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大家对书上所写的领会,写读后感其实是非常考验我们的理解能力的,大家也越来越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国的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
三国的读后感篇1
在大多数人心中,曹操都只是一个狡诈阴险、杀人无数的政治人物,这当然要归功于罗贯中了。但是,读过《品三国》的我却能打保票的说:“这不是历史上的曹操。”
曹操是宦官出身,这令士人从骨子里看不起他,但他19岁举孝廉,20岁当上了洛阳北部尉。在洛阳任职期间,他造五色大棒,又在大门边挂10根,大告洛阳:“谁犯了法,不管你是谁,一律依法办事。”可这发出几个月,蹇硕的叔叔便犯了禁夜令。曹操毫不含糊,大手一挥,斩!这体现了他的“公”。后代理兖州牧,以兖州为根据地,优待俘虏,出奇谋,大破黄巾。他还大力屯田,把土地献给国家,送给流民,这是他的“勇”与“谋”。
但若要称霸一方,只有“公”和“勇”是不行的,这必须有一群人帮你。曹操迎天子到许县,又发《求贤令》,广收人才,他不像袁绍一般,只招名人;也不像刘表一样有贤人而不能用。郭嘉弃袁绍奔曹操;毛玠只身奔曹。为什么?只因曹操海纳百川。他又心胸宽广,不计过往——陈琳骂他祖宗三代,但曹操却看重其才,不斤斤计较;魏仲叛他,他却能理解魏仲的苦楚。他比刘备更仁义,因为他知道别人的苦处;他比孙权更会用人,他是有才就用,不论出身。所以连“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也充分体现了曹操与他手下人的“和”。
我相信若在太平盛世,曹操定能是一位能臣。可此刻却在乱世,此时汉朝分崩离析,献帝流亡,这时必须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大汉收拾这一烂摊子。袁绍不行,他心胸太过于狭窄;孙坚不行,他此时毫无威望;刘表和刘璋也不行,他们只能偏安一方;刘备更不行,此时他只能寄人篱下。只有曹操,他打挟天子以令诸侯,众人不敢与之争锋,征袁绍,大败之;诛吕布,使其斩;战袁术,逼其死。可是随着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骂他的人也多了,他不得不背上“奸人”的名号,用他的力量去支持汉朝,这便是曹操的“牛”了。
然而,若是一般人,早就被骂哭了,可曹操的心态不是一般的强大。赤壁大败,他回来时却大笑:“若刘备火烧华容道,我的骨灰早就在华容道了。”而我们可以在《三国志》中看到“太祖大笑”之类的词,也可以在《三国演义》中看到“曹操笑曰”之类的词。可见曹操是一位乐观主义者——与别人聊天聊到好玩的,便大笑;打仗输了,也不伤心,大笑几声就过去了。当然他的笑有时也是暗藏杀机,或冷笑或讽刺的笑。但是他却能笑的出,这不就是他的“乐”吗?
曹操便是一位传奇人物,他从一无所有到有了三国中最大的魏国,这其中有数不尽的艰辛。他没有孙权的继承土地,也没有袁绍的“四世三公”的威望,他甚至没有刘备的一张可以炫耀的名牌。但他成功了,这其中支持他的既有他的“和”,又有他的“公”、“勇”、“谋”与“乐”。好一个曹操!
你还想更加了解曹操以及其他三国历史人物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吧!
