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优秀教案7篇

时间:2024-07-03 作者:couple

通过撰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部编版优秀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部编版优秀教案7篇

部编版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它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如卢照邻的《三国论》、苏辙的《六国论》。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可以确定:

教学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是它的史论内容,这是因为史论必须以史实为据,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这对历史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定困难。

2.教学方法。

课文后的练习规定要背诵全文,自以采用诵读法为宜。

但这种诵读不是机械般反复进行的。根据本文内容和布局的特点,除了应有的诵读准备如正音、疏通文义、品味语气等而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理路,因为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记诵的速度,并给学生的自行领悟创造条件;其次,教师还要讲述一点必要的史实,用来拨疑解惑。这样的指导和讲述应当是十分精要的,不要侵占学生练习诵读的时间。

在完成诵读任务之后,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懂得文章立意和布局的道理,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法,将苏辙的同题文章拿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运用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有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不得草率从事。

3.课时安排:用了课时教读。

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

2.朗读课文,主要是读好第1、2段,要求读音正确,能读出一点语气。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概括介绍本文。

教师指出:本文属于史论中的兴亡论,一开篇就提出了“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意即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赂秦。这指的是战国下半期内的事,此前各国诸侯相互兼并,不存在“赂秦”的问题。秦自孝公(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以后日渐强大,开始蚕食诸侯,才出现了“赂秦”的事。但也不是各国诸侯全都采用这种策略。从《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便可以看出,赵、魏两国统治者对秦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问:试据《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说说赵魏两国对秦的不同表现在哪里。(赵采取抵抗的策略,魏则实行妥协。)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赵的策略的?(“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问: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据“燕赵之君……”和“齐人未尝赂秦”,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这是史实,尽人皆知,无须指名。)

问:三国赂秦而另三国不赂秦,作者却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不是以偏概全?(正因为有以偏概全之嫌,所以作者又提出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命题,这就变得全面了)。

问:由此可见,“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包含着两个分论点,请说说是哪两个?(“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文中哪一段是论证“赂秦而力亏”的?(第2段。)哪一段是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第3段。)二者的顺序能颠倒吗?(不能。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

问:第4段该是结论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积威之所劫”是什么意思?(长时期积累下来威势,即长期优势,这里是说“不要被敌方的长期优势所挟制”。)

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是个别结论(针对六国而言)还是一般性结论?

结束语:正因为是一般性结论,由此又引出第5段,但此段涉及当时北宋的历史背景,留到下节课再说。现在我们已初步掌握了全文大意,可以练习背诵了。

二、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①停顿:“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语气:破灭之道也(肯定判断)

③补充史实:秦灭韩为前230年,灭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互丧”,先后相继灭亡。

④“率皆赂秦耶”:设问兼反问。提出此问的根据是齐、赵、燕三国未赂秦。

⑤“盖失……”两句,用解释语气读。

2.诵读练习及检查。

要求速背,只用3分钟(包括检查),因为前面正对此段的理路作过分析。

3.归纳本段大意: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即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三、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1)补充注释

①“秦以攻取之外”——秦在攻占土地之外。以,同“于”(让学生从旧课文中找出例子:“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中的“以”)。以,当释为“在”,课文注为“用、凭着”,误。

②“较秦之所得……其实亦百倍”——“较”,直贯全句。“所得”,指受赂得地。“百倍”,极言其多,不是确数。全句意即秦受赂得地为攻战得地之百倍,诸侯赂秦失地为战败失地之百倍。

③厥——同“其”。先秦典籍中用得较多,以后不常用。作者这里是有意用古字。

④“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是形象的描述。秦在六国之西,不可能“四境”而至。

⑤然则——承上发下语,这里用法同“然而”,跟“可是”大致相当。

⑥判——形声兼会意。半,物中分。

⑦理固宜然——按理说,本当如此,即俗语“理所当然”。

⑧古人云——古人,指苏代。这话是对魏安釐王说的,当时魏安釐王接二连三地以地赂秦,苏代不同意这种做法。

(2)找出本段中的论断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问:哪一个是主要的?(后一个。)说明理由。(照应开头“赂秦而力亏”。)“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跟这个论断是什么关系?(推论。)

