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案参考5篇

时间:2024-07-03 作者:Cold-blooded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通过撰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散步教案参考5篇,供大家参考。

散步教案参考5篇

散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朗读表达中的语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祖孙三代人的一次常而又常的散步,让我们看到他们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心里顿生出许多感慨。

二、《散步》的写作契机(莫怀成)

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但是当时我们的笑,是为小家伙的出语机灵而兴奋,像所有年轻的父母一样,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过人之处——你看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归纳,将来岂不是个哲学家?

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的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而对孝却大加赞扬,说中国人的尊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的最好,云云。他还同我一起看我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的召集,全国像一家人来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家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分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三、初读课文

1.快速默读

(1)扫除字词障碍

xìn fú nèn yá shà shí chāi sǎn wěi qu shuǐ bō lín lín

信 服 嫩 芽 霎 时 拆 散 委 屈 水 波 粼 粼

ɡè dé qí suǒ

各 得 其 ??

(2)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六要素连缀法概括文章内容,

公式:何时、何地、谁+做什么事+结果怎样

小组轮读,说说下列要素。

散步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不同表述)

散步时发生了什么分歧? 怎样解决的?

答案: 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后发生分歧,结果我的母亲顺从我的儿子走小路,体现一家人的和睦互敬互爱以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齐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结构(谈整体感受,可展开,又要注意“我”的孝敬)

(1)“我”劝母亲散步;

(2)全家一起散步;

(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4)“我”决定委屈儿子;

(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

四、再读探究 赏析文章的美

1.赏读一些美句(要求用圈点法圈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问:《散步》中有几处的景色描写。它们起什么作用?

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

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作用:语句的形式显得整齐匀称,读起来连贯流畅,富有形式美,增强了表达效果

(如果我们在写作中恰当运用,会为我们的文章增添亮色)

2.品读一组奇字(体会它们的巧妙、精练)

——“分歧”、“决定”(大词小用,透露作者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的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挺”、“熬”(流露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整个世界” 是否大词小用? 表现我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品读一个精段(最后一段)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讨论并归纳:因为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

表现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

4.感悟一种亲情

两个假设:第一,如果把老母亲冷落在家里,就带着妻子、孩子去散步,那会怎样?

第二,母亲在走大路,独生子要走小路,如果“我”顺从了独生子那会怎样?

——体味: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注意:

——“我”这个人怎么样?

——妻子的性情怎么样?

——母亲的性情怎么样?

——儿子的性情怎么样?

从中也可看出这一家人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多么幸福。

5.学习一种妙思

1.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在这两难的情况下,“我”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2.当“我”决定走大路时自然委屈了儿子,但文中没有写儿子的反应。你认为当时儿子会有什么反应?请你发挥想象,写一段话。

答案与提示:1.顺从母亲“走大路”。因为儿子还小,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而母亲风烛残年,孝敬时间不可多得。应该将有限的孝敬时间留给母亲,这样也是对儿子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2.合理即可。

五、听歌曲 感悟亲情

?常回家看看》学生跟着一起唱

此时借这个机会你最想对父母亲说一句话是什么

师:我为大家有这样的懂事而高兴,希望你们将自己对亲情的理解付诸于行动。

六、教师心语 结束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

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七、课后作业

1、真行: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

2、实感:将这一过程及真实感受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

散步教案篇2

叶志忠

一、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审美情趣。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尊老爱幼,珍爱生命的情感。

3、体会文章用人物性格来表现文章主题的写作思路。

二、教学重点:

1、感悟文章所揭示出来的一条家庭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

2、理解文章是如何围绕主题思想来写的。

三、教学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成语故事:(注意联系前面的几个成语) 两袖清风,画龙点睛, 5’

2、导入:从课题入手,“散步”在字典里的意思是随随便便的走走,是一种休闲的方式。那么在莫怀戚的这篇散文中,散步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且看课文第125页的文章。 1’

3、快速地默读文章,思考问题。 7+2’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的阅读课文,把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者比较有特点的句子划起来,并且通过这个题目想一想:作者在散步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表现了什么主题?

