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教案6篇

时间:2024-01-12 作者:Gourmand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教案,教师能够更好地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我的祖国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我的祖国教案6篇

我的祖国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一组新旧照片的对比,学生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讨论祖国七十年的飞速发展变化。通过竞赛,让学生更加了解祖国,并为祖国献上祝福。聆听感人的小故事,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树立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倡议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与祖国共成长。

2、听过幻灯片、朗诵、歌唱,知识竞赛等多种活动,感悟爱国的深刻内涵,从而明确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光荣与作为一名中学生的责任和义务。

二、活动准备:

朗诵、歌曲、资料收集

三、活动过程:

1、宣布《我爱你,我的祖国》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2、看新旧照片,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畅谈自己的感受。

3、配乐诗朗诵:《祖国颂》

4、《祖国知多少》知识竞赛

5、(少年xx的故事:为中华之崛起读书)

6、交流讨论:我们能为祖国做什么(结合日常生活)

7、小组朗诵:《我爱我的红领巾》

8、对祖国的祝福(贴成一个庆字)

9、全班歌唱《爱我中华》

10、宣布结束

我的祖国教案篇2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文章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词。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雾霭 疾驰 催人奋起 呐喊 消逝 肺结核病

雾霭 弥留之际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二)我会填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 ( ),表达了 ( )。

(三)我的搜集

我搜到了有关肖邦的资料。听一听肖邦的《革命练习曲》

(四)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组合作 深入探究】

1、 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是从哪些此句中体会到的?

2、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划出有关句子,谈体会。

?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1、肖邦在生命弥留之际哪里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

2、想象此时肖邦在想些什么?

四、课堂检测

1、写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意思。

弥漫( ) 咏唱( ) 溢满( ) 疾驰( )

2、这段文字对所写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你一定能从中找出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以及所写的事情________。这件事中又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送别场景。

老师“赠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作者在文中借景抒发了肖邦________的心情。

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临别赠言的含义及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填充句子。

因为我们希望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所以________________。

我们之所以把祖国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你,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5、课文写出了埃斯内尔说话时的动作“________”和神态表情“________”,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

6、想一想,回答问题:

⑴根据这段文字写的送别内容,你认为埃斯内尔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中,会有“________”的词句。

⑵读着课文中送别的感人场面的文字,你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后作业

1、把课本生字生词摘抄10个,写两遍。

2、肖邦弥留之际为什么饶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六、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送行----咏唱----叮嘱----赠土

我的祖国教案篇3

教师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情感。

2、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场面描写。

3、指导学生读写迁移,能完成小练笔。

学生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习作者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场面描写。

3、读写迁移,能完成小练笔。

教学重点、难点:

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3课,齐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对于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的刻画,文中却只有一句对他的语言描述,细心的你能快速找到它么?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祖国沦陷→离别祖国→思念祖国→难忘祖国

2、明确目标: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离别祖国,感受离别的动人场面

3、效果预期:

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有信心么?准备好了么?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离别的场景,

梳理全段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策略:默读课文2自然段这段写了告别的哪三个场景?哪个场景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圈出关键词语,并在旁边批注感受。

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2)四人小组交流:

(内容包括:1、读懂了什么?2、是从哪里读懂的?3、是怎么读懂的?4、想到了什么?5、还有哪里读不懂?)

自主学习: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各成员进行整理和分工。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四人小组上台交流,重点引导汇报以下几点:

(1)赠送银杯

(1)(结合文中句子“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交流时引导学生作者是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刻画了这个感人的场景。

补充时,学生交流出了“宁恋家乡一抔土,莫恋他乡万两金”

(2)吟唱送别曲

(结合文中句子“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交流时拓展《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深化学生情感。

(3)老师叮嘱

师相机评点:你们很会读书,善于从书中得出自己的见解;你们能从课外资料中应证自己的观点,真了不起!

指导朗读:让我们把这浓浓的师生离别情,爱国情读出来吧!

教师小结作者的表达方法。

任务二:

快速浏览第4段,肖邦用怎样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日夜思念?有感情地读一读,交流读书的感受,看看作者的叙述有什么特点?

(2)四人小组交流:

(内容包括:1、读懂了什么?2、是从哪里读懂的?3、是怎么读懂的?4、想到了什么?5、还有哪里读不懂?)

自主学习: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各成员进行整理和分工。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四人小组上台交流,重点引导汇报以下几点:

作者是按照先总后分的叙述特点表达的。

指导朗读

三、检测导结:

想象肖邦的同学们离别时的画面是怎样的?试着写一写。

可以从人物的对话、神态、动作几方面来写。学习作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四、总结: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板书设计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吟唱送别曲 环境描写

离别祖国 老师叮嘱 神态、动作

赠送银杯 语??

