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条理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持续性,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美术教案参考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美术教案篇1
2、喜欢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感知春天明显的季节特征。
活动准备:ppt(春天)柳树图片、幼儿操作包、棉签、水彩颜料
活动过程:
一、出示ppt:
1、现在是什么季节啊?
2、你从哪里看出来春天来了?
(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胆表达,教师进行小结)(小树发嫩芽了,花儿
都开了,燕子朝南方飞来了,小蝌蚪也游来了)
1、看一看,这是什么?(柳树)
2、柳树妈妈的柳条象什么呢?(小辫子等)
3、春风一吹,柳树妈妈的头发越长越长了,怎么办呢?
4、我来帮柳树妈妈梳头发,怎么梳呢?
(教师示范添画柳条)
引导幼儿用棉签在柳树上添画柳条,并粘贴春天的相关贴纸,教师巡回进
行指导。
看一看,谁的柳树最漂亮?嫩芽都出来了。
在班级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提供幼儿操作包、棉签、水彩颜料等,供幼儿
美术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尝试通过纸杯变形、涂色制作出纸杯花。
2、探索不同的分割方式,并运用对比色或者渐进色均匀涂色。
3、体验变形所带来的快乐,并能耐心地进行涂色活动。
4、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5、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个纸杯、剪刀、油画棒。
活动过程:
1、出示纸杯花范例,引导幼儿欣赏,引起兴趣。
引导幼儿观察纸杯花的`材料:“看,这是什么?这朵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2、鼓励幼儿探索纸杯花的制作方法。
(1)一次性纸杯怎么才能变成一朵美丽的花呢?
(2)请幼儿示范用剪刀把纸杯剪成花的过程:从杯口沿直线剪到杯底,相隔一段再从杯口沿直线剪到杯底,直到将杯身全部剪开,用手将剪开的长条状花瓣向外打开即变成花。
3、探索不同的分割方式,并运用对比色或渐进色均匀地涂色。
(1)回忆对比色和渐进色。
(2)探索不同的分割涂色方式。
除了把花心和花瓣分成两半涂色,还可以怎么分,才能涂出不一样的效果?
4、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及时反馈幼儿不同的分割涂色方法。
(1)幼儿沿直线见出花瓣。
(2)教师:可以选择对比色,或渐进色进行涂色,涂色的时候要用力,要有耐心。
活动总结:
教师总结幼儿今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让幼儿在进行创作的同时,感受到美术手工活动的快乐。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
小百科:花是被子植物繁衍后代的生殖器官。典型的花,在一个有限生长的短轴上,着生花萼、花冠和产生生殖细胞的雄蕊与雌蕊。
美术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表现生活中美好的景物。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爱护动植物的美好情感。
3、 利用学习过的绘画表现形式,去表现有人和动物的风景。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表现生活中美好的景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爱护动植物的美好情感。教学难点是利用学习过的绘画表现形式,来表现有人和动物的风景。
教学准备:
绘画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习用品,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咱们和大家一起学习第二十四课《有人和动物的风景》。说到漂亮的风景和可爱的动物大家都喜欢,我们在生活中要爱护大自然,更要保护我们身边的动物。
三、讲授新课
首先和大家复习一下前节课学习的内容:
同学们以前都学习过写生吧?那么什么叫写生?哪位学生说一说?(写生就是直接以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回答的很好, 有的同学又要问了画什么呢?画风景写生。
城市和乡村都有美丽的景色。一块草地,一片树林,一道河湾,一条小径......都可以吸引敏感的眼睛。还有身边可爱的小动物也可以入画。
在画画的时候,分一分疏密,分一分主次,分一分近景、中景和远景。把纷繁的景物,提炼概括成一个整体,在有限的空间里,渲染出情调和气氛。
1、 欣赏书中的例图,体会怎样从平凡景物中去发现美。
2、 学习建议:可以用水粉颜料画一幅风景写生,注意画面的气氛和色彩相协调。可以用油画棒,彩色铅笔等工具材料结合水粉色进行作业。
3、 教师讲解写生风景的步骤及方法。
(一)带领学生观察风景。
(二)用铅笔勾形,注意透视和比例关系。
(三)进行图色,注意色彩的搭配。
(四)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展评。
