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以来,教师们一定经常使用到教案,作为老师想要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教学活动,那么你就有必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案,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条据的写作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条据的写作教案篇1
本学期我仍旧担任七年级六班的班主任工作,依据学校政教处的德育工作计划,特制订我的班级工作计划:
一、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六班共有在籍生28人,女生14人,男生14人,住宿生11人,通勤生1人。通过一个学期的相处与教育,我的班级的学生的品格良好率为98%以上,大部分学生都能遵守《守则》、《规范》、校规校纪、班规班纪,作息制度,学生总体学风正,风气浓,向心力强,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强,学生参与活动性的积极性高。但是班上13人来自独生子女家庭,3人来自特殊家庭,因此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做事的自觉性不强,在班级劳动过程互相推委,而且,学生的整体的体育素质不高。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学生的好习惯养成教育,促进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的形成。
加强文明礼貌养成教育,重点用《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松江中学学生纪律卫生考评办法》严格要求学生,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遵守纪律、讲究卫生、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2.加强法制纪律安全教育,确保在校学生安全无重大事故和违法犯罪。
利用早班会和班团会等时机,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用火用电安全、防震防才踩塌等事故的教育,加强学生的安全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不安全事情的发生。
3.构建好学校、社会、家庭这一强有力的德育桥梁。
经常性地与家长进行联系,通过电话访谈、请家长到校访谈、到学生家进行家访等方式,在教育学生上与家长达成观点一致,共同教育好学生。
三、主要工作及实施措施
1、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细致到位
要求每一位学生严格遵守校规校纪,让良好的习惯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以良好的行为营造文明的校园环境。组织学生利用班会时间深入学习好习惯条例,切实抓实学生好习惯的培养。
2、加强班集体建设,每天由值日班长记录班级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学生日常行为日量化管理。坚持一日三扫的卫生制度,重视培养学生卫生保持的好习惯。
3、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安全教育。充分利用一切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救治的能力。
4、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县级以上、县级以及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参与意识。
5、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所开展的与环保、卫生、美化等有关的公益劳动,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6、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学生不在班级、走廊、室内外乱扔垃圾,并教育他们能够随手捡起地面上的垃圾,提高学生的美化校园环境的意识。
7、开好家长会。按照学校的规定,定期召开部分家长会议,或请个别学生的家长到校,从而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做好家访工作,每个学年要对本班的学生家庭普访一次,特殊学生不少于两次家访。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引导家长以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教育子女,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从而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8、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经常性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给学生提供及时的个别或团体心理的输导。
各月主要德育活动:
三月:学雷锋、树新风
活动内容活动负责人活动时间
1、学生仪容仪表检查政教处、团委3、5
2、庆三、八节活动:为父母洗一次脚政教处3、8
3、学雷锋实践活动团委3、18
4、板报:学雷锋、树新风班主任3、14
5、好习惯养成条例、德育知识测试政教处、团委3、28
6、班会:新学期安全教育3、9
学习好习惯养成条例团委、班主任3、16
四月:法制宣传
1、清明节扫墓活动团委4、4
2、法制宣传月活动
①手抄报评比政教处、艺术组
②法就在身边主题班会班主任4、13
3、清理校园周围白色垃圾总务4、11
4、班容班貌检查政教处4、9
5、板报:做守法中学生一年级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二年级团委、班主任
6、社会实践活动---法律知识宣传团委4、20
五月:爱国主义教育
1、美丽延边我的家:演讲比赛政教处、语文组5、14
2、感恩母亲主题班会班主任5、12
3、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政教处5、18
4、趣味体育活动比赛团委、体育组5、28
5、庆五四征文活动政教处、语文组5、7
6、板报: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班主任
7、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区5、20
六月:读书活动月
1、读书交流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政教处、语文组6、8
1、毕业典礼、文艺汇演政教处、团委、体育组6、22
3、禁毒日教育活动政教处6、20
4、开展校园之星评比活动政教处、团委6、15
5、板报:品味书香团委6、8
七月
1、做好本学期班主任量化考核,完成优秀班级评比
2、暑假活动安排(根据教育局要求)
3、社会实践活动---走进长白山
条据的写作教案篇2
一、直接导入,明示目标
文章的阅读理解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今天我们针对议论文阅读进行专题训练。首先我们一起复习议论文的一般常识;其次探讨中考常见出题类型及相应应答方法;最后是练一练,让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练习的过程中得以提高。
