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写读后感时,我们将书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重新过一遍,深入思考它们的含义和影响,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深入思考作者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家校教育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家校教育读后感篇1
当代教育界“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我对教育大咖们仰慕已久。假期里,我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先生的素质教育探索手记——《爱心与教育》。
这本书的写作形式非常新颖,它不同于常见的教育论著的写作形式,不用抽象的逻辑概念来说理,而用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深深吸引着我,震撼着我。
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手记二》中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一个典型的后进生形象,他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上课纪律差,学习成绩极差,考试作弊,欺侮同学,偷东西,和痞子混在一起,打架斗殴,早恋……在一般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可怜的、无可救药的孩子。李老师在《手记二》的前言里说到:“当我们自然而然走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成功的港湾。”李老师首先转化的是万同的思想与心灵:让他有尊严,让他被爱,不孤独,有自信,让他抬起了头。李老师还使用了自己的独门秘笈来对万同进行行为引导、规范及制约:如写《家校联系本》、填《喜报单》、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等等,这些效果非常明显,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教育方法。
教师不是神仙,教育也不是神话,有时还会回到原点。尽管有李老师的帮助,万同还是经历了偷东西再偷东西,作弊再作弊……李老师书中有关万同的34页教育手记中,让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着也不断地反思:我们身边也有过类似的孩子,我们用了多少耐心来对待这样的孩子?面对学生的反复时,多半是伤心、愤恨与无奈,或用“自己已经尽力了”的话来安慰自己。其实,我们稀缺的还是足够的恒心与耐心,只有爱的坚持才会创造奇迹。
回顾自己的工作,还有许多地方需的要改进。在教育之路上还要坚持且行且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更好地引导、教育学生。用爱心浸润童心,用恒心践行初心,做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
家校教育读后感篇2
爱究竟是什么?
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
?爱的教育》是一部极富感染力的儿童小说,它通过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写的日记,抒发了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本书讲述了无数个发生在学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它告诉我们的小读者: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的爱与尊重。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儿童的纯真与情趣。
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的境况不一,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每个人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而这种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所感动。
爱是甘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家校教育读后感篇3
读着《爱的教育》,我思绪万千;合上《爱的教育》,我心潮起伏。书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仿佛正站在我的眼前,时时感动着我,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时,我自己仿佛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看看他们,想想自己,我感到自愧不如。
记得有一次,我遇见一个伸手向我乞讨的小孩子,我竟然冷漠地在他面前走过。记得有一次,我遇见一个伸手向我乞讨的小孩子,我竟然冷漠地在他面前走过。和卡罗内一比,我感到自己是多么残忍,多么渺小呀!虽然我上前掏尽所有的零钱给他,也挽回不了他那残酷的生活现实,但至少可以给他灰冷的前途送上一丝温暖吧。在处理与同学的关系上,我有时也会因为小事而与他们吵架。其实,在世界上,处处播撒着爱的花粉。就拿这一次四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来说,从人们知道这个噩耗的那一刻起,援助之手就源源不断地伸向灾区。俄罗斯、日本等国也向四川派去了救援队、医疗队。人们纷纷向地震灾区的人们捐款捐物,希望帮助他们早日重建家园;学生们也把买玩具、吃零食的钱省下来,捐给灾区的小朋友们,希望他们能在日住上楼房,早日重返教室。这就是爱,毫不吝啬金钱,毫无保留地奉献爱心。
中国的大文豪孔子曾说过:“仁者爱人。”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须具有一颗美好的爱心。朋友们,让我们学学卡罗内、洛贝谛他们吧,多献出一点爱,用爱的钥匙,去打开人们的心扉,那么阳光将照耀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家校教育读后感篇4
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带给心灵的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学生生日时李老师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则时时都在收获!学生一句句关切的问候,那一刻,就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书中最震撼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一直思考如何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让学生喜欢我……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时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可以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阅读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思考,不断反思: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是一切的源点,只要我们心中装满爱,爱的种子就会随时飘落到每一个心田,每一个角落。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们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他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家校教育读后感篇5
经过半学期的认真阅读,读完了李镇西撰写的《爱心与教育》,其间我数次流下了眼泪.我不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学人,我为一位教师的爱心.童心.悲心.真心.信心自然的流下了眼泪.
