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幼儿教案7篇

时间:2024-04-15 作者:loser

一份优质的教案能够提供清晰的教学目标和步骤,使学生明确知道课堂的学习重点和方向,通过书写教案,教师可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泥土幼儿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泥土幼儿教案7篇

泥土幼儿教案篇1

一、设计意图:

?蚯蚓的日记》是一本极为有趣的图画书,以日记书写的方式,记录和表达了小蚯蚓的观察及思考。地球是那么大,蚯蚓是那么小,但他们却息息相关。地球只有一个,毁灭了不会再有。中国作为地球大家庭中的一员,同样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挑战。在我们人类的潜意识里我们总是排斥这样的生物,毫无怜惜可爱而言,从祖辈到父辈甚至我们的孩子,我们宁愿相信它们丑陋的一面,把它们抛弃在眉梢的余光之外。未曾想其实只要改变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只要我们“仰望”生命,生活原来可以变的如此美好:风趣、幽默、乐观、创想、平等……甚至是不经意的科学精神!

试图将这些想法融入于我们的幼儿美术教育,为此我设计了大班美术活动《蚯蚓的日记》。

二、活动目标:

1.能够以绘画的形式来续写日记,表现蚯蚓的各种动态。

2.尝试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大胆想象创作。

三、活动准备:

课件、范画、绘画材料(纸、记号笔)

四、活动流程:

(一)观看课件,直接引题。

1、通过观看蚯蚓写日记的形象,引出主题《蚯蚓的日记》。

2、蚯蚓每天都会把自己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蚯蚓的日记》。

3、边看边引导幼儿观察蚯蚓的各种表情及动态。

(二)师幼互动,隐性示范。

1、请幼儿互相讨论:3月9日蚯蚓会记些什么?

2、根据幼儿的讨论教师进行蚯蚓表情与动态的重点示范。

3、提出请幼儿为蚯蚓续编日记的要求。

(三)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1、了解幼儿构思,鼓励幼儿抓住蚯蚓主要特点,学习用绘画形式来续写日记。

2、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创作,在完成主体的同时,添加适当的背景,丰富画面。

3、选择性地介绍有创意的幼儿绘画作品,鼓励幼儿的创造性,为其他幼儿提供经验。

4、请先画好的小朋友,去找客人老师,请客人老师将他的日记写下来。

(四)作品展示。

集中幼儿的绘画作品,制成图画书《蚯蚓的日记》,供大家展示、交流。

延伸活动结束:

你们也想写写自己的日记吗?那我们到教室里再去试试看吧。

泥土幼儿教案篇2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能力和创造想象力;

2、在自由造型中探索塑形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带来几只瓶子,请小朋友闻一闻是什么味道?你认为这是什么东西?

(泥土)-----------揭题

(二)辨别:

出示几杯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土:沙土、营养土、黏土、山泥等,请小

朋友辨别一下这些泥的区别:

让小朋友出示自己找到的泥土,你的泥土是从什么地方找到的?在找土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闻一闻:为什么有不同的气味?(有水,有草的味道。嗅觉是通往情感体验的桥梁)

看一看:是什么颜色的?(黑、棕、土黄、红等,用视觉感受色彩是美术欣赏的要素)

捻一捻:有什么感觉?(软、硬、松散、黏湿,触觉感受培养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

(三)交流:泥土有什么用途呢?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感受中交流:种花、种粮食

做瓷器(china的来历),做工艺品等,从中了解泥土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四)尝试:泥与土有没有区别?(土较硬,泥较软。)用什么样的土可以制成可以造

型的泥?(自由发表意见)请几位同学做实验,引导学生区别土质。

实验证明用黏土较好。

(五)玩泥: 每位小朋友准备好一块黏土,设法做出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体验塑形的 各种方法:捏、搓、团、压、印、揉、拉等。

泥土幼儿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在尝试区分沙、石、泥的过程中,感知它们的不同性能。

2.初步了解沙、泥和石头的用途

3.产生探索各种自然物质的兴趣,体验自由创造和集体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大小石块若干、泥块、泥包石若干,沙若干,小筐、抹布。

2.透明容器3个,每组木榔头、小水桶各一个。

3.陶瓷品、泥娃娃、石建筑物图片、田野图片

4.幼儿剪好指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

——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什么东西,你们认识吗?