问:引古人语有什么作用?(旁证。)

2.分层练习诵读及检查。

①开头至“固不在战矣”。提示:注意排比句式。行文先说事实后作论断。“则”,相当于“可见”。

②“思厥先祖父”至“而秦兵又至矣”。提示:议论文中亦可有形象的描绘。对比“先人”与“子孙”,包含着对赂秦政策的严厉批评。“今日”“明日”,极言割地之频繁;“五城”“十城”极言割地之多。

③“然则诸侯之地有限”至段末。提示:注意对偶句式、比喻写法。

3.归纳本段大意;论证“赂秦而力亏”的论点,指出韩、魏、楚三国灭亡的原因。

四、留作业。

1.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2.细读第3段,从中找出跟首段“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相照应的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二、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1)补充注释

①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②义不赂秦——守义而不赂秦,即坚持不赂秦的正确原则。

③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用兵的功效。斯,代词,这。

④“后秦击赵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史记·赵世家》:“(幽缪王迁)三年(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封牧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李牧诛,司马尚免,赵忽及齐将颜聚代之。赵忽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郸为秦(郡)。”文中的话即是这段史实的概括。再,两次。为郡,指邯郸成为秦的一个郡。(按:“秦实行郡县制。)

⑤向使——对过去的事作假定时用。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理”与“数”为互文,也是天数、命运的意思。(下一课《伶官传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义同此。)

(2)层次分析

教师提示:上段分析韩、魏、楚三国是合着说的,它们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这段分析齐、赵、燕三国是分开说的,它们的灭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哪一句是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的?(“五国既丧”。)作者对秦持怎样的态度?(从“与嬴”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态度。)

问:作者对燕、赵持怎样的态度呢?(有赞扬,有批评。)赞扬什么?(以武力对抗的政策。)批判什么?(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这二者是这二国灭亡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怎样的原因?(“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这两句话是照应上文哪一句的?(“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小结:可见,作者这样来论述齐、燕、赵三国的灭亡,是为了证明本文的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作者这样论述了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灭亡的原因之后,就自然想到了他们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样为他们谋划的?(“三国各爱其他……良将犹在”。)为什么在此前要加“向使”二字?(因为事实已经成为过去,是不可能办到的。)注意“或未易量”一语,它说明什么?(不能轻易地断定谁胜谁负。)这告诉我们下判断切忌武断,要注意分寸。

2.诵读练习并检查。

诵读要求读出语气,如:

“齐人未尝赂秦……何哉”中,不能用“也”替换“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也”不能删。

“齐亦不免矣”中,“矣”有讽刺意。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中,“也”有感叹意。

“且燕赵处秦”中,“且”表推进一层之意。

“向使……,则……”,要读得语意连贯。

3.归纳本段大意:指出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三、诵读第4段。

1.诵读的准备。

(1)句意辨析

①“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a秦人欲吞灭六国而不能

b秦人惶恐之极,寝食不安

(a 以“之”为代词,代六国,用比喻写法;b 以“之”为结构助词,无义,全句写实。)

小结:b正确,解句要注意上下文,上句说“井力西向”,对秦造成极大威胁。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从《过秦论》中找一段话来解释。(“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弱国入朝。)

(2)层次分析

问:“呜呼”和“悲夫”二语在这段话中有怎样的作用?(各领出一层意思。)它们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问:前一层跟上段末句是怎样的关系?(上段句末从消极方面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后一层有什么作用?(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问:《“有如此之势”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诵读练习并检查

