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书写的过程中,大家肯定要强调联系实际,优秀的教案可以提升每位老师的逻辑思维能力,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六数学下册教案最新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六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练习四第2~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第21页练习四第1题
(1)看作业比较上下两行的异同。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1)读题。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说错在哪里?分头进行改正。
(3)全班订正。
(4)作补充练习。
3、练习四第3题
(1)看图说清题目意思。
(2)说一说还能想到的问题。
(3)画出要摆的形状,再说说解答这类问题要用什么方法。
(4)解答后集体订正。
4、练习四第4题
(1)读题,审题。
(2)找问题、条件、解答问题,评讲。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
小六数学下册教案篇2
1.课件出示(教师讲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昆虫们欢快地飞舞,瞧,它们正向我们飞来,可是我们只能看见它们的半个身影,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昆虫吗?
2.学生猜想,课件呈现完整的昆虫。
3.教师质疑: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二)交流引入
1.观察交流:这些昆虫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些昆虫上下或左右两边都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从大自然中的昆虫引出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在猜想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初步感受对称现象,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剪一剪,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1.初剪对称图形,思考探索。
学生动手剪一只“蝴蝶”,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优化剪法。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非常逼真,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却不像呢?为什么要对折?为什么只要画“蝴蝶”的一半?
3.再剪对称图形,感受对称。
先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用这种方法再剪一个其它的对称图形。
(二)赏一赏,认识轴对称图形。
1.互相欣赏作品,感受对称美。
2.回顾剪法:这些美丽的图形你是怎么剪出来的?
3.揭示特点,完善课题。
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板书:两边完全重合),就称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对折时留下的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4.巩固认识:指出你剪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折一折,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折一折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你有什么发现?
2.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理解“完全重合”的意思。)
(四)辨一辨,辨别轴对称图形。
1.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根据教材第29页的“做一做”改编)
2.学生独立辨别,有困难的可以先折一折再判断。
(五)找一找,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轴对称现象,请大家睁大眼睛到我们生活中去找一找。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剪一剪、赏一赏、折一折、辨一辨、找一找”等学习活动,在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中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会用“对折”的方法辨认轴对称图形,同时感悟生活中五彩缤纷的对称现象,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习
1.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题
2.教材第33页练习七的第2题。
(二)变式练习
1.教材第33页练习七的第3题
(三)拓展练习(教材第35页练习七的第11题)
1.将一张正方形纸如下图所示,先对折两次,再剪去一个角,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2.想一想,再剪一剪。
3.展示不同剪法展开后得到的不同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直观认识及辨别方法,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说一说。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课件配乐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的同时,伴着优美的音乐,走进生活中的对称世界,不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领略到那无处不在的对称美。】
小六数学下册教案篇3
一、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欢庆节日的时候,我们总喜欢挂上气球,渲染出浓浓的节日气氛,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怎么样?
生:好!
师:一、二组作一队,三、四组作一队,你们商量起个名字吧。
一、二组:我们叫希望队。
三、四组:我们叫英雄队。
师:怎么比呢?
生:两队同学都来吹,在规定的时间里,哪队吹的气球多,哪队就获胜。
师:可老师没带那么多气球来,怎么办?
生:每队选几个代表吧。
师:各选几人?
生:选两人。
师:好,各队再派两个人拿好他们吹的气球,时间为一分钟。比赛结果:希望队:4个6个。英雄队:5个3个,希望队(欢呼起来):我们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胜负的?
生:比总数,希望队共有10个,而英雄队一共只有8个。
师:还有别的比较办法吗?
生:从希望队的6个里拿出1个,将4个补齐5个,就正好与英雄队的5个相等,而希望队剩下的5个比英雄队剩下的3个多,所以希望队赢了。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的办法。现在我正式宣布:希望队获得冠军。(希望队非常得意,齐说一声“ye”,英雄队有些不甘心。)
师:看英雄队的小华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让他也来参加吹气球吧。比赛再次开始。
师:算出结果。
生:希望队共有10个,英雄队共有12个。师(热情洋溢地)宣布:英雄队获得冠军。(英雄队欢呼起来。)
希望队(=地说):不行,不行,他们队多一个人,我们队也要加一个人。
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比较才公平呢?
