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画》教案最新5篇

时间:2024-06-15 作者:pUssy

教案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和素材收集,编写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 ,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班《画》教案最新5篇,供大家参考。

中班《画》教案最新5篇

中班《画》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活泼、欢快的风格。

2、能听出大巨人走路的音乐,并能找准重拍。

3、体验帮助小矮人战胜困难后的喜悦。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音乐《划船》。

2、课件。

活动过程:

1、幼儿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活泼的旋律。

——今天陈老师带来了一首曲子,请你听一听,听完后,告诉我你觉得这首曲子感觉怎么样?

——这首曲子里面有大巨人和小矮人,请你再仔细听一听他们在干什么?

——大巨人在干什么?

2、幼儿倾听故事,理解音乐。

——这首曲子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在森林里面住着一群非常勤劳的小矮人,他们每天都要到大何的那一边去工作。太阳下山了,小矮人坐上四艘小船回家了。可是大河上面坐着一个老巫婆,这个老巫婆可坏了,每次看到小矮人,要不就把他变成一块石头,要不就把他变成一块木头,小矮人非常得害怕,可是不要紧,小矮人有一个朋友,是谁?这个大巨人非常的能干,每一次都会帮助小矮人用劲地划船,把小船划得像箭一样快,老巫婆追不上小船。最后大巨人和笑矮人战胜了老巫婆。

——这个故事好不好听?

——这首曲子还有一个好看的动画片,请你听完以后告诉我小矮人在干什么?

(评析:以情节性较强的故事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动画片的直观性使幼儿更加能够感受音乐较强的结构。)

3、幼儿观看课件,用小矮人和大巨人的动作区分音乐形象。

——小矮人在干什么?

——他是怎么划船的?

幼儿做动作。教师哼节奏一起划。

——除了单浆划还可以怎么划?

幼儿做动作,教师哼唱节奏。

——呀,好热呀,划得汗都出来了,你们热吗?

幼儿做擦汗动作,教师哼唱节奏。

——小矮人还有一个朋友是谁啊?

——大巨人长得什么样子?

——大巨人这么大、这么高走起路来是什么样子?

——你们想不想也来学学大巨人走路的样子?

——让我们站起来摆个大巨人的造型。等陈老师数完四下,我们一下一下地走起来。

幼儿走路,教师念节奏。

请个别走得好的.幼儿示范。

4、幼儿倾听音乐,找出大巨人走路的音乐。

——除了用脚,还可以用什么发出大巨人走路的声音?那让我们听着音乐拍出

大巨人走出来时的脚步声。

幼儿听音乐。

(评析:在学大巨人走路时,先请幼儿,站起来学习,再用手学大巨人走路。将难度逐步提高,使幼儿掌握得更好。并将根据游戏的需要,将脚上动作自然地转换到手上。避免幼儿一上一下分散注意力。)

5、幼儿完整地进行表演。

——陈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来帮助大巨人和小矮人一起用劲地划船。请你把小脚伸直坐上我们的小船。

——幼儿分角色进行划船游戏。

——陈老师这里有四艘小船,每一艘上坐四个人。每条小船请一个小船长。

——我是巨人妈妈,谁来做我的巨人宝宝?

——再请一个小船长。

——幼儿独立进行游戏。

教师扮演巫婆,幼儿游戏。

(评析:教师从船长、大巨人到巫婆的不同的角色扮演,一步步的退位,让幼儿慢慢脱离教师的示范。逐渐进行独立游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孩子们虽然较感兴趣,但是他们都一直在跟我做动作,创造表现的机会不多,在学大巨人人走路时没有掌握如何走出沉重的脚步声,而且不能跟着节奏走路。于是我分析了一下我的目标过于笼统,而且重点不明确。所以效果一般。

中班《画》教案篇2

活动设计背景

在生活学习中,孩子总是没有保护眼睛的意识,看电视时间长,动手时姿势不对,这些都可能诱发孩子近视。通过此活动让孩子知道眼睛的作用,从而形成自觉护眼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知道眼睛的作用,懂得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2.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注意用眼卫生。