诵读指导:注意读出文势,抑扬分明(教师可以作示范诵读)。

四、留作业。

1.流畅地背诵前四段,准备诵读第5段。

2.试拿苏辙的同题文章与本文做比较,说说苏氏父子在六国问题上的见解有什么异同。

附:苏辙《六国论》

(全文印发,但只要求读懂划线部分)

尝读《六国世家》(指《史记》),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以上第一段,“不知天下之势”为一篇纲领。)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出入要道),而蔽(护)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以上第二段,论述韩魏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使归附)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知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徧受其祸。

(以上第三段,指出因韩魏附秦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排斥)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助)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引申为抵抗、对付)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以上最后一段,提出“厚韩亲魏”的策略,归纳六国灭亡的原因。)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背诵前四段,要求读出语气。

这次检查带有巩固记忆的性质,时间可以稍长,可以让全班同学齐背,也可以指名个别学生背诵,最好教师也给学生作示范背诵。

二、诵读第5段。

1.导入本段,略讲时代背景。

问:本段末句“苟以天下之大”是指什么说的?它跟上句“夫秦与六国皆诸侯”一句有什么联系?(“天下之大”指的是全国政权,指北宋朝廷;“诸侯”指地方政权。)“六国破亡之故事”又是指什么说的?(以土地事秦而求苟安,然终不免于灭亡。)

问:这样来比较有什么意图?(全国政权的力量自然大于地方政权,更不应当对敌采取妥协的政策。)

问:为什么不这样写,“苟以我大宋之大……”?(古人有为尊者讳的习惯。修辞中亦有“避讳”一格。)

以下介绍时代背景:

苏洵(1009——1066)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当时辽崛起于北,西夏崛起于西北,时时进行侵略,给北宋朝廷造成极大的威胁。北宋朝廷为求苟安,对他们实行妥协退让,每年都要向他们交纳几十万银两和大量的绢。例如: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2.诵读练习。(快速练习)

三、作者意图和写作方法分析。

1.讨论:如果将第4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从作者意图、文章布局和理路、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

方式:四人一小组。讨论后推代表发言。

小结: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

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

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2.运用比较法进一步领会作者意图。

先讨论共同点(或相似点)。

方式同前。

小结: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苏辙明确地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当是“厚韩亲魏以摈秦”。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也主要是指韩魏说的(这二国以地事秦最为突出),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再讨论不同点。

小结: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这是内容的不同。苏洵是借古讽今,不是单纯论史,所以结尾谈到现实问题;苏辙是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这是基本构思的不同。苏洵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后),苏辙以“不知天下之势”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前)——这是布局上的不同。

讨论后,从头至尾读课文一遍。

四、做课文后的练习第四、五题。

附:

第四题参考答案如下:(对教参答案有补充)

1.a d都作介词用,相当于“由于”。

2.a d都作动词用,相当于“成为”。

3.a c d都作代词用

第五题答案如下:

1.c d

2.a c

3.b d

4.b(帮助)(注:a、c、d均是“给予”之意)

5.b(破裂)c(凋残)(注:本题中只有a、d相同)

部编版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一类生字,10个二类生字。

2、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熟读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情感。

3、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古诗。

2、区别形近字。

3、认读一类字,正音。

教学难点:

1、指读,开火车分句读。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一)学习生字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之中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送:半包围结构

字义:1把东西从甲地运到乙地2赠送3送行,陪伴人到某一地点

扩词:送信欢送

归:左右结构

字义:1返回,回到本处2趋向3归并合并4由属于5珠算中称一位数的除法。

扩词:归国物归原主归本还原

众望所归

官:上下结构会意字反义词:兵

字义:1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一定登记以上的公职人员。2指属于政府的或公家的。

字谜:没有各个管。

扩词:官方官司官员官腔官逼民反官运亨通

折:左右结构形生字

字义:1折断2损失3弯曲4佩服5转变方向

字谜:撕去中间/一边接,一边断,接起来,还是断。

扩词:折合折回折旧折扣折中折子百折不挠

胡:左右结构形声字

字义:1我国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2乱,无道理3文言表示疑问的词,为什么、何故