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评出优秀作业。
五、总结谈话。
美术教案篇4
活动意图:
秋天是水果成熟的季节,各种形状的水果,引起了孩子极大的兴趣,他们喜欢水果的不同形状,更喜欢水果各种漂亮的颜色,让孩子进行水果制作活动,是我的第一次尝试活动,为引发孩子活动的兴趣,我将活动设计成游戏形式,寓教于乐,大大激发了孩子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秋天的几种水果,知道他们的不同。
2、学习用橡皮泥、彩色纸制作水果娃。
3、体验制作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水果化妆舞会的课件
2、秋天的水果实物
3、橡皮泥、彩纸
活动过程:
一、播放水果化妆舞会的课件,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孩子们,水果王国要举行化妆舞会,好多水果都要参加,你们知道都有哪些水果参加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吧,教师边说边播放水果化妆舞会的课件,提问:你们看到了哪些水果?他们漂亮吗?他们是用什么材料打扮的?你还知道哪些水果?请你说一说好吗?(请幼儿说自己见过的水果)
二:认识秋天的水果:
老师这也有一些水果,都藏起来了,你能根据袋子里摸到的水果形状,猜出是哪种水果吗?教师边说边出示封好的水果袋子,找幼儿前来摸水果袋子,并凭自己摸到的水果的形状说出是什么水果?再拿出来看一看是不是这种水果,并让幼儿说出这种水果的颜色,形状。
教师:这些水果有的`在秋天成熟,有的在夏天,请小朋友说出在秋天能吃到的水果。
三:制作活动:漂亮的水果娃
我们认识了好多水果,这些水果也要参加水果王国的化妆舞会,我们也把他们打扮一下,让他们也去参加舞会吧。
1、教师示范制作水果娃,“老师这里有橡皮泥,老师用橡皮泥给水果变个魔术,让它去参加舞会”,教师边说边用橡皮泥制作水果娃,老师这还有彩纸,小朋友能用彩纸给水果化妆成水果娃吗?化妆成水果娃需要给水果贴上什么?(五官)谁来试一试?找幼儿尝试用彩纸装饰水果,并进行鼓励
2、现在老师这有好多材料,橡皮泥、彩纸,小朋友可选你喜欢的材料、水果进行制作,把他们化妆成水果娃,不过制作时要注意水果的五官粘贴位置要合适,比如两只眼睛要一样大,不要太近,也很不要太远,嘴巴不能太靠上,水果娃可以是各种表情的,笑的,生气的都可以,现在请小朋友开动你的小脑筋,开始制作吧。(幼儿自选活动材料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评析:
小朋友制作了这么多水果娃,有高兴的咧嘴笑的,有撅嘴生气的,咱们看看哪些水果娃漂亮,有趣,可以参加舞会吧
五:结束部分:
我们做了这么多水果娃,高兴吗?让我们跳起来表达我们快乐的心情好吗?(跳欢乐舞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美术课上课时,对幼儿的示范要详细并且最好能够让幼儿自己来思考和参与,这样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操作欲望
课堂的引入可以更情景化,尽量避免常规平淡,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来吸引幼的注意,引起幼儿的兴趣,也可以利用创设的情景来对幼儿的操作提出一定的要求,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术教案篇5
教材分析:
1. 使同学对中国园林艺术与民居建筑有基本的了解;
2. 通过对园林与民居形式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提高欣赏的能力;
3. 通过了解中国保守园林艺术的设计思想对现代环保意识的影响,提高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 了解园林与民居建筑艺术的思想内涵和实质;
2. 初步掌握欣赏园林与民居的方法,通过直观的建筑实体,分析出象征的意义;
3. 中国园林艺术对现代环保思想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让同学欣赏一组本地园林的图片,吸引注意力,常熟是唯一一座县级市园林城市。
进入课题“园林与民居”。我国园林有哪些主要类型?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园林
我国的四大名园是什么? 拙政园、留园、颐和园、避暑山庄
对南方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拙政园的图片进行欣赏,以和北方园林的代表——北京颐和园的图片欣赏,在欣赏过程中交叉讲解。(或让去过园林的同学谈谈感受,并介绍游园的经历)
新授:
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发明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与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溢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我们刚才欣赏的短片中的苏州园林就是典型的代表。我们再来看一些有关园林的图片。(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讲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它的最大特点是一切要按自然美的规律来布置(尊重自然规律,屋内的柱子的朝向依照树木在自然界的状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的法则,不要横加干涉自然法则。园林主要是摹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和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