3.大胆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

说出生活中的保护眼睛的方法

活动准备

电脑课件 故事图书 图片 拼图 操作盘 音乐

活动过程

1. 谜语激趣、引入课题

师:那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吧: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眼睛)

师:对了,是眼睛。你们怎么知道的呀?(出示图片课件)

师:小朋友都找到了,请伸出小手遮住自己的眼睛,你们现在感觉怎么样?能看到老师吗?老师也看不到你们了。现在慢慢的把手打开,感觉怎么样?为什么?

师:哦,眼睛能帮助我们看东西,那我们还能用眼睛干什么呢?(幼:看东西、看书、看电视……)

你们看看老师的眼睛还能做什么?”(师用眼睛表演生气、高兴)

2.自由探索、获得感知

师:眼睛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你们知道要怎样保护眼睛吗?谁愿意来说说。

这里也有很多关于保护眼睛的资料:小朋友可以这儿看一看、想一想图片中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并把它们分一分、贴到黑板上,然后把了解到的保护眼睛的方法记录在我们的表格上;也可以拼拼图看看你发现了哪些方法,还可以看电脑、看图书,看看你们发现了哪些保护眼睛的方法。

3.分享交流、提升经验

师:(以拍手的方式引导幼儿集合)小朋友可以和自己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保护眼睛的方法。

谁来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保护眼睛的方法?真棒,他说了几种方法?他有哪些方法是跟第一个小朋友不一样的?

师小结:小朋友知道了很多保护眼睛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记住它们吧。(播放课件进行小结为幼儿展示正确的用眼方法和保护方法)。

别忘了要多吃水果蔬菜,让营养均衡,这样我们的眼睛才能更亮更有神哦。

师:眼睛让我们看到了蓝天、白云、小鸟,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它是我们重要的朋友,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眼睛,让它永远明亮。

4.情感体验、加深感知

师: 看了这么久,眼睛也累了,让我们一起来做做《爱眼健康操》,休息一下吧——

在音乐中,幼儿跟着老师边唱边跳,律动出室,活动自然结束。

教学反思

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明白眼睛的作用,通过合作研讨,得出保护眼睛的方法来,又经过课件的展示强化了幼儿的护眼意识,懂得眼睛的重要性。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思考,讨论活跃,轻松的学到了护眼的方法。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表现积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兴趣。但在

自由探索获得感知的过程中,有部分幼儿参与不够的现象,在此环节应加以改进,争取面向所有幼儿。

中班《画》教案篇3

设计意图

炎热的夏天来到了,为了让幼儿掌握一些避暑的方法,今天就和小朋友学习了一些凉快招数。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快乐的度过 夏天,我组织了这节——《找凉快》的社会活动。幼儿的学习应尽量与他们自身有较强情绪体验的经验结合起来,在感知外界事物的同时发展自身的感知觉,这是课程指南的精神。所以我选择了在与幼儿生活最接近的周围事物中寻找让自己凉快的办法这一内容。因此学习的内容应该从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突出回归生活。

活动目标

1、知道人们避暑的各种方法,引导幼儿探寻一些使人凉快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 力。

2、初步掌握夏天自我保护的方法,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3、探索降温的正确方式,提高自我防暑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纸张、采笔,能使人防暑、凉快的图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幼儿探索讲述,夏天的天气给人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2、引导幼儿想出:“在夏天生活的舒服一些的方法。”

3、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进行小结:洗澡、喝凉开水、适当吃冷饮、少运动、适当吹空调、扇风扇等。

4、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简单画出使自己凉快的方法。

5、师幼一起探索:“凉快过度会带来那些危害?”

6、让幼儿了解夏季保健的许多知识,例如把空调温度调到26度;在家长的指导下适量吃冷饮,不能吃的过多;我们这儿没有游泳的设备,小朋友不能强行游泳,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

活动交流

你找到的让夏天变凉快的方法是什么呢?