扩词:胡同胡子胡儿二胡

如:左右结构

字义:1依照2像,相似3到,往4连词

扩词:如果如今

树:左右结构

字义:1木本植物的总称2种植、栽培3立建立

梨:上下结构木部形声字

字义:1梨树2梨树结的.果实

字谜:封山育林/木制犁断

扩词:梨花梨树梨园梨汁白梨

(二)学习二类生字

(三)小结,熟读古诗

本节课选的这四行诗主要是写景。作者不仅把风雪严寒的西北景象,写成春意盎然的南国风光,而且用“千树万树”这样广阔的景物设喻,显得气势磅礴,在读的过程中,要把古诗的意境读出来。

(四)采用多种方式读诵古诗。

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古诗

部编版优秀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情感。

学习重难点

识字、书写会写字。

感知课文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

你们可知道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学习第十课《花的学校》,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学习的情况。

2.学习词语库中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

汇报朗读,点评。

四、学写生字:

1、指导几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润”字里面没有点;

“罚”下面一个言字旁,一个立刀旁;“互”的不顺要注意。

2、认真书写,强调书写的姿势。

3、评价书写情况,展示作业。

五、课堂小结:

你读了话的学校这一课,有什么感受呢?

六、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活动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齐读课题。

2.听课文朗读录音,认真听生字的发音。同桌合作读文。

3.全班齐读,熟悉课文。

出示今天要写的8个生字,观察每个字的特征。

本课我重点指导学生写字。甚至加细到每一个笔画。当然个别指导也是分不开的。本堂课我有个别同学是手把手指导的,让他们感受笔画的'起笔与收笔的要领。我想,这样下去,久而久之我的孩子们的字会有进步的。

部编版优秀教案篇4

一、背景知识

1.这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课文描述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课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4自然段)写作者和朋友们晚饭后划船去游玩。第二段(第5—9自然段)写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三段(第10—13自然段)写作者和朋友们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情景。第四段(第14自然段)写作者不由得发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感慨。

2.这篇课文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特别是通过联想写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应当继续训练学生分辨事物和联想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能分辨课文中的事物和联想,初步认识这些联想的作用。

2.学会榕、桩、恋3个生字,理解陆续、颤动等16个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南国风光的感情。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辨课文中的事物和联想,初步认识这些联想的作用。

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中前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要加引号。

教案实例

一、教学准备:

录音,幻灯片。

二、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

(1)出示课题。

(2)理解课题。

①天堂原来指的'是什么?(原来指人死后灵魂住的极乐世界,这当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现在一般用来比喻美好幸福的生活环境。)

③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①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②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2)讨论、交流上面的思考题答案。

(3)默读课文,通过或联系上下文学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榕树、木桩、留恋。

(2)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

缝隙:裂缝。

应接不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4.默读课文。

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分段的依据。(按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所闻来分,分成两部分,也可以把出发和离开单独列出,全文分成四段。)

5.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1、6题。

(2)朗读课文。

部编版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案”的论题的本意、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2、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简介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朱德老总曾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佑集》。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 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2.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当时,契丹( 后称“辽”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西夏(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经常入侵,北宋统治者沿用妥协政策, 向他们纳银输绢,以求苟安。作者写这篇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3.题解: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二.预习

侧重于字词,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

(1)读课文,注意读音

(2)有些文言句子的词序,在翻译时要改变。试译下面句子,说说如何改变。

①赵尝五战于秦。

①赵国曾经五次和秦作战。“于秦”在原句作补语,译时可充状语,放在渭语前。

②其势弱于秦。

他们的势力比秦弱小。语序改变同前小题。

三.研习新课

1:研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读第一段,注意字音

注意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非兵不利:兵器,名词

或曰:有的人

六国互丧:交替,一个接一个地。

率贿秦耶:一概,全都,副词。

盖失强援:承接上文,表示对原因的解释,副词。

(2)句式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也。 表判断,固定用法,古文中称为判断句。

2: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1) 提问: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明确:“弊在贿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作者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贿”字上。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贯全篇。