二、基本部分

1.区分沙、泥块和石头

引导幼儿观察沙、泥块和石头

——摸一摸、捏一捏与左右同伴讨论是什么?

——用什么办法分出哪是泥块?哪是石头?哪个是沙?(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来区分)

2.比一比

筛一筛

分别用洞眼大小不一样的筛网筛一筛

——说一说,筛时有什么发现(沙最先漏下来)。

敲一敲

用木榔头敲、石头与泥块、沙互相敲。

——石头和泥块敲过后有什么变化(泥块碎了,沙子没有变化)。

掂一掂

石头重、泥块轻、沙子最轻。

将泥块、石头分别放入透明的容器内,倒入水,观察其变化

泥块吸入水后变软、石头不变,沙子会粘起来、能塑成各种形状。

3.教师小结

——石头坚硬不变形,泥块松散易碎、遇水变软,沙是细细的,一粒一粒的,遇水会粘起来、能塑成各种形状;石头重、泥块较轻、沙子最轻。

4.沙、土和石头的用途

——泥土有什么用处?石块有什么用处?沙子有什么用处?

出示陶瓷制品、泥娃娃、田野图片,说一说泥土的用途。

出示石建筑物的图片,说一说石头的用途。

出示沙画和沙制玩具等,说一说沙的用途。

三、结束部分

师幼共同小结。

活动延伸:

1.幼儿用筛好的沙做沙画,体验制作的快乐。

2.在起风时,可引导幼儿观察风吹沙的现象。

3.幼儿尝试将土加水和泥,反复试验将土和成软硬合适的泥团。用泥团自由塑成自己喜欢的东西。提醒幼儿卷起袖子

泥土幼儿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运土的快乐,培养幼儿爱劳动的情感。

2、能运用工具进行挖泥活动。

3、感受在泥土中探寻各种小生物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5、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运土工具、寻找湿润、松软的泥土。

2、准备多种挖泥工具,如小铲子、小耙子、自制挖土工具等,盛放小虫的容器。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到事先选还择好的活动场地。

2、请幼儿选择自己需要的工具挖泥,鼓励幼儿在挖泥时仔细观察,玩运土游戏,把这边的泥运到另一边去。

3、用水弄湿泥土,再次让幼儿运土,请幼儿选择自己需要的工具挖泥。

4、建议幼儿将找到的各种小生物放在带来的容器中。

5、引导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在挖泥中的发现,说说自己在寻找活动中感到高兴的事。

6、说说湿的泥重还是干的泥重

7、教育幼儿爱劳动。

活动结束:

小朋友集体排队回教室,一起进行探讨。

泥土幼儿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捉蚯蚓活动,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习性及用处。

2.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

3.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可乐瓶底若干个,小木棒若干根。

活动过程:

1.捉蚯蚓。

(1)带领幼儿在草地上或花坛中挖几条蚯蚓,并看看它在泥土中是怎样活动的。

2.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

蚯蚓的身体像什么?什么颜色的?有没有脚、眼睛和耳朵?是怎样运动的?

蚯蚓的身体细长、圆圆、光滑、柔软;全身由许多环节组成。头较尖,嘴长在身体最前面。它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也没有脚,它是靠身体的一伸一缩向前移动的。

3.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何用处。

蚯蚓生活在什么地方?它吃什么?有什么本领和用处?

蚯蚓生活在湿土中,吃土中腐烂东西,有时也钻出地面,吃地面上腐烂的叶子。它喜欢在土壤中钻洞,人们称它为松土能手。它的粪便是好肥料。蚯蚓还可以做中药治病,也是家禽、家畜的好饲料。

4.讲述故事《青蛙和蚯蚓》

活动反思:

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幼儿兴奋紧张的场面比如:在摸蚯蚓环节时有的孩子胆小不敢摸、或者壮大胆把蚯蚓捏死的意外,我们要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和处理好该事情,让幼儿处于一种轻松、自然地状态下完成认知。《纲要》提出: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它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整个过程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应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泥土幼儿教案篇6

设计背景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为了激发或发现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和探索欲望,特别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课。

活动目标

1、积极寻找蚯蚓,对蚯蚓充满好奇。

2、能细致地观察蚯蚓,清楚地表达观察的内容。

3、了解蚯蚓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用途。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重点难点

能细致地观察蚯蚓,清楚地表达观察的内容。

了解蚯蚓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用途。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小铲子,小锄头等工具。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找找蚯蚓宝宝在哪里。

(1)提问:在哪里能找到蚯蚓?