提问,回答:

(1)初春的时候,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四个人,在田野里散步。

?体现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等记叙文的几个要素。】

(2)主题:尊老爱幼。

4、再仔细的阅读文章,想一想“尊老爱幼”的这个主题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表现出来的?(要找出具体的字和词。) 4+6’

师注意:同学回答之后,主要让学生来回答这些细节与主题有什么联系,反映出了人物的哪些性格?师只做适当的指导。

归纳:正因为有这个主题的存在,人物的性格都要服务于这一个中心。而是不是他所有的性格都可以服务于这个中心呢?不是的。因此,作者只选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性格来写,选取最能表现文章主题的那一部分性格来写。这也是我们作文中要学习的一个重点之一。撇开作文不说,就这一部分的性格也都可以让我们来

过渡:这些性格只是他们众多性格当中的一个方面,为什么其他的方方面面的性格都不写,而只写这个性格呢?因为要围绕文章的主题,要让人物的性格服务于主题。但是就这一部分的性格,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感受。现在,我们不妨把这种感受说出来,在你们每个四人小组中谈谈:你在这些人物中,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

5、讨论:你在这些人物中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 5+7’

师注意:尽量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在适当时候,由老师或学生提出反驳,看其是否能站得住脚,能否坚持住观点。

如有出现辩论的情况,则在第二、三轮打住。

我:孝顺。

母亲:善解人意。

妻子:体贴。

儿子:懂事。

6、联系生活: 7’

不管你喜欢文章中的哪一个人物,总之,这个家庭,这三代人都是我们为之羡慕的,因为他们很和睦,很温馨,因为他们在出现分歧的时候,彼此之间都有着一颗尊老爱幼的心,一颗相互理解的新。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假如这样的分歧也同样出现在你的家里,我们不妨来想一想:当你晚上吃完饭,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的时候,爷爷奶奶要看戏剧,父亲要看新闻,母亲要看连续剧,而你要看动画片,此时,如果遥控器掌握在你手中,全家人都听你的,你该怎么办?

提问最多不超过五位同学。

归纳:说明一个家庭的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当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因为他们已经辛苦了一辈子了,不容易。毕竟“孝顺第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祝贺语。)

7、作业: 1’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写一写,我理想中的温馨的家庭,作为这周的周记。字数不少于500字。

板书:

散步

莫怀戚

初春,一家人,田野,散步

我:孝顺。

母亲:善解人意。

妻子:体贴。

儿子:懂事。

2003年12月4日定。

散步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感受绘本故事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戏剧效果。

2、体验绘本阅读的乐趣,乐意大胆表达,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3、感悟心急办不成事的道理

活动准备:轻快地音乐、ppt

活动过程:

· 看封面猜测绘本内容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本好看的书,我把它放到了大屏幕上。

p1我们一一下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萝丝是谁?请你仔细观察封面你来猜猜会讲一个什么故事呢?”

幼儿回答。

师:哦总之这会是发生在萝丝散步时的故事。平时我们也会出去散步,都会经过什么地方?

· 看图片知道萝丝的散步路线

p2 师:让我们来看一下萝丝散步时会经过哪些地方?

母鸡萝丝从家里出发,然后会走过院子、绕过池塘、经过磨坊、然后穿过木栅栏下山坡钻过蜂房然后回家吃晚饭。

孩子们记住这些地方好了,现在萝丝要出门散步去了。

· 边猜测,边阅读感受戏剧效果

p3 师:(放音乐)母鸡萝丝要去散步了,它迈着优闲的步子,哼着小曲、怡然自得地走着。

问:萝丝是怎么散步的?(表现怡然自得地样子悠闲地样子)孩子们谁来学学母鸡萝丝散步的样子。是的,母鸡萝丝就是这样怡然自得地走着。

p4师:谁来了?看看狐狸的样子,狐狸想要干嘛?你怎么知道的?(狐狸的眼睛死死地盯着萝丝申出它的长舌头想:哼哼,今晚你就是我的晚餐啦!

