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编写教案来规划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步骤,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六年级比教案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六年级比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2、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课文以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质
3、积累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概括、理解总结、表达能力,以及阅读长篇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更加喜爱这位“人民艺术家”,激起阅读老舍先生文章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老舍的资料,阅读更多老舍的文章
2、布置好预习作业:
a、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b、搜集名人对老舍的评价以及相关故事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
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共同认识了一位作家,他的名字就是——老舍。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哪几篇文章?
生:《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祥子买车》、《养花》和《母鸡》。
师:我相信这些文章肯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谁愿意谈一谈哪篇文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师:从老舍先生的文章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语言幽默,感情真挚,塑造人物鲜活的文学大师。那么在现实中的.老舍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大家肯定充满了好奇。今天我们就一起读一读著名文学家汪曾祺先生写的《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设计意图:从本单元所学的老舍文章入手,让学生重温老舍先生的文学风采,再引入本课的学习,使得水到渠成。
二、小组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师:请大家自读课文,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来将事情概括出来,小组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本文段落虽多,但文章语言平时,内容浅显,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列小标题,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生:指名回答。
师板书:为花操劳、摆杏闻香、交友聚会、为盲艺人谋划生计,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
师:归纳一下这些事件都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老舍先生的?
指名回答
师板书:生活、工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老舍先生的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再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1、出示中心话题
在这一桩桩小事中,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书的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的可亲、可爱、可敬。
2、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师: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更多的,全新的了解,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点:
a、在平淡的生活中做出情趣和美感,是一个懂得生活情趣的人
(1)为花操劳(第一自然段)
在老舍的院中,花更像是主人,到处是花,都长得很精神,老舍夫妇倒像是仆人,亲身侍弄,到痴迷成性的地步
(2)摆杏闻香(第二自然段)
在条案上放一大盘香白杏,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享受生活的细节,表现了他文人文雅的一面
(3)收藏画作(第四自然段)
藏画甚多,多为精品,让等候的客人一边闻杏香,一边欣赏画中精品,他让等候成为一种享受。
(4)交友聚会(第五、六自然段)
每天下午,来访客人不断,作家、画家……在每年赏菊时节和生日之时都会邀请大家来家中做客,是一个好客之人。
b、老舍先生身上有淳朴的“平民化”的气息
(1)待人很亲切(第二自然段)
握手是轻轻的,在客人未来之前,先为客人沏好茶,亲自为客人倒茶,是一个尊重客人的人。
(2)待客豪爽(第六自然段)
在聚会中,酒是敞开供应,菜亲自掂配,最崇尚老北京风味,将熬白菜视为好东西,从中看出老舍与普通老百姓的待人处世是一样的,拉近了学生与老舍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到作家的可亲。
c、在工作中、生活中为人处事的态度是可敬的
(1)为客人亲自倒茶
(2)为盲艺人的生计谋划(第八自然段)
组织盲艺人在市文联演唱,并亲自主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3)关心百姓生活(第九自然段)
北京芝麻酱缺货,提案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
师总结:在平淡的生活中营造丰富的情趣和美感,身为大作家却又淳朴的平民气息,在工作、生活中可敬的处事态度,这位可爱的老舍先生真无愧于“人民的艺术家”的称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全部时间留给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体会老舍先生的为人性情。
四、拓展延伸
1、课下我看见大家都搜集了不少老舍先生的资料,你能结合你的资料来谈谈你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交流中让他们更有广度和深度的去了解老舍,体会老舍
2、冰心对老舍的评价
3、作业
本单元我们共同学习了六篇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我相信在你的心中一定留下了对他的独特印象。课下请大家以“我心中的老舍先生”为题,写出自己的感受。
老舍先生一声写出了很多优秀的文章,课下有机会,大家可以搜集来看看。
设计意图:加深对老舍先生的印象,引领学生去探索更多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和材料。
六年级比教案篇2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如果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么分?
生:我们学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四种立体图形。如果把这些立体图形分成两类,长方体、正方体为一类,因为它们由平面围成;圆柱、圆锥为另一类,因为它们由平面和曲面围成。
师:今天我们就来分类复习这些立体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立体图形)
⊙回顾与整理
1.长方体和正方体。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什么特点?
(1)长方体的特点。
①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②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③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只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2)正方体的特点。
①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②正方体有12条棱,棱长都相等,有8个顶点。
③正方体可以看作特殊的长方体。
(结合学生的回答,整理成表格)
相同点
不同点
关系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正方体
6个面都是正方形。
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2.圆柱和圆锥。
提问:你对圆柱和圆锥有怎样的认识?
