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5篇

时间:2024-04-25 作者:couple

通过书写教案,教师可以提前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解决方案,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利用教学媒体和技术,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5篇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复述自定义动画的基本操作步骤,并能正确的调整多个自定义动画的播放顺序,保证和谐性。

2、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并且在制作多媒体作品中养成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制作“革命先驱-孙中山”感悟革命的奉献精神,并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定义动画的设置步骤。

?难点】正确的调整多个自定义动画的播放顺序,保证和谐性。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在演示文稿中添加文字和图片,设置幻灯片背景,同学们也自己制作出了几张幻灯片,但是这种幻灯片是静态的,不够生动丰富,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让幻灯片动起来。首先,我们先看两张使用powerpoint制作的“革命先驱-孙中山”。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2张圣诞贺卡中,你比较喜欢哪一张,为什么?学生答:我比较喜欢第2个powerpoint作品,因为它添加了动画效果,很生动,也很有趣。

教师:因为第2个作品中使用了powerpoint软件中的“自定义动画”功能,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动画效果,使我们的作品更加生动形象。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下如何在powerpoint中设置自定义动画。

(二)新知探究

教师先介绍本节课的整体任务,为“革命先驱-孙中山”添加自定义动画。

任务一:制作封面文字滚动效果

教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为“革命先驱-孙中山”选取好了文本信息和图片信息,接下来我们就要完成他们的动画部分,大家先自学课本,看一看文字动画的动画效果是怎么设置的?”学生自学课本,回答先点击“幻灯片放映”菜单,然后选择“自定义动画”,最后选择动画文字设置动画效果。

教师:“好了,大家都会操作了,现在为你们的幻灯片中的文字设置一种你喜欢的动画效果。但是要注意,总共有几种动画效果?每种动画效果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为幻灯片设置文字动画效果,并汇报四种动画类型的特点,最后老师总结。

任务二:设置图片动画及声音效果

教师:“大家很快把文字的动画效果设置完成,现在设置图片及其他对象的自定义动画。但是在设置中要添加声音效果。”学生设置图片的自定义动画并浏览作品。

老师:“看来设置普通的动画对大家来说并没有什么复杂度,但是有的同学的动画播放顺序并不对,有的同学的动画如果能自动连续播放就更完美了。现在同学们2个人为一个小组,共同探究如何调整播放顺序和自动播放。”学生互助学习,教师巡视点拨。

任务三:其他版面设置动画效果

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后,让学生继续为其他的版面设置动画效果,强化练习。提示学生在制作多媒体作品中注意个性化的体现和整体效果的和谐。

(三)展示评价

学生先小组内推荐优秀作品,然后教师联机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学生先自我评价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创作多媒体作品的心得,然后学生之间互评,最后教师总结。

(四)小结作业

1、老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一起简单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2、请学生大胆尝试个性化的自定义动画。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投影展示几个信息技术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教学

一、信息技术概念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显示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1、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⑴语言的使用

人口超过100万的语言有140多种,其中汉语的使用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所以,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另外五种语言是英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有些语言则只为几千乃至几百人使用,如美洲的土著印第安语,中国的鄂伦春语、赫哲语。

⑵文字的创造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诞生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语言的起源,距今至少有上百万年,人类最早的文字诞生到今天,最多也不过五六千年。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⑶印刷术的发明

我国是印刷术的发源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印刷术,都是在我国印刷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印刷术和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并称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它的发明和推广应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称为「文明之母」。

⑷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电报:1844年5月24日,在座无虚席的国会大厦里,莫尔斯用他那激动得有些颤抖的双手,操纵着他倾十余年心血研制成功的电报机,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的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1912年“泰坦尼克”号撞到冰山后,发出电报“sos,速来,我们撞上了冰山。”几英里之外的“加利福尼亚”号客轮本应能够救起数百条生命,但是这条船上的报务员不值班,因此没有收到这条信息。从此以后,所有的轮船都开始了全天候的无线电信号监听。

电话:1892年纽约芝加哥的电话线路开通。电话发明人贝尔第一个试音:“喂,芝加哥”,这一历史性声音被记录下来。

电视: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斗和无数次失败之后,贝尔德终于用电信号将人的形象搬上了屏幕。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允许贝尔德公司开展公共电视广播业务。30年代以后,贝尔德又转向了彩色电视的研究,并有所成就。

⑸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第一代:1946-1956年。

第二代:1957-1963年。

第三代:1964-1981年。

第四代:1982-1989年

三、信息的发展趋势

⑴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⑵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⑶越来越来高的性能价格比。

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要客观认识、扬长避短、合理而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上网对中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小结

1、每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都推动了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

2、信息技术包含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3、不只有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它随着时代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有新事物的产生。

练习

1、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哪四个阶段?