三国的读后感篇2
最近,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我深有感触。
这是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刘备字玄德,以卖鞋为生。他遇见了张飞、关羽,大家一见如故,相识恨晚,于是他们在张飞家的桃园结拜为兄弟。刘备大哥,关羽比张飞大一点,做二哥,张飞做三弟。然后他们收兵买马,创建了蜀国,故事发生了。
三国也有一些故事:如空城计、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草船借箭。话说刘备把诸葛亮调到东吴孙权的,周瑜看不起诸葛亮,他想一计。对诸葛亮说:“你要在三天之内凑齐十万支箭,不然按军法处治。”前两天他就喝酒,他准备二十只船,每只船十个稻草人。他预测第三天会起大雾。鲁肃担心诸葛亮会被杀掉,但诸葛亮不动于衷。第三天果然起了大雾。诸葛亮的船往曹操阵营开去,曹操命令放箭,等船的两边的稻草人满了,就回去。这次诸葛亮凭借渊博的知识和过人的智慧,轻而易举地借得了有十万余只箭。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很厉害,真是令我很佩服他。
三国的读后感篇3
空闲之余,久闻易中天之《品三国》一书。阅之,作者用现代的`眼光解读三国的历史,且让我对三国这段历史更加产生了兴趣。
易老师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三国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曹操。
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冷酷奸诈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在用人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个企业不会用人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走向灭亡的企业,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才?如何去发掘人才,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能够死心塌地的为企业着想,曹操的前期为什么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一个企业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是人才,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做到人才为我所用,不能够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的企业。无论在什么时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业迅速的发展并壮大起来,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到这几点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首先一点就是要让员工信服,靠什么让员工信服,不只是单靠的工资,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没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业文化,有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让员工信服,要让员工真正的看到企业的发展潜力,而不是意味的唱高调子,这样只能是一时的效果,但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为直接影响了企业在员工心目的形象,企业靠什么传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实力以及信誉,如果你在员工的心中把这两样都给毁了,还谈什么企业文化,还谈什么发展,一切都是空的。
三国的读后感篇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一篇气势磅礴的赞歌,为这英雄辈出的三国拉开了序幕。我喜欢读内敛深沉的《红楼梦》,也喜欢读豪迈奔放的《水浒传》,可最令我爱不释手的,该是那战火纷飞,群雄逐鹿的《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豪杰,时山河碎裂,烽烟数处,旌旗猎猎,群雄逐鹿。千古风流人物策马扬鞭,一时英雄豪杰叱咤风云。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宽厚仁德的刘备,智勇双全的关羽,风姿儒雅的周瑜,雄才大略的曹操。他们运筹帷幄,一拂袖,便书写了乱世的篇章。
诸葛亮头戴纶巾,轻摇羽扇,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可谓是“万古之人不及也”。他于赤壁与周郎联手放的大火,烧定了天下格局,烧出了蜀国的半壁江山,待硝烟落定,便已三分疆土。他足智多谋,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最后星落五丈原,给后人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哀叹。
关羽手持长刀,目光炯炯,舍弃曹营官爵美女,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只为桃园结义时豪气冲天的誓言和赤胆忠心的一拜。华容道放曹操的踌躇,水淹七军的英武,败走麦城的末路,无不诠释着他的忠义,真乃顶天立地大丈夫!
曹操对酒高歌,长吟诗词,说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登上了战争的舞台。他讨董卓,败黄巾,擒吕布,平袁术,灭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天时以取天下。他以江山为棋局,以兵甲作棋子,于谈笑间翻云覆雨。他有统一中原的抱负,也有称雄称霸的野心,千百年后仍令人追忆。