p5 师:狐狸一步一步悄悄地接近萝丝,在萝丝走过院子时狐狸赶上了萝丝,它猛地扑过去!会发生什么事?

p6 师:是不是这样呢,咱们接着往下看(哦,狐狸踩在了钉耙上,被钉耙柄狠狠打到了,为什么这么长的钉耙在地上,狐狸还是没看见呢?”眼睛只注意到了萝丝”)

而我们的萝丝一点也不知道还是优雅地迈着步子,哼着小曲,怡然自得地向前走。p7(音乐)问:现在她又走到了哪里?萝丝绕过池塘,狐狸一溜小跑地赶了上来,猜猜又会发生什么事?(幼儿猜测讲述注意有时候往往倒霉事接二连三,也有可能总会有交好运的时候)

p8师:哦果真如此,狐狸掉进了池塘,这么大的池塘,狐狸怎么就没看到呢?他太注意萝丝了,但是萝丝有没有注意到他呢?萝丝还是优雅的迈着步子,哼着小曲怡然自得地往前走着(音乐)萝丝来到了哪里?

p9 师:狐狸怎么啦?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p10师:看看是不是这样?哦,没办法狐狸他只顾盯着萝丝,没注意到面粉袋要掉下来了。

· 迁移生活经验感悟心急办不成事。

问:为什么狐狸总是接二连三的出状况?(幼儿回答)

师:因为它总是想着去抓鸡,没观察周围对它不利的东西。

问:那你有没有遇到过心急着做事时,却发生了状况。

举例:小朋友吃完点心后急着放碗,结果一不小心摔了一跤。

师:所以我们在着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也要学会细心、耐心,才会成功,而不是接二连三倒霉。

· 利用前经验想象故事的发展

p11(三张连放)萝丝还是不知道后面发生的事情,他依然迈着优雅的步子,哼着小曲,怡然自得地向前走。他穿过篱笆,走过蜂房下山坡然后按时回到了家。

师:最后萝丝安然地回到了家,她依然不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请你和边上的好朋友轻声讨论一下,在他后面的狐狸又遇到了什么倒霉事?(个别交流)好了回教室让我们一起再去分享这本有趣的书吧!

散步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课本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积累字、词的习惯。

3、正确流利地朗读,体会文章生机勃勃的意境美。

4、感受文中尊老爱幼的人性美,引领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体会文章生机勃勃的意境美。

2、感受文中尊老爱幼的人性美,引领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最后一句话,从而领会文章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之前,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跟家人在一起时,都做哪些事情?

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祖孙三代一次平常的散步,又为我们表现了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莫怀戚的《散步》。

二、实施目标

(一)听读感知

1、听准字音,勾画、积累重要字词或自己喜欢的字、词。

2、结合屏幕上的问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①散步的原因是什么?

②散步时发生了什么小矛盾?

③这一矛盾是如何解决的?

(二)字词积累:

熬(áo)嫩(nèn)芽咕咕(gū)地

分歧(qí)霎(shà)时水波粼粼(lín)

信服:信任佩服。

分歧:意见不一致。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得到合适的安顿。所,位置。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三)研读课文

1、散步的原因是什么?

①请学生说说“我”为什么散步?

为了母亲。“她老了……应该多走。”

为了感受春天的美景。“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②师生对话交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爱。

以“我”的口吻,结合文中描写和屏幕上展示的图片,写一两句劝说母亲散步的话。

③朗读课文段落,感受初春美丽的田野风光及作者浓浓的孝意。

2、散步时发生了什么矛盾?

①发生了什么小矛盾?

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小路: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②“我”的选定是什么?“我”做这个决定为难吗?

为难。“我”选择了走大路。“一切都取决于我,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③在很为难的情况下,为什么“我”选择了走大路?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尊重、孝敬、关爱。

④朗读课文段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这一矛盾是如何解决的?

①按“我”的决定做了吗?这一矛盾是如何解决的?

母亲变了主意,走大路。

②“变了主意”、“摸摸儿子的小脑袋”,表明母亲是一位怎样的人?