二、复习议论文的一般常识。
做议论文练习,首先要了解议论文的概念、特点、结构及其要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指名回答,老师总结板书)
概念:议论逻辑思维评事论理
特点:内容理论性结构逻辑性语言概括性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三、下面让我们结合所学课文,进一步分析议论文的三要素
首先,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什么是论点,什么是论据,什么是论证,(指名回答)
出示投影仪,老师明确:
⒈论点是作者对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如七(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就是题目,九(上)《论美》,美德最美。
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篇议论文的题目有何区别,一个就是论点,一个是论题。
请学生举例,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成功》。
也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如《纪念白求恩》,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
⒉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常用的论据有哪两类呢?(指名回答)
明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
道理论据包括社会科学理论,也包括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⒊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
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哪些呢?(指名回答)
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下面请同学们将九(上)课本打开至131页,看《论美》这篇课文运用哪些论证方法?(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回答)
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小结: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很好。
四、规律点拨
那么,议论文阅读训练一般会考查哪些方面的问题呢?我们同学仔细的回忆一下,同桌可以商量。(指名回答)
通过对历年试题的比较,我们总结出一下几种常见出题类型。
出示小黑板:
⒈找出或概况论点。
⒉辨别论据的类别,分析其作用。
⒊辨析论证方法,理解其作用。
⒋划分议论文的结构。
⒌分析议论文语言鲜明准确、严密有力的特点。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从何处入手,如何解答呢?下面我们对此做一个简单分析。
出示投影仪:
⒈找出或概括论点
①先看标题和开头,再看结尾和文中总结过渡性的句子或概括性强的语句。
②如文中没有论点,需要自己归纳时,首先从归纳段意、层意入手,尤其要深入研究文章主体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归纳出论点,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判断性的句子。
那么,论点归纳的正确与否,我们可以通过论据来加以验证。
如九(上)《成功》论点概括为:无论是治学或是干事业,都能依赖天资和机遇,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文中的论据: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例证,都是证明勤奋的重要性。)
⒉辨别论据的类别,分析其作用
考查论据知识主要采用填空和简单题型,在分析过程中,只要我们了解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特点,解答填空题并不困难。分析论据的作用,一般采用简答题的形式。我们知道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论据是为论点服务证明论点的,一篇议论文不能只用一个论据,往往要用几个论据,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证明,所以分析论据的作用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考虑。
如九(上)《成功》运用了许多论据,我们列举其中的两个(囊萤、映雪、悬梁、刺股,是为了论证勤奋的重要性;以自己为实例,是为了论证要正视机遇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这样两个论据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的,所以,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认真思考。
⒊辨析论证方法,理解其作用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一般采用简单题型,我们可以分两步走:
①先说某种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②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说。
出示投影仪,学生齐读:
①引证法的作用是可以使议论更有权威性、科学性、说服力强。
②对比论证的作用是褒贬分明,使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③比喻论证的作用是形象、生动,使所论证的内容易于被人接受。
下面我们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巩固。
出示投影仪:《论美》第四段131页
⒋划分议论文的结构
常采用选择题和标示题,无论采用哪种题型,只要我们把握住议论文的结构特点,就容易多了。复习前面的知识: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有的议论文先提出论题,再分析论证,最后总结阐明论点;有的议论文是在提出论题的同时提出论点,再分析论证,最后总结。如
⒌分析议论文语言鲜明准确、严密有力的特点。
题型多样,有选词填空、句子复位、填写关联词语和简答题等。
①选词填空,需要了解词语的意思,辨析同义词的细微差别,根据上下句的内容进行选择;
②句子复位、填写关联词语,要弄清句子的含意,联系前后文,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
③简答题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文章的中心内容具体分析。
出示投影仪:x
五、实战训练
我们分析了这么多,下面就让我们自我检测一下吧!结合老师所讲的方法,认真阅读,仔细答题。
六、总结
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有所提高。
条据的写作教案篇3