生:我们队也多加人。
师:不增加人,有什么好办法吗?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生:把希望队两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2,把英雄队3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3,再进行比较。
师:为什么?
生:这实际上是求出各队平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能列出算式吗?
生:10÷2=5(个)12÷3=4(个)。
师:哪队赢了?能说出理由吗?
生:希望队。因为希望队平均每人有5个气球,而英雄队平均每人只有4个气球,所以说希望队赢。
师:英雄队虽然输了,但也不要气馁,你们课后还可以再比。
师:希望队中“5个”气球是谁吹的?
生:谁的也不是,“5个”表示平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这队中最多的是几个?最少的又是几个?5个与它们相比怎么样?
生:最多的是6个,最少的是4个,5个大于4个,小于6个。
师:可见,“5个”表示的既不是希望队的水平,也不是最低水平,而是表示处在这个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咱们就把表示平均水平的这个数叫做平均数。学生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即: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求出小组的平均年龄。
(1)各组同学将自己的年龄填入教师发的表格,求出小组的平均年龄。
(2)请各小组汇报,比较出年龄组和最低年龄组,估算出全班平均年龄。
2、情境判断。
(1)江宁一组的平均年龄是10岁,所以江宁一定是10岁。
(2)小青的年龄是全班最小的,所以他的年龄一定小于他们组的平均年龄。
(3)张俊一组的平均年龄是9岁,小禹一组的平均年龄是8岁,所以张俊的年龄一定大于小禹。
四、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1、尝试练习。
师: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家里拥有的家用电器的件数,请各组同学记在分发的统计表上,并算出每组家庭平均拥有的家用电器数。
师:这是第三组同学家拥有的家用电器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算一下,他们组平均每户家庭拥有几件家用电器。
师:从第三组中平均每户家庭拥有的家用电器件数,你想到了什么?
生: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生:人们拥有的家用电器越来越多,耗电量也越来越大,我们要节约用电。
师:你们的想法真好,家用电器为我们带来了方便,但也消耗了大量的电力资源,节约用电要从我做起。
2、灵活求平均数。
师:同学们,我想请我们班的歌手——方瑞为大家高歌一曲,你们现场打分,满分是10分,每一组亮一个分。
师:现在有8个分,你们认为哪个分最合适呢?
生:要计算平均分。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反映真实水平,有时计算平均分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
生:去掉一个分10分和一个最低分7分,列式计算是:(10+10+8+9+8+9)÷4。
师:方弯池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咱们班的小飞身高135厘米,不会游泳,如果他去那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
生:我认为小飞能去游泳,因为小飞身高135厘米,而湖水深度只有110厘米。
生:我认为小飞不能去游泳,因为湖水的平均深度是110厘米,最深处可能大于135厘米,所以小飞去游泳有危险。
五、总结评价、自布作业。
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你准备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生:我学会了什么是平均数,如何求平均数。
生:令我遗憾的是:生活中还有许多求平均数的问题,这节课没有做,课后我要去做一样。
生:我要求出我前几个单元的数学平
生:我要求出我们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小六数学下册教案篇4
学习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10页的内容及教材第11页练习三的第3~6题)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方法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
3×4=123×5=15 3×6=18
3×7=213×8=24 3×9=27
3×10=30……
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
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 15→5118→81 24→42 27→72
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
143545100 332 876 74 88
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示: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
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
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
【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题。
【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2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作业设计】
学习目标, 教学方法, 数学, 教师, 能力。
小六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苹果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2、使学生经历余数的形成过程,及把平均分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的形成过程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及余数的单位名称。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苹果吗?今天老师把它们带到了我们的数学课堂上。
一起来数一数吧!(贴12个苹果图)
下面老师就用这12个苹果和大家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我想把这12个苹果平均分放到一些盘子里,谁来帮我分一分?(指名上台操作)老师用彩笔、尺子把学生分苹果的方法画在记录单上。
老师的分法和他的分法一样吗?都是把12个苹果,每()个放一盘,能放()盘。大家说她是不是我的好朋友呀?