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我的祖国教案篇4

活动目的:

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国旗、的崇敬之情,会唱国歌。懂得尊敬国旗、会唱国歌也是爱国的表现。并把爱国这句口号落实到行动中来。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国旗是象征着国家的旗帜,它代表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国家的标志。国徽是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工农阶级的象征,我国人民大团结的象征。国歌是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呼声,代表着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反抗压迫,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2、国旗、国歌,它们是最崇高、最神圣、最亲切的名字,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怎能不将自己的荣辱与它们联系在一起呢?

二、了解国旗的由来和象征意义

1、旗面红色,上有五颗黄色五角星的五星红旗又象征着什么呢?

2、理解国旗的象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五星红旗的旗形为长方形,长与高的比为三比二。旗面红色,似红霞满天;红色表达庄严热烈,象征革命;红色易引起希望、活跃、喜悦之感。五颗五角星居旗的左上方,为黄色,显示光明;黄色还表达中国人是黄种人的特征;黄色往往让人和金色联系起来,能表达优美、温和与珍贵。五星中,一星较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环拱于大星之右的四星较小,并各有一个尖角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这四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所包括的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五颗五角星的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

三、知道会唱国歌也是爱国的表现

1、“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七彩光芒。”同样,从唱国歌上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否真正爱国。热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在唱国歌时的神情和态度,我们内心的感受,都能说明我们究竟爱不爱国,究竟有没有民族自豪感。

2、抬头看看那正在空中飘扬的五星红旗,同学们让我们想一想作为黑眼睛黄皮肤的一员,作为国旗主人的一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为中华的振兴,为中华的繁荣富强,积累知识,增长才干,让我们的国旗更红,让五颗金星更亮更辉煌。

四、知道如何把爱国落实到学习生活实际中来

1、作为小学生的我们,生活在美好的和平年代,我们不能像烈士先烈一样为国捐躯,浴血沙场,我们又能怎样践行爱国呢?

2、我们的任务是好好学习。具体表现为:认真上好课,珍惜时间,按时完成作业。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感恩祖国。同学们,热爱祖国,她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堂主题班会能全部体现的,她更多体现在同学们日常的生活中,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爱学校,学会分享、勇于承担、敢于担当。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动荣耀。在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需要我们去创造,未来是美好的,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刻苦熬炼,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把明天的祖国建设得更繁荣富强!

五、总结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浴血奋战、硝烟弥漫的战火已离我们久远;历史恩怨,国危的呼号也融进了历史。但是,国旗,这新中国的象征;国歌,这一中国人心中最激越的旋律,穿越时空,延续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凝聚着新中国的豪情壮志,昭日月,耀千秋。国旗的光辉伴随着我的成长,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国歌的旋律激励我们继承先辈的伟大事业,不懈奋斗。

我的祖国教案篇5

【基础练习】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二、比一比,再组词。

三、把洗浴补充完整,再解释。

辞——告别,指去世。

绝——死亡;气息中止

际——时候。

疾——快,急速,猛烈。

亡——灭亡

腔——说话的腔调,还特指胸腔的意思。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作为一个音乐家,他的所作所为对政治和军事的影响力基本为零。而他留在波兰反而会给自己惹麻烦,所以无论对波兰或者对他个人来说,到国外都是正确选择。

2、因为肖邦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有很强的民族性,它弘扬的是波兰文化,波兰民族魂,对波兰人民来说,是反抗的动力。对侵略者当然也就是大炮了。

3、钢琴用音乐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让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就像诗歌用语言、用意向表达感情一般。钢琴曲和诗歌两者同为艺术的表达形式,都可让作者的思想抽象的传达到听者的脑海中。

4、冼星海、聂耳

【发展练习】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a c b

2、院子,阔大;

纪念碑,简洁爽朗;

故居房子,普通

3、表达了作者对肖邦故居的倾慕,更表达了他对肖邦的敬仰、崇敬之情。

4、想象一个多星期后这里会有盎然春意,是为了表达对肖邦故居会更美好的赞美;

想象肖邦会在缤纷的`花丛中迎接我们,是为了表达对肖邦景仰怀念之情。

5、本文的表达顺序是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

表达了对肖邦的深情缅怀的思想感情。

二、读一读。

因为它历尽了整个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也见证了近海外人民心酸的奋斗史。

我的祖国教案篇6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极至的表现。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抓住这一主线,披文入情,因文悟道,以取得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想结合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极至的表现。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一请求。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维斯瓦河 疾驰 蜡烛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疾驰、催人奋起、呐喊、亡国、消逝、肺结核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 瓜分: 深渊:

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 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 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 逝:注意笔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