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元宵的心得体会优秀7篇

时间:2023-04-01 作者:Fallinlove

为了记录个人在生活中收获的,大家都要及时写好体会,想要写出更深刻的心得体会,我们就需要将自己的观点写得更深入,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迎元宵的心得体会优秀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迎元宵的心得体会优秀7篇

迎元宵的心得体会篇1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许多。比如:元宵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其中我最喜欢元宵节了,尤其是镇海的元宵灯会。

今天我们早早地吃好了晚饭,妈妈带我去沿江路观看元宵灯会。一到沿江路,哇!真是人山人海,整条沿江路挂满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花灯,让人目不暇接。我们从南大街入口向沿江路走去,我迎面看见的是龙门灯,两条金色的巨龙张牙舞爪,两匹一红一黄的高头大马在龙门的两旁迎候着我们。龙门上“恭贺新春”四个大字,使龙门更显得流光溢彩。

我们穿过一道道火红的龙门,走过银色的长廊,看见翡翠般绿船上高高的宝塔和清洁宽阔的马路。没隔几步,就有一条通红通红的栩栩如生的大金鱼,这也许是年年有余吧。沿着太阳花的张张笑脸,我们又观看了骏马图,那八匹千里马,在云雾缭绕的山间争先恐后地奔腾。最前面的那匹骏马前蹄高高抬起,张着嘴仰着头在欢快地嘶鸣,好象在叫后面的骏马快点跟上。后面的马群好象听到了马王的呼叫声,紧随着,犹如万马奔腾。

顺着迷人的花伞走廊,我们来到了财神爷前。财神爷昂头挺胸,笑容和蔼地坐在聚宝盆上,身旁有二匹马,其中一匹双手捧着金元宝,另一匹一手拿恭喜发财的祝语,一手捧着一个小元宝,站在美丽的荷花旁。那一朵朵亭亭玉立的荷花盛开在碧绿的荷叶中,真是美丽极了!

我们随着人流,从科幻星空的长廊走出了灯会,回头望去一盏盏彩灯闪烁着,像一串串流动的珍珠,好看极了!

看完灯会,我回味着:马年的灯会,每一盏大型灯的四周总有大大小小的马儿陪伴着或保驾着,这就是马年的灯会。

迎元宵的心得体会篇2

元宵节是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农历新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个传统节日在我国已经传承了2000多年了。元宵节讲究的是走出家门普天同乐,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欢腾、热闹,也道出了元宵节与其它节日的不同之处。所以说,我很喜欢这个节日。

今年的元宵节与昔日的不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起来,元宵灯也随之好看了起来。昨天晚上,我随妈妈去街市看花灯,虽然门外的冷风吹得我冷的发抖,但是这寒冷低档不住我对看花灯的热情。

刚到街道上,就被堵得路泄不通,一眼望去是看不见的头,我不由得甩了一把汗。忽然,我的眼前闪过一只对我嬉笑的“小猴子”,随即又有一条肥胖的“大胖鱼”在我面前游动,然后后面跟着憨态可掬的葫芦娃、活泼可爱的小白兔……总之,就是五彩缤纷、千姿百态,我从心底发出一声赞叹:太美了!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花灯,好多花灯啊!令人大饱眼福。忽然,从远处传来了一首不知名的歌,为这气氛添加了一丝乐趣,但是这不会成为我眼中的焦点。我被夜空中绽放的烟花所吸引,一朵艳丽的花朵渐渐消逝。啪!一颗流星似的烟花直蹿天空,但是没过十秒钟就落下来了。一朵菊花在天空中绽放开来,一下子染红了半边天。突然,旁边的纸筒凌空飞起一道彩色的光,然后很快在空中响起,无数颗星星状的烟花像天女撒花般在空中飞落。我真想自己也是一颗晶亮的烟花,在天空中飞行,然后翩翩起舞……

元宵节真美!真热闹!真是五彩缤纷!