本学期,本人任教七年级四个班的历史课。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工作态度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其他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本人的工作态度端正,按时上下班,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及参加学校要求的活动和会议,与同事团结协作,共同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进行科组活动并及时作好记录。
二、主要工作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为了能更好的讲好历史课,我认真阅读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比如历史知识成语故事、历史基础知识手册、初一历史优化练习等等。在备课前,我将这些书里的相关内容仔细的看一遍,过滤出与知识点比较贴近又能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精心的组织起来,参照教学大纲及教参、教案,尽量使历史教学即符合大纲要求又充满乐趣。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在备课过程中努力贯彻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2、上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如情景教学法、问题法、自学、阅读等方式,使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次使用多媒体教学。同时注意体态语的运用,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作业批改:及时、细致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能做到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对一部分学生的作业还能做到面批,及时指出错误,解决疑难问题。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恰当的评语,指出其进步和不足,给出努力的方向。通过这些措施,学生的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但还是有不做作业的学生存在。
4、成绩考查:在结束一个单元的学习后,都要及时进行单元检测。做到及时批改试卷,及时分析讲评,及时反思总结教学方法,并能听取学生的建议,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要求学生总结反思前一阶段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5、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22课内容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难点,抓住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从隋朝到明清时期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
6、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和文化成就的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一些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了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
三、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3、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学生成绩没能得到很大的提升,考试不及格现象仍存在,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五、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
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六、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4、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5、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以上是我在本学期的一些体会与粗浅见解,自身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今后仍要不懈的努力,也希望取得更好的成果!
条据的写作教案篇4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次作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事物特征和怎样抓住事物特征。
2、能抓住特征对事物进行说明。
二、教学重点:怎样抓住特征进行说明
三、教学难点:对“特征”的理解
四、教学设想:接着出示两段说明同一种动物的文字,并且结合例文赏析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事物特征;再指导学生学习抓住特征的方法,并进行片段训练;然后对整篇习作进行构思指导;最后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教学步骤
导入: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样子好像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这件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十分相似的事物也是有差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铅笔、钢笔、毛笔、圆珠笔,虽说都是笔,却不完全一样。写说明文,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猜一猜谜:
1、出示投影片1:
“全身盖着一层雪白的毛,它像别的哺乳动物一样,有嘴,有鼻子,有眼睛,长着四条腿,一条尾巴。”
请你根据说明内容,猜猜写的是哪种动物。(生猜一阵后)
师小结:上述文字正因为没能说清这种事物自身独有的标志,所以不好猜。(板书:独有标志)现在我们把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独有标志换上另外一个名称,即事物的特征。(板书:事物的特征)
今天,我们学习如何说明事物的特征。(板书课题:说明事物的特征)
过渡语:事物的特征即这一事物的独有标志。究竟什么是独有标志呢?
指导学生理解“特征”。
2、出示投影片2:
“长着一身柔软的雪白的毛,嘴巴是三瓣的,一双眼睛又红又亮,两只耳朵很长。”
问:你能看出写的是哪种动物吗?为什么?
比较投影片2,问:为什么投影片2能更清楚的看出是写兔?
小结:兔。写出了兔的毛、耳朵、眼睛处的独有标志。
3、出示投影片3:
(小白兔)指导学生继续观察,分析其形态,问:它还有哪些标志?
“嘴巴尖尖的,耳朵有时直竖,前腿短,后腿长。”
小结:比较投影片3写出了兔的形态特点,当然事物的特点不仅仅只限于形态,特征还可以包括哪些方面?