表明了慈爱、温和的性格,以及对“我”儿子的`无比疼爱。

③教师适当小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4、体会主题:

为什么“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很仔细”?为什么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后教师根据情况适当小结。

总结:

?散步》这篇散文质朴地表达了家庭的温情与幸福。作者劝说母亲出去散步;为了母亲,选择大路;背过母亲,走过小路。这美好的亲情源于爱,而每个家庭成员负责任的生活是对爱的最好表达和诠释。

(四)我的感悟:

1、在你的家里,谁的担子最重,为什么?

2、作为子女,又该怎么做?

鼓励学生积极反思、交流、发言,教师最后以作家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作结。

三、作业布置:

亲情无处不在,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请你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细节和某一瞬间,写一个表现“亲情”的片段。

散步教案篇5

教学重点:

通过自学课文,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家庭生活中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教育。学习课文只选取几个细节写出了三代人间深沉的爱的写法。

教学时间:1课时

导读设计:

1.导语:本单元的文章都是反应家庭生活的篇目,家庭生活包括家庭的活动,本文描写的就是家庭活动之一——散步。

2.板书课题:散步 莫怀成

3.谈“自读提示”,掌握课文中的字词,查字典解释掌握,齐读几遍巩固。

4.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认真听,听后试概括并讨论全文中心。

通过写在春天里一家祖孙三代在田野上散步反映出一家人互敬互爱、和谐相处,以及他们之间深沉的爱。

概括中心后提示:尊老爱幼、互敬互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家人能和睦相处的关键。

5.散步的缘由是什么?(见书)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我”是个孝子,从小听话,现在母亲很信任他。

6.读篇4段,“新绿、嫩芽、冬水。”这些都写出了什么?

春天的气息,生命在召唤。(饶有诗意)也使课文过渡到正题。

7.①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个细节?找出描写细节的段落。

②这些细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并说出描写的种类。(板书)

③由此看出文章中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起突出中心的作用。

8.分析各段中心句。

①齐读第4段,作者笔下写了怎样的景物?

“新绿、浓、淡”写色彩,“密”写形状,“咕咕”写声音。

写出了春天的气息,生命在召唤(饶有诗意)同时也正是以美好景物衬托出家庭生活的美满。(起到过渡作用)

②第5段,是入题,点明了四人之间两两的母子关系。

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儿子天真可爱、聪明智慧,话中充满生活情趣。

③第6段,这时,和谐的节凑中出现了波澜,祖孙三代意见不合发生的分歧,母亲要走平顺的'大路,儿子要走小络,有意思。在这里祖孙三人的心里活动,着重写“我”,祖孙一笔带过。

△“霎时我感到……”为什么作者会有这种感觉?

因为我是家庭的领导,家事处理好了全家和谐,相反会破坏和谐。

△“早已习惯”和“还习惯”能否互换?

不能。作者与母亲生活的时间长,说“早已习惯”;儿子与父亲生活的时间短尚未养成一惯听话的习惯,但还是比较听的,用“还习惯”。

△“强壮”和“高大”能否互换?

不能。“强壮”是年迈母亲眼里儿子的形象,“高大”是幼小孩子眼里的父亲。角度不同,用词不同,十分准确。

④第7段,一波刚平又起一波“母亲摸摸……小路吧!”母亲的意见为何产生了变化?(讨论)

“我”爱幼,更尊老;母亲听从儿子,更爱孙子,一家相互体谅生活和谐。从这个变化中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成员的性格:“祖母”慈祥,不固执,“我”孝顺,“妻”温柔,“孙子”活泼。

⑤第8段,这一段是课文的收拢、作结。作者在结尾说“背的是整个世界”含义是什么?

采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化地表达出人到中年,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和自己对生活的使命感;对上,肩责赡养老人的责任;对下,永担教育培养子女的责任,结尾意味深长。

⑥这篇父亲与《背影》比较相同不同是什么?

相同:写出家庭成员之间真实的感情。

不同:《散步》感情基调欢愉深沉。

?背影》感情基调悲凉沉郁。

作业:预习本上写预习提示的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