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家教案7篇

时间:2024-09-28 作者:Lonesome

教师若想提高教学水平,应注重教案的细致撰写和合理安排,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明确评估标准并公正评价学生,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细菌的家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细菌的家教案7篇

细菌的家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细菌的危害。(重点)

2、能说出细菌躲藏的地方,能说出清除细菌的方法。(难点)

3、培养他们对故事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自制细菌道具一个,已有经验《洗手歌》。

活动过程:

一、游戏《小手拍拍》导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拍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摆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转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最后一句藏起来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小收藏起来。

二、讲故事《细菌躲猫猫》。

教师:你们的小手会藏,还有一个宝宝也很会藏,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啊?(拿出自制教具细菌)你们猜猜它是谁?

教师:其实它是细菌宝宝,细菌宝宝很会藏,它藏在哪里呢?小耳朵听好了,讲述故事第一段,提问:细菌宝宝是不是很坏啊?它藏到哪里去了?

教师:细菌宝宝藏在指甲缝里,我们要不要把它赶出去?讲述故事第二段,提问:故事里的小朋友怎末把它赶出去的?

教师:洗手能赶跑细菌宝宝哦,小朋友们会洗手吗?

把小手伸出来,我们一起来洗一洗。

“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换只手,再搓搓,甩三下,一、二、

三、教师总结

教师:其实,细菌宝宝不止躲在指甲里,它还会藏在别处,小朋友们想一想,它会藏在哪里?

教师:你们真棒!找出那么多细菌藏的地方,那我们怎么才能赶出去呢?

小结:细菌会藏在身上,衣服上,头发里,手上,脚上,肚子里,小朋友们要勤洗手,勤洗头,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

活动反思:

以小手拍拍入手,通过手指游戏进入活动主题,引题自然。然后提问:小手藏一起来了,猜猜还有个宝宝也藏起来了,会是谁呢?

接着引出题目:细菌宝宝。讲述故事,细菌宝宝躲猫猫,通过故事,幼儿更愿意倾听,通过提问:细菌宝宝的不好之处,细菌宝宝会躲在哪里,小朋友们怎么把它赶出去,让幼儿逐渐掌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讲述故事第二段么那个幼儿了解、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儿歌的朗诵,朗朗上口,让幼儿在洗手的时候更具生动性和活泼性。通过此次活动,也让幼儿了解勤剪指甲、洗头、洗澡的好习惯,做个爱干净、讲卫生的乖宝宝

细菌的家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细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

2、让孩子们懂得讲卫生、爱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一个健康的孩子。

活动准备:1、卡片《小花猫肚子疼》2、显微镜

活动过程:

1、教师讲故事《小花猫肚子疼了》,引出话题。

教师提问:小花猫的肚子为什么会疼?

为什么喝生水肚子会疼?

出示图片一:引导幼儿仔细的观察,使幼儿知道生水里有细菌,细菌是做坏事的坏家伙,

防火教案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让幼儿了解火灾发生的几种原因,懂得如何防范。

3、初步掌握几种自救逃生的方法及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图片、玩具、毛巾、电话、几种防火安全标志。

活动过程

1、从一些物品中找出幼儿不能玩、易引起火灾的东西,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观看课件,引导幼儿说出火灾的危害。火不仅能烧毁房子,烧伤人,还会烧毁森林,污染空气。

3、通过课件,引导幼儿说出预防火灾的方法,认识“防火”标志。

①预防火灾,小朋友们不能随便玩火。

②蚊香不能靠近容易着火的物品。

③不能随便燃放烟花爆竹。

④小朋友不能玩未熄灭的烟头,见了没熄灭的烟头应及时踩灭。

⑤认识“严禁烟火”的标志。

4、简要说出火的用途,消除幼儿惧怕火的心理压力。

5、让幼儿初步掌握几种自救逃生的方法与技能。万一着小火了怎么办?着大火了呢?困在房间里?公共场所着火怎么办?