以自然与人工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风景园林和城市园林。风景园林是在较广阔的自然环境中点缀少量人工建筑,如,颐和园,而城市园林则是在人工建筑的环境中安排山池、花木等自然景观,如,苏州园林。分的细一点则,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面积较大、气派宏伟的皇家园林,如清代的圆明园、现存的北京颐和园等;另一种是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园林风格因园主的情趣而异,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等。还有一种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如杭州西湖、昆明西山滇池等。这种园林规模也较大,多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这三种类型的园林中以前一、二种艺术成绩最高,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和精华。但万变不离其中,都是模仿自然,建筑隐于自然山水环境中。)
小组讨论:
我国的园林建筑有哪些特征?南北方园林建筑有哪些区别?(提示:都有哪些要素构成?建造的目的是什么?规模怎样?)
扩展:
用手工的方法表示园林
美术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使用油画棒和水彩颜料,运用排水画的技法,五颜六色的菊花形象。
2、在观赏、讨论的基础上,能通过绘画表现菊花的基本形象和基本特征。
3、感受排水画与其他绘画的不同风格效果。
活动准备:
1、菊花一盆。
2、幼儿用书,操作纸,油画棒。
3、黑色、深蓝色、红色的水粉颜料各两盘,底纹笔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实物菊花,引导幼儿观赏菊花,了解菊花的主要特征。
教师:你看见的秋天的菊花是什么样子的?
2、欣赏幼儿用书上的排水画《美丽的菊花》。
画面上有什么?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方法一步一步完成的?
3、师生共同探索用排水画的手法表现菊花的形态。
请幼儿讲述菊花的外形特征,教师示范制作排水画的基本方法。
a)用油画棒直接在纸上画彩色的菊花,还可以采用先勾线画出花瓶、花朵、叶子的形状,再给花瓶、花朵涂色。
b)示范用水粉有序地刷出底色:
画好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水粉颜色,把画放在报纸上,从左到右一排一排刷上颜色,一定要按一个方向有序的刷。
4、幼儿创作活动。
教师提醒幼儿尽量把菊花画得大些。鼓励幼儿用浅色和鲜艳的颜色表现菊花和花瓶,且涂色要有力,颜色要深一些。
5、组织幼儿有序地涂颜色:
图画画好后,可以到前面来涂底色,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提醒幼儿有序地刷底色,尽量保持桌面或画面整洁。
6、展览幼儿作品。
幼儿相互欣赏,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美术教案篇7
设计意图
蚂蚁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小昆虫,每当户外活动的时候总有三五成群的幼儿蹲在地上观察蚂蚁,看看它们在做什么,对蚂蚁探索的兴趣高涨。《纲要》中指出:要扩展和深化幼儿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认识,鼓励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大胆而富有个性地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情感表达出来,产生有简单情节的作品。此次活动的主题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易于他们理解和接受。
活动目标
1.在了解蚂蚁外形特征的基础上,尝试画出蚂蚁的不同姿态。
2.大胆想象,结合生活经验构思出有简单情节的蚂蚁主题作品。
3.愿意参加美术活动,能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蚂蚁的所见所想。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根据自己对蚂蚁身体动作的理解,结合生活情境掌握几种动态造型。
活动难点:将蚂蚁的不同动态造型体现在有简单情节的蚂蚁主题作品中。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日常生活中观察过蚂蚁,了解过关于蚂蚁的知识,对蚂蚁的身体结构、分工和生活习性有简单了解。
物质准备:各种形态的蚂蚁图片(单只、多只、静态、动态)、《蚂蚁搬豆》歌曲、桌布、彩笔、彩纸、油画棒、线描笔、变化蚂蚁不同姿态的教具(蚂蚁头、胸、腹部)。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歌曲导入——教师播放歌曲《蚂蚁搬豆》
教师:“刚刚你们听到了一首什么歌?小蚂蚁在做什么?你见过的蚂蚁是什么样子的?”