孙权挥剑斫案,一声“大都督接剑”彰显了他的知人善任,周公瑾赤壁鏖战,吕子明白衣渡江,陆伯言火烧连营,皆展示着吴人的英气。他继父兄遗志,执掌江东,屹立于神州大地东南之处,任贤臣能将,御北敌,联西蜀,展伟业。万古后,终留后人兴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读三国,品计谋。在那个“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时代,谋士英主以计策为刃,奇谋为剑,你来我往。时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而今战争硝烟散去,英雄人物作古,千年古事化作大江东流,载入史册,他们远去的背影令我们追念。
?三国演义》之精彩,让我无法释手,它是一盏古典文学的明灯,不能因时间而蒙尘,让我们读经典,保心中长明、盏灯不灭。
三国的读后感篇5
在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目睹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过程,获益匪浅。
我认为曹操是一位具有雄韬伟略的军事家、政治家,并且非常爱惜人才。张绣找曹操报仇一战,使曹操失去了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和爱将典韦,但曹操只为典韦的死而感到伤心;谋士郭嘉郭奉孝病死后,曹操心情悲痛,对着大海吟出《观沧海》;官渡之战,袁绍谋士许攸来投奔曹操,曹操已经睡下,但一听许攸来投,连忙起身相迎,连鞋子都没穿。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这奠定了曹操成功统一北方的根基。
然曹操却为了胜利而不择手段、奸诈、凶残。他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让陈宫离去,吕伯奢一家无辜受害。但仔细一想,若曹操没做此事,天下还会出现叱咤风云的曹阿瞒吗?若他不奸诈,还会有这么多的成功之战吗?还能躲过无数人的追杀吗?所以,奸诈是曹操的特点,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怪不得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与曹操性格截然不同的是刘备。刘备以仁德著称,“施仁德而布天下”。他与关羽、张飞的桃园结义,诠释了“忠义”二字。曹操的奸诈、凶残与刘备的宽厚、仁慈形成鲜明对比,正如刘备对庞统所言:“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
如果说曹操是奸诈的权臣典型,刘备是“仁君”的典型,那么诸葛亮则是“贤相”的典型,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的成功,是诸葛亮在斗争中,能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掌握了长江冬季气候的变化;火烧博望坡,则是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的特点;六出祁山使用木牛流马,则是运用了科技发明的成果;而空城计的成功恰恰是他利用对手司马懿多疑的心理。
诸葛亮给刘禅的《出师表》中,言语诚恳,令人感动,足见其赤胆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的写照。
?三国演义》的经典还有很多,如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三江口周瑜纵火、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七擒孟获……
全书充满了阳刚之美,堪称一部英雄的史诗。《三国演义》向我们展示了人物的勇敢、智慧和谋略,一派英雄气概;它气势宏大,官渡、赤壁等战役描写得淋漓尽致、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使人仿佛置身于千年以前的古战场,观旌旗飘扬,听战马嘶鸣、战鼓擂擂……《三国演义》不愧为一部名贯古今的不朽著作。
三国的读后感篇6
暑假里我读了易中天先生所著的《品三国》,感想颇多。这本书很吸引人,它的独到之处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我很欣赏这本书,它以《三国志》等正史为蓝本,而不是完全考虑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它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许多三国历史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曹操,他在人们心中是个大奸臣,篡位夺权,可那是他的儿子曹丕干的。曹操屠过城,也用五色棒打死了许多欺负老百姓的权贵。易中天老师给他的评价是一个奸雄,我觉得易中天老师的评价很客观。可易中天老师对诸葛亮的评价我就不完全同意了。易中天老师说他是一位很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和发明家,并没有说他是军事家,我怀疑易中天老师是不是搞错了。通过阅读《品三国》一书,我才知道原来《三国演义》里的很多故事都不真实,但我也很钦佩罗贯中,能写出那么好看的篇章。易中天老师说火烧博望坡,空城计都是不真实的,但火烧新野是刘备的杰作。诸葛亮最大的贡献是说服孙权,联吴抗曹。诸葛亮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他还是杰出的发明家。他潜心钻研,发明了连发的弩。不过我最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看完这本书后,我更深地了解了这两位三国历史人物。