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与书中世界互动的桥梁,是我们与故事情感相通的纽带,透过文字,我们沉醉于复杂的读后感情,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幸福与教育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幸福与教育读后感篇1
暑假期间,我读了《未来的幼儿教育、培育幸福生活的能力之根基》一书,它使我受到很大的感染。它向我们宣扬了很多关于保育的理论以及具体的行动方案。
杜威说过:“幼儿是太阳的中心。”是的,幼儿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一阶段比别人家的孩子强,并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于是便把孩子送进了各种兴趣班,逼迫他们学这学那,可是小小的头脑哪能装得下那么多的东西。是儿童的,作为大人们就应该守护他们的自然,让幼儿过真正属于幼儿的生活,不要作为长辈就进行威逼,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保育就是保护和培育发展中的生命。幼儿园不是小学,所以不应该向幼儿们灌输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充分发展幼儿们的爱、信赖感、自立感、自信心等,应该以游戏为中心,让幼儿园成为幼儿真正游戏的乐园。幼儿教育是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打基础,就好像树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所以保育者应该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幼儿,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对幼儿进行不断地训练,培育出来的孩子是没有光彩的。保育并不是让保育者直接给孩子什么,而是要充分促进孩子自身的发展,放手让孩子不断地体验生活,通过对一件事情的反复经验,从中获得自己思考、自己行动、自己负责的好习惯。有时,我看到邻居家的小孩一不小心脑袋碰到桌子便大哭起来,大人便说:“桌子真坏,我打它。”长期以此来安慰孩子,显然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大人应该做的是让孩子下次小心一点,让孩子主动承担责任。
个体和环境的互动称之为经验。不可否认,幼儿通过经验得到成长,直接经验是有限的,而人际关系和书本是最重要的间接经验来源。努力培养幼儿与同伴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同伴的价值观比说教更有影响力。幼儿阅读绘本是最开心的,《小威向前冲》、《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大野狼》都是很好的绘本,它们可以丰富幼儿的内心世界,给幼儿留下无尽的遐想,绘本并不是要给幼儿带来什么知识,而是让幼儿获得无比喜悦的体验。
保育者应该很好的了解幼儿目前的状态,并制定适合幼儿的目标,站在幼儿的角度,让他们自由的、全身心的与环境、与同伴交往互动,在游戏中发展自己的语言、感性和表现,过适合幼儿的愉快生活,支持和帮助他们,引导幼儿从自身出发,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正确认识差距才能明确努力的方向,不再迷茫,不再幻想,不再彷徨,脚踏实地地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或许要走的路很长很长,或许这一路上会遇到无数的挫折磨难,只要坚定了信念,再远的路也有到达的时刻,一步步,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幸福与教育读后感篇2
“幸福是什么?”幼稚的我向小伙伴问出了这个问题。“幸福就是家里有很多钱,很多玩具,住大房子。”小伙伴喜滋滋的回答了我。这真是幸福吗?
想想我家里没有许多钱,我也没有很多玩具,家里房子也很老旧了,我失落的回到家,对正忙着的爸妈说:“我不幸福。”爸妈诧异地看着我:“你觉得幸福是什么?”“有用不完的钱,吃不完的东西。”爸妈的笑容僵在脸上。
爸妈也许是想帮我找到幸福,让我感受幸福吧,几个月后,他们离开我去外地打工,听人说在外务工能挣好多钱,从爸妈离家外出打工后,我每月的零花钱多了很多,每月爸妈都要给我寄回几样好玩的玩具,还零星给我买奥特曼的衣服,在收到这些东西以后,我有了短暂的幸福,可心理总像缺了什么。
“嘟嘟嘟。”妈妈打电话回来了“喂,妈妈,你在哪,怎么不回家?”妈妈好像听出了我声音有些哽咽。“儿子,我在很远的地方挣钱让你变得幸福啊。”妈妈打趣地说:“给你买的新衣服好看吗?玩具喜欢吗?零花钱够吗?”“妈妈,我不要玩具,不要新衣服,我要你们回家。”妈妈那边没有声音了,我也沉默着,好久好久,我们挂断了电话。
那天,天空正下着雪,外面的世界已白茫茫的一片,走出门外,恍惚中两个人影出现在我的视线里,近了,近了,更近了。我擦了擦眼睛,仔细看了看,原来是爸妈,我飞快的迎了过去,拉着爸妈的手走进家门。
“看我们给你买了什么?”一进家门,爸妈赶忙打开那大大的行李箱,里面装着大包大包的零食和各种各样的玩具,望着这些,我心理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现在你觉得幸福吗?”妈妈问道。我摇摇脑袋:“妈妈我不需要这些,我要你们在家,你们明年不要再去外地打工了,我已经找到了幸福,只要有爸爸妈妈陪在我身边,我就是最幸福的,没钱我也幸福,没玩具我也幸福。”听了我的话,爸妈舒心的笑了。
真正的幸福是什么?有钱不一定幸福;有玩具不一定幸福;有漂亮的衣服也不一定幸福。但有爸妈的陪伴就一定是最幸福的。
幸福与教育读后感篇3