环节意图:通过欢快的歌曲引出主要的观察对象“蚂蚁”,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在歌词中了解蚂蚁是群居的昆虫,能够合作。感受蚂蚁的日常生活情境,能够用搬、抬的动作将食物运回蚂蚁洞。
经验梳理:引导幼儿发现歌词内容,知道此次主要的观察对象是“蚂蚁”,回忆日常生活中自己见过的不同种类蚂蚁。初步说出说出蚂蚁是用身体的`什么部位做出动作搬运食物,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
二、基本部分
(一)观察蚂蚁图片
1.教师出示ppt,幼儿回忆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
教师:“我们来看看,蚂蚁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
(1)蚂蚁长得什么样?
(2)蚂蚁都吃什么?
(3)小蚂蚁之间怎样交流?
小结:蚂蚁的身体由头、胸、腹、足、触角组成。蚂蚁有很多种,有大的、有小的、有红棕色的、有黑色的。蚂蚁有个像三角形似的脑袋,像葫芦形状似的胸,有个像椭圆形的腹部,蚂蚁的足长在胸上;蚂蚁会吃一些植物、昆虫、食物残渣等;蚂蚁还会通过碰一碰触角的方式进行交流。
2.欣赏蚂蚁的不同形态图片,请幼儿观察模仿
(1)出示单只蚂蚁不同姿态的图片,幼儿观察、联想、模仿。
教师:“这只小蚂蚁在干什么?请你学一学。”
(2)出示多只蚂蚁不同姿态的图片,幼儿观察、联想、模仿。
教师:“这些蚂蚁动作是什么样的?可能在做什么事儿?”请幼儿充分观察,说一说,做一做。
环节意图:借助ppt课件帮助幼儿加深对蚂蚁基本特征的了解,如外形颜色、身体部位、形成的动作、进食特点及交流分工等。同时以及蚂蚁的不同动态图片,帮助幼儿对蚂蚁身体不同部位可以发生哪些动作变化进行了解。
经验梳理:能根据自己对蚂蚁身体动作的理解,掌握几种动态造型。在联想、模仿单只蚂蚁到多只蚂蚁不同情境下的身体姿态中,对这些感觉经验做出反应,构建绘画内容。
(二)画法讨论
1.你画过蚂蚁吗?画的时候要画蚂蚁的哪里呢?
2.教师运用变魔术的方法拼摆出蚂蚁不同的身体姿态,请幼儿说一说不同姿态的蚂蚁在做什么。
(1)魔术一:头不动,变化蚂蚁身体的位置,姿态不一样的蚂蚁就出现了。
(2)魔术二:先确定身体的位置和姿态,变化头的位置,小蚂蚁也会出现不一样的姿态。教师:“这个姿态的蚂蚁可能在做什么呢?”
3.教师讲解作画的注意事项及要求
教师:“找一找,蚂蚁身上有几种颜色?为什么在蚂蚁身上只有这么少的颜色看起来却觉得蚂蚁很漂亮呢”?引导幼儿感受两种色彩搭配的美,绘画时颜色涂均匀。
环节意图:通过画法讨论,明确幼儿绘画蚂蚁时应该绘画哪些身体部位,同时通过操作蚂蚁身体部位卡片,感知蚂蚁的不同姿态,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从而为丰富绘画内容,绘画有简单情节的作品奠定基础。
经验梳理:通过魔术的操作,幼儿能清楚的知道绘画时要画出蚂蚁的头、胸、腹、四肢几部分,通过改变蚂蚁的其中一个身体部位,变换不同的动作及活动情境。在涂色时注意色彩的搭配及涂色技巧。
(三)鼓励幼儿大胆创作,教师指导。
1.作品创作——表现快乐的蚂蚁。启发幼儿通过回忆与想象创作蚂蚁快乐的生活情境。
教师:“你觉得小蚂蚁会做一些什么有意思的事让自己快乐呢?小蚂蚁在哪?和谁在做什么?身体的动作什么样?”
