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阶段性的教学任务结束之后我们一定要及时写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为了加强个人能力所写的,没有反思的工作就是不完整的,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画一画的教学反思6篇,感谢您的参阅。
画一画的教学反思篇1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点展开描写,图文对应。这一课是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篇诗文。
成功之处:
教学时,我抓住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读诗,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用低年级小学生喜欢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大屏幕出示生字请学生开火车认读;用生字请学生抢读。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学习主体,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图文对比,感悟诗句的内容。
不足之处:
诗句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有所欠缺。在引导朗读的.同时,我没有指导学生去评价他人,应该让他们从一年级第一学期起就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活动,从而培养他们注意学会倾听的能力和良好的评价能力。
改进措施: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在讲解过程中应善于总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识字方法,同时还适当的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用活泼有趣的方式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
画一画的教学反思篇2
农民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它在表现手法上和儿童画有相同之处,所以它易于儿童理解和模仿。而本节课的主要鼓励学生学习农民画从生活中取材的特点,鼓励学生生动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感受。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农民画的装饰手法和大胆表现生活中的感受。
我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活动时,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曾见过农民画,所以直接出示几幅农民画,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农民画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在小组里讨论分析。接着向学生介绍农民画,并把农民画中的'形象和生活中的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农民画的造型特点。认识农民画中的花纹和色彩是这节课的难点,我通过出示许多农民画作品供学生欣赏,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研究讨论农民画的花纹和色彩的特点。同时总结出农民画的定义。同学们发现农民画的花纹是生活中常见的花草、动物等形象,他们用自己熟悉的形象来打扮作品。色彩方面,色彩艳丽,对比鲜艳,具有喜庆的意味,体现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农民画的特点。内容――贴近生活;造型――夸张;色彩――鲜艳。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地不同的生活习俗形成了不同领域文化差别。我让学生分析南北不同分格的农民画,感受不同地域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法。
最后结合书本上的作品《山间蜜糖果》,了事进行演示,让学生了解改画和添画的基本方法,为下一步的绘画打下基础。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审美基础和欣赏水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很容易总结出农民画的特点,但是在改画和添画环节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受到局限,临摹的较多,自己的添加较少,在创作时不够大胆,不敢随意的添加。这也和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有关。
画一画的教学反思篇3
?画》一课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这是学生入学以来接触的第一篇古诗,对于一个没有一点基础的一年级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孩子没有学习知识的积累,如何是学生有滋有味地循环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受到美得熏陶呢?
课堂上,我运用了组词、观察图画以及具体描述情境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理解“远”“色”“近”“无”的意思
出示“远”,指名认读。谁来组一个词语?(远去、远归、远远、大老远)远这个字和谁相反?(近)
出示“近”,指名认读。辨别“远”“近”的字形,给“近”组词,孩子们组了很多词语:近处、远近、近门
这样,通过组词的办法,学生不仅认识了远和近两个字,而且理解了它们的意思。为理解诗意打下了基础。
“色”,谁来给色组个词?(颜色、色彩)那“远看山有色”是什么意思?由于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第一句诗的意思。
我们理解了第一句,第二句诗谁会解释?(走近了也听不见水的声音)同学们,为什么走近了也听不见水的声音呢?
二、观察图画理解诗意
大家看看这幅图画,画上有山有水,有花有鸟,多么漂亮呀!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后两句的意思吗?学生兴味盎然,大家都踊跃举手,争相发言。说的.十分好。
三、师描述意境,学生体会
学生中间休息时,教师针对画中的内容配乐进行有声有色的描绘:远远地看画中的山,青青的,绿绿的,真漂亮呀!走近细听,可是听不到一点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炎热的夏天过去了,秋天也过去了,冬天来了,可是这些花依然开着。到鸟跟前,驱赶鸟,无论怎么驱赶,鸟依然不害怕。
用以上方法,学生感悟到了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收到了美的熏陶。
画一画的教学反思篇4
今天开展了美术活动《蔬菜印画》,本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幼儿认识蔬菜的切面形态,用蔬菜来印画;通过印画活动让幼儿感知不同蔬菜的印画效果,体验印画带来的快乐。考虑到色彩、蔬菜花样的多样化,再加上幼儿之前有过拓印的经验,因此在设计的时候,我采用了“自助餐”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任务。
在第一环节,让幼儿猜一猜“这张漂亮的画是谁画出来的?”一张样画成功引起幼儿的注意。孩子们都很好奇是谁很么东西画出这么漂亮的'画,有几个小朋友说使用蔬菜画的,孩子们的兴致更高了。第二个环节,我采用了示范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蔬菜印画的步骤,而后介绍作画的材料。在示范的时候加上儿歌,鼓励幼儿在操作时边说边做。在第三个环节,也是重点环节,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因为我选择的是“自助餐”式的操作方式,孩子们比较自由,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颜色和蔬菜,在自己的操作纸上印上一颗颗蔬菜的切面,有的像玫瑰花、有的像星星、有的像圆形……孩子们边印边交流,自由自主。每位幼儿都非常投入。
