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通过教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认识整10数教案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整10数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学习过程
一、先学探究
■先学提纲
(另见《当堂反馈》相关练习)
课前预习
1、已经学过的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欣赏图片,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初步感知“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学情预判:
■后教预设:根据学情预判,教师特预设如下教案,注重启发引道,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二、交流共享
?板块一】认识公顷
1、认识公顷的含义
想:100米有多长?结合实际说一说。
想象: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
指出: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2、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
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
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示:实际感受一下。
(到操场)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
估计: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到篮球场)观察并推算大约多少个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
4、单位换算
(1)用计算器算一算,完成后,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说出。
(2)注: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5、巩固练习
(1)“练一练”
三、反馈完善
解决问题
1、练习三相关习题
提醒:在进行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小结: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2、练习十四第3、4题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认识整10数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试用)(浙教版)第五册p1134135
教材分析:
根据教材的编排本节课是《角和直角》将为学生后继学习《射线和角》做基础。课本从红领巾、书本和五角星等实物上的角抽出角的图形,然后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试一试通过对角的动态变化,让学生形象的感知角的大小以及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叉开程度有关。直角是特殊的角,生活和生产中常常用到直角的知识,认识直角又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所以教材安排用三角尺量直角和画直角的内容,并将它作为本课时的重点。
教材处理:
经过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觉得这样的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远远不够,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一个接受和理解的过程。所以我尝试着想是否能够将本节课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角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为《直角的认识》。针对第一课时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大小有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用纸创造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组织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和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角以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
教学过程:
一、引入角,了解知识起点
1、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会学什么?
2、(这堂课要学习角)在生活中,你看到过、听到过角吗?
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大家,指指看角在哪里?
3、拿出三角尺,指一指角,摸一摸,碰一碰有什么感觉?
(尖尖的,有二条线组成┅┅)
4、学生试着画角。
5、展示所画的角并评价:你认为这些图形是角吗?(由学生分类,并说说理由)
(转动画的角)问是不是角?并说说理由(因为形状没有变)
(教师选出典型的角并画在黑板上)
是不是角?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1、尖尖的一点给它起个名字?(引入顶点概念)直直的线叫什么?(边)
谁来说说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顶点有什么特点?边呢?(直直的)
2、闭上眼睛,把角记在脑中。
3、判断,并说说理由。
()()()()()
三、画角
1、看原先的角,说说有什么想法?那怎样画角?
介绍画角方法(师画,先画出尖尖的一点,再在这一点上画两条直直的线)标出顶点和边。
2、生再次画角(画出两个不同大小的角,并写出顶点和边)
四、创造角
1、用圆片。
①这上面有角吗?你能想办法创造出一个角吗?
②合作操作,拿出圆片,以最快的速度创造出一个角,并说说用什么方法创造了角,指出顶点和边。
(折、剪、先画再折,直接画)
2、用长方形
①长方形有几个角?
②如果剪上刀那角的个数会有什么变化?
生说,并合作操作。
3、介绍剪法:
五、活动角,感知角大小
1、拉开一边,另一边也不动,形成一个角。
2、玩一玩,同桌各拉一个角,比一比谁大?
再拉,比一比谁的小?
3、想一想角是怎样变大,变小的?(拉开变大,合拢变小)
六、总结:
1、铅笔盒上有角吗?
(有角,只不过为了安全才让它的顶点变圆了)
2、三角尺的角,红领巾的角,为什么摸上去感觉不一样?
(材料不同)
3、今天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设计,我改变了知识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先说说自己认为的角并画自己心中的角的样子。注重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来展开进行教学,最后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判断题中也注重角的边的特点是直直的以及角的两条边可以是不一样长的,在现实的三角尺上就可以找到原形,通过练习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然后的再次画角以及创造角是学生对原有知识的飞跃。通过拉活动角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程度有关,整个过程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而不是老师怎么样去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最后通过对话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角是可以有所改变的以及不同材料制作的角的感觉也会不一样。这样,就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让学生体会学有用的数学,数学的学习是有用的。
认识整10数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方法。
技能目标: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体会圆的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圆的特点,理解有关概念,掌握圆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图。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出示生活中关于圆的图形.直接导入新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率。
(二)引导探索
出示课题:《圆的认识》并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其他的圆形物体么?
(三)应用提高
出示例1、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个圆吗?
(1)利用课前准备的学具任意画一个圆。
(2)提出问题:在画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圆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
让学生自学课本57~58页,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它们用什么字母表示?