迎元宵的心得体会篇3

我一直以为中国是没有情人节的,七月初七是传统的七夕节,但那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秦观的《鹊桥仙》写得缠绵悱恻: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但七夕节只是牛郎织女的情人节,因为七夕节也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少女们要于此夜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乞巧,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她们是否祈求爱情,肯定会的,但也只是祈求而已,七夕相会的只有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不是现实中遭礼教束缚的人们,当然也不包括这些一厢情愿的纯真少女了。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对爱情只有朦胧的向往,并没有实际行动。所以我认为,七夕节并不能算情人节,最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情人节。

中国青年男女也有过浪漫的时节,在宋朝的元宵节,郁积的柔情在火树银花上绽放、燃烧。古人强调男女之大防,青年男女绝少有亲近的机会。元宵佳节,少女们可以结伴出来游玩赏花灯,礼教严防密守下的一个疏忽,给青年男女提供一个一见钟情、约会的机会。女词人朱淑真所写的《生查子》就描写这样的情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也有人说这首词是欧阳修写的。作者是谁,并不重要,让人喟叹的是词中所写的爱情悲剧。去年元宵节约会,今年的元宵只有明亮的月和璀璨的灯光照亮脸上的泪痕。这中间有多少曲折,发生了什么变故,不得而知。但这样的悲剧在当时很有普遍性。在古代,中国式的浪漫总被泪水浸透,也难怪现在的青年人记不起我们中国曾经也有过情人节,纷纷过西方的情人节,给情人送红玫瑰。

民间有在元宵节为爱情祈愿的习俗。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在广东揭阳榕城,元宵之夜行彩桥的风俗流传年代甚久,年轻的小伙子行桥肚(或摸狮肚),娶雅嬷(即漂亮妻子);姑娘们拿石块或竹枝掷溪中说:掷(或行)桥中,嫁雅翁(即俊俏的丈夫)。但也只是祈愿而已,更多的人还是把婚姻交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的婚姻不能自己主宰。

在元宵节恋爱成功的概率低,所以戏剧舞台上翻来翻去就是那些让人羡慕的爱情佳话。如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但这样的喜剧很少,更多的人心中的情犹如元宵节放的礼花炮一般,升上天空,绽放的时间很短暂,然后就凋谢,只剩下一地的炮纸。

我们看看辛弃疾那首写元宵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朦胧的花灯灯光中,突然眼睛一亮,爱上一个笑语盈盈的女子,这爱的速度太快,也注定它会很快消失。这个被单方面爱上的女子很快淹没在看灯的人群中,男子一直在寻找,终于在灯火阑珊处看见了她。但看见了又能怎么样呢?走上去向她表白,还是回家之后象舞台上的文弱书生害单相思?中国人骨子里就缺乏敢爱的勇气,爱了碰到礼教的硬墙,又不敢恨,以头撞墙的更少。也难怪,自由恋爱要等到上个世纪才得以实现。

一个人不是孤独,思念一个人才会孤独,思念一个失去的家就会满怀孤独——陈樟玙璠。

又是一个蓄满念想的日子——元宵节。

元宵熟了,漂在锅里,轻轻一拨打着旋儿,像我扑棱扑棱的心跳,我知道这又是一个心花摇曳思念的时刻。

满怀柔情,几丝眷念,花开有声,落英无语,甜黏的元宵嫣然了我的思量。是的,我在想元宵节真是一个让人无法释怀的日子,它是个让甜蜜和思念、离愁和失落、遥想和回忆占据春帏意闹的日子。

为了过年的圆满,今天人们又放响了鞭炮,向年发表最后的祝词,蔓延高挂的灯笼瞪着红眼乐淘淘地在春风里微笑,应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热气腾腾的`元宵上桌了,我是一个善感的人,总觉着这鞭炮声在此刻是如此的颤动思念的心,我想此时有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又会增添几丝念家恋亲的愁思;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更是心头盘旋萦绕难以下咽的悲苦。

元宵啊元宵从感性上讲成了过年的句号,人们的喜悦也将在一天随着爆竹烟花的鸣响、盛开、飘落,零落成狼藉的碎屑,最后归于灰飞烟灭·····

年啊从初一到十五算起,追溯的远一点,从元旦起年就让人沉迷,沉醉,沉沦,撩拨澎湃着这人们的心潮。因而说每一个节气里都有约定成俗的物象在推波助澜渲染气氛,当然属年的的物象最多,鞭炮,年画,春联,糖果,饺子等。元宵节元宵成了主角,各种口味的元宵代表着人们的饮食喜好和心情。