但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一些细节没考虑到,比如供印画的纸是普通的纸,吸收性不够,个别幼儿作品上的颜料滴下来,影响了效果。在教学活动设计时,细节上还需再考虑周到一些。
画一画的教学反思篇5
一、在课堂教学方面
1、课前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
在上个学习单元的《语文园地一》中,学生们就已经接触了反义词的概念,并在课上进行了说反义词的练习。在这节课上,我只是想将课后练习引入课堂教学,借助学生对五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反义词,然后顺学而导,让学生进行说反义词的拓展练习。因此,在课上,我试图让孩子直接找出课文中的三组反义词,认为这一教学环节只是引入练习的一个过渡,但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环节,学生们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完整、正确找出课文中的反义词,甚至还有一个同学在课上随便地问出:“反义词是什么东西?”这样的情况,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没有预期的,一时间我慌乱无策,没想到以前连练习都做过了,学生们说出了远比书上更难的反义词,没有办法只得重新引导学生回忆反义词的概念,然后又通过现场表演引导学生体会“近与远”、“来与去”、“有与无”之间的相反意思。在课后的认真反思中,我认为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是课上我引导学生从《语文园地一》中的题目说起,引导学生先理解反义词的概念,再让学生练习操作就可以了。由此,我想到自己在备课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情,没有一个紧急的预案,才会被学生在课上弄得个措手不及,毫无防备。我想这就是新课标中反复强调是“教师是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唱读的纠正:
由于刚刚接手一年级的新班,对于一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不清楚应该把握到何种程度,在以前的四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比较重视纠正学生的唱读现象,认为一年级的小学生只要将字音读准就好,唱读也属自然现象,所以没有及时纠正。在听过了指导教师的评课后,我认为自己对于学生的朗读要求过低,应在朗读上对学生加以规范和指导。
二、在组织课堂方面
在这次讲课过程中,我深切地感觉到自己的组织课学能力急需加强。不断地乱动、坐不住,站在讲台上的我,还要对其微笑提醒,真是感觉力不从心、很是着急,但在着急之余我也在分析其原因所在:
1、课上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仅停留在口头表扬阶段,实效性不强:
在课上,看到有部分同学坐不住,甚至有说话的现象,我没有直接批评,而是从正面肯定了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但评价的形式仅仅是口头评价,评价的语言仅仅是“现在某某小组做得好”,如此而已。当时也有的同学出于集体荣誉感也做好了,但是坚持的时间很短,不一会就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其实,对于本班的学生,我在课下也采用小组评比和发奖励贴纸的`形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只是有老师来听课,我认为在课上给学生们发贴纸会耽误教学时间,可能会完不成教学任务。但没想到,在课上反复提醒学生的课堂纪律及坐姿,指出个别学生的问题非但没有节省时间,反而因此延误了许多教学时间,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作保障,学生在课上学习得更加吃力,我讲起课来也觉得力不从心了。因此,我想,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即时性的评价以及评价形式多样化至关重要,无论几年级的教学都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心理特征出发。
2、课堂常规体现在细微处:
学生在课上打书、翻书不出声音,写字时桌椅不出声,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但它们却是反映一个班级是否建立起了严格有序的课堂常规的一个评价标准。在课上,听到我们班的同学放书霹雳啪啦的声音,以及转身写字时掉转椅子的声音,我的心理说不出来的滋味。学生开学尽两个月的时间了,在这期间,我也曾专门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在深入地反思后,我想:对于学生的常规训练,绝非一次、两次地专项训练就可以初见成效的。“好习惯21天养成”,我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也不应忽视这些细节,都说“细节决定成败”,课设计得再好,学生出现这样的常规问题,导致学生的状态显得特别的浮燥,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对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还有许多不足,还需要向身边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的教学经验及班级管理经验还有许多,今后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
画一画的教学反思篇6
?流动的画》是北师大版第四单元的主体课文之一,这是一首富有儿童趣味的诗歌,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本课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及生字的书写。第二课时则围绕朗读展开教学。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美丽;
3、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维护环境的行为。
教学贵在反思,回顾本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培养阅读兴趣是本节课的重点。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我在语文课前设计了一个“阅读小能手”展示台这一环节,让学生展示他们平时收集的儿歌、童谣、美文等等,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并在最后一个环节“总结延伸”让学生回去收集有关描写祖国山水的文章、童谣、儿歌,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的行为习惯,从而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本节课,我从“欣赏—自读—体验—自悟”等多个层次,循序渐进的激发学生赏读、想读、乐读、会读的内心情感,其中,我运用多种媒体技术,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并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情感引读法,学生们在其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在美中读文,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学生有感而读,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学生们在课堂朗读中,自发地以丰富的表情,恰当的手势来表现他们内心的喜悦、兴奋与快乐。真正地融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一方面的活资源。这一点也是我所欠缺的,在“读悟第二小节”中,在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妈妈夸我是个懂事的娃娃”“怎样使这幅流动的画永远美丽”是,若能让学生结合到读中去讨论,从学生的身边事说起、做起,这样学生在读时会更有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