2.放音乐,幼儿作画。提示幼儿注意画的位置、大小、涂色。
环节意图:播放音乐为幼儿创设轻松舒适的绘画环境,通过语言提问引导幼儿大胆想象、绘画不同情境下蚂蚁的不同动作。
经验梳理:在提问中启发自己的创作思路,明确画面内容中小蚂蚁的动作变化,构思出自己对“快乐的小蚂蚁”主题的理解,按照自己的思考和想象画出富有故事性、创意性的作品。
三、结束部分
欣赏评价——讲讲我的蚂蚁故事。请幼儿相互讲述画面中的故事,体会快乐的情绪。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画的蚂蚁都很与众不同,不仅把小蚂蚁的外形特征画的很清楚,而且画出了不同姿态的蚂蚁,画面内容丰富有想象力,有些小朋友的作品都能讲个故事了,你们真棒!”
环节意图:通过个人分享与集体分享,拓展幼儿的思维,感受蚂蚁姿态和情境的多变。
经验梳理:幼儿在欣赏他人作品与介绍自己作品时,对蚂蚁的姿态变化引发的故事有丰富想象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延伸活动:
1.班级设置蚂蚁饲养区,继续观察蚂蚁并进行记录。?
2.美工区尝试运用橡皮泥、毛根等制作不同动态的蚂蚁。
活动总结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幼儿的艺术学习内容同样源于幼儿的生活,而小蚂蚁这一生活中常见的小昆虫,成了幼儿关注的焦点和热议的话题。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并鼓励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大胆而富有个性地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情感表达出来,产生有简单情节的作品。因此我在以下三方面进行引导:
一、绘画前经验的积累
幼儿有足够的经验积累才能更好地将事物体现出来,通过前期引导幼儿回忆、观察生活中见过的蚂蚁,唤起幼儿对蚂蚁的认识,巩固幼儿对蚂蚁身体特征的了解,为绘画蚂蚁的不同姿态奠定基础。在幼儿绘画前请幼儿充分欣赏蚂蚁的不同姿态,从欣赏单只蚂蚁动作过渡到多只蚂蚁的动作,在图片内容方面慢慢加深层次性,让幼儿在欣赏、联想和模仿举、拖、推、抬等几个典型的蚂蚁不同动作,从而掌握了几种动态造型。
注意事项: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模仿蚂蚁的动作后,需要继续追问“请你看看自己模仿的蚂蚁动作是什么样?头、胳膊和腿的动作分别朝向哪里”引导幼儿注意蚂蚁四肢和身体部位的方向和关系。如抬得动作是上肢背后,举的动作是上肢向上等。
二、绘画中的指导
活动中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教具等多种方式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在引导幼儿观察蚂蚁的不同姿态时,我用语言提问幼儿“小蚂蚁可能在做什么事?”在变魔术环节,通过操作蚂蚁身体部位卡片,引导幼儿感知蚂蚁的不同姿态,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从而为丰富绘画内容,绘画有简单情节的作品奠定基础。
当能力弱的幼儿表达不会画时,我引导幼儿先画出基本特征后再引导幼儿想象丰富画面内容。当能力较强幼儿表示画完时,我通过提问“你的小蚂蚁在哪?在做什么?它会不会有点孤单?可以帮它找几个朋友吗?”等。
注意事项:教师可以请幼儿操作魔术教具或为幼儿每人准备一只蚂蚁的不同身体部位的操作材料,通过幼儿自己操作摆弄感受并掌握几种蚂蚁的动态造型。
三、绘画后的评价
幼儿绘画水平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可以请先画完的幼儿之间相互欣赏、讲述、相互评价,在大部分幼儿绘画完成后请幼儿展示、幼儿之间相互评价。在这一点上我的引导还比较欠缺,教师评价多了,应引导幼儿之间相互欣赏、相互评价、相互学习。
