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5数学教案推荐5篇

时间:2024-04-26 作者:couple

提前写好教案可以帮助我们规划课堂的时间和任务,确保教学进度的合理安排,编写教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学习提高,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1到5数学教案推荐5篇,感谢您的参阅。

1到5数学教案推荐5篇

1到5数学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在尝试中能用目测和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长短,体验自己发现结果的成功感。

2、学习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活动。

3、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二、活动准备

1.篮子(人手一只)、吸管、彩带、(每人两件,一件长的,一件短的)

2.录音机、音乐《小鸟飞》《娃哈哈》《小兔跳》

3.小兔、小猴头饰(都带上尾巴,其中小兔是短的尾巴,小猴是长的尾巴)

三、活动过程

1、出示物品,引起幼儿兴趣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好玩的东西,但是请你们玩之前呢,老师有个要求,就是你们在玩的时候仔细看看这些东西有什么特点,你觉得它们是怎样的?

2、每人一个袋子,里面装着准备好的物品,幼儿自由尝试发现问题。

3、2分钟后请幼儿讨论发现的问题。

4、提出要求,引导幼儿再次尝试现在请小朋友从你们的袋子里拿出相同的东西,玩一玩,比一比,看看这次聪明的你们又能发现什么?

5、幼儿把发现结果说出来。

四、出示带子刚才小朋友都很聪明,说出了自己发现的问题。现在看看老师袋子里面又有什么东西呢?。

看棍子,幼儿说出自己看到的情况。

教师小结:多出来的`这里是长的,出示字:长。幼儿唱读。

这边没有的是短,出示字:短。幼儿唱读。

五、结束活动

1、游戏:听信号做动作教师说长,幼儿用两只手比长,开始时带着幼儿做。教师说短,幼儿用手比短。

2、游戏:看表演现在呢,有两只小动物要给小朋友表演,大家一起去看,好吗?幼儿听音乐《娃哈哈》离开位置,到前面。

老师有个要求,就是要看清楚等下出来的小动物谁的尾巴是短的?现在请小朋友准备好啦,小动物要表演了。

教师带上头饰扮演小兔小猴。

幼儿回答是小兔后,放音乐《小兔跳》带领幼儿学小兔跳。

小朋友都很棒,现在我们一起做小兔去拔萝卜啦。

课后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之间在能力上还是有差异的,大部分幼儿能很好地进行比较,但在表达方面上就有所欠缺,部分幼儿不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点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思考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他们梳理总结。

在活动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比长短”的文章,和同行的活动反思,所以在准备学具和提要求时更谨慎了。引出“一端对齐法”的概念,对幼儿能较快地理解还是有帮助的。相信对将来三个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有一定的帮助。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魔术中开始、游戏中结束,整体感觉孩子们能尽快地融入整个活动的氛围,都还挺开心的。

1到5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数数1~5,能点数5的数量。(重点)

2、让幼儿喜欢参与课堂游戏。

3、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活动难点】能通过图片的观察,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活动准备】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热身: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听听,是谁来了?

播放音乐《猴子上学》

幼:猴子。

师:哇,小朋友真棒!那就掌声有请我们的猴子

二、导入:

师:小朋友,猴子有话要跟小朋友说哦!(老师扮演猴子角色)说"各位小二班的宝宝们好,今天我要去上学了,我想请小二班的宝宝们陪我一起去上学,好吗?"幼:好。师:那我们出发咯!

三、主题部分

1、看ppt,开始学习1~5的数数

师:哇,我们终于来到猴子幼儿园啦!宝宝们看,里面有好多小猴子同学哦!他们玩得好开心呢!

师:那里面究竟有多少只小猴子呢?宝宝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引导小朋友看着图片学习数数1~5)

2、运用故事形式,学习数数1~5师:宝宝们,猴子幼儿园好大哦!我们跟猴子一起参观幼儿园好吗?我们会看到什么呢?

①我们先来到课室,课室里面有上课的桌子和椅子,有多少张桌子呢?请宝宝们数一数(1、2、3、4、5)

②接着,我们去到洗手间,洗手间有厕所可以方便哦!请宝宝们数一数我们有几个厕所呢?(1、2、3、4、5)

③然后,我们来到操场上,操场上有好多猴子在摘桃子,它们摘了多少个桃子呢?请宝宝们数一数(1、2、3、4、5)

④操场上还有小猴子在比赛跑步呢,我们一起帮它们加加油,好吗?我们一起喊5次"加油"(做上动作)小猴子们比赛赢了,我们一起欢呼5次"耶、耶、耶、耶、耶"!(做上动作)

3、进行数数游戏,加固幼儿对数数1~5的学习游戏《我是模仿小星秀》

老师扮演猴子教练,带宝宝们做不同的动作,每种动作做5下,要宝宝们一边做一边数数,例如:拍拍头、拍拍肩膀、切切手、扭扭腰、拍拍手、跺跺脚、默默膝盖等等游戏《小猴子找家》

师:宝宝们,今天和猴子们玩了一天了,开心吗?幼:很开心师:现在猴子们累了,要休息了,你们可以帮猴子找到他们睡觉的家吗?要数清楚每个家有几张床,可以睡多少只猴子哦!

