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数学教案的模板8篇

时间:2023-05-16 作者:Fallinlove

每位老师在教学之前需要准备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在完成的时候,我们肯定要强调与时俱进,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写数学教案的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写数学教案的模板8篇

写数学教案的模板篇1

一、情况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一部分学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爱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习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学生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 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笔算.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六、课时安排(略)

写数学教案的模板篇2

教学要求:

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x0.30.7x0.50.21x0.81.8x0.5

1-0.821.3+0.741.25x80.25x0.4

0.4x0.40.89x10.11x0.680x0.05

2、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入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x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x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x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x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x0.32=3.29(保留两位小数)3.27x1.5=4.951.78x0.45asymp;0.80(保留两位小数)

10.2863.272.04

x0.32x1.5x28

2057216351632

30858327408

3.291524.9055712

三、运用

1、p.13页2题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3.5783.5743.5833.585

四、体验: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

p.8页1

六:课后反思:

写数学教案的模板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垂直的问题;

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教学过程

平面向量数量积(内积)的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与b,它们的夹角是θ,则数量|a||b|cosq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有a×b=|a||b|cosq,(0≤θ≤π).并规定0向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

1、向量数量积是一个向量还是一个数量?它的符号什么时候为正?什么时候为负?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与实数乘向量的积有什么区别?

(1)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实数,不是向量,符号由cosq的符号所决定.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称为内积,写成a×b;今后要学到两个向量的外积a×b,而a×b是两个向量的数量的积,书写时要严格区分.符号“·”在向量运算中不是乘号,既不能省略,也不能用“×”代替.

(3)在实数中,若a?0,且a×b=0,则b=0;但是在数量积中,若a?0,且a×b=0,不能推出b=0.因为其中cosq有可能为0.

写数学教案的模板篇4

教学内容:

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台。

教学过程:

a)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封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b)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第2——3页的图画

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学生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自我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己就怎样说。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盘子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写数学教案的模板篇5

教学内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课.(练习十一第7~12题)

教学要求

1.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口算.

2.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练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用具

电脑、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导入新课

1.口算.

老师拿着许多口算卡片,由学生抽签答题.

2.听算.

老师说题,学生直接说得数.

3.一支钢笔6元钱,田老师拿了54元钱,可以买几支钢笔?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

二、课堂练习,巩固旧知

1.练习十一第8题.

学生独立作业,将得数直接填写在课本的表格里.做后小组评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2.练习十一第10题.

练习前,先让学生看一看题,想一想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这道题是商一定,而被除数变了,当被除数变了,要使商不变,则除数也应相应地变化.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去独立完成,将得数直接填在课本上.

三、深化练习,拓展思维

1.练习十一第7题.

(1)电脑显示第7题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画面.

(2)让学生根据图中已有的信息数据提出问题.

问题一:二年级电脑小组共有24人,如果3人用一台电脑,需要几台?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练习,小组讨论)

问题二:如果现在有6台,你打算怎样安排?

第二个问题中的总人数没有变,仍然是24人,有6台电脑,问题是几人合用一台电脑?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讨论,互相学习.

2.练习十一第11题.

(1)电脑显示第11题情境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

(2)根据已知信息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4)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课后作业,辅助消化

练习十一第9、12题.

教练创新

课后作业指导

练习十一第9题:先让学生看懂图意,寻找信息数据,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再解决问题.第12题:可以让学生将得数直接填在书上,要求学生在1.5~2分钟的时间完成.

补充习题及解答

被除数36 63 1614

除数96 38 9

商 898 25

(1)如果只买帽子,可以买几顶?

(2)如果只买鞋,可以买几双?

[解答:3.36÷4=9(个) 4.45÷9=5(排) 5.(1)36÷6=6(顶) (2)36÷9=4(双)]

写数学教案的模板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0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一第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数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重点:

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教学用具:

积木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互动意图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引导比较

找两个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

2.板题:高矮

1.判断高矮

2.读题

比较大小、胖瘦宜肯定评价

1.感知人有高有矮

2.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

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比较高矮

2.布置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3.汇报交流

4.总结方法;

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

1.不能一眼看出谁高谁矮

2.小组合作

同桌

3.以组为单位,汇报不同方法

鼓励合作活动

组间互评

肯定方法

鼓励求异思维

1.激疑启思

2.培养参与意识与合作能力

3.培养思维创造性和语言表达力及自信力

三、排队游戏

1.3人一组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

1.判断并说明方法

2.判断并说明方法

组间互评,肯定鼓励

1.培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思维说理能力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反馈

同桌纠错汇报,独立判√、×并改正

鼓励互查

1.培养审题的学习习惯,能自查、互查

2.激趣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那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1.自由活动

反馈

2.合作活动

观察

判断

反馈

鼓励别出心裁

鼓励别出心裁

生评

学生自由活动,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在游戏活动中激趣启思,激发挑战性与创造性。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

反馈

学会总结

教学注意事项:

1.学生对实物的比较有许多生活经验。当两名学生上台作比时,学生观察比较的是两个人最明显的特征,高矮、胖瘦,提示又能区分大小、多少、长短等,对这类比较学生并不陌生。因此,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比较的方法。

2.指导学生探究时注意,学生日常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合作面先窄后宽;学生对不同方法的总结。

写数学教案的模板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你会填吗?

1、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从()算起。

2、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

你会算吗?