正月里来闹新春,元宵节一过你就算过完了,一切都变得平淡无奇,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美轮美奂的繁华似锦又要归于平静。

生活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轮回。

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良宵苦短,物是人非事事休。每个节气里都有一个念想串起人们的共鸣,只因为每个节气里都蕴含着相似的温暖,不同的人内心深处里流淌着不同的眷恋。逢年过节阖家团圆才算完满,节日里你会被宠着,疼着,爱着,念着,幸福着,当然也会被孤单和寂寞包围着、画心为牢、心甘情愿、不由自主地期盼、痴念、纠结,难过,但无论怎样日子都得过。

说白了年不过是一个字,元宵节也不过是个词,一个延展着生命时光与感情沾亲带故的词,人们寄予美好的憧憬。

元宵节里看看过年最后的焰火,嘴里一裹元宵,此岸的烟花在甜蜜见就变成彼岸的重温和回忆,人们又开始遥想下一个粘着念想的日子······

元宵节啊,你知道今日又让多少人感怀吟叹,编情为经,织爱为纬,细细地密织思念的网,用丰润晕染的唐诗念你,用豪放婉约的宋词粘你,用饱满情怀的丹青妖娆你,用感人心魄的乐曲萦绕你。

一锅元宵煮飘摇,一场团聚,一世离歌,惟有真情不老。每一碗元宵,每一个元宵都有亲人的疼爱,粘着血缘亲情,需要用心去咀嚼,或深或浅,或甜或淡····

元宵啊本身就寓意着团圆的圆满。所以我要说,你快乐,天天像过年,你悲伤,日日像末日。

过了今天的元宵节就算过完了年,元宵就是年最后的疼爱!但绝不是生命最后的疼爱!

据说人们最喜欢生活的朝代就是宋代,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代。由此我畅想,当我穿起麻布衣服乘坐宝马香车来到宋代,过一个元宵节挺有意思的。

苏东坡虽曾说: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我更愿选择的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展开的北宋都城汴京(开封),当然钱塘(杭州)也不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看不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但在不经意间就能碰见一个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那里有五的娱乐场所叫瓦子,咱也不是来这里卡拉ok的,皇宫前的御街自然是去处,那里一定宝马雕车香满路,皇上还经常微服出宫观花灯,说不定在某个火树银花的'地方还能碰见他呢。

宋代的元宵节共五天,我选择正月十五,不吃火锅,虽然它是在宋代发明的;也不去吃火腿,东京的风味小吃应有尽有。那时东坡肉刚隆重上市,人们也不像现在的人怕胆固醇高,想大快朵颐机会多的是。如果在北宋,就吃油锤;在南宋,就吃元宵(汤圆)。这两种元宵节食品现在还有,但到宋代吃才有原汁原味,不像现在,心境变了,过节的氛围也淡了。

顺便也大口吞咽一些节日的喜庆气氛。其实,无须用嘴,耳朵里灌满的声声爆竹早已将元宵的热闹渲染,抬头看天空,缤纷的礼花给宋代的元宵夜开出各种色彩的花朵,比春天更早。

找一位宋代诗人,跟在他的背后,感受盎然的诗意在灯树上千光照,跟随你身后的是逐人来的明月。如果你跟随的是苏东坡,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这是宿州的元宵;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这是苏东坡眼中的灯火钱塘三五夜。元宵节的氛围不仅在舌苔上缭绕,还会在你的鼻翼上温存。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那香会在我们的心底萦回,让心灵如化冻的河流。

跟随王安石也不错,你可以看一看花灯,猜一猜灯谜,还会看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你答不出不要紧,答出了就会被招为快婿,那就少了王安石的一段传奇。你只需默默地品味着下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然后感慨那时的学问真值钱,不像现在随房价的上涨不断贬值。