(老师在学生看书的同时,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形出来。)
师:通过自学,同学们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谁起来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生:我学到了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
师:什么是圆心,用字母改如何表示呢?
生:圆中心的一点就是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随即在黑板的圆形上标出字母o)
师:那什么是半径,用字母改如何表示呢?
生: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在黑板上画出半径,并标出字母r)
师:直径呢?
生: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在黑板上画出直径,标出字母d)
师:看来大家都用心看书啦!那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看这幅图,你能准确找到它里面的半径和直径吗?
说说上图中那些既不是直径也不是半径的线段的原因。
通过同学们的表现,发现大家掌握的都不错,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下面这道题吧!
例2、想一想:你能利用手中的圆、直尺等工具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找出下面问题的答案吗?
1、圆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生: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师:是啊!我们可以把一个圆随意对称折叠,得到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2、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的长度怎么样?所有直径的长度怎么样?
生: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所有直径的长度也相等。
师:同学们的观察能力真厉害,那么我们接着看下面这道题。
3、在同一个圆内,半径与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直径等于半径的二倍,半径是直径的1/2.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画圆的方法:
通过用圆规画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找到画圆的方法。
1、定点(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2、定长(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旋转
(四)巩固练习。
判断:
1、直径都比半径长。
2、等圆直径都相等。
3、画一个半径5cm的圆,要把圆规的'两脚张开5cm。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小结:全班同学共同交流,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三、作业布置
练习十三的第一题、第五题
四、板书设计
在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关系:d=2r或r=d/2
画法:1、定点(圆心o)——决定圆的位置
2、定长(半径
r)——决定圆的大小
3、旋转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训练学生对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及画圆的方法。通过学生课堂反应及及时训练发现,学生掌握情况不错。因为本节课最大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在动手画图,折纸的过程中学完这节课的。这种方法可以直观的帮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发现圆的特点,及同一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整体来看,本节课还是较为成功的。
认识整10数教案篇4
设计思路:
新入园的小班孩子,这一年龄段已形成与生活经验有关的概念。秋天在孩子们眼中是五彩缤纷的、盛满丰收喜悦的。最近发现我班的小朋友对水果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小朋友经常议论说:“苹果吃了很有营养的。”“我爸爸给我买香蕉吃。”……孩子们还通过水果形象地认识了相对应的颜色。《纲要》也指出要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营养方面的教育。所以我选择了这节健康课《香甜的水果》让小朋友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想一想、尝一尝、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幼儿爱吃水果的良好习惯。另外运用情景游戏的方式,让幼儿知道各种水果的作用,激发幼儿对各种水果的喜爱,体验游戏中快乐的情绪。
活动目标:
1、愿意吃各种水果,知道水果有不同的味道。
2、初步了解常见水果的营养价值。尝试自己剥香蕉和桔子。
3、体验品尝水果的快乐。
4、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5、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请幼儿从家中带来水果:苹果、香蕉、桔子、梨子。
2、苹果、香蕉、桔子、梨子的图片若干及标记图。
3、教师事先准备画有苹果、香蕉、桔子、梨子五官的水果娃娃图。
4、活动前做好水果拼盘。
活动过程:
一、游戏“水果找家”导入,激发兴趣。
1、t请s从装有水果的托盘里拿出自己准备的水果:你们手里都有什么水果宝贝呢?(s自由回答)
t:谁知道这些水果宝宝是什么味道呢?逐一出示水果:苹果是什么味道?梨子是什么味道?香蕉、桔子呢?
2、t出示水果标记图,请幼儿将水果归类:香甜的苹果要找家了,请小朋友送它回家!酸甜的桔子要回家了,请小朋友送它回家!软软的香蕉要回家了,请小朋友送它回家!甜甜的梨子要回家了,请小朋友送它回家!
二、初步了解几种常见水果的营养价值。
1、t拿出画有五官的水果娃娃,模拟水果的口吻询问:小朋友们愿意和我做朋友吗?你们为什么喜欢我?
