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观后感的时候,可以采用叙述议论结合一起的方式,写观后感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战国》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战国》观后感篇1
这是一部闪着智慧之光的书籍,我惊异于谋臣策士们的谋略,惊异于谋臣策士们的雄辩才能,我更惊异于他们面对君王时的无所畏惧,沉稳大气。虽然有些故事是早已知晓的,有些故事是《芈月传》里已然播放了的,但这正好降低了我阅读的难度。虽是文言文,但有时感受到的语言的气势磅礴,雄辩有力,绝不逊于《孟子》。
诚然,以德治国是真理,然而,在国与国之间,却从来不以德而相安。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剩下的是赤裸裸的利益,利益至上。如果不是,強秦何以能出尔反尔,却屹立不败?陈轸看透了,所以,劝谏楚怀王联齐抗秦,可惜,楚怀王身在其中,王蔽之甚,最终相信苏秦游说,误以为可得秦六百里。可笑地与齐国决裂。后又因此嫌隙,不听陈轸之谏言,没有联秦抗齐,最终导致自己孤立无援。
有时,德是便于统治的砝码,可真当事情来临,需要的还是实力,权衡的还是利益。楚王何以一开首不听从墨子游说,原因即在这里。
现实生活不也如此吗?就像新房安装外挂衣架一样,上门的物业工作人员不能说不热情,游说的口才不能不叹服,可谓站在业主的角度,多方面多角度耐心解说,悉心陈情,可最终,安与不安,还是利益的权衡。只要我不是第一个,只要不邻里影响,只要不在乎小区外观影响,这方便自己生活的事,何不为也?
回想,有时德就和听话差不多。有时是优点,有时也可变成缺点。
还记得我第一次去婆婆家,大伙在厨房忙活,我怯怯上前:需要我帮忙吗?
不需要,你去看电视吧。
当时,我很听话地回房看电视了。
婚后,一年回一两次婆婆家。婆婆还是相敬如宾,我也依旧很听话,像做妈妈的乖乖女一样做婆婆的好儿媳。
需要我帮忙吗?
不需要,你去看电视吧。
结果就引来了背后的议论:说我不帮忙。
所以,有时,学生时代的优点,不见得会是一辈子的优点。
人情练达确实难啊!
芈月,真的那么善良吗?我曾这样问同事。
不会,只是社会需要正能量罢了。一个没有心机,没有手腕的女子,何以能统治秦国41年!
是啊,所以,是否又一次证明:德,有时在利益面前会退居二线呢?
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是生命的个体,他们有血有肉,可是,有些人却因为中考,因为高考,让爱阅读的孩子们眼泪汪汪,并告状到家长那里,说你的孩子读小说,耽误了学业。于是乎,去学校读书不能读书了。这难道不是利益高于一切的实例?我很难想象,热爱阅读的心灵被摧残后,她是否会因此与阅读绝缘。
想来,不知道是现实的残酷,还是教育的悲哀。然而,存在即合理。我们能做的就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尽量呵护,呵护幼小的心灵免受伤害;尽量练达,告诉孩子们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最出息的孩子。成长需要思考,成长需要兴趣。只要在成长的路上,确定自己在成长。
《战国》观后感篇2
?战国策》读后感《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其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战国》观后感篇3
以前注意好久了但总也买不到《战国策》的全本,所以感觉读起来也没有什么意思?但是总感觉这本书要读一读,毕竟是点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历史的瑰宝。没办法就打印了整版的《战国策》每天读一节。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易爆不事公;公中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这是《战国策》中东周策,第二节。里面的计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战国时期,秦国之强大,如果美国现在在世界的地位。那么尽管宜阳兵强马壮,但是与强秦居全国之力来攻占宜阳,想比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所以无论怎么正面的防御,宜阳必失。在这种情况之下避秦之锋芒才是上策。所以在秦攻占一样以后,秦王嬴得了面子,周天子再去威逼利诱景翠,使景翠出兵,失去宜阳得到煮枣,景翠得珠宝,还感恩与周。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这种策略,虽与战略想比未必是上上策,但是也可以作为战略的极其有用的补充。
《战国》观后感篇4
读完《战国策》,真觉得这本书主要有阴谋与yy两种文章内容组成。一部分讲上等谋士为实现个人价值而巧舌如簧,搬弄是非,引诱唆使诸侯互殴,致生民涂炭百姓遭殃;二部分则为二三流说客做白日梦的纯yy之作,牵引附会、生搬硬造甚至胡编乱造一些“世事”,臆想自己或伪托同类怎样左右逢源舌尖齿利,在各个诸侯王之间随意来去、指点江山、游刃有余、得意满志、意气风发的样子,似乎那些诸侯王大将军一个个都是猪脑鼠胆、怯弱昏庸,都趴伏在地聆听自己高谈阔论、指教训斥,而自己则高深莫测、无往不胜,玩弄天下诸侯、宇宙苍生于股掌之间,不亦乐乎?何其快哉!