6、游戏:“安全防火自救”游戏。通过游戏培养幼儿遇火不惧怕、不慌张,提高幼儿防火自救的能力。

细菌的家教案篇3

细菌及危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对比,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能力目标:设计对照试验,对试验结果做出合理预测和分析;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项统一的观点;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2、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养成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

细菌的结构特征与营养方式;细菌的繁殖;巴斯德“细菌实验”的再次探究。

三、教学难点

巴斯德“细菌实验”的再次探究。

四、教学方法

教法:谈话法、引导探究法、自学指导法

学法:资料分析法、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侯老师的疑问:干涸的池塘中下雨之后就会有鱼,这鱼是如何来的?是自发产生的吗?

过渡:其实,人们对细菌的产生也有类似的疑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和细菌有关的知识。

细菌是如何被发现的?

2、学习细菌的发现

指导学生看书p58:思考

①、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了细菌?②、列文虎克发现细菌对你有什么启发?

过渡:虽说当时人们已经知道了细菌的存在,但是细菌究竟从何而来,人们并不清楚。其实关于细菌究竟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好久,而且前几天还让我郁闷了一把。

3、实验探究:细菌究竟从何而来?

事情是这样的:上周五我在家煮了一锅排骨汤,由于到朋友家去玩,到周日才回家。结果不幸发生了,我发现放在空气中的肉汤就这样自然变坏了。我在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肉汤变坏的呢?你们说说是什么原因?(学生:是细菌)肉汤中的细菌从何而来呢?(空气)我把锅盖盖的很好呢,细菌怎么会进去?!我觉得肉汤中的细菌是肉汤中的物质变来的,细菌是自己产生的。您们觉得呢?(空气中的细菌跑到肉汤中的。)

过渡:现在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好通过实验证明究竟谁正确。你们准备怎么证明你的想法?现在讨论一下。(一会之后,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老师补充纠正。估计学生会照着书本上的来讲解。)

补充问题:①、你是如何想到这个办法的?自己想出来的还是看书本的?——看书本的同学站在伟人的肩膀上看的更清楚;自己想出来的记忆更牢固。②、肉汤装好之后要不要对装置加热处理,为什么?——要加热处理,防止实验器具上面有细菌存在,排除干扰。③、两个装置,你预计有几种可能的实验结果,它们分别说明什么问题?——如果肉汤都变坏,则说明细菌是自发产生的;若只有 敞口瓶变坏则说明肉汤中的细菌是空气中的。

过渡:让我们来看看实验结果吧。(演示ppt)确实如大家所说,肉汤中的细菌是空气中的细菌落入之后形成的。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细菌的产生,那么你知道哪些细菌呢?

学生表述。

4、学习细菌的形态、大小

教师:出示ppt,展示几种常见细菌,指导学生对细菌按照形态进行分类,细菌分几类?

学生回答。教师再展示几种细菌,及时练习。

教师过渡:我们现在通过画面看的细菌都很大,其实这都是通过电子显微镜扫描的图片,比实际放大了好多倍。细菌个体本身很微小的。

学生依据ppt学习细菌的大小的知识。

教师:刚才了解了细菌的形态和大小,你还想了解关于细菌的哪些知识?

5、学生自学书本,完成自学知识导图

6、将学生完成的知识框架图进行展示、交流,学生讲解。

教师引导学生讲解你所学到的关于细菌的知识。要求:①、每讲一个关于细菌的知识点讲完之后再进行下一知识点的学习;②、一个学生讲完之后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③、最后教师再辅助ppt展示,补充纠错,加深学生的理解。

7、最后,教师小结。学生完成黑板的板书补充。

8、布置作业。p61:

1、3.六、教学反思

细菌的家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的是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即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制作发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细菌和真菌来保存食品等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它使学生知道了我们平时吃的很多东西以及它们的保存方法,都是由于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在本章第一节已经学习了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但接触的都是它们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因此,学生不仅对本节课内容感到新颖、好奇,而且对制作发酵食品还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本节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本课时主要学习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为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包括演示发酵实验、制作甜酒、制作泡菜、制作酸奶。其二为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2、学生情况