4、请大家归纳整理一下,还“兔子”一个原来的模样。出示投影片4:
“小白兔,披一身柔软雪白的长毛,蹲着时活像一个雪球,嘴巴尖尖的,嘴唇有三瓣。眼睛像一对红色的玻璃珠,见到阳光就微微颤动。前腿短,后腿长,走起来一跳一跳的,尾巴短小。”
师归纳小结:写特征不仅要写出它的独有标志,而且还必须写得细致具体。(板书:细致具体)
解释特征:可供识别事物特殊象征或标志。或者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独有标志。
(二)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明文也同样要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抓住事物特征,是写好说明文的关键问题。
1、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是:
(1)观察。在观察中通过比较找出这一事物与别的事物相互区别的地方。
(2)实践。通过亲自做去了解事物的特征。
(3)查阅有关资料。总之要把事物的特征写好,一要观察,二要分析,才能说得准确、扼要。
2、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请说明“水与豆浆”各自的特征: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水是无嗅、无味的。
豆浆是一种乳白色液体,是由大豆经过研磨后再与水混合而成的饮品。
(三)课堂训练
以“水”为例,写一篇300字的说明文。
例文:
水是液体。石块和木块有一定的形状,无论放在桌子上或者盒子里,它们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形状,都是固体。水就不同,放在圆杯子里就成为圆形,放在方盒子里就成了方形,它没有一定的形状。
水是无色透明的。有人说水是白色的,这话错了。拿水同牛奶比较一下就会明白,牛奶才是白色的,水是什么颜色也没有的。如果把一根筷子插入牛奶里,我们就看不见它。再把一根筷子插入清水中,我们能够透过清水看见插入的筷子。
水是无嗅、无味的。怎样来区分无色透明的烧酒和水呢?光凭肉眼是毫无办法的。只要闻一闻,尝一尝就能正确无误地区分了。烧酒有酒的气味和味道,而水却什么气味、什么味道也没有。
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298)
(四)说明特征
1、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事物的特征不止一个,要仔细观察、研究、分析。但不一定逐个介绍。要根据客观需要和写作目的来取舍。
2、确定事物特征的方法:
介绍人物,主要抓住人物的“经历特征”尤其是成就、有价值的生活阶段来加以说明。
介绍动物,抓住动物的形状和生理特征,生活习性等。
介绍植物,着重说明它的生态和用途。
介绍某种器物着重说明器物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等。
介绍建筑物,着重介绍它的外形特征、内部结构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特点。
介绍自然地理知识,着重介绍地理现象的形成及地形地貌。
介绍历史名称及事件,着重介绍名称形成的原因,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其性质。
(五)写作训练
以“猫”为说明对象,突出特征,正确运用说明方法,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说明文。
思考提示:找出猫的外貌、生活习性、用处等特征,然后按逻辑顺序布局。
◎参考写作提纲:
1、 猫是食肉的哺乳动物。(下定义)
2、 猫虎传说。
3、 特征:眼睛、耳朵、脚爪、肉垫、胡须,(形状、作用)
4、 捕鼠。(伏击、守侯、吃鼠)
5、 嬉戏。(和狗打架)
6、 肉、毛皮用处。
7、结束语。
说 明 事 物 要 抓 住 特 征
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当我们向别人介绍某一事物时,只有把这一事物的独特之处突出地表现出来,才能给人以准确的、深刻的印象。
不同事物的特征各不相同,在写作说明文时,我们就要根据说明的对象,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呢?我们不妨运用下列方法:
一、同中求异法——运用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善于利用事物的形似相同,实质略有区别这一特点,准确地发现事物相同之中的不同点,并加以说明。例如,同样是笔,硬笔(铅笔、钢笔、圆珠笔等)和软笔(毛笔)是不同的;即使同是硬笔,钢笔和圆珠笔的构造、特点、使用方法也有不同。如果能抓住这些进行说明,事物的特征就能表现得比较清楚了。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是这样来说明赵州桥和永定河上的卢沟桥的——
(赵州桥)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大弓,因而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桥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同是对桥拱的说明:前者是独拱,后者是联拱;同是对桥面的说明:前者是没有陡坡,后者是几乎与河面平行;同样是拱,前者是“像一张大弓”,后者则是“半圆形”。正是由于作者抓住了这些同中之异、具有特征性的东西,两座桥的特点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多面展示法——对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事物,要将事物的特征说清楚,应该从多方面加以阐说,使其不同的特点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一文中,说明了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征。这个特征比较复杂,也比较抽象,因此作者从苏州园林的布局、假山堆叠的艺术性和池沼与其它景物配合的灵活性、园林中栽种和修剪树木、花墙和廊子的巧妙设置及每个角落的布置等四个方面进行逐一展现使读者通过对各个局部的了解,整体认识了苏州园林的特点。
事物的整体特征,有时就是各个局部特征的总和。对事物的微观特点进行的说明,其实也就是对整体特征进行的说明。围绕某一点,多方面地展现事物的特征,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多面展示,是我们在写作说明文时可以尝试的方法。
三、表里合一法——有些事物,其内在的特征是能通过外在的形式充分地表露出来的。因此通过说明其外在的特征,同样可以说明其内在的特征。请看这样几段文字——
有些动物是以动作作为联系信号的。在我国海滩上,有一种小蟹,雄的只有一只大螯,在寻求配偶时,便高举这只大螯,频频挥动,一旦发觉雌螯走来,就更加起劲地挥舞大螯,直至雌螯伴随着一同回穴。