(2) 提问:明确中心论点后,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明确:一是从贿秦的国家说--------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从不贿秦的国家说--------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 师生共同明确思路,试背第一段。

作者先明确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明确观点。

贿秦力亏

板书:弊在赂秦 { } 故曰:弊在“赂”

不贿者以贿者丧

(4) 学生齐背第一段。

3:研习第二自然段

(1)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字音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暴霜露 pu 暴秦之欲无厌 bao

胜负之数 shu 数吕师孟叔侄shu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ong 从散约败zong

(2)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二段

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a. 其实百倍:他的实际数量。是两个单音节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其实”。

b. 固不在战矣:本来、当然,副词。

c. 思厥先祖父:泛指祖辈、父辈。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祖父”, 是两个单音节词

d. 固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分,引申为分辨、清清楚楚的意思。

e. 理固宜然;助动词,应该。

(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二段。

a.提问:这一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六国破灭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述?

分组讨论。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作者紧承第一分论点“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去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分三层意思,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

得”与“亡”的对比

“难”与“易”的对比

“有限”与“无限”的对比

引古人名言印证。

b.学生齐背第二自然段。

四.课堂练习。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 ”和“ ”相比,又用“ ”和“ ”相比,得出“ ”“ ”“ ”的结论。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 , ”与子孙的“ , , ”相比;诸侯为“一夕安寝”而“ , ”与秦国的态度“ ”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证明中心“ , ”。

五:课堂小结

本篇课文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列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辅助中心论点。第二段从秦的土地来源,点明“赂秦”的危害,只能换“一夕安寝”“尤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有力论证了“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布置作业

1:熟背第一、二自然段。

2:预习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继续研习课文。

2. 掌握词类活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1.指名背诵(3——5名)

2.分小组背诵一或二自然段

3.学生齐背一、二自然段

二.继续研习课文内容

(一).研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三段,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 牧以谗侏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4).胜负之数

2.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三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

问: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证的?

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明确:本段紧承第二个分论点“不贿者以贿者丧”来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三层,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全面深入的论证。

板书:

(1) 齐国:与赢不助五国 反面

(2) 燕国:用荆卿为计速祸 正面

赵国:牧以谗侏用武不终

(3) 齐人勿附

燕客不行 胜负或未易量 反面假设

赵将犹在

学生顺思路背诵第三段

(二)研习四、五自然段

1.学生反复诵读四、五自然段

2.请两名同学试析这两个自然段

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的意义和用法

(1) 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厘相待”。

(2) 并力西向:名词做状语,“向西”

(3)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的一种句式

(4) 日削月割:名做状,“日日”“月月”

(5) 苟以天下之大:假若,如果,连词

3. 问:第四段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第五段是否多余?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明确

明确:第四段的中心是论史评古。作者先承上文之末的设想抒发感慨,如六国不贿秦而抗秦,必将大有作为,行文摇曳多姿,兴味无穷;然后承上启下,又回到史实,揭开病根,重申赂秦之弊,最后借题发挥,大声疾呼,告戒为国者,对敌要以此为训,敢于斗争。

第五段并非多余,是对现实抒发感慨,指出北宋“以天下之大”而重复六国赂秦破灭之“弊”的不当,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亦是写作的本意所在——借古讽今。

提问:第五段或明或暗地做了多方面的对比,请同学说出几个来。

明确:第五段虽没有直接展开对比,但通过文字信息可知对比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六国与秦的爵位比较(“皆诸侯”)、实力比较(“其势若于秦”);当然,暗中说了宋与契丹西夏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以及契丹、西夏与秦的比较。

4.学生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三.浅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学生讨论,自由发??