(2)幼儿分散寻找蚯蚓,并用小铲子,小锄头等工具挖一挖泥土,看看蚯蚓在哪里。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蚯蚓宝宝的样子。

(1)引导幼儿看一看:蚯蚓的身体像什么?身体的前后有什么?蚯蚓是怎样行走的?鼓励幼儿摸一摸:蚯蚓的身体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说说蚯蚓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引导幼儿说说蚯蚓宝宝的本领。

(1)提问:你知道蚯蚓宝宝有什么本领吗?

(2)引导幼儿探究蚯蚓的本领、如:请幼儿介绍寻找蚯蚓的办法,说说哪里比较容易找到蚯蚓;观察有蚯蚓的土壤和没有蚯蚓的土壤,发现分们的区别;做小实验,观察蚯蚓再生的本领。

(3)简单介绍蚯蚓的其它本领(蚯蚓能预报天气,粪便可做肥料等。

活动提示

1、此活动宜在户外有较湿润土壤的地主进行、活动的难点在第三个步骤,教师可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蚯蚓的再生现象,并通过让幼儿比较有蚯蚓的土壤和没有蚯蚓的土壤来加深感性认识。

2、将蚯蚓放在自然角饲养,引导幼儿自由观察,看看蚯蚓爱吃什么。

教学反思

看得出,孩子们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特别喜欢上有关于科学常识的课,教室里时而出奇的安静,时而三五成群的议论纷纷,这是我喜欢的教学氛围!

由于幼儿园没有适宜的土壤可以挖到蚯蚓,事先我就从家附近挖了一些蚯蚓带到班上,在每张桌子上都放了一条,孩子们兴致极高的观看着这个有趣的小生命,他们也边看边说着自己观察到的发现,特别是我示范解剖蚯蚓的时候,幼儿都屏住呼吸认真的看着,虽然我也有些不忍把一条活蹦乱跳的蚯蚓弄得鲜血直流,但为了幼儿们能更好的理解蚯蚓的再生功能,也只有这样了。幼儿有一定的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今后要多引导他们去探究!

泥土幼儿教案篇7

一、活动目标:

1、在玩玩乐乐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沙子和泥土的特性。

2、在活动中乐意表达自己的发现。

3、通过活动感受科学的乐趣

二、准备:

1、选择一块有沙子和泥土的场地(根据条件定)

2、人手玩沙工具一件

3、透明杯子人手一个(装水),细棍一根

三、过程:

1、带领幼儿到室外有沙和泥土的地方,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今天,我们要和沙子、泥土做好玩的游戏,好吗?”

2、操作活动一:筛一筛

(1)出示玩沙工具,问:这是什么?

介绍玩沙和泥土的工具,交代操作目的、要求。

教师引导语:我们要用篮子去装一装沙子和泥土,你会有什么发现,待会儿告诉大家,注意玩的时候不能抛洒沙子。

(2)幼儿自由谈论玩沙和泥土的发现。

教师引导语:你刚才是怎么玩的?你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泥土没有全部掉下来?有什么办法让泥土都掉下来?

有什么办法让沙子不掉下来吗?

3、操作活动二:踩一踩

(1)请幼儿脱下袜子去踩一踩沙子和泥土。

(2)提问:你刚才在玩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沙子踩下去有什么变化?泥土有什么变化?怎样让泥土踩下去也会留脚印呢?

4、操作活动三:搅一搅

(1)猜一猜,沙子放到水里会怎么样?泥土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2)请幼儿选一个杯子任选泥土或沙子放进去,用细棍搅一搅,说说有什么变化?

5、鼓励幼儿的发现,表扬敢于发言的小朋友。

活动延伸:

游戏引导幼儿自由选择用泥和沙子摆一些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