有一种鹿是靠尾巴报信的,平安无事时,它的尾巴就垂下不动;尾巴半抬起来,表示正处于警戒状态;如果发现有危险,尾巴便完全竖直。
——肖柯《千奇百怪的动物语言》
这两段文字,说明了有些动物是以动作作为语言的。说明时,作者主要是通过对两种动物的外显的现象的描绘来表现这一内在的特征的。
当然,以上三种方法只是在作文时供选择运用的操作方法,要能抓住事特的特征,关键还在于平时的细心观察。
?名篇精段】
“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限来……”。古人笔下的吐鲁番盆地,是一个炎暑咄咄逼人的地方。很早,这里就有“火洲”之称。
当今的“火洲”,气候又该是怎样的呢?从全国多年来的气温统计数据来看:它仍然是我国的“热极”。1941年7月4日,该地的气温曾升到47.6℃,创造了我国绝对气温的最高记录。1953年7月25日这一天,最高气温值也达到47.2℃,最低气温达33.5℃,成为我国最热的一天!一年中,如果把大于33.5℃的天数作为“炎热日子”的指标,那么,全国炎热日子最多的地方,也在火洲,每年达100天左右!盛夏的七月,每日最低气温都超过35℃,平均温度为40℃。夏季,午后的地面常达70℃以上,最高时可达82.3℃,把鸡蛋埋在沙中,不多一会儿,就能烤熟,如此看来,当今的吐鲁番盆地仍然是个“火洲”。
——李希圣《“火洲”》
长江流域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水能的储量达2.6亿千瓦,占全国水力总蕴藏量的40%。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能量又集中在三峡以上的长江上游河段上。从长江的源头到三峡出口处,水面之差达5000多米,而三峡以下的中下游河段,即三峡出口直到长江入海口之间落差却只有50米左右,也就是说,长江三峡以上集中了整个长江99%的落差。
如果在三峡筑一座200米高的大坝,就可以建造一座2500万千瓦的水电站。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目前已建成的水电站总容量的1.5倍。现在三峡水电站的设计已经开始,一旦施工建成,它不但是我国绝无仅有的巨大水电站,即使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
——陈良瑞《前景诱人的三峡电站》
?写写练练】
课内作文
1.以“给你介绍一本课本”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介绍你的某一本课本。
2.以“这本书的封面真好”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注意综合运用有关的说明方法。
课外练笔
1.以250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一处雕塑。
2.以250字左右介绍一下你最心爱的一种玩具或一张贺卡。
条据的写作教案篇5
课时安排说明: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我们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掌握垂直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会借助有关工具画垂线,掌握垂线的有关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上一节课又进一步学习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两角互补、互余等概念,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上一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和大量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来进行归纳整理;鉴于学生已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本课时将继续延续还课堂于学生,在开放的前提下,让学生经历动手画图(或者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给学生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力,打造高效课堂!
二、教学任务分析
根据七年学生好奇的心理,首先应引导学生走进现实世界,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有关垂直的情境,借助视觉思维的直观性,复习旧知识,提炼新知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制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
(2)通过折纸、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有关性质,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3)初步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
2.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中提炼、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猜想验证、简单说理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善于举一反三,学会运用类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解决新知识。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通过“简单说理”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通过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了有效开放的学习环境。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第一环节:走进生活,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学以致用,步步为营;第四环节:综合应用,开阔视野;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第一环节 走进生活 引入课题
1.请每位同学提前搜集有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图片,提炼出数学图形,重点关注有关“垂直”的内容,然后小组内交流资料,进行合理分类、整理。
2.
