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读后感能帮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书中的争议性话题,为了让读后感更有深度,我们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分析,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在学校的读后感优质5篇,感谢您的参阅。
在学校的读后感篇1
刚拿到这本书,书的题目就吸引了我,未来学校将是怎样的学校?今天的学校将有着什么样的未来呢?未来学习中心将重新定义教育,归根结底不是描绘一幅蓝图,一定为了梳理一条行动的路径。我们当下的行动,才是真正的未来。
慢慢的,我翻阅它
今天以及未来的我们,的确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认清并顺应大时代的发展形势,不断学习,去探索新的教育世界。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序言,真实的让人连声赞叹,表示一万个嗯,是。这确实是我们平凡的教育生活:坐在教室里,一节又一节,循规蹈矩,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翻来覆去的书本以及师生都喜欢的寒暑假,这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生活!
幸运的是,教育一直在革新,学校给我们许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们必须推陈出新,认清形势,做能动者和创造者,以学生的发展和人格能力等塑造和提升为中心,不断逼迫自己,快,跟上!
未来学校一定是能者为师,谁能教谁教,不仅要教会,还要会教,学科融合,思想先进,独立,清晰,明确目标
总之有三,第一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老了也得学,第二是学到的要落实,才能创造美好,才能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及未来,第三要时刻牢记未来照亮现实这一使命,创新加行动!
真的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要学习,才不会被淘汰。希望老了以后,公园里我将是那个最潮的老太太,不是打扮新潮,而是见识广,修养好,那种骨子里散发着的教师的韵味。
在学校的读后感篇2
“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为了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与世界联结。看到这句话,不禁让我思考学校应该做些什么?继续看这本书,又让我有新的发现。
以前提到“学校”就想到写作文、识字、学计算公式等知识,但这些知识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套装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需要抽象理解。往往到了现实生活中却用不上。因此总认为学校只是学习的地方,与生活是有脱节的。书中提到“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经验,拿来不断与他人的经验相互印证,视野才能广阔,判断才能周延,思路才会清晰,人的内在世界才能充分发展。”确实这样,我的学习经历了若干年、从事教育工作若干年之后才发现学习与生活是可以在一起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学习者没有机会参与套装知识的编辑过程,由于他只被迫学习套装知识中那些看不到摸不到的抽象内容,被迫操作套装知识中那些代表普遍以验的文字符号,因此他了失去机会去了解,那些抽象内容与具体事物之间、那些普遍以验与特殊经验之间紧密无间的关联。所以,作为学校教育层面应该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架起通往普遍世界的云梯。如果学校又不能协助学习者去联结这两种以验,让他意识到他所学的知识只不过是无数人特殊经验的抽象,那么只好一知半解地流连于文字符号的公式堆里。当他回来看待真实世界时,缤纷多变的特殊现象使他迷惘,他只有回到抽象内容中搜寻现成的普遍法则,企图用套公式的方法,生搬硬套去处理实际世界的问题。这一点也是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我们常说的“高分低能”,也许是这样产生的!
于我理解,学校教育就是能协助人重新对待知识,把知识当作不同世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所累积的经验,并随时与人的生活经验、思维经验,不断印证、不断修正。也就是科学、客观、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态度。学校还能帮助人发展抽象能力,帮助人意识到抽象是为了从特殊经验撷取普遍经验,再放回特殊现象。我们期待无数经过学校教育陶冶的人,都将会进行独立思考,作价值判断,对种种公式教条知所批判,对世界的普遍性能拿捏分寸,也随时能切换角度,了解他人的感受、他人的观点。
当然,书中还提到一点让我非常认同的:“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第三件事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编舞、搞剧场、玩乐园、打球、办社团、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看到这些文字,想起我的大学生活。我的大学生活就是这样的,所以我感觉在大学里自己的成长最快的、才会尝试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而似乎现在只有大学能做到这点,小学还稍微好些,而中学更像是囚房,禁固了学生通往普遍世界的脚步,课室里堆放着如山高的教科书,如汪洋大海般的作业不断压抑着学子。虽说学习需要磨砺,但仅仅是抽象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结的学习是令人窒息的。高考完了毕业生撕书事件就是最好的验证了。
书中不是单一地从学校的层面看待学校教育的角色,还从学习者、教者的角度看待教育。如书中提到“教与学经常被混淆在一起,一般人常误以为有教就有学,误以为教师教某睦知识,学生就可以学到那些知识。”这就是我们教师群众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教你很多次,你都不会。”书中进一步解释了这种现象。固然技能方面的培养或许能因教而学,换句话说,学习者可能因技能课程的加强教导而有效学得那些技能。如骑自行车之类。但其他方面像文化性的、感知性的、思考性的、探索性的、批判性的知识,有教无学,反而是常态。的'确是这样,人真正学得知识一定要有经验印证,要以过经验的同化一顺应。因此,很多知识会因为无法转化成人的经验而隔几天便可能忘掉,由“知道”变成“不清楚”、“不知道”。这个观点让我想起建构主义理论,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
读到书中文字,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其实对“教育”一词都在思索,但是含糊的,而书中文字把我模糊的思考清晰呈现出来。就正如书中所说的,为我打开经验世界、发展了我抽象能力,为理论与现实经验搭建云梯。感觉收获不少!