60-24-16= 18+27+39=

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让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主题图。

师:看校门口开来了一辆大巴车,仔细看,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有人下车,下车25人,有人上车,上车28人。

师:我们乘坐公交车要遵守乘车规定,有秩序的先下车再上车。车上原来有67人,根据上下车人数的变化,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让学生把图意连起来说一句话: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28人,现在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看谁的解决方法更好、更合理、更科学。

生: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比一比,看那种算法更合理、科学。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口述: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说)

讨论:用竖式怎样计算?这道题可以不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这道题有没有简便写法?使学生初步理解明确因为被减数和减数不能交换位置,所以这道题不能交换位置计算。

学生动笔在小黑板上写算式,教师在下面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几种情况,可出示正确的做法。再出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由学生判断有没有错,错在哪里。

拓展思维

这道题还有没有其它做法?

2、教学例4。

先说明和例3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和运算顺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这道题竖式有没有简便写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6题,第5题。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生:认真思考,自由发言,谈自己的体会。

小结:加减混合的笔算试题,在笔算的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

写数学教案的模板篇8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2)巩固复习有关百分数、折扣、纳税等知识,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析、计算、比较、符号化、概括等过程,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学会优化存储计划。

[重点难点]

重点:认真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日常的生活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到银行日常办理的一些业务,和存储的相关资料

师:请问大家有去过银行吗?(有)

师:我们一般去银行会做什么?(存钱、取钱)

介绍两个实例,张先生和李先生都分别存了20万进银行,存期都是三年,三年后张先生获得本息共23万,李先生获得本息共21.5万。并进行提问: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能快速的说出是因为利息不同,

此时老师追问:为什么利息会不一样呢?(存款的种类不一样)

由此引出存款的种类不同,利率不同,到期所获取的收益也不同。

?设计意图:1、把生活中的实例融入到本课教学内容,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生知道生活处处有数学。2、通过成年人的存款经历,学生进行讨论,增加学习趣味性。】

二、复习

如何计算利息,并说说影响利息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学生轻易的能回答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板书),三个因素都能影响利息的多少。

?设计意图:1、回忆利息的计算公式,为下面计算利息作铺垫。2、利率影响了利息的多少,突出选择存款类型的重要性。】

三、新授

1、直接出示本课的主题图,并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阅读相关材料。

生1:我准备给儿子存一万元,供他六年后上大学。

生2:怎样存款收益呢?

生3:现在有一种教育储蓄存款,存期分为一年、三年、六年,并且教育储蓄免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

生4:购买国债也免征利息税。

2、知识梳理,找到条件与问题。

师:那么现在我们来整理一下,我们这节课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有哪些条件?

本金:10000元 存期:6年 用途:子女教育 问题:怎样存款收益?

?设计意图:梳理题目的条件及问题,为学生判断选取存款方式提供有力的证据,让生更加了解目标,并进行解决本课问题。】

3、解决问题

(1)定期存款

教师要提醒学生,这些钱的用途是子女教育,一般是比较稳定的,短时间都用不上。所以让学生在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选取合适的存款类型。(学生便主动放弃选用活期存款)

此时教师出示银行利率表:并跟学生介绍活期存款的利率比较低,而且还要征收利息所得税,不划算。

师:那么我们现在来研究一下定期存款吧!刚刚都已经通过主题图得知存期是六年,那这六年可以怎么分配呢?请同学们根据银行利率表来分配一下存期,可以怎样存。

一个学生回答以后,其它都已经知道怎么思考分配存期,便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存款方案,并算出根据方案所能得到的利息。并提醒学生,定期存款也是需要征收利息税的。

学生算完以后,进行汇报,并选取方案。

?设计意图: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交给学生,小组合作,自主讨论定方案,自主计算利息并互相对答案检验,更能体现团队合作在学习上的重要性】

(2)国债和教育储蓄

教育储蓄:

师:刚刚我们还了解到,除了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外,还有国债和教育储蓄。

出示教育储蓄的相关资料,并让学生仔细阅读,了解一年和三年按照定期的利率进行计算,六年的按照定期存款五年期的利率进行计算,教育储蓄免征利息税

国债:

教师出示国债资料,并让学生了解国债,知道国债是一种国家发行的债券,它也分为三年期和五年期。利率分别是多少,并知道国债的利率比定期存款的利率还要高,而且国债也是免征利息税的。

定方案,算利息,比较后选取存储方案:

小组进行讨论存款方案,并算出根据方案所能得到的利息。

老师巡视课堂,看学生定下了那些存储方案,并进行计算指导。

小组汇报方案,并说出本方案所获得的利息分别是多少。

最后老师把所有方案所获得的利息列举出来,并让学生选取的存储方案。

?设计意图: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交给学生,小组合作,自主讨论定方案,自主计算利息并互相对答案检验,更能体现团队合作在学习上的重要性】

四、总结并出示课题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如何存款

师:那怎样的存款方式才是最合理的呢?是不是利益越大就越好呢?

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此时出示本科课题“合理存款”)

此时师再举简单例子1:如果只有10000元,而且生活还有用钱的,能不能直接把钱全部存定期6年?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说明。简单例子2:如果有100000元,平时不怎么用钱的,能不能拿10000元存进银行进行定期存六年?

最后总结:合理存款,并不是利息越多越好,要结合实际选择最为符合自己的存款类型才是最为合理的。

?设计意图:本课的研究的内容是“合理存款”,不单单是要存款,关键在于存款的合理性,除了选择存款的种类和合适的存期,存款的前提和存款目的也是合理存款需要考虑的因素,让生了解合理存款并能真正的做到合理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