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初二5班,属于初二年级的中等班,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方面有点欠缺,课外知识也不够丰富。但是,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有一定的求知欲望,有一定的探究问题的兴趣,能够和老师配合,可以通过师生互助,不断的在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品保存方面的作用。

难点:甜酒和泡菜的制作原理,生活中不同食品保存方法的.选择。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举例并尝试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 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及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

2、能力目标

(1) 通过做发酵实验和尝试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 通过小组探究、收集资料、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通过学习和应用食品保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2)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本节课从"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理念出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助于让学生体验知识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分组查阅、整理资料,有助于他们提高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小组分工合作、共同探究、亲自动手制作发酵实验、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学汇报结果,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整个过程都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的精神,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教学方法(方式)与学习方法

新授课型、小组讨论与探究

五、教学媒体选择

老师:自制的powerpoint课件,准备的面包。

学生:自制的演示发酵实验装置、自制的甜酒、自制的泡菜、自制的酸奶以及与其相配的powerpoint课件;食品保存方法的powerpoint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由上至下,由左至右)

2、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通过回忆细菌和真菌的危害,提出问题: 是不是所有的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是绝对的有害而无利呢?

2、 结合你们收集的资料和生活经验,说一说他们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呢?

对学生回答做总结,导入新课。(板书题目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倾听问题,齐声否定。

回答细菌和真菌对人类的作用:如可以酿酒、制造食品、制药、净化污水、利用它们进行冶金等。

细菌的家教案篇5

?细菌》这一课题是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生物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部分,第四章的第二节,下面我从五个方面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必须以前面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的知识为基础,细菌的营养方式需要植物体内的叶绿体以及光合作用的知识来引导,细菌的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又必须有显微镜的知识,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续前辅后的作用。本课安排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基础上来进行,通过与动物植物细胞的比较来进一步学习细菌的结构。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菌类是分解者,菌类虽然多数个体较小但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菌类和动物植物一起构成了整个生物界。

(二)、本节的'学习目标及依据:

依据: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学生实际。

知识目标:

1、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现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

做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德育目标:

1、通过点出日本侵略者惨无人寰的行径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减少细菌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二、教材处理:

(一)学情分析:

由于班内学生成绩相差悬殊,且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注意直观性原则,用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不失时机的作出鼓励的肯定,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

本节课安排一课时;课堂教学中,应通过阅读细菌的发现史,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讨论题“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在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在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描述出细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同时要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是通过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师可以利用技能训练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菌个体小但数量很多”这个说法的认识。在学生了解了细菌是如何度过恶劣环境的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一、二题的讨论和交流,然后,让学生回忆人的呼吸等内容,思考并回答练习第三题,发展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教法: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节课采用观察法,结合比较归纳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二)学法:

1、通过学生对“细菌的发现”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利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归纳知识结构,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掌握学习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的实施:

(一)新课导入:采用抗战期间日本人以细菌作为生化武器导入新课:日本人用抓来的中国人来做细菌试验,使无数的中国军民惨遭毒害;从来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细菌

的发现:从学生阅读书本资料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注意小结,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通过对列文虎克发现细菌和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这段的阅读,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成功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做基础,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三)细菌的形态结构:

本部分通过观察挂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细菌的三型,通过具体的数字形象的比喻理解细菌个体的大小。通过和老师一起绘细菌结构图,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细菌的比较来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四)细菌的生殖:

通过计算让学生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之快,四个小时后100个细菌将繁殖成25600个通过这一活生生的数字引起学生注意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并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强调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而是休眠体,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从而认识细菌的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

(五)练习巩固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了细菌相关知识,为了反馈课堂掌握情况,让学生对课后p61的技能训练和练习进行知识巩固。最后让学生绘制细菌结构图,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细菌的家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废旧物利用的良好意识。

2、使幼儿学会美术中粘、贴、刮的基本操作。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水粉颜料、小圆纸片、五子棋、双面胶、蛋糕叉和废旧蛋糕纸盘。

经验准备:幼儿初步了解一一对应关系,会使用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谈话法)师:小朋友,细菌我们听过吗?那你们见过细菌长什么样子吗?