活动延伸

和妈妈一起讲《绿太阳的故事》。

中班《画》教案篇4

活动由来:

孩子们前几天学习了打击乐《粉刷匠》,学习了节奏xx,xxx,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并体验这两种节奏型的不同,开展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并从中感到快乐。

2、感受歌曲节奏,基本准确学唱歌曲。

3、初步感知音乐的前奏。

4、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5、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活动重点:

感知音乐的前奏。

活动难点:

感受歌曲节奏xx,xxx。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ppt,小猪,小鸡,小猫,小狗的图片。

经验准备:

幼儿对动物的叫声有了解。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1)随着《粉刷匠》的音乐幼儿律动入场。

(2)故事引入新歌,听《猪儿在农场》带幼儿律动,在前奏处带幼儿拍手。感受歌曲前奏。

(3)鼓励幼儿跟唱儿歌。

小结:唱歌前有一段只有音乐,但不需要小朋友跟着唱的就是前奏。这首歌里我们拍手的时候没有唱歌,那就是前奏。

(4)学唱歌曲《猪儿在农场》

师:你听到歌曲里唱的是哪只小动物?它在哪?他是怎么叫的?出示ppt,教师弹琴,幼儿学唱儿歌。

2、游戏,农场找朋友

(1)出示ppt,引导幼儿按图卡仿编歌曲。

师:小猪找到了谁?它在哪?它是怎么叫的?教师弹琴,学唱仿编歌曲。

3、分角色演唱歌曲《在农场》

(1)自选角色轮流演唱师:你喜欢当什么小动物,请去小动物的家里。

师:小猪唱完小鸡唱,小鸡唱完小猫唱,小猫唱完小狗唱。每个小动物唱歌前请听前奏在唱歌。

(2)互换角色再次演唱师:你还想当什么小动物,请在一首歌的时间里互相交换角色。

4、自然结束师:农场里还会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又是怎么唱歌的?我们下次再去农场里看一看。

活动反思:

在农场里这首歌,其目标是学唱歌曲,并在学唱的基础上,进行动物和叫声的仿编,并感受音乐的`前奏。由此,为了让孩子们直观的感受到歌词,我将图谱做成了显而易见的ppt,动物农场xx,动物农场xxx的形式。让幼儿对着相应的动物和节奏卡进行歌唱。

音乐只有小猪在农场,我以小猪在农场找朋友为线索,依次出示了小鸡、小猫、小狗。以三个简单的问题"它是谁?它在哪?他是怎么叫的?引出新歌词的仿编学习,最后请幼儿自选角色听前奏轮流演唱歌曲。

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1、幼儿对歌曲中xx,xxx,节奏掌握不好,在"小猪"部分时分析的不够细致。

2、在歌唱活动中幼儿声音小,整个活动歌唱时,都需要老师提示。

反思与改进:

1、把1课时教学调整为两课时,在活动前应预设活动的重难点,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2、让幼儿在歌唱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幼儿敢于学唱新歌。

3、在活动前应充分了解幼儿水平,抓住难点,想好解决难点的方法。

中班《画》教案篇5

活动意图:

每次到户外游戏,孩子们对吊绳总是百玩不倦,想方设法用吊绳去击打前方的攀登架,虽然总是打不到,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每经过都想尝试一下。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引导孩子探究绳摆的活动。

活动目标:

1、探究长短不同的绳子摆动的距离不同。

2、用简单的语言对活动中的发现进行描述。

3、对“绳摆”科学现象产生兴趣,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天花板上垂下的长短不同的彩色绳子、相同的瓶子、被击打物若干个(相同距离)、记录纸若干、幼儿姓名卡。

经验准备:

有对物体摆动的经验。

活动重难点:

了解绳子长短不同是影响摆动远近的重要因素。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绳摆和以往的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绳摆,和昨天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孩子们很快就回答了,这些绳子刷上了漂亮的颜色,绳子有长有短,绳摆下面挂的都是满瓶水。

幼儿l:红色的绳子长,绿色的绳子短。

幼儿2:瓶子是一样的,都是满瓶水。

幼儿3:昨天我们玩的,有的是半瓶水,有的重的是满瓶水,有的很轻,没有水。今天都是满瓶水,都是重的。

2、探究不同长短绳子的摆动情况。

(1)引导幼儿操作绳摆。

教师:我们上次是怎么让瓶子动起来的?