朱尔斯.亨利(juleshenry)讲述了一个男孩一一鲍里斯的故事。他在化简分数12/16时卡住了,在他化简到了6/8时就无法再继续化简了。(如果发现了阻碍他的因素后,着实很有趣。他会认为,如果你想在上一题目中再除以2,人们不会允许你再这样做一次吧?新奇的事情会在数学课堂上突然出现。)另一个孩子佩吉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享利评论道,“鲍里斯的失败使得佩吉的成功成为可能”。
许多孩子并没有认真看待这些小失败,但是这些事件会偶然导致真正的苦恼,有一种方式可以减轻这些问题。首先,我们拒绝去打冷不防的电话,即去叫那些不情愿参加活动的学生。但是,尽责的教师可能会反对说:我们想将所有学生都包括进来,而有些学生可能从未自愿过。那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会让许多组学生去努力,去提出问题。在我的数学教师职业生涯后期,我偶然发现了这个策略:我让几组学生在黑板上来做这些题,让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我确实被绊住了,我常常帮助几组学生来解答他们的问题。因为其他人很忙,我从一个小组转到另一个小组,没有人对我的介入在意。令人吃惊的是,要去接受一个大家共同犯的错误(而非被认为是教师的失误)是多么容易。成功似乎不会由于和另一个人共同分享而减少。
一些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会报以“好”的评价,然后叫另一个学生回答,去评价时也说“好”。这种策略可以回避遭受痛苦,但它对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毫无裨益,发展理智能力是个人幸福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必须找到一种更真诚的回应方式。一个人会说,“不太充分”,“让我们再探讨一下”或者“这种想法很不错但你得到的答案却是错的”,或者“你能问得温和一点吗?”或者“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它需要每个学生具有一些艺术和知识才能找到一种真诚的、支持性的并且对全班学生都有帮助的回应方式。没有哪个教师会在这些关键工作中做到完美的地步。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情结,追求幸福是推动人类发展的源动力。幸福的概念很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教育,我们要追求幸福的教育,幸福的教育不是简单地通过教给学生有关幸福的知识来实现,还需要鼓励他们去将所学的东西付诸实践。培养一个幸福的学生,首先我们得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品德,充实的精神生活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幸福,良好的品德培养,让学生充满善意。其次,不管是在学科教学还是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幸福感,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愉悦,让学生抱着兴趣去学习,这样也可以增进学生的幸福。再者,想要获得幸福,还得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各方面能力。最后,生活难免会出现苦难和不幸,面对这些,我们得教会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不幸,提高受挫能力,有意义的挫折同样可以增进学生的幸福感。看来,我们得有一个幸福观,创造幸福的课堂、幸福的学校,让幸福促进学习,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幸福。可以说幸福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幸福与教育读后感篇4
在一个村子里,有一只名叫乐乐的小猪,在爸爸妈妈的精心照顾下,一天到晚吃饱了玩,玩累了睡,睡好了再继续吃。他过着无忧无虑,衣食富足的生活。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突然有一天,乐乐觉得自我一点也不欢乐,这样的生活没意思透了。于是他便踏上了寻找幸福的旅程。
他走啊走,最之后到了一片森林,他看见一只小松鼠,于是便走上前去友好地问道“小松鼠,你觉得自我幸福吗?”“嗯……”小松鼠犹豫了一下,“在这片林子里,水果很多,我每一天吃饱了就在树上跳着玩,但我总觉得每一天都重复着这样单调的生活,一点幸福的感觉也没有。”“那我们一齐去寻找幸福吧!”乐乐高声地说道。“好!”小松鼠爽快地答应了。
他们在寻找幸福的途中看见了一只蜜蜂提着采蜜的小桶子,嘴里哼着歌曲从他们身边飞过。乐乐对小松鼠说:“蜜蜂姐姐必须很幸福吧!我们去找她问问。”于是他们来到了蜜蜂的住处。
这是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地,空气格外清新,他们看到很多蜜蜂都在飞来飞去地忙碌着,似乎有点乐此不疲。蜜蜂姐姐主动飞到他们面前打招呼,他们趁机便问道:“蜜蜂姐姐,你整天这么忙碌着,你觉得自我幸福吗?”蜜蜂姐姐笑了笑,十分高兴地回答说:“当然了,我为人们酿蜜,人们喝上了甜甜的蜂蜜;我为花儿传授花粉,花儿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别人开心,我就会感到无比的欢乐,这当然是幸福了。”
乐乐和小松鼠继续往前走,在一片麦子地里,他们看到了一头黄牛正在犁地。于是他们又问道:“牛伯伯,你觉得自我幸福吗?”“哈哈!我觉得自我幸福极了,我帮人们耕地,地里长出了庄稼,人们远离了饥饿的痛苦,我当然幸福了。”黄牛伯伯说。
“我们找到了!我们找到幸福了!”小松鼠和乐乐在田野里兴奋地大喊。他们最终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我的义务,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与教育读后感篇5