吟咏着欧阳修(一说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跟在他的身后,想起去年的元夕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你可以给柳丝打一个结,挽住明月;然后以诗词为道路,约来那个在多年以后走失的人,柔情脉脉地向她倾诉你藏在心底一千年的话语。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今年的元夜当是到了现代了,那个在诗意中走失的人还在宋代的路上,在路上的宝马雕车里,那满路的香和盈盈的笑语渐渐消失了,你的泪水和惆怅都是纯粹的,只与爱有关,只与情有关,不似现在掺杂了很多杂质。

在宋代过一个元宵节,不用红玫瑰,有诗歌和脉脉的眼神就够了。你可顺着辛弃疾的视线众里寻他千百度,那期待和失落都是实在的,很有质地,可触可感。在宋代的你不必像现代人一样感慨听说爱情会回来,那时的爱情也是纯粹的,就在不远的地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迎元宵的心得体会篇4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过年生意兴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就要到了。看,家家户户都洋溢着迎接元宵节的红色笑脸。有些人不仅挂红色的西瓜灯笼,还有孔明灯笼、丝绸灯笼和橙色灯笼……各种各样,五颜六色。把整个商演村当成白天。

看,礼堂更热闹,灯笼更漂亮。这里琳琅满目的灯笼让人眼花缭乱,甚至看不见。

看那盏桃灯,粉底,桃顶红,桃底大绿叶。很漂亮,很简单。

看金色的鼠标灯。做好边框后,用闪亮的金纸粘贴边框,让一只金色的鼠标立刻展现在眼前。看着已经过了时间的风扇灯。虽然已经过去了,但青春里还是那么优雅,那么神韵。和一言难尽!

哦!还有五颜六色的鞭炮声,从天而降,仿佛要在天空中炸一个洞,满天的星星从天而降。快看!五颜六色的烟花从天而降,照亮了整个商演村。这时,在场的每个人都惊呆了。这一幕是多么壮观和美丽啊!真的有一些“直降”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味道。渐渐的火花“飞”走了,天空又一下子变暗了,刚才那一番情景,就如同梦般在我的脑海里回荡。

听,一阵阵锣鼓声不断的吸引着我,使我不得不来转一转这“迷魂阵九曲黄河”,我来到阵口一瞧,一边引人耳目的写着入口,一边大大的写着出口,我便从入口走进了阵中,阵阵锣鼓声敲打着我幼小的心灵,我抵不住诱惑,不由自主的双脚生风超越了前面的人,蹦跳着走完了这“迷魂阵九曲黄河”。

我在这浓浓的喜庆之中,度过了一个欢欢喜喜的元宵节。

我看到的元宵节真美啊!不过我相信在这个发达的祖国里,今后的元宵节一定会更好,更灿烂,更辉煌!

迎元宵的心得体会篇5

正月十五的晚上,妈妈带我去看焰火晚会,在去俱乐部广场的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把我和妈妈淹没了。大路两边高高地挂起一串串的红灯笼,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广场上真是人山人海,主席台上锣鼓声阵阵,俱乐部正门上方是“开泰三羊留吉去,闹春灵猴送福来”的春联,正中挂着金猴托“福”。广场东半边是小朋友们表演的歌舞,西半边老年人正在扭秧歌,小朋友们的精彩表演赢得片片掌声,老爷爷老奶奶夸张幽默的动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看得正入迷,忽然一道雪亮的瀑布从天而降,原来是广场上空倒挂的烟花被点燃了,接着地上的火树也开出了五彩夺目的花。半空中是“银河落九天”,地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真好比人间仙境一样!忽然不远处又传来“咚”的一声巨响,一个礼花腾空而起,在空中绽放开一大朵五颜六色的花,哇,真是太美了!礼花弹一个接一个地飞上天,又在天空中变幻成各种形状:有的是杨柳垂下万丝绦,有的是蝴蝶振翅翩翩舞,更奇妙的是有的礼花弹在空中变出了一串串红灯笼,然后随风飘飘悠悠飞向远方。

礼花在空中绽放,地上是欢乐的海洋,又是一个全家团圆的日子。我望着天空中又大又圆的月亮,想起我的爸爸却远在千里之外的大西北,为公司去开发新的市场。我知道还有许多的叔叔阿姨都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能与家人团圆。我默默地祈祷:希望这些礼花能给爸爸捎去我的祝福,给那些叔叔阿姨带去亲人们的美好祝愿!

