“以德报怨”的态度。然而,“以德报怨”也应当是有限度的,无原则的妥协退让,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消解矛盾,反而可能纵容坏人,埋下更大的祸患。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好宽容的“度”。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各方面均处于劣势地位。一天,听说袁绍的谋士许攸(yōu)来投奔自己,他竟顾不得穿衣服,打着赤脚慌忙出来迎接,对许攸十分尊重。许攸被曹操的诚心所感动,于是尽力为他出谋划策。他建议曹军偷袭袁绍屯粮之所乌巢,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大败袁绍于官渡,从而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然而,曹操也吃过不尊重别人的亏。

当时的益州牧刘璋管理着川蜀一带,一次他听说有人要来攻打自己,束手无策。属下张松自告奋勇前去许都,想说服曹操前来救援。张松原准备把西川(现在的成都)地图献给曹操,不料曹操见其相貌猥琐,为人高傲,不予礼遇,还乱棍打出。

张松在归川的路上,受到了刘备的热情款待,他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所感动,就将西川地图献给了他,为其建立蜀汉政权立下了大功。

在这件事上,曹操因为自己的傲慢无礼遭受了重大损失。

所谓“谦受益,满招损”,同样是曹操,谦和待人就能赢得他人倾力相助,从而成就大事;傲慢无礼就会让人背心离德,从而蒙受巨大损失。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他博学多才,为人豪爽大方,又极其幽默,同时又有点痴呆,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现存于世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就是顾恺之的传世名作。

顾恺之曾经跟随大司马桓温做过参军。

有一天,顾恺之跟着桓温去江陵视察,当地官员来拜见桓温,带来了当地的特产甘蔗。桓温见了十分开心,说:“这里的甘蔗非常有名,大家都尝一尝。”于是,大家都吃起了甘蔗,并且不断夸赞甘蔗很甜。

唯独只有顾恺之一人出神地望着江面没有去拿甘蔗。桓温见他出神,于是就故意挑了一个很长的甘蔗,把甘蔗尖头给了顾恺之。顾恺之也没注意,就开始啃了起来。桓温看到顾恺之的吃相,笑了起来,说:“甘蔗甜吗?”周围的人也跟着笑了起来,说:“我们的甘蔗可甜了,不知道顾参军的甘蔗如何?”

这时,顾恺之才回过神来,看到自己吃的是一根甘蔗的尖头,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嘲笑自己。他顺手举起甘蔗,说:“你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吃甘蔗,吃甘蔗可是有很大的讲究的。”大家看他这么认真回答,笑着说:“那你说怎么个讲究法?”顾恺之说:“你们一开始就吃这么甜的部分,后来就越吃越不甜,最后就反胃了。而我从尖子开始吃起,到最后越来越甜,这就叫做‘渐入佳境’。”

后人常用“顾恺之吃甘蔗”形容先苦后甜、从坏到好的过程。

与之类似的还有一个吃葡萄理论:一串葡萄,有人先挑最大最好的吃,有人先吃最小最差的。于是有人得出结论:第一种人乐观,因为他所吃的每一粒葡萄都是所剩葡萄中最好的;而第二种人悲观,因为他所吃的每一粒都是最差的。还有另一种结论却恰恰相反,理由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而第一种人只有回忆。聪明的你怎么看?

刘宽是东汉时期的名臣,汉灵帝时官至太尉,掌管全国军事。

?后汉书·刘宽传》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刘宽的性情温和善良,从来没有发过脾气,即使在急迫匆忙时,也未曾见他面色严厉,言辞急迫。他的夫人对此也感到奇异,为了试探刘宽的度量,想激他发怒。

一天早上,正当刘宽整理好衣冠装束,准备上朝时,夫人暗中命侍婢捧一碗肉汤走近他,并且假装不小心将汤碗打翻,弄脏了刘宽的朝服。

大家都以为这下刘宽肯定要发火,哪知他依然神色不变,还和气地问丫环说:“热汤烫着你的手了吗?”

刘宽的宽宏大量和好脾气竟然到了如此程度。他为官从政也以宽恕为主,天下人都尊称他为宽厚的长者。

弘一法师谈处世之道时,有一条——“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意思是做人忌讳刻薄讨巧,圣贤大都宽容厚道。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刘宽的行为已经接近圣贤了。

下人犯错时不仅没有喝斥怒骂,还好言相慰,除了说明主人公生性宽厚以外,也与他的修养有关。反观我们身边,有的人在消费场所对服务人员颐指气使,甚至动辄训斥谩骂。他们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姿态,恰巧说明了其修养缺失,品性低劣。

历史故事的作文篇3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历史人物:谋士张良、大将卫青、史学家司马迁……其中令我最感动的还是爱国楷模——岳飞。

岳飞是宋朝的爱国将领,他从小练武,拜周侗为师,善使一杆长枪,其他武器也是样样精通。他一心想打退当时进逼中原的金兵,迎回靖康之变被俘的钦徽二宗。岳飞英勇善战,金军一看到“岳家军”的旗号,无不闻风丧胆。

岳飞十分关心自己的部下,与部下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每当报战功时,他总不把自己那杀敌无数的儿子岳云报上去,却让其他部下升官。许多人看不过去,都去想岳飞请求加封岳云。岳飞并没有因为岳云是自己的儿子而照顾他,而是把他与部下一视同仁。所以岳飞深受部下爱戴。