哈哈,这就是书毒,阴谋与yy,毒毙多少后世书生,骗到多少幼稚文人。总以为当政者是心地善良的,是可以从谏如流的、是可以当面训斥的,只要你能说出一些道理,当面骂他们,他们还高兴地奖赏你。你有道理有见解,但不一定就有说出的机会;说出了,不一定就有人听;有人听了,不一定有人用;有人用了,不一定就会奖赏你,你敢面刺欺君,杀你倒很有可能,当然会给你戴上意想不到的罪名。殊不知,光鲜笑脸的背后是怎样的丑恶与阴谋,枝繁叶茂的地表下有多少血肉尸骸。唉,到现在,阴谋与yy,仍到处可见。义正辞严的谎话,冠冕堂皇的假牙。
《战国》观后感篇5
战国时期,是男人的历史舞台。
?战国策》,是男人的丰功勒碑。
连绵不绝的杀伐声,金戈铁马的呼啸声,居心叵测的密谋声,构成贯穿整部《战国策》的雄性的、刚硬的主旋律。
五音令人耳聋。
长时间颠簸于单调的激越,会让人深感历史的冰冷如凌,会使人格外失望于人性的凛冽如匕。
忽然,有轻柔的音符灵动的跳跃而出,如闻仙乐耳暂明,如逢甘霖久旱消——
赵威后的形象,在男人的背景中脱颖而出。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在《齐策》,甚至在整部《战国策》,都具有非常醒目的特点。
一、鲜明的艺术特点
文章通篇,竟然都是对话。
竟然没有外貌、举止、行为、神态的一丁点描写。
竟然没有任何的环境烘托或者细节刻画。
既然什么也没有,读者的目光便只好格外聚焦赵威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三个提问: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第一句“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这里的“问”,是慰问、问候的意思。
“书未发”,信还没有拆开,威后便发问,可见威后心中的急迫。
“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今年的收成好吗?百姓好吗?齐王好吗?
使者很不高兴,责问“我奉命出使到您这里来,现在您不问候我们君王却先问年成和百姓,难道能把低贱的放在前头,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不然。”短短两个字,表现出威后的回答斩钉截铁——
“不对。没有收成哪有百姓?没有百姓哪有君王?有舍本逐末的追问吗?”
威后,为中华民族贡献了一个成语,“舍本逐末”。
“本”是“民本”,“末”则为“君”。
二、明媚的人性光辉
文学,记录人性,折射人性。
本章简短的三问,便烘托出一个具有民本思想的女政治家形象。
正因为简短,更衬托出他名本思想的纯粹与浓厚。
上古时期有男人说“民为贵,君为轻”;中世纪有男人说“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今,我们说“为人民谋幸福”,甚至就连三岁的小孩子也知道他们的幼儿园老师要“办人民满意教育”……
湮灭于历史尘埃中的女性,却早已在两千年前,就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三问。
这三问,具有穿透历史、烛照当下的力量。
这种力量,高俊却不陡峭;果断,却不凌厉。
如月之永恒,如水之上善。
是绝世天籁,是梵乐飘缈。
飞矢因之噤声。
金戈因之铸犁。
铁蹄因之裹步。
热血回归如水心静。
这就是女性的力量。还原人间本来该有的模样。
《战国》观后感篇6
站在历史的今天,瞧一瞧现今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服饰,是一件多么自然不过的事情!
站在历史的今天往回看2000年,看一看著名的赵武灵王的胡服改革,会惊讶于小小服饰改革的艰难!
其实,也只是废弃传统长袖的服饰,改用便于骑马射箭的胡服。
?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几乎可以算是整部《战国策》中最长的篇章之一,本身就表明改革的艰难。
其所记叙的是越在进行服制改革时,赵武灵王和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公子成、赵文、赵造三人所进行的一场激烈争论。
长长的激烈争论里,赵武灵王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极大的真诚,其言辞具有三大特点:
一、宽容的胸襟。
鼓励异己之言。绝不阻塞忠诚进谏之路,绝不以势压人。
二、广博的学识。
引经据典。娓娓道来。
三、敏捷的言辞。
对仗句式的连续相接,反问句式的参差穿插,极尽语言交锋之艺术。
也许《战国策》的编纂者,赵武灵王的耐心和智慧,寄予了无限敬佩,所以在《武灵王平昼闲居》之后,紧跟了一篇《王破原阳以为骑邑》,讲的是赵武灵王驳斥军事大将牛赞的保守观点。
牛赞说:“利不百者不变俗,功不什者不易器。”
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要改变习俗,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更换兵器。
其实,自古及今,由中到西,有些改革之利,何止十倍百倍?
改革之难,难于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