幼儿在此次活动中积极参与,能够大胆想象,愿意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蚂蚁’的所见所想,绘画时能将蚂蚁的基本特征画出,掌握几种动态造型,作品内容较丰富且有简单的情节背景。但体现在情节作品中的蚂蚁的姿态方向和身体部位的关系还需要老师继续指导。
美术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 欣赏《好饿的毛毛虫》绘本内容,体验阅读带来的乐趣。
2. 了解进餐要合理适量。
3.简单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活动准备:
ppt课件、《好饿的毛毛虫》绘本若干 。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引入。
师:一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什么?(毛毛虫),毛毛虫 上爬爬、下爬爬、左爬爬、右爬爬……咦?毛毛虫不见了,毛毛虫爬到哪里了?小朋友我们一起找一找。
二、看一看,猜一猜。
1. ppt图1-2引入。
师:原来毛毛虫爬到了大屏幕上了。为什么它到这上面来了呢?因为呀毛毛虫想邀请小朋友看它的故事叫《好饿的.毛毛虫》,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小朋友从第一张图上看到什么?(月亮,叶子,树,白色的蛋)
师:月光下,一颗小小的蛋,躺在叶子上。那这会是什么蛋呢?小朋友们猜一猜?(鸡蛋,毛毛虫的蛋)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下一张图片,从图上看到什么?(太阳,毛毛虫)那刚才我们看到的蛋是什么蛋呀?(毛毛虫的蛋)
师:星期天早上,暖和的太阳升起来了,“啪”一声,一条又小又饿的毛毛虫,从蛋里爬了出来。毛毛虫爬呀爬呀爬,它要爬去哪里呢?
三、集体观看ppt图片3-10,大胆的表达画面的内容。
1. 图片3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毛毛虫之后到底发生什么事情。
师:咕噜噜咕噜噜,原来毛毛虫肚子饿了,他要找一些东西来吃呢?他吃了什么呢?小朋友看一看。
2.图片4
师:星期一,毛毛虫吃了什么呢?(苹果)
师:星期一,毛毛虫吃了一个苹果,可是肚子还是好饿。怎么办?(再找吃的)
3.接着观察图片5-8,说出星期二至星期六毛毛虫分别吃了什么?(同上)
4.观察图8-9,比较星期六星期天毛毛虫的表情,了解进餐时应该合理适量。
师:星期六,毛毛虫都吃了什么食物呀?(有香肠、有冰淇林等许多的食物)
师:吃这么多毛毛虫怎么样了?(毛毛虫肚子疼)看看,它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一起学一学。它为什么肚子疼?(因为吃太多的零食。)
师:恩,那小朋友能不能像这只毛毛虫一样,一下子吃这么多的零食呀?(不能)
师:你们看,第二天,又是星期天了,毛毛虫吃了一片又嫩又绿的叶子,觉得舒服多了。毛毛虫为什么觉得舒服多了呀?因为叶子对毛毛虫来说是很好的食物,这个才是毛毛虫应该多吃的食物。
5.观察图10
师:毛毛虫呀,自从肚子疼的那天起,他再也不乱吃东西了,看现在的毛毛虫怎么样呀?(长大了)
师:小小的毛毛虫长大了,现在的毛毛虫不再是一条小毛毛虫了,它是一条又肥又大的毛毛虫。
6、观察图11
师:吃了一周,毛毛虫终于吃饱了,毛毛虫吃饱后变成什么样子的?(又大又胖)后来它造了座房子叫什么?(重点让幼儿认识“茧”)
小朋友请你猜一猜,从“茧”里面出来的会是什么动物呢?(适时制悬念,引发幼儿展开丰富的想像)
7、这时屏幕上又出现了美丽的花蝴蝶,问小朋友,是不是已经明白了它就是毛毛虫变的?
三、幼儿自主阅读图画书,结束活动
接下来,老师请小朋友自己来看一看《好饿的毛毛虫》这本书。请小朋友边看边互相讲一件这个有趣的故事,好吗?
四、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小时和长大完全不同的动物、昆虫,知道它们的几个变化过程。(蚕、知了、青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