此外,我还更深入地了解了另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关羽。关羽是一员虎将,可是他把荆州给丢了。这个原因,通过易中天老师的分析,令我大吃一惊。原来关羽也有缺点。我以前一直认为关羽是位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为了争得功名,擅自做主,进攻樊城,虽然水淹七军,可过于轻敌,没想到,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巧夺荆州。最后,关羽兵败麦城,走投无路,关羽连同他儿子一起被孙权所杀。分析关羽这个悲剧人物失败的原因,易中天老师认为关羽这个人一是很骄傲,二是对部下太严,三是他太轻敌,做事疏忽大意。他在离开荆州攻打樊城之前对自己的一个部下竟然这样说,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你!部下噤若寒蝉,敌人一来能不投降吗?关羽为什么能当荆州守将呢?因为整个蜀军就他一人会训练水军,而且他文武双全,工作能力强,加之刘备过于信任他。
通过这三个人物性格的描述以及围绕这个人的故事,使我明白很多道理。其实,三国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它给了我们很多经验教训。《品三国》里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确实是一本好书。
三国的读后感篇7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曹操是十分奸诈的人。他误杀了好人,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自然会遭到报应。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
与曹操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热爱百姓。刘备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受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吕韦和郭嘉,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脱险。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这本书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曹操在赤壁之战之前面对庞统这个外人,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他却不听,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因为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他不贪财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若不是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和孟达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的读后感篇8
昨天夜里,我在床上,我翻过了《品三国》的最后一页,之后带着满足的微笑合上了这本书。
?品三国》为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所着。众所周知,这易中天教授曾在cctv的百家讲坛栏目上品过三国,而我也是在看了一集之后,就懒得再每天按时的一集一集的收看,便买来了书。
平心而论,作为女孩子,终究不是那么热爱历史的,而像《三国志》这些正史看起来自是没有三国演义这种野史有趣儿,所以我初时了解的曹孟德,是惨无人性的,小肚鸡肠的,忘恩负义的,风流花心的。像杀他的大恩人许攸,还有那句超经典的“宁愿我负天下人,休让天下人负我”,还有纳张绣的婶婶为妾,逼得张绣不得不造反。又把那些当时唾弃他是官宦家庭的所谓文人墨客封杀得一干二净。天啊,照曹雪芹老爷爷的话说,曹操真是一无是处的,所以以前对曹操是真正的生恶痛绝。看完品三国后,我又参考了一下三国志,才知道野史给曹操扣得大破帽子实在是有点……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曹操作为一名乱世枭雄,怎可能一无是处?若是他真的如三国里所述的那样不堪,那又怎么可能会有百十来个谋士跟着他一起共创大业?毕竟人家也需要选老板,跟着一个没有任何优点的人,又怎么可能出人头地,拯救苍生,统一大业?这些可是古代谋士们的心中大业。由此可见,曹操并非一无是处。之后参照很多史料,才发现,很多三国演义里所述并非实情。首先,曹操在误杀人之后,并不是理所当然地冒出那么一句,而是挺愧疚的小声说道:宁愿我负人,勿让人负我。而曹爷爷羊毫小笔一握,便轻而易举的把他变成了人人为之愤恨的大魔头。其二,曹操虽然妾姬成群,却也是重感情之人。由于夫妻口角,曹操正室定夫人回了娘家,曹操亲自去接,这对曹操而讲,实为不易。还有他杀害许攸和那些文人,都是有原因的。
我记得挺深的就是当时买书的那位小姐对我说:回家好好看看,曹操总算像人了。“当时觉得她说得挺粗俗的,现在终于了然。在此之前曹操一直冷血的,现在终于发现,他也会笑,会哭,会同情,会狠心,会大度,也会小气。这样活生生的性格也许才是个真正的人,也是这样的性格造就了曹孟德,有着大将风范,却又不失奸雄本性。
晚上我在日记里写了这样一段话:历史一旦过去,就再也不可以把他重演,可以重复的是不断地厮杀,却不能够造就同样的人,今天我们在去学的,只是人类的变迁,这里不包含本身时代的儿女情长,更没有历史演绎时的尔虞我诈,我们可以说两个人所犯的错误一样,却不会有谁能重复别人走过的人生。而历史,最终只能随着时光的奔腾远去,留给我们的,只是如木乃伊般的残壳,我们有光网的变迁来汲取经验和教训,并自称懂得了历史,诠释了历史,重现了历史。却不知道,真正能理解历史的,只有历史本身,和那些生后在那个时代,却已经死去的幽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