小学老师读书随笔最近拜读了孙云晓老师《让人幸福的教育》一书。了解了孙老师眼下的幸福。教育的目标是让人幸福。确实,人是追求幸福的动物,一个人做所有事情的终极目的都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所以,如果一个人感到幸福了,教育就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如果大多数人都感到幸福,那教育就实现了社会的价值。所以,教育应该是要能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的。
哈佛大学做过一个研究,非常耐人寻味。他们把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找来进行测试,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智商水平、学习成绩这些指标都差不多。让这些学生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你的人生目标(奋斗目标)是什么?第二,你实现这个目标的计划是什么?结果只有3%的人写出了清晰的目标、详细的计划。13%的人写出了大概的目标和计划,还有84%的人没有目标没有计划,还没有想过呢。
10年过后,研究人员又把这些人找到一起进行调查分析,居然发现什么了呢?那3%写出过清晰目标和详细计划的人,其收入是那些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的人的收入的十倍;写出了大概目标和计划的人,其收入是没有目标计划的人的两倍,差别非常明显。
哈佛大学的这个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中学阶段特别需要一种职业生涯的意识,要学会训练,学会论证,学会计划。这点从小就应该有所锻炼。
我比较欣赏德国人的做法。德国的孩子说,爸爸,明天我要去滑雪。德国的父母很可能会这么问,你的计划呢?孩子说没有计划,德国的父母就说,没有计划的事不要做,做事一定要有计划。孩子就得做计划。一做计划就会发现有的事可行或是不可行。
成功永远是属于那些有目标有计划的人。这就是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对中国的学生来说特别重要特别值得警醒。在中国,很多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没有清晰的目标,没有详细的计划。甚至连父母也想不太清楚。不过可能有些父母觉得想得很清楚,我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考名牌大学,然后出国留学。这个目标太模糊。什么意思呢?清晰的目标应该是要明白你要走什么路,你怎么能够实现你的目标,你每一步该怎么奋斗。
因此,确立目标做好计划是以孩子为主体,家长只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孩子各种各样尝试的机会,在尝试中发现孩子的潜能和兴趣所在。家长首先要发现孩子有什么梦想,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梦想或愿望,但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如何才能实现,让孩子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一个人只有知道怎么样能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才会有干劲,也才会有信心。但是,家长过早地单方面替孩子确立人生目标,特别是职业目标,这是很危险的,容易限制孩子的发展。家长应该给孩子的成长留下足够的空间和余地。
幸福与教育读后感篇6
做一名教师,我认为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学生幸福。学生从离开学校到步入社会,仍然快乐,幸福,这样,我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我们教育学生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矢志不移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教师的职业就是一种幸福、快乐的职业。只有幸福快乐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学生的幸福感是我们教师给的,教师的幸福感同样来自学生。我们只有不断提升幸福感,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才会充满深情、饱含热情、喷洒激情,才会充满智慧的火花。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会在有形与无形中影响学生。
善待学生,努力做一个成功型教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与成长幸福的老师是最幸福的。
善待自己,别跟自己过不去。学会用平等的方式与学生相处和交流。放弃不必要的攀比心和功利心,善于从自己的优势中寻找人生的乐趣。保持心理平和善待每个学生,做个成功的教师。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是获取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没有学生的合作,教师的工作绝对不会有成效。
为了祖国的下一代,为了民族的未来,我要勇担责任,要去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社会,幸福着孩子们的幸福!这是我个人对幸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