复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提前进行筛选,捕捉出有代表性的题目,课堂上由学生本人主讲,最后概括出有关结论。
3.巩固练习:教师展示下列图片,学生快速回答:
问题:1.观察图形,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直线吗?他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归纳总结
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perpendicular),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通常用“⊥”表示两直线垂直。
活动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知识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又体会到生活中大量存在特殊的相交线——垂直,在比较中发现发现新知,加深了学生对垂直和平行的感性认识,感受垂直 “无处不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世界的美来源于数学的美,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新知识的殿堂。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有价值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在展示学生作品中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首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搜寻信息,提炼信息;其次在课堂上应充分展示学生的杰作,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的见解,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最后教师应提炼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在辨析中让学生“明辨是非”。如怎样判断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在第三个图中,如果有学生提出a和c有何位置关系,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果学生的作品中已经“生成”了“问题一”的内容,教师应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
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动手画一画1:
工具1:你能借助三角尺或者量角器,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工具2:如果只有直尺,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说出你的画法和理由.
工具3: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折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试试看吧!请说明理由。
活动目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相同的问题可以借助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画、折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课改理念之一就是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做数学”中。本环节的设置,将问题更加形象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经历思考、实践、猜想,动手验证等过程,不仅加深对“垂直”的理解,而且感受到“做数学“的乐趣,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形成探索新知的内驱力!而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中,可以相互点拨,顺其自然的掌握新知识。对于第2问的最后一种画法,必要时给出示范,并利用量角器等工具进行验证,为今后探索图形的性质积累活动经验。
活动注意事项: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操作、思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还要及时收集学生一些好的画法进行展示。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关注学习上稍微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提前给予点拨,在集体展示时给这部分同学展示的机会,可以极大的调动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提高自信力!教师还应注意收集错误信息,进行辨析,将易错点消灭在萌芽中!
归纳结论:
1.点a和直线m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点a可能在直线m上,也可能在直线m外。
2.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活动目的: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通过让学生画“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直观中抽象出“点在直线上和点在直线外”这一数学模型,这是分散难点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看似“盲目”的探究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增加继续探究的勇气!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直观画图到理性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问题串的激发下,逐步高涨。开放的环境让学生拥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画图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并及时纠正;参与到学生中进行讨论,及时捕捉好的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目的: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更好的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策略。比较线段的大小,是学生能轻松解决的问题,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很容易得出结论,轻而易举地掌握这一重要性质。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新知识都是由旧知识解决的”这一重要方法,在小组交流期间,教师还应重点帮扶在理解上有困难的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第三环节 学以致用,步步为营
请动手画一画四
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的公路上由a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ab两侧的两所学校。
问题1:汽车行驶时,会对公路两旁的学校造成一定的噪音影响。当汽车行驶到何处时,分别对两个学校影响最大?在图中标出来。
问题2:当汽车由a向b行驶时,在哪一段上对两个学校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小?
问题3:在哪一段对m学校影响逐渐减小而对n学校影响逐渐增大?( 用文字表达)
活动目的:通过一题多问,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找规律、通过规律找方法。本环节的设置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数学学习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本题的设置可以较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就可以将一个较难的题目分解于无形,从而轻而易举的突破难点;本题的设置,为学生掌握解决难题的方法指明了方向。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养成画图的好习惯,而且要培养学生善于从复杂的题目中分离出简单的小题目,从而各个击破,化难为易!本题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只要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多角度地观察图形,再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就能从千变万化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第四环节 综合应用,开阔视野
问题1:体育课上老师是怎样测量跳远成绩的?能说说说其中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
问题2:如图2.1-5已知∠acb=90°,即直线ac bc;若bc=4cm,ac=3cm,ab=5cm,那么点b到直线ac的距离等于 ,点a到直线bc的距离等于 ,a、b两点间的距离等于 。
你能求出点c到ab的距离吗?你是怎样做的?小组合作交流.
问题3:如图2.1—6,点c在直线 ab上,过点c 引两条射线ce、cd,且∠ace=32°,∠dcb=58°,则ce、cd有何位置关系关系?为什么?