?爱心与教育》是本成功的实例教育学;此书既有精要的教育阐述,又有典型的教例剖析.作者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有普遍的启发性,值得每一位教师一读.这是一本智慧与情感整合的教育学.作者做到了,言为人楷,行为示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做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根本宗旨。这本书言之有人,教之有人,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我读了深有感触: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爱幼儿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爱幼儿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同时,也是师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开启幼儿心智的钥匙。
幼儿教师从事的工作是非常繁琐的。面对的是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应该从身边发生的小事,细节做起。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是啊,小事成就大使,精细形成习惯,细节也成就美好。抓细节与抓大事,抓重点,抓关键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任何整体都是由具体的小事构成的。任何成功又无一不是建立在细节之上的。只有我们注意完成细节,才能推动工作不断前进。而那些不期而至的伟大成绩也都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
细节体现素质,人的素质源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点滴的积累。没有办法具体的量化,可却往往通过细节表现出来。因此,细节从深层次上渗透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品德和道德意识。
做为从事幼儿园工作的我,只有以认真的态度做好本职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责任心对待每个细节,把小事做好了,才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从幼儿的一日活动开始,清晨,孩子来到幼儿园时,我会热情的去迎接,从家长怀里接过孩子:“你今天真漂亮,你真能干,自己走来了,今天早上吃了什么”让孩子一进幼儿园就有一份好的心情,让孩子明白,老师是多么的爱他们。晨间锻炼时,我喜欢与孩子一起玩,一起疯,并随时关注孩子的活动情况,如果热了,及时提醒他脱下衣服,并用干毛巾擦去孩子背上的汗水。活动结束时,我会督促孩子赶快穿上衣服,别着凉了。午餐时,我忙碌的穿梭在孩子的中间,随时关注他们的进餐情况,并告诉他们盘中餐的营养,看到他们吃的津津有味时,我觉得从没有什么比这更开心了,因为我想让孩子知道,老师是多么的爱他们。午睡时,我总是不厌其烦的为他们穿脱衣服,帮那个孩子掖掖被角,并让故事伴随孩子进入甜蜜的梦乡。孩子熟睡了,还不时的来回巡视,帮蹬被子的孩子及时的盖好,以免受凉。游戏时,我常常与孩子玩做一团,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当孩子不小心踩着别人时,我就引导孩子向别人说:“对不起”以表歉意。借东西时,我要求孩子对同伴说:请你把东西借给我好么?归还时,督促孩子说:谢谢!离园时,我提醒孩子跟老师同伴说:再见!
无数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这就是我一天的工作:如涓涓溪流,滋润了我,也滋润了孩子。我让孩子明白了:爱人者才能被人爱,共有爱成为我们的追求,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时,我们的生命之花才会更加馥郁芬芳。
作为教师,这为人师表的神圣职业,走在这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我的一言一行也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面对一个个纯真无邪的心灵,我们必须从每一个细节小事中关心尊重孩子,因为“事无巨细,皆教育”。记得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会纳说过这样一句话:表扬是最廉价的,最容易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我想,对于那些某方面能力不足的孩子,我们不仅仅要充分理解他们,宽容的对待他们,更要耐心的帮助,呵护,不断鼓励,表扬激励他们,使他们感到自身的价值所在,相信自己能行的,让他们从获得成功的体验中认识自己的长处,从而将自己的最大潜力发掘出来。我想,这就是爱的美丽吧!这就是这本《爱心与教育》的精髓吧!
当我再次捧起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一股暖流在身体内流淌。我愿用自己的真心与爱心,让孩子们的.脸上永远充满笑容,让他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家校教育读后感篇6
?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所倡导的是要用爱的感情来教育我们,生活中的母子之爱,父子之爱,朋友之爱,师生之爱,对我们来说都非常重要,《爱的教育》就是要把我们培养成一个性格完善的,有社会责任感的,爱国爱民的好公民,这也就像我们陶校长所说的那样:要学会做真人。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的作家亚米契斯在一八八六年创作完成的,这本书是以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安利柯的口吻写的,讲述了他在一学年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还有父母写给他的劝戒以及老师在课堂上的每月例话。书中生动地刻画了各种高贵品质:爱国,无私,友爱,英勇等等。这是一本很值得看的书,我建议大家有空也看看。
书中每一篇故事都很感人,我举个例子:少年侦探(每月例话)。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在战争时期,有一个村子里的人害怕敌人进村,就一起逃走,只有一个小男孩,因为他是孤儿,所以他留了下来。这时,一支他们国家的军队过来了,让那个小男孩到高的地方看看有没有敌人的军队往这边来,如果有,在什么地方。那个小男孩很快就爬到了一棵最高的树上,并说出了敌人的位置,在这时,一颗子弹打到了树后面的农舍,士兵让小男孩下来,小男孩没有下来,过了一会儿,第二颗子弹与小男孩擦肩而过,士兵又让小男孩下来,但是小男孩还要继续观察,仍然没有下来,正当他聚精会神观察时,第三颗子弹打到了他,小男孩牺牲了
就是这么一个故事,那位小男孩为了帮助自己国家的军队而牺牲了自己,体现出小男孩不屈不挠,舍己为国的精神。
这本书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富有爱心和教育意义的读物。作者用孩子的口吻告诉我们: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首先是对父母,老师,朋友的爱,这是我们做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