二、探究新知:
(一)游戏操作中感知余数
1.这个游戏你们想玩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盘子、苹果图片和记录单,一起来看看游戏规则吧!
(1)同桌两人一组合作。
(2)1人将苹果分放到盘子里后闭上眼,另1人快速把他的分法用彩笔和尺子在图上画出来,两人再一起看看你们想的一样吗?
你问我答,用铅笔填出分的结果:
12个苹果,每()个放一盘,能放()盘。
(4)规定时间内,比一比,哪一组的分法多?任务完成的快。
2.学生分组操作,进行活动,教师巡视。
3.一起看汇报要求:
(1)每一组选一人汇报,另一人可以补充。
(2)汇报时完整地说:我们小组把12个苹果,每()个一盘,能放()盘。
(3)一个组汇报,其他组认真听。和你想的一样,请做个标记。汇报完毕,如果同意就鼓三声掌,有意见就举手,一个组汇报过的其他组不重复汇报。
4.学生分组汇报,老师记录。
预设:第一个出现把12个苹果,每()个一盘,能放()盘,还剩()个。
有和他们的分法一样的吗?指名到黑板前来分一分并说出想法。
指黑板提问:这是几个一盘?能放几盘?也就是几份。
这()个能放一盘吗?为什么?那这()个是(剩下的、余下的、多出来的)算一份吗?
这种分法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记录单上把黑板上的这种分法画出来吗?指名展台前画。
反馈:每()个一盘,能放()盘,分完了吗?把没分完的圈起来。圈出来的这部分表示什么?为什么余下了?余几个?补写:余()个。
还有别的分法吗?有就继续汇报,没有就同桌继续合作。(同上)
师生互动,请小组台前汇报:
1人说分法,1人黑板上摆出来,教师继续记录,其余同学边听边把同样的分法做上标记。
8.看老师的记录单:有多少种分法?你能把这些分法分分类吗?
一类是正好分完了没有剩余,另一种情况是没分完有剩余。
板书:没分完有剩余(是平均分吗?)
9.像这种分了之后有剩余的情况,生活中你遇到过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二)进一步深化理解余数的意义
1.看记录单:12个苹果,每()个放一盘,能放()盘。
这种分法,谁会用算式表示(生说师写在记录单上)
选两种不同分法,列出算式。同桌两人可以一人写一个。(学生列式)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预设:如果5个一盘,能放几盘?算式怎么列?为什么用除法?(平均分)
展示:12÷5=2(盘)
12÷5=2剩2或12÷5=2余2(不带单位)
12÷5=2(盘)剩2(个)(带单位)
12÷5=2(盘)......2(个)
你认为哪一个算式能够表示图的意思?
3.(结合分苹果图)12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这2个呢?(剩下的2个)没表示出来行吗?
你认为该怎么办?数学上规定用6个小圆点表示剩下的,在小圆点的后面把剩下的数写上。板书:12÷5=2(盘)......2(个)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呢?把12个苹果,每5个放一盘,能放2盘,还剩2个。
在记录单上选择一种有剩余的分法,列出算式,把开始写得不对的改正过来。
检查反馈:板书学生列的算式
提问:每一个数表示什么?或者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指名说)
5.这些算式你会读吗?
谁试着读一下这道:12÷5=2(盘)......2(个)
(板书)读作:12除以5等于2盘余2个。(小圆点怎么读:余)
练习:指名读黑板上的算式
(三)揭示课题: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观察一下你们列的算式和老师黑板上的算式
除号前面的数表示什么?(总数)它叫(被除数)
除号后面的数表示什么?(每份数)它叫(除数)
等号后面的数表示什么?(份数)它叫(商)
小圆点后面的数表示什么?(剩下、余下的数)
谁能给它起个名字呢?(板书:余数)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没分完或不够分剩下的数)
像这些除法算式中都有余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有余数的除法。那除法里的余数表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板书: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齐读课题。
追问:有余数的除法表示的是平均分吗?(板书:平均分)
在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写成这样?6个小圆点后面的这个数表示什么?从哪儿剩下的?(总数或被除数里面分剩下的)那余数的单位怎么带?(和被除数的单位带一样的。)
三、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1.有21个苹果,如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每人分几个?)用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可以摆、圈、列算式。
汇报:结果是什么?(每人4个,还余1个。)你是怎么解决的?