2、计算机的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

3、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为我们服务?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3

课 题: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1.知道信息的含义;

2、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

3、知道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教学重点: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

教学难点:信息技术的含义

教学方法:教授、分层、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 人类已跨进21世纪,迎来了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当然了,我们在课堂上所讲的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对相关的方面进行深入的钻研,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我们也可以互相讨论。

二、新课讲授

1.说了这么半天的信息技术,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信息。

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那么什么又叫消息呢。在电子通信中,信息以电子方式从一个装置传输到另外一个信息单位叫一个消息。

而在习惯中,消息是一种新闻的体裁。明白载体的含义。

而在计算机的学习经常要用到的数据的含义则是:数据是用来描述对象、概念、条件、状况、关系等的文字、数字、符号、图形或声音的集合体。

当数据出现在上下文中能被人们解释和理解它的意义的时候,数据就成了信息。

2.明白了信息的含义后,我们来学习一下信息技术的含义,所谓的信息技术就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和传输信息的技术。

获取信息就是指通过那些途径来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处理信息就是指我们如何来对所收集到的众多的信息进行加工,找出对我们有用的部分。

存储信息就是指对我们所处理好的信息进行储存,写在纸上、使用计算机存储还是使用别的方法进行存储。

传输信息就是指如何和他人或都在另外的地点使用信息。

3.获取信息的途径一般有两种:直接的,间接的。

直接的方法的优点有:信息可靠性强

直接的方法的缺点有:费时、费力

直接的方法举例:做科学研究、做调查

间接的方法的优点有:省时、省力

间接的方法的缺点有:信息可靠性不强

间接的方法举例: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

在信息技术的课程中,我们主要讲解从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

在有目的的进行信息的搜集和获取,并对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保存和传输。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远古时代,人们是通过感观来收集和处理信息。

2.近代,电报、电话的发明扩大了人们处理信息的时间,缩短了空间。

3.当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人们传输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讨论:1、每个同学举出你身边是信息的案例;反过来找出一些承运信息的载体。

2、找出信息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差异。

小结:

1.什么信息?

2.什么是信息技术?

3.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4

一、 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 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

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

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 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 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 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六、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只选择两点来讲解,其余的在下节课通过因特网、学生间互助、探究来学习)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教师活动: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实际上是从操作系统这个成面上来讲的。讲解dos和windows的区别。(简单介绍)

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它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命令的形式把指令传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实现操作的。因此,作为用户的我们要记忆大量繁锁的命令,那样才能用好计算机。

windows:用的是gui——鼠标/图形用户界面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 举例子:查看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

(1) windows如何实现(学生演示)

(2) dos下如何实现(教师演示)

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从dos到windows是越来越好的人机界面。

①虚拟现实技术

应用:建筑领域、外科医生、军事领域

②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

应用:语音输入法、无人值守电话服务、专用语音直接翻译机。

③智能代理技术

office助手

可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相关概念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壁纸、个性化签名(qq)、个性化铃声 认真看书上第九页资料

3、越来越高的性价比

教师活动:请同学注意观察教材第九页的表。 学生活动:认真看书上的表

教师活动:从本张表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师生小结:

年份越来越来大,性能越来越来好,价格越来越来低。

三、 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辩论:信息技术的利与弊 解释三种观点:

(1)做作业时,我从网上拷贝别人文章,不就是自己的了吗?

(2)上网就是聊天、灌水,还能做些什么?

(3)在网上,谁也不会知道我是谁?我说什么或做什么都无关紧要。

实践:

利用因特网,查找有关“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智能代理技术”等的相关资料,下节课提问。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我对教材内容实行了重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来自不同的初级中学,他们的信息技术学习经历不同,信息素养和动手操作水平也不同,虽然在上半学期的教学中学生已具备常用工具软件以及网络应用相关的使用经验,和一定的小组协作水平和组际竞赛意识。不过对于信息智能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只有个别学生具有一定的使用经验,所以,课前准备好一些说明资料,把活动的安排实行具体、详细地描述。

三、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了解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基本工作过程;在实践与竞赛中学会智能工具处理信息;在合作与交流中体会信息智能处理的过程,理解智能信息处理这个前沿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及策略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应用和体验智能信息处理工具;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了解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工作过程并学以致用。

在设计中采用“任务驱动”和“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的意识与水平,从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构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利用学习网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水平。

五、教学准备

1、软件:ocr软件。

2、硬件:手写板,扫描仪。

3、其它:在线翻译、人机对话网站资源,各个探究活动资料,教学课件。

4、教学实施环境要求: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体现“亚特兰蒂斯”星球上的材料“人机大战”和“残疾人田甜正在用嘴做动画”;船长(教师)和机器人小书引领学生进入太空船,出发到“亚特兰蒂斯”星球,实行太空之旅。

?设计意图】

构建情景,体现人工智能的神奇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二)操作探究

机器人小书告知大家,距离目标星球还有25分钟,在这段时间要完成三个任务和一个游戏。

任务1——人机对话

利用中英文学习网站,与机器人eliza或小布实行对话,将对话内容记录到表中,再完成探究与评价,然后提交。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与水平。

任务2——电脑翻译助手

利用在线网站对一段英文翻译成中文,将该中文内容再次翻译成英文,再完成探究与评价,然后提交。

?设计意图】

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体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通过回答问题,锻炼学生交流与表达的水平。

任务3——文字识别实行时

以小组为单位(4人一小组),利用ocr软件对四张图片(纸张平整,纸张褶皱、报纸、中英文混合的文字图片)实行识别,完成探究活动并提交。探索活动需在10分钟内完成,小组长负责组织,分工合作;探索过程中可求助操作辅助员或小组其他成员。

(学生各小组分工协作,共同探究任务,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

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水平;锻炼小组长的领导和组织水平与意识;培养小组同学的合作意识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