2.教师点拨

本文是史论,但不是进行史学分析,也不是就史写史,而是就史立论,以古鉴今。

对中心论点的论证,运用例证、引证、假设论证,突出的运用了对比论证。

运用了多种语言表达方式。

3.明确: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2)论点鲜明,论据严密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四、难点、重点分析

1.讨论:如果将第4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从作者意图、文章布局和思路、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

方式:四人一小组。讨论后谁代表发言。

小结: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赔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2.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的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表现在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国各爱共地,齐人匆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恰到好处。

3.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

分析: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欠妥,正好可以用来启发、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相信书本,而要敢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动脑分析。 例如,课文第3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置信。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但正如本课“思考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胜炙人口的政论佳作。

部编版优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会写“落、荒”等13个字,正确读写“阵雨、荒野”等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赋予童真童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倾听录音,走进文本

1.同大家一起走进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诗人、哲学家,并获得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花的学校》。

2.请同学们尝试跟着音频里的老师一起轻声朗读。

3.好诗不厌百回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吸引你的词句画上横线,再多读几次,记得按下暂停键!

(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吸引你的词句画上横线,再多读几遍,有问题可以随时与老师交流。)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先来看看你们的字词是否通过课前预习和练读文章掌握了呢?

出示五个会认字的词语:荒野、吹笛、罚站、放假、衣裳

生:我想来读一读:荒野、吹笛、罚站、放假、衣裳

我还想告诉大家:这里面“假”(jià)是多音字,还读真假的(jiá)“衣裳”是轻声音,读音为(shang)

2.尝试读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词:

生:落下、荒野、吹笛、跳舞、狂欢、罚站、假期、互相、所以、能够、猜想、扬起、双臂

3.一同来看看其中比较复杂的字——“舞”,这是舞字的字理演变过程(展示课件):

甲骨文:一个人两手舞动花枝,后来加双足,强调双足配合双手,和着乐曲,有节奏地踢踏跳跃。

书写指导:四竖要均匀,第二个长横要舒展。(播放书写指导)

4.再来认识一个难写的字:罚

这个字,我们也可以仿照刚刚的“舞”字,通过探究字理来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上面的四:就像一张网,表示逮捕,抓住;言字旁:表示审讯;利刀旁:表示用刑惩治处罚。这个字在书写时注意:上方的“四”要变形呈扁平状,上下结构而不是左右结构(播放书写指导)我们按下暂停键,在写字本上练写两遍。

三、再读课文,想象画面

1.轻轻闭上眼睛,再来用心聆听,仿佛眼前看到了什么?(音频朗读示范1:54)

生:我看到了雷云、花草、雨水、树枝和绿叶。

生:我看到了阵雨落下时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生:我看到了花朵们也好像我们一样,有学校上学,认真做功课,如果来了红暴,还可以

放假休息!

生:老师我还想说:我好像还看到她们穿着各色的衣裳,在雨中奔跑、追逐。

生:我还看到这些花孩子们急急忙忙往家赶,对着妈妈扬起双臂,似乎要抱一抱!

四、布置作业,巩固方法

1.在写字本上认真完成会写生字的书写,一个字一行,并组一个词语;

2.一边读文一边想象画面,可以用笔描画下来或用文字记录下来!

部编版优秀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想想花的学校释什么样子的,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2、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想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复习导入:

2、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分大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回答,说话练习:

什么时候,花孩子会从无人知道的地方跑出来呢?花孩子又是什么样子呢?

3、你在学校里最开心、最快乐是什么时候?

4、说说花孩子的妈妈是谁?

三、展示绘画,指导朗读:

1、请同学们把上节课布置大家画的花的.学校展示出来。

学生活动

1、开火车认读本课生字。

讨论交流,进行说话练习。

分大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谈谈自己的理解。

介绍自己想象中的“花的学校”。

自由阅读信息窗的内容。

板书设计

花孩子冲出来美丽,活拨,可爱

急急忙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