幼儿:把瓶子拉起来,再松手就动起来了。

妞妞上前演示,将瓶子稍稍拉起,再松手,瓶子小范围来回摆动。

周皓辰马上说:往后推,瓶子就摆动得更远了。

一帆:绳子拉得越远,瓶子荡得越高。

教师:那绳子拉得近一些呢?

幼儿:荡得可能就近一些吧。(一副得意的样子)

安全提示:幼儿在绳子摆动的过程中注意摆动方向,幼儿站在一边进行实验,另外一边不要站人,不要从中间穿行。

(2)请幼儿猜想:这些长短不同的绳摆都能打到前面的“怪兽”吗?

(绳摆前面放有纸盒做的“怪兽”教具)

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行”。

(3)请幼儿验证:摆动长短不同的绳摆,来击打前方距离相等的“怪兽”。提示幼儿站在起始线后,手臂伸直,自然松手,让绳摆自然摆动。

小朋友开始依次用两种长短的绳摆,击打前面的“怪兽”。

芳芳用短绳尝试了三次都没成功,绳子末端系的瓶子始终够不到“怪兽”。于是,她又尝试用旁边的长绳子,这回成功了。她重新回到短绳子处,试了两次,还是够不到(怪兽)。这时教师问:“芳芳,你刚才用两根绳摆试了几次,有什么发现吗?”

芳芳:“我用这个绳摆(指着短的绳摆)瓶子怎么也打不到怪兽。用那根(较长的绳摆)就成功了。”

教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旁边的几个小朋友说:“因为这根绳子太短了,那根比较长。”

佳依:“长绳子打得远,所以就够得到。”

教师:“请把你们的结果记录下来吧。”

(4)及时记录:请幼儿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集体用的大表中,在可以击中目标的绳摆标记中贴上自己的名字。

3、分享及经验总结。

(1)幼儿根据记录的结果进行统计、分享。

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及自己的实验过程。

教师:“刚才辰辰第一个打倒。陉兽’,我们先请他来说说。”

辰辰手指长绳:“我是用这个瓶子打倒的。”

教师:“为什么这个瓶子能打打倒‘怪兽’?”

辰辰:“因为这个水装满了,它很重。”

教师指短绳子:“那这个瓶子也是装满水的.,为什么它没有打倒‘怪兽’呢?”

辰辰恍然火悟:“哦!我知道了,因为这根绳子长,所以能打倒(怪兽)。那根绳子太短了,所以就够不着(怪兽)。”

(2)通过记录表帮助幼儿小结“今天的新发现——绳子长短影响摆动”。

教师:“绳子的长短不一样,你们发现摆动有什么不一样呢?”

言言:“长绳子摆动得远,短绳子近。”

辰辰:“短绳子摆得太近了,够不到‘怪兽’。”

教师:“哦,小朋友发现绳子的长短不同,所以摆动的远近也不一样,长绳子摆动的距离——”孩子齐声说:“长。”

教师:“短绳子摆动的距离——”孩子齐声说:“短。”

4、延伸活动。

提供长短和重量相同的绳摆,请孩子自由探究,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

活动反思:

活动先请孩子随意摆动系有瓶子的绳子,来感受绳子摆动的现象,并收集孩子的问题和已有经验。在孩子猜想和验证、分享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原有经验是解决新问题的基础。活动充分调动了每位幼儿的积极性,甚至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幼儿也积极参与了活动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不足之处:

结束部分,应把发言的机会交给幼儿,帮助幼儿自己归纳总结,这样有助于幼儿梳理自己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