活动目的:问题一取材于学生最熟悉的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又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问题1的设置不仅仅巩固了垂直的定义及其性质,而且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了数学的建模思想!通过设置问题2和问题3,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变式练习,步步递进,不断完善了新的知识结构,同时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问题串的提出,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索,去对自身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和变革。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要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敢于质疑;要渗透合情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五环节 学有所思 反馈巩固
活动目的:该环节是为了提高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本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把握知识方法,努力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一定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仔细聆听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达成度,注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以便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强调。
巩固反馈
1.如图2.1—7中,∠bac=90°,ad⊥bc于点d,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有( )个。
①点b到ac的垂线段是线段ab;②线段ac是点c到ab的垂线段;
③线段ad是点a到bc的垂线段;④线段bd是点b到ad的垂线段。
a、1个;b、2个;c、3个;d、4个。
2. 如图2.1—8中, 点o在直线ab上,oe⊥ab于点o,oc⊥od,若∠doe=320,请你求出∠eoc、∠bod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3. 如图2.1—9中,点o在直线ab上,oc平分∠bod,oe平分∠aod,则oe和oc有何位置关系?请简述你的理由。
活动目的:本环节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在测试题的选择上,体现了分层次的原则。题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争取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注意事项:应当堂反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能力延伸
基础题:1.书p45页习题2.2 第 1,2,3题
提高题:2.请学有余力的同学采取合理的方式,搜集整理与本节课有关的“好题”,被选中的同学下节课为全班展示。
活动目的:作业的布置不仅体现了分层次的原则。而且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外,给了学生更广阔的提升空间,激励学生为了获得“展示”而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一定要将所有学生搜集的题目批阅一遍,给予这部分同学很高的评价,采取“赏识教育”激励更多的学生走向讲台,展示自我;将“好题”除了部分展示外,多余的“好题目”还可以采取“布置作业”的形式供全体同学共享!
四 教学设计反思
首先我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动手实践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知识的过程,主动掌握探求新知的方法,培养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真正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学问,以便随时驾驭流动的世界.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动手实践、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实际素材,能够列举一些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创造性的实例,并辅以语言及书面的表达,使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演示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课程的设置注重以问题串的方式及变式练习,以激发学生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并在学生的探索、分析、交流、归纳、类比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整节课的设置渗透了数学的建模思想。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本节课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了引导、点评的角色,数学舞台上的“主演”是全体学生!本节课,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参与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机会,所有的结论和发现都是学生全员参与,热烈讨论,相互启发,思考探索获得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了问题的情境,增加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条据的写作教案篇6
要写好英语记叙文,光了解其语言特点还是不够的。同描述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其他文体相比,英语记叙文有其特殊的写作方法与技巧。掌握了这些写作方法和技巧,往往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中学生写英语作文的实际出发,下面介绍一些基本的英语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1.明确五个“w”和一个“h”
要写好记叙文,首先必须确定写些什么,然后懂得如何收集、选取素材,而不能提笔就写,写到哪里算哪里。这里,我们可以借用新闻英语写作中经常用到的五个“w”和一个“h”的概念。即:what(什么事),who(什么人), when (什么时候),where(什么地点),why(什么原因),how (怎么样)。尽管不是每篇英语记叙文都一定要将这些w和h包括进去,但是,一方面,确定写作内容、收集写作素材必定要围绕这五个w和一个h进行;另一方面,一篇好的英语记叙文读后不应让读者还存有上述疑问。请读下面这篇简短的习作:
last week i took part in the final piano contest at the school. on that night, i was so nervous(紧张)that i could hardly move my fingers. as i waited for my turn to appear on the stage, i was sure i had forgotten the opening notes of my piece of music. i began thinking of ways to run away; maybe i could faint(晕倒) or pretend(假装)to be very much ill. but then at the last minute my piano teacher came by to wish me luck and said something that suddenly changed everything. when my turn came, i played with ease and confidence(信心)。 although the results of the contest were disappointing(失望), i was pleased that i had conquered(征服)one of my major enemies——stage fright(怯场)。
文中黑体部分读后让人留下了两个疑问:1)老师究竟说了些什么(what)使得一切突然发生了变化; 2)既然“轻松自信地”进行了演奏,为何(why)结果会令人失望。由于文章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两个w,所以尽管文笔不错,还是一篇没有写好的记叙文。
2.确定以第几人称以及何种顺序展开记叙