预设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的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
生2:圆柱有一个曲面叫作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生3: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生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生5:测量圆锥的高时,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
(结合学生的回答整理成表格)
底面
侧面
高
圆柱
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两底面之间的距离。
圆锥
一个圆。
沿母线展开是扇形。
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3.观察手中的立体图形,说一说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
(平面图形能组成立体图形,立体图形不一定都由平面图形组成)
4.复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
(1)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前后、左右、上下)观察这个长方体实物,并说说从自己观察的方向所看到的图形。
(2)教师在原来的长方体上面再放一个同样的长方体,提问:你能说出你看到的图形吗?
(3)拿出小正方体,在小组内把几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在一起,并互相说一说所观察的方向和看到的图形。
(4)课件出示教材90页8题。
(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六年级比教案篇3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练习课。(教材第39~40页练习八第4、8~10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熟练掌握这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反思
一、基础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题目)
(1)一条公路,已经修了300 m,是全长的1/3。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2)一条公路,已经修了300 m,比全长少2/3。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2.师:这两类应用题的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引导学生回顾这两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指导练习
(一)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教学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4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应用题类型。
(2)师:第(1)题和第(2)题分别把什么看作单位“1”?
学生独立思考,点名学生回答。
(3)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4)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点名两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5)师生共同归纳方法。
教师小结: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我们可以用方程法和算术法解答。(板书下列方法)
方程法:设单位“1”的量为x。x×比较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比较量。
算术法:比较量÷比较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单位“1”的量)。
(二)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
1.教学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8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应用题类型。
(2)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点名两名学生板演(分别用方程法和算术法),集体订正。
(4)师生共同归纳方法。
教师小结: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我们仍可用方程法和算术法解答。(板书下列方法)
方程法:设单位“1”的量为x。
①x×(1±比较量比单位“1”多(少)的几分之几)=比较量。
②x±x×比较量比单位“1”多(少)的几分之几=比较量。
算术法:比较量÷(1±比较量比单位“1”多(少)的几分之几)(=单位“1”的量)。
2.教学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两人一组互相订正,并说一说解题思路,互相纠正。(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比较第8题和第9题,说一说两道题的异同之处。
(三)综合运用
教学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10题。
(1)分四组解决问题,先明确问题类型,再列出数量关系,最后解答。
(2)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点评。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
1.判断:白兔的只数是灰兔只数的2/7,单位“1”是灰兔的只数,数量关系式:灰兔的只数×2/7=白兔的只数。(?)
2.水果店里有苹果36 kg,占水果总质量的3/10。水果店共有水果多少千克?
(方程法)解:设水果店共有水果x kg。
3/10x=36 x=120
(算术法)36÷3/10=120(kg)
3.淘淘家七月份的水费是120元,比六月份增加了1/3。淘淘家六月份的水费是多少元?
(方程法)解:设淘淘家六月份的水费是x元。
1+1/3x=120 x=90
(算术法)120÷1+1/3=90(元)
四、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练习课
一、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方程法:设单位“1”的量为x。x×比较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比较量。
算术法:比较量÷比较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 =单位“1”的量 。
二、已知比一个数多 少 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
方程法:设单位“1”的量为x。
①x× 1±比较量比单位“1”多少的几分之几=比较量。
②x±x×比较量比单位“1”多少的几分之几=比较量。
算术法:比较量÷1±比较量比单位“1”多少的几分之几=单位“1”的量 。
教学反思
1.本课时是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两类应用题的复习巩固。因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还会学到这两类问题,所以及时对已学的类型进行巩固练习就显得很重要,一方面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防止学生因学得过多而混淆。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一本漫画书,豆豆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4,第二天看了剩下的2/3,还剩40页没看。这本漫画书一共有多少页?
分析:将全书的总页数看作单位“1”,根据条件列表如下。
根据上表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等量关系,据此列方程求解。
(1)全书总页数×第二天看完后剩下的页数占全书总页数的分率=剩下的页数。
(2)全书总页数-第一天看的页数-第二天看的页数=剩下的页数。
解答:解:设这本漫画书一共有x页。
1-1/4×1-2/3x=40
x=160
或x-1/4x-1-1/4×2/3x=40
x=160
答:这本漫画书一共有160页。
解法归纳: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列方程求解。
相关知识阅读
王爷分饼
古时候,一位王爷去山上看望习武的儿子。兄弟几个见父王来了,立刻围了上来。王爷说:“孩子们,父王今天带来了你们最喜欢吃的大饼。”说着取出一个大饼平均分成了两份,给了老大一块。嘴馋的老二说:“父王,我想吃两块饼。”于是王爷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了四份,给了老二两块。贪心的老三说:“父王,给我三块饼。”王爷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了六份,给了他三块。一向老实的大哥说:“父王,老四最小,应该给他六块。”老四听了非常高兴,觉得父王给他最多。你们觉得谁最多呢?