21÷5=4(个)……1(个)为什么这样列式?
21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就是把21平均分成5份所以用除法。
余下的1个还能继续分吗?
怎样做能够正好分完?提示:去掉几个,就可以正好分完?再添上几个也可以正好分完?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看来大家的收获都不少!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平均分(没分完有剩余)
12 ÷()=()(盘)
12 ÷()=()(盘)
12 ÷()=()(盘)……()(个)读作:12除以()等于()盘余()个。
12 ÷()=()(盘)……()(个)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小六数学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会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统计的方法,体验和感受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统计图,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同学们,新年快到了,我们布置教室需要一些气球,你们说是哪种颜色的气球可以多买一些?
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2)学生自由发??
问:多买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让我们来统计一下吧
二、制成条形统计图。
(1)你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2)统计,制成统计图
(3)回答问题
1、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名同学。
2、喜欢()颜色的人最多?喜欢()颜色的人最少?
3、如果你们班有一名同学没来,他最有可能喜欢()颜色?
4、布置会场,多买些什么颜色的气球比较好呢?
三、实践活动:
每一位同学调查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动画片体育比赛电影新闻
做一次统计
四、总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小六数学下册教案篇7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运用: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小六数学下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月。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年份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年份的认识,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重点:
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难点: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1、交流猜生日
2、导入利用学生的生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观察、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图片师:大家一起看看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发生在什么时候?(出示主题图,播放课件第2张到第5张。)
a、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
b、谁也无法忘记20xx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刻。“中国赢了!”“北京赢了!”一刹那间,就如一个喜炮炸响了,撼人心魄的欢呼声淹没了天安门广场所有的一切。
2、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呀?
师:记住这些有意义的日子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时间单位?
生:年、月、日。
3、认识年历卡
师:那么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里有一张20xx的年历卡,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年历卡,然后在小组内完成下面的几个问题。(课件逐一出示问题)
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4、学生汇报,交流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是怎么填的?(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的操作和板书)
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31天)
4月、6月、9月、11月(30天)
二月(28天)365天
小结:同学观察的很认真,回答的也非常完整。像这样每月有31天的月份叫作“大月”,一年中有几个大月?每月有30天的月份叫作“小月”,一年中有几个小月?(继续完善板书)
大月:1、3、5、7、8、10、12月(31天)
小月:4、6、9、11月(30天)
5、对比今年的年历,让学生去发现大月和小月中的月份是否一样。
6、探索大月小月的记忆方法师:我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又快又牢固的记住哪个月有多少天?
生:老师,我们可以用拳头来记住。
师:喔,这真是个好办法,请你到前面尝试数出各月。
师:你真是了不起,告诉了大家一个这么好的办法,同学们要注意凸起的地方每月是31天,凹下的地方每月是30天(二月除外)。
师:我们跟着电脑博士再来记一遍。(播放课件第8张)
师:谁能用儿歌的形式教给大家记住大月?
生: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播放课件第9张,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师:谢谢你告诉大家一个这么好的方法,在这两种方法中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比一比谁记得又快又牢固。
师:记好了吗?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听好了,游戏的方法是:老师来报月份,若是大月请男生起立,若是小月请女生起立,准备好了吗?下面开始:(教师所报月份依次如下:1月、4月、3月、6月、5月、9月、7月、10月、2月。)(适当提问为什么要起立?)
强调:二月是个特殊月。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找出你的生日和父母的生日
2、我会填
(1)一年有()个大月,有()小月。
(2)9月1日开学的前一天是()月()日;
(3)12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4)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月()日。
3、我是小法官
(1)13个月就是一年零3个月。()
(2)每年只有2、4、6、8、11月是小月()
(3)今天是5月30日,明天就是儿童节了。()
(4)4月12日是星期三,4月19日也是星期三。()
四、制作月历
老师搜集到了些月历的图片大家来欣赏一下,欣赏之后,那么制作月历需要什么条件?学生说说。(知道上个月是星期几,要制作月份共有多少天?)
课堂总结:
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