四、结束部分

师:宝宝们,猴子们回家休息了,我们也要回家了,今天我们和猴子一起玩,学习了数数1~5,回去记得要告诉爸爸妈妈哦!

1到5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会用复平面内的点和向量来表示复数;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2.通过建立复平面上的点与复数的一一对应关系,自主探索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重点:

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实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那么,复数是否也能用点来表示呢?

二、学生活动

问题1 任何一个复数a+bi都可以由一个有序实数对(a,b)惟一确定,而有序实数对(a,b)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我们怎样用平面上的点来表示复数呢?

问题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a与以原点o为起点,a为终点的向量是一一对应的,那么复数能用平面向量表示吗?

问题3 任何一个实数都有绝对值,它表示数轴上与这个实数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任何一个向量都有模,它表示向量的长度,那么相应的,我们可以给出复数的模(绝对值)的概念吗?它又有什么几何意义呢?

问题4 复数可以用复平面的向量来表示,那么,复数的加减法有什么几何意义呢?它能像向量加减法一样,用作图的方法得到吗?两个复数差的模有什么几何意义?

三、建构数学

1.复数的几何意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复数a+bi的实部a为横坐标,虚部b为纵坐标就确定了点z(a,b),我们可以用点z(a,b)来表示复数a+bi,这就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2.复平面: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其中x轴为实轴,y轴为虚轴.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3.因为复平面上的点z(a,b)与以原点o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一一对应,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向量来表示复数z=a+bi,这也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6.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可由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到,两个复数差的模就是复平面内与这两个复数对应的两点间的距离.同时,复数加减法的法则与平面向量加减法的坐标形式也是完全一致的.

四、数学应用

例1 在复平面内,分别用点和向量表示下列复数4,2+i,-i,-1+3i,3-2i.

练习 课本p123练习第3,4题(口答).

思考

1.复平面内,表示一对共轭虚数的两个点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如果复平面内表示两个虚数的点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它们的实部和虚部分别满足什么关系?

3.“a=0”是“复数a+bi(a,b∈r)是纯虚数”的__________条件.

4.“a=0”是“复数a+bi(a,b∈r)所对应的点在虚轴上”的_____条件.

例2 已知复数z=(m2+m-6)+(m2+m-2)i在复平面内所对应的点位于第二象限,求实数m允许的取值范围.

例3 已知复数z1=3+4i,z2=-1+5i,试比较它们模的大小.

思考 任意两个复数都可以比较大小吗?

例4 设z∈c,满足下列条件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1)│z│=2;(2)2<│z│<3.

变式:课本p124习题3.3第6题.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复数的几何意义.

2.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3.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1到5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概念。

2.进一步认识括号的作用,并认识中括号。

3.掌握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4.知道四则混合运算中商是循环小数或小数位数较多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5.初步掌握判断能简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并正确简算。

6.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的数据特点,选择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铺垫

(1)设问:我们学过哪些计算?(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这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2)填空回答。

①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 )或者只有( ),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②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 ),又有( ),要先做( )后做( )。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

2.新课展开。

一,教学例1。

(1)板书例1:3.7-2.5+4.6 3.6×6÷9

然后设问:

①这些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

③如果用“第一级运算”代替“加、减法”,用“第二级运算”代替“乘、除法”,运算顺序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

④再概括一点讲,这句话可以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完成例1的'计算。

二,教学例2。

(1)板书例2:35.6-5×1.73,6.75+2.52÷1.2,然后设问:

①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

②运算顺序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②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把没有做完的继续做完。(一学生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3)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习题。

三,教学例3。

(1)板书:3.6÷1.2+0.5×5,然后设问:

①这道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求用“和、差、积、商”回答)

②如果要先算1.2+0.5怎么办?运算顺序怎样?

③如果要先算(1.2+0.5)×5怎么办?运算顺序怎样?

学生回答第③问时,启发并告诉学生:要用中括号。

④如果要先算1.2+0.5×5怎么办,运算顺序怎样?

边设问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2)让学生计算以上4题。由4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做在练习本上。做好后反馈矫正。

提醒学生注意:在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小数位数较多或多个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用约等于),再进行计算。

(3)完成例3下面“做一做”的练习。

这样设计,主要是精心设计了一级设问,培养学生根据运算顺序的需要使用括号的能力。精心设计的板书,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3.巩固练习

(1)填空。(出示,学生口答)

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统称为( )。

②加法和减法叫做第( )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 )级运算。

③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 )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 )级运算,后做第( )级运算;如果有两种括号,要先算( )括号里面的,再算( )括号里面的。

(2)完成练习十第4题。

(3)书面作业。练习第十第1、2题。

4.全课小结。 (略)

1到5数学教案篇5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一课时: 《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1、秒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

1、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

十、

九、

八、

七、

六、

五、

四、

三、

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