一般来说,英语记叙文展开记叙的视角有两个: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是从“参与者”的角度进行记叙;第三人称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展开叙述,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
在用第一人称的记叙文中,不要过多地使用“i…”,“we…”这样的句型,以免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在以第三人称进行记叙时,要避免过多的评论,以至失去记叙文的客观性。另一方面,确定了记叙视角后,不可再随意变来变去,以免破坏文章的连贯性以及打乱读者的思路。
在确定了记叙的视角后,还要确定以何种顺序展开记叙。在英语记叙文中,最常用的是按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记叙。尽管有时采用不按时间顺序的倒叙、插叙等方法可以产生某种特定的效果,但就目前中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而言,最值得练习的还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记叙方法;因为这种记叙顺序无论从时态,还是连接词、过渡词等方面都比较容易掌握。
下面是从第一人称角度,按事情发生顺序所写的一篇较好的习作:
an unusual autumn night
it was a cool autumn night. many people were already deep in sleep, but i was still reading an interesting novel. suddenly i smelt something burning. i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oh, my god! a fire had broken out! a house on the opposite side was on fire. it was my classmate, lily's house. flames were shooting out of the kitchen windows. smoke was everywhere. “fire! fire! help! help!”i cried out at the top of my voice. then i called the fire brigade. by this time, many neighbours had been worken up and were running out. i took a pail and joined the people in putting out the fire. luckily, lily and her parents came out in time. they were so frightened and nervous that they could do nothing but cry. i was about to go to comfort them when suddenly i thought of the big colour tv set in their living room. it would explode and cause more damage if the fire reached it. i rushed into the house without much thinking. i found the tv set quickly, but couldn't move it. the flames were coming. i tried all i could to push out the table on which the tv set was placed. the table suddenly moved and i fell, my leg hurt. just at that time, two firefighters appeared. one carried me out and the other carried out the tv set.
about half an hour later, the fire was put out. fortunately, it didn't destroy many things. of course it didn't spread to other houses either. lily's parents were so thankful that they couldn't say a word. my neighbours and the firefighters said i was a brave girl.
later that night, i didn't sleep a wink, not that my injured leg hurt much but that i was excited. i thought a lot. in this world, there are still bad things—— theft, robbery, wars, but there are more good-natured people. if everyone does a bit for others, the world will become much better.
江苏 宋丽芳
3.在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上下功夫
像写汉语记叙文一样,要写好英语记叙文也必须在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上下功夫。我们记叙的任何事情都是要由人来进行的,人物塑造的好坏是衡量记叙文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动作、言语如何记叙表达都应该仔细推敲。另外,所述事情的情节展开也不能面面俱到地“报流水账”,而要突出重点,详略有致。还应该有意识地采用类似“设置悬念”、“前后呼应”等的写作手法,以吸引读者的兴趣。
请读下面这篇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英语教科书中的一篇短文:
my friend paul will never forget his first chemistry teacher. he was a little man with thick glasses, but he had a strange way of making his classes lively and interesting. and his lessons were not easily forgotten.
paul remembers one of his first lessons from this teacher. after the students were all in the chemistry lab, the teacher brought out three bottles. one was filled with petrol(汽油), one with castor oil(蓖麻油)and one with vinegar(醋)。 “now watch carefully,”said the teacher.
he then filled a cup with some of the petrol, some of the castor oil and some of the vinegar. as the students watched him quietly, he mixed the three together. after that, he held up one of his fingers and showed it to the class. he then dipped it into the cup. after a few seconds he took his finger out. “now watch,”he said. “remember, you must do everything as i do. ”
he put a finger in his mouth, tasted it and smiled, looking rather pleased. then he handed the cup around the class of students. each student dipped a finger into the mixture and sucked (吮吸)it. instead of smiling, each of them made a face. the mixture tasted terrible.
when the cup was at last returned to the teacher, he said sadly,“i'm sorry, none of you watched carefully enough. yes, i sucked a finger, but the finger i put into my mouth was not the one i had dipped into the cup.”
it was paul's first important lesson as a student of chemistry and he never forgot it.
条据的写作教案篇7
1、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2、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3、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
●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1、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3、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