师:今天老师不仅要带小朋友去见一见细菌,还要交给小朋友新的本领。

二:活动过程第一步:

用叉子取出水粉颜料第二步:

用叉子将水粉颜料从不同的方位刮出第三步:

细菌的小脸蛋全部做好第四步:

取出小圆纸片作为细菌的眼白,粘上双面胶第五步:

取出五子棋作为细菌的眼珠第六步:

将五子棋粘在小圆纸片上,细菌的一个眼睛做好了。

第七步:

用同样的方法将细菌的眼睛全部做好第八步:

将细菌的眼睛轻轻放在它的.小脸蛋上第九步:

细菌大部队就制作完成了

三、活动结束:

1、请幼儿分享作品2、一起玩细菌大作战的游戏3、请幼儿洗手

细菌的家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细菌的发现史;

2、 细菌的 形态结构;

3、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 结构, 细菌的生殖。

三、 教学难点

细菌的 形态 结构 ,细菌 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 , 细菌分布 广泛 的原因。

四、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细菌的发现

荷兰人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菌,但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用实验证实了细菌的存在,认为细菌是现有的细菌产生的。

2、细菌的形态结构

细菌个体微小,有球状、杆状、螺旋状。

细菌的结构包括基本结构和附属结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以及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附属结构包括荚膜和鞭毛,并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有,荚膜对细菌有保护作用,鞭毛可以使细菌在水中运动。

细菌的结构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因此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

3、细菌的生殖

细菌通过分裂生殖进行繁殖,也就是一个细菌分成两个。

当环境不好时,细菌会变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当度过不良环境时,芽孢又萌发成细菌。

六、课后反思

为什么细菌能够在生物圈中广泛分布?

拓展:幼儿园健康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手的外部结构,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引导幼儿发现手可以做各种动作。

2、培养幼儿关心自己的身体,知道怎样运用手和保护手。

活动准备:

将手指装饰成脸的模样、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起对手的兴趣。

1、教师:我们来猜个谜语,小朋友要仔细地听:五个兄弟,高矮不一样,天天在一起,齐心把活干。猜我们身体的一个部位。请幼儿猜猜。

二、引导幼儿认识手。

1、教师伸出装饰好的手:你们有手吗?有几只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能干的小手,让我们来看看手是什么样的?

2、启发幼儿说出手指、手心、手背、指甲等名称:

我们十个手指;保护手指尖的是指甲;有手掌纹的是手心;转过来这是手背;让我们的手指可以弯曲的是手指关节。

3、我们的手指是一样长吗?是一样粗细吗?

4、、教师小结:我们都有两只小手,共有十个手指头,手指不仅不一样长,不一样粗,它们的名字也不一样。手指上还有手指甲、有关节。手分手心和手背。

三、认识手指的名称。

1、教师边演示边用手说话的口吻讲述:

你们发现了我们手指小兄弟长得不一样,我们的名字也不一样。我最粗最矮,但我最大,我就叫大拇指;而我最瘦最小,所以就叫小拇指;我靠在老大的旁边,我叫食指;我是在最中间,就叫中指;最后介绍一位,我既不是老大,也不是最小,又有在中间,不好取名字,人们只好叫我无名指。

2、让幼儿说说手指的名称:小朋友伸出自己的手指,说说它们的名称。

四、手的用处引导讨论:手有用吗?你的小手可以做什么?请小朋友自由说说。

小结:我们的小手会帮助大家做这么多事情,小手真能干。

五、保护小手。

1、小手本领真大,如果没有手会怎么样呀?引导幼儿想像没有手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不便。

2、小朋友知道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小手?

教师:尖锐的小刀、钉子等,如果去玩会怎么样?热的东西能用小手去摸吗?天气冷时,我们要怎样让手不会被冻坏?

幼儿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我们不能玩尖锐的物品,如刀子、玻璃,不玩火和鞭炮、烟花等,不咬手指,天冷时要带手套和涂护手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