在学校的读后感篇3
最近这段时间,我读了《酷虫学校》这本书。这本书不但语言幽默风趣,还让我获得了很多关于昆虫的知识,而且,我还从中学到了很多写作的方法。
“就在这时,一声声凄厉的叫声从走廊里传来,‘救命啊!救命啊!’接着食氩蝇同学扑闪着翅膀冲进了教室,‘拿命来!拿命来!’蜜蜂同学紧跟着冲了进来。”当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笑得在床上打滚,作者能把虫子写得像人一样,而且写得这样幽默、生动,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看了《酷虫学校》这本书之后,我了解了许多有关昆虫的知识。我认识了几种平时很少见的.昆虫,甚至还有一些稀有昆虫,它们不但外形千差万别,而且各有各的生活习性。看了这本书,我再也不害怕昆虫了,我觉得这本书不亚于法布尔的《昆虫记》。
这本书中,在描写昆虫时,采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我还学会了怎样承上启下,怎么写人物的对话等写作方法,对我写作文有很大的帮助。真是一本好书!
我非常喜欢《酷虫学校》这本书,它增添了我对昆虫的热爱,我现在散步的时候,总要东张西望,看看树上有没有树叶模仿者“叶虫”,竹林里有没有竹子模仿者“竹虫”,看看树上有没有吸食树汁的楸甲、独角仙、长戟大兜虫。可惜都没有发现,不过,我对昆虫的喜爱有增无减。我要感谢这本书的作者,是她让我热爱昆虫,带我走进一个陌生而新鲜的世界。
在学校的读后感篇4
我是一个爱看书的女孩。我最喜欢杨红樱阿姨写的书啦!她的书让我快乐,看了她写的书后似乎一切烦恼都卷入书卷中消失了。
杨红樱阿姨写的《笑猫日记》系列丛书,是我最喜欢的几册书,这几册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册书是《云朵上的学校》
记得一天我翻开这本书。看着看着就入了神,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一个小女孩,我在这里读书,学习,玩耍,生活,甚至还和主人公蜜儿成了好朋友呢!
你看啊!蜜儿长得可爱极了!她有着一袭乌黑靓丽的长发,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和一个小酒窝;甜甜的'微笑更让我倍感欢愉。蜜儿穿着朴素!她穿着一身白色的长裙和一双粉红色的高跟鞋。蜜儿为人友好!朴素的穿着带给人亲切之感,我喜欢和她做朋友!
我喜欢和她一起在云端做游戏。记得一次蜜儿对我说,她曾经去树上采了一个与南瓜差不多大的树果,然后她把树果掏空,扔进河里。刹那间许多鲤鱼便鱼贯而入的先游入了眼前的溪中,然后又涌进了那个树果里!说到这里蜜儿微笑着对我说:按这种方法就可以轻松的捕捉到鱼了,不过别忘了要提前在树果上系绳子哦!随后我按照蜜儿说的方法果真制成了一个“捕鱼器”,可是捕到了好多鲤鱼呢!后来我们还来到了九色鹿先生的家。九色鹿先生不仅和我们一起玩了捉迷藏游戏,而且还和我们一起驾鹤翱翔,真是太难忘了!
合上书页,我意犹未尽,望向窗外,更是思绪纷飞。我思念着刚才的游戏;我思念着那个可爱的蜜儿;我更是思念着那个如诗如画的云端世界!
啊!杨红樱阿姨著作的书——《云朵上的学校》是我最爱的一本书啦!
在学校的读后感篇5
三年级学生《笑猫日记之云朵上的学校》读后感
假期我读了一本名叫《笑猫日记之云朵上的学校》这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杨红樱。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觉得很有趣,因为云朵上怎么会有学校呢?
带着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这本书主要写了初夏,球球老老鼠的一个子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在西山山脉的最高峰有一所云朵上的学校,小白和她的'女主人-蜜儿就在这所学校里,这是一所充满了魔力的学校。那些在学习压力下噩梦连连的孩子,在这里都变得快乐无比。神秘的蜜儿老师让孩子们感到这个世界到处都有值得去探索的秘密。蜜儿让孩子们在探索中不断收获着知识、自信和快乐......
可是孩子们究竟是怎样来到云朵上的学校呢?从古代穿越而来的花脸兽和仙鹤们最后会把孩子们带到哪去?随着笑猫和球球老老鼠的进一步探究,一个又一个更加惊人的秘密渐渐浮出水面......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看,很神奇。我真希望有这么一所学校,我也想去看看,希望世界上所有的老师都能像蜜儿老师一样理解孩子关心孩子,也是蜜儿老师让我感到学习也是很有趣的,同时我也觉得我们都应该做一个乐观向上、爱学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