岳飞执法如山,岳家军纪律严明。每当行军驻扎在老百姓家附近时,岳家军内部就会传开岳飞的号令“冻死不拆百姓房,饿死不抢百姓食”。百姓得知此事后十分感动,纪律严明的岳家军自然深受百姓爱戴。然而朝廷中有人嫉妒岳飞的声望,以秦桧为首的几个奸臣“精心”为岳飞罗织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最后,岳飞被害于“风波亭”,享年39岁。

岳飞的事迹令我十分感动。他一心为国,奋勇杀敌,被评为中兴四将之一。岳飞从小就立志救国,苦练武艺。母亲怕岳飞贪图荣华富贵而忘了自己的祖国,于是便用针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这字不仅刺在岳飞的背上,更是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里。岳飞只要一有时间,就会练习武功。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能不受干扰的练武。他的心里只有一个目标——精忠报国。而现在的我们却没有岳飞那样的恒心和毅力,做一件事虎头蛇尾。虽然有了自己的目标,却又不想去努力。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辛勤的耕耘又怎会得到丰硕的成果呢?

岳飞一生,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收复宋朝被金占去的幽云十六州,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现在的我们虽然不需要上战场,但是我们却必须时刻怀揣一颗爱国心。对国家拥有百分之一百的信心,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祖国会成为世界强国。那我们现在就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历史故事的作文篇4

“他,一代乱世英雄,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难,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锈,灭袁绍。“这是易中天老师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可是每当世人说起他来,却总是能首先想到他的奸诈歹毒。不过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正因为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优点,才赢得了鲁迅的那句“至少是一个英雄。”而在我的心中,他的优点也绽放着自己独特的光芒。

他的故事,早已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历史上,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到吕伯奢家寄宿。当晚,吕伯奢出去买酒,并吩咐家人杀猪招待他。看曹操无意听见吕伯奢的家人说到“先绑了再杀”,并且听见了磨刀声,以为这家人要加害于他。于是大怒,抽刀杀死了吕伯奢一家。同行的陈宫怪他太狠毒,他却说出了那句得到历代人唾弃的负心话。

这件事让我们感受到的,多是曹操的狠毒冷酷、不分是非和过强的怀疑心。不过,这也不完全是他的错。他正在被朝廷追杀,怀疑是难免的。并且在得知自己误杀好人时,他也是无限哀伤与后悔的。至于他杀了人便逃走,也是情理之中。一个胸怀统一天下的大志却还未实现的人,怎么能坐在这里等吕伯奢回家后看到亲人全部离去怀恨将他斩首?而他的那句“宁我负天下人,勿让天下人负我。”不仅体现了曹操的狠毒自私,也体现了曹操的坦率。天底下无数的伪君子不敢明说这句话,但事实上却是这么做的。曹操不怕别人的评论,敢于坦白,这难道不是他百缺的一优吗?而他错杀了人,却明白不能因此自暴自弃,所以就这么说来自我安慰,自我开脱。他虽然狠毒,但是却坦白,不虚伪。这也是他身上最大亮点。

再说说许攸来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光着脚迎了上去。他对许攸说:“真是太好了,你来了,我的事就解决了!”这则体现出曹操是个善于任用贤人的明君。而至于赤着脚,有人说是曹操对许攸的不敬,可我觉得不是这样。在古代,赤脚大概是一种礼仪,就像面对天子,一介草民是绝对要赤脚觐见的;而官员则按照档次传不同的鞋觐见。所以,曹操赤脚迎接许攸,很可能是为了表达他对许攸的敬佩和尊重。所以说,曹操也是一个善用贤人,厚待贤人的人。

曹操的优点数不胜数,他机智,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局势:他胸怀宽广,因为他对不忠于自己的关羽手下留情;他胸怀豪情壮志,因为他在决战前夕在大海边吟出名篇……曹操的身上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让我不得不深深感叹这位人才。

回首两千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无论说他是奸雄、奸贼,还是英雄、大丈夫,曹操身上的光芒永远都不会磨灭,在历史的书卷中,他永远闪烁着最耀眼的光芒。

历史故事的作文篇5

在汉朝设有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正是他让太史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闻名后世,一本《史记》更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实这些“家”都是虚幻的,我们能记住的只有司马迁和《史记》。他十岁可以通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及南北。而这八方的游历为他积累了众多知识,于是有苏辙的“太史公行天下,与燕赵问豪士交游,故其文疏荡”。当他云游天下归来之后,继任父职,又借此得以博览群书。当他有了足够的知识之后,开始草创《史记》,而此时汉帝北伐匈奴,李陵兵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而被处以宫刑,这是对士大夫最大的侮辱了,而司马迁却因为《史记》未成,忍辱含姤。

我不想多说什么,司马迁是如何如何的坚强,是如何如何的伟大,世人所给他的这些已经够多了,我对于司马迁的只有崇敬。他受宫刑之后,如何在文武百官面前抬起头来,又是如何被那些人所羞辱,他自己又背负了多少痛苦,多少愤懑,他又是凭着多么大的决心和毅力来著《史记》,他的一生正是对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句的最好的注解。

司马迁是很记仇的人,他忍辱完成《史记》正是给那些辱没他的人最好的报复,因为他知道他则重于泰山,而他们却轻于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