六年级比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懂得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要关心集体,爱护集体,有集体荣誉感。
2、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为集体争光。
二、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三)观动画,明道理(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联系实际。)
1、播放《三个和尚》的动画片段。
2、小组讨论:
①俗话说:“人多力量大”然而三个和尚,人多了却为什么没水喝了呢?
②你能猜透他们的心思,小和尚们各自是怎么想的吗?
(四)听故事,《今天是我们欢庆的好日子》谈感受
(五)活动明理。
1、游戏:支援山区
2、游戏后采访小结:原来还是集体的力量大,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这就需要我们依靠集体来胜利完成任务。与此同时,为集体出力,为集体争光,会让我们体尝到快乐,集体也因而更加进步。
(六)结合实际,深入思考。
1、教师讲述生活中的实例:
2、交流,深入思考:
3、明理:集体的荣誉固然很重要,然而维护集体的荣誉必须要以正当的行为来维护,才能真正为集体增光添彩。
(七)班会总结:
1、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班会我们懂得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它们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们不仅要有集体荣誉感,同时还要付诸于行动,凡事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集体,爱护集体,齐心合力,共同努力为集体增光彩,愿集体永远在我们的心中。
2、乐曲中结束班会。(播放“一个篱笆三个桩”乐曲)
六年级比教案篇5
一、人生感悟:鼓励学生多元感悟
1、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看事物的角度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匆匆:
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无所作为的伤感;对时间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
3、桃花心木:
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4、顶碗少年:
失败是成功之母;面对挫折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宽容和鼓励给人以勇气和力量……
5、手指: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团结就是力量……
二、读出感受: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引导提升
从整体内容的感知中,从语言文字的品味中,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从背景资料的阅读中:
?匆匆》:
1、自读课文,知道了什么呢?还有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
2、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时间的匆匆?感受到作者怎么的心情?
3、背诵课文,把自己读完课文后对时间和人生的感受用一句话写下来。
第一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留恋;惋惜……)
──三个“有再……时候”,其它东西都可以重新来过,唯有时间一去不复返。
──今日去了不是还有明日吗?(《明日歌》)
──台湾作家林清玄《和时间赛跑》中父亲的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
第二段: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的手里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河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懊悔,愧疚,焦灼,痛苦……)
──时光像针尖上的一滴水,微不足道,沧海一粟;滴在时光的大海里,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写于1922年3月28日。有多少个日子从你的手里溜去?
第三段: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了;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对时间飞逝的无奈,对短暂生命的忧伤……)
──“跨,飞”赋予时间以生命,把空灵的时间形象化。
──你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
第四段: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珍惜时间生命)
──朱自清(1898~1948),我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和民主战士。曾在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大等学校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学生反对国民党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病在北平逝世。
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朱自清全集》,共约190万言。
──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
三、准确把握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不必有感情读;学会断句,停顿恰当,放慢速度,读出语气。
2、能借助注释读懂句子意思,用自己的话讲古文中的故事。
3、文本意义的讨论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
?学弈》:
(1)齐读课题,理解意思:
“学弈”是什么意思──学会看注释。
(2)教师带读,质疑释疑:
①亦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也”表示肯定,反复诵读。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用自己话说──合读对话──是因为智力不同吗?找到句子──说全文意思。
③有多少”之”字?
(3)据意断句,反复诵读:
①文言文朗读要根据意思断句,有的地方拖长一点。
②分别用一个成语形容两个学弈人。
(4)配乐朗读,拓展延伸:
①原文前句: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②教师创编句:专心致志,则得也,则大有可为也。
?两小儿辩日》:
(1)交流预习问题,带问题读文,指名读文。
(2)教师读文,学生画读带“日”字的句子。
(3)练习“辩斗”,读通课文,写话悟理:
①学生互辩──师生对辩──同桌再辩。
②喜欢两小儿吗?(童真,观察仔细,实事求是)
③赞成谁的观点?孔子又赞成谁?(不能决也;熟为汝多知乎)
(1)整合资源,拓展阅读: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会怎么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不知,是智也。──《论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回顾拓展一:日积月累)
口语交际:难忘的“第一次”:
习作:难忘的“第一次”,有感触的事物,一幅漫画。
在畅所欲言中交际,在口语交际后练写:
(1)创设情境,感受第一次:教师第一次走上讲台,运动员第一次获奖……
(2)相互启发,追寻第一次:你最难忘的是哪一次?
点拨:第一次旅游,第一次表演,第一次得奖……成功,失败;欢笑,泪水;满足,遗憾……
(3)模拟采访,回味第一次:最愿意听谁的第一次?
点拨:说清楚第一次的经过,自己的真实感受或得到的启示,现在对当时的第一次的看法。
(4)从说到写,品味第一次:细指导──细讲评。
关注小练笔:大作文与小练笔并重:
(1)阅读中练笔。
(2)《匆匆》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再写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