迎元宵的心得体会篇6

元宵节活动期间,为深入了解元宵节的文化内涵,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广泛收集家乡过年、过节的风俗习惯。我校以“我们的节日、元宵节”为主题,鼓励学生积极收集春联、灯谜,假期绘制关于“我们的节日·元宵节”节日小报活动,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602中队通过猜“写春联”、“猜灯谜”、“手抄报”等活动,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深入了解元宵节的文化内涵,通过自编的节日手抄报”,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501中队在假期要求学生观看元宵节文艺节目,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俗文化魅力,增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

六年二班的学生假期中,学生研究兴趣盎然,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帮助下,根据学校推荐的研究内容及要求,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走访汉族小朋友、实践体验等方式,获取了大量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同学们的研究内容很广泛,从春节综合调查到“年”的传说、从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到外地过年的习俗;从元宵节的饮食文化到对年画、窗花、春联、灯谜等传统文化作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有的同学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学生们和小伙伴一起合作,调查访问,掌握了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锻炼了能力,尤其是现实生活中如何调查,如何上网搜集各种资料、如何总结的能力。

我们的节日开展活动为春节、元宵节营造了喜庆、祥和、团圆、美好的节日气氛。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熟悉了我国传统的元宵节活动的热闹氛围,体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亲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更加尊重我们的民间风俗习惯,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树起了民俗文化之根。

迎元宵的心得体会篇7

元宵节,它虽然没有春节热闹的气氛,没有春节红火的喜庆,也比不上春节的历史悠久,但它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含义。

因为元宵节紧挨着春节,所以在我的家乡,从春节前夕一直到元宵节,近一个月的时间,家家户户都忙碌着、却很开心的过着盛大的节日,直到元宵节完,这热闹、欢快的气氛才渐渐平息下来。小时候,在我心中,我只知道元宵节像春节一样热闹,一样有趣。

记得有一句古语说:“正月十五闹元宵”。每次还没到正月十五的时候,人们便开始做准备,排秧歌、买烟花、买灯笼,有些心灵手巧的人便会自己做一个与众不同的灯笼,就只为了那一天而做准备。

正月十五日那一天早晨还算清静,可以到中午,刚吃过晚饭后,如果你想午休,那恐怕没戏了。刚一过十二点,街上就准时开始了敲锣打鼓,随即而来的就是俗称的扭秧歌。各个表演者脸上都洋溢着欢乐,透出了节日的气氛,都跳出了自己的个性,各式各样的,有扮小丑的,有举花伞的,有转手绢的,使你大饱眼福。看完了,会觉得肚子有一点饿了,这是餐桌头号食品——汤圆,一个个浓郁可口,要到嘴里,感到一阵香甜,可口,好吃极了。

这都不算什么,只是个开幕式,最为热闹的还要数晚上了。

晚上,整条街都比以往亮,灯火通明的,必行在街上,琳琅满目的灯笼看得人眼花缭乱。有材质不同的,大小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各有各的特色,绝对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拿一根细竹竿,将点燃的灯笼挑起来,俗称挑灯笼,也有一个文雅点的名字叫看花灯。

看,那边是什么,热火朝天的,走,去凑凑热闹。哦,原来是——猜灯谜呀!火红的纸片透过灯光,将整个广场都被红色包围,被喜庆包围着,人们站在一张张纸条前,有的低头用手机查,有的挠挠头,有的安静的思考,想到后,便争先恐后地去。

最后,再欣赏一下圆盘般的月亮,这是一年中第一个全月,皎洁的月光将每一个角落都照亮了,有一种仙境般的美。

这是我家乡的元宵节,一个与众不同,热闹非凡的'节日。我爱家乡的元宵节,更爱我美丽、热闹、与众非凡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