(1)t说出香蕉的作用:小朋友们喜欢我,我就能帮助你们排大便。
(2)t说出桔子、苹果的作用:小朋友们喜欢我,我就能帮助你们预防感冒。
(3)t说出梨子的作用:小朋友们喜欢我,我就能让你们不咳嗽。
2、t:下面水果娃娃要考考小朋友,你们谁能说出它的好处,说过娃娃就和小朋友握握手。(如有幼儿说:吃了香蕉能帮助排便,“香蕉娃娃”就和它握握手,幼儿说:吃苹果能预防感冒,“苹果娃娃”就和他握握手等等。)
三、品尝美味的水果。
1、t:宝宝,你们会自己剥水果吗?(t让幼儿尝试剥,然后老师示范)你们刚才很能干,不但说出了水果的好处、而且还会自己剥香蕉、桔子呢!水果们要好好慰问你们,请你们一边尝尝它们的味道,一边想想它们的好处。不过,在品尝之前,我们一定要先干嘛呢?(把小手洗干净,别让细菌进入小肚子里去)
2、t将事先制作好的水果拼盘盛在幼儿的小碗里,请幼儿品尝。t:每种水果都有营养,我们一定要和所有水果宝宝做朋友,要是只喜欢一种水果,其他水果就会不高兴了。鼓励幼儿不挑食。
四、游戏“水果宝宝蹲蹲蹲”
1、t:请小朋友们到篓子里选一样最喜爱的水果宝宝贴在身上,一起玩“水果宝宝蹲蹲蹲”的游戏,并说出它的好处、
2、t请小朋友带着水果宝宝一起到教室外面去游戏吧!
认识整10数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例1、例2。第40页中“做一做”和练习八的第1—3题。
【素质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角。
【教学难点】
正确画角。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小棒。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一段录象。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欣赏,一边看一边想:从录象中你发现了什么?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师:同学们,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是什么地方?
生:我们的学校。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录像中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小朋友在做操。
生2:我发现了学校很漂亮,有教室、有操场、有同学……
生3:我发现了门上有一些拐角,操场上也有拐角……
生4:我还发现老师拿着的东西(三角板)上也有拐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我们组找到了三角板上的角、桌子上的角。
生2:我们组还找到了这张纸(长方形)上的角。
生3:我们组还找到了窗子上的角、电脑上的角。
生4:我们组找到了黑板上的角。
生5:我们组还有补充,你看,大屏幕上也有角。(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生1: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2: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3:这样才是一个角(见右图)。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见右图)。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
(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师:哪一组还有不同折法?也过来贴上(有不同折法的贴出)。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他们折出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这张纸上有三个角。
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这张纸上只有一个角,另外两个不是角,因为它的另一条线弯了。
师:同学们都听到了吗?她说得非常好,只要有一条线弯了,这个图形就不是角。
(三)动手操作,做角
师:同学们心灵手巧,折出了这么多形状的角,那你能用这样两根带孔小棒做个角吗?试试看。(学生活动:利用带孔的小棒做角)
师:老师这里也做了一个角,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愿不愿意?哪位同学能把角变大一些?
(指名一个学生演示)
师:同学们看,角变大了吗?你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怎么变?
生1:我用一只手拿着一根不动,另一只手往外一拉小棒,角就变大了。
生2:我把张开口的两根小棒往桌子上一压,角就变大了。
师:同学们能让角变大,那么还能让它变小吗?怎么变?(学生回答)
(四)体验感悟,画角
师:你能将小棒做成的角的样子在纸上画出来吗?试试看。
(学生活动:画角)
(展示一组学生画的角)
师:大家说,哪一组同学画得好?同学们想知道怎样画又快又美观吗?
(电脑演示画角过程)
师:请用正确画法画一个角。
(学生再次画角)
(五)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看,这个角画得怎么样?请这位同学过来,同学们知道她叫什么吗?她为咱们做出了榜样。这是她的什么?(手)这个呢?(鼻子)这个呢?(耳朵)
师:我们知道了她的名字,还知道了她身上各部分的名称,角这个图形的每一部分也有名称,想知道吗?(电脑边演示边出现名称)
师:现在同桌说说悄悄话,告诉对方角的每一部分分别叫什么。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谁表现最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
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
2、学会了画角。
3、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认识整10数教案篇6
预设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2、能清楚地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重、难点:
对圆柱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的周长公式。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⑴半径是1 米 ⑵直径是3厘米
⑶半径是2分米 ⑷直径是5分米
二、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它有什么特征?
由此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请你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三、探究新知:
??认识圆柱的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的特征:
谈话: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摸一摸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
板书: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初步感知: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
深化感知: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动手测量哪条边上圆柱体上的高,哪条最为简捷。
4、圆柱的侧面展开:
⑴动手操作:请同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板书:沿高剪(长方形、正方形)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教师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⑵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小组合作,操作展开的长方形图并观察。
同学交流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⑶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讨论:平行四边形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引导小结:通过割补的方法,也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四、巩固深化:
1、投影出示: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圆柱,哪些不是圆柱:为什么?
2、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特殊来解释。
3、完成第75页,学生自己操作完成。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出几个?今天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来说一说吗?
创意作业:
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圆柱形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