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升读后感的写作水平,我们可以多进行练习和反思,用读后感记录阅读时脑海中闪过的灵感片段,这些都很珍贵,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童年得秘密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童年得秘密读后感篇1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作者是一位教育学家,亦是一位充满温情关爱的女性学者,在书中以热情的笔调记录了她在学前儿童方面的研究成果。
?童年的秘密》提出了“敏感期”这一理念,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性的。儿童在多方面的发展拥有一个特殊的敏感时期,尤其是精神心理发育,如果错过,就无法重现和挽回。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需要得到教育者的尊重。
感觉是心理的第一个冲动,婴儿通过感官来获取外界信息、表达自身的需求。作者认为婴儿对于秩序感也有要求,特别是在室内,有些孩子看似没有原因的哭闹,是因为秩序感没有得到满足。孩子熟悉的环境遭到破坏,也会给他们带来不安的感受,这是因为婴儿能够注意到环境当中细微的改变。但这一点并没有实验的数据作为佐证,作者只是举出了一些语焉不详的例子。我对这一点持有怀疑的态度。而皮亚杰的实验对于儿童的固定位置感或许有一定意义,但对婴儿不见得有参考价值。
早在19世纪,作者就已经意识到了儿童的独立性,并且批判性地指出,成年人把自己看作是判断儿童善与恶的标尺,把儿童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在无形之中压抑了儿童的个性,并且“洋洋得意于自己对儿童所谓的热爱和牺牲”,认为这就是教育孩子的正确途径。
可是,这种带有启蒙性质的新思想却没有出现在同时代的中国。彼时的中国父母是多么喜欢控制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童年的我是多么想要一点自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穿衣打扮的选择权,哪怕是独自出门的时间。人和人之间的鸿沟可以有多深多远,这样的事情纵使说出来也没有多少人能够相信和理解,我也不想一次又一次去开口诉说。
无论是这本书还是精神分析流派,都认为成人的幸福和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的确,童年与成年生活一一对应的归因纵使困难,其千丝万缕的关联也无法被割裂无视。倘若世间多一些理智与热爱并存的父母,这世界上也会多一些生活快乐、心灵温暖的孩子。当美好被代代传承,和暖的风也将吹开紧闭的心扉,让微笑绽放在每一张面庞。
童年得秘密读后感篇2
假期里利用闲暇之余阅读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一书,该书讲述了童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除生理发展外,幼儿的心理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书中收集了许多生动而又颇具代表性的例子,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儿童,了解儿童心理,从而帮助儿童的身心发展,使儿童的个体潜能最充分地得以实现。
在读全书的过程中,有一种情感一直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我的行动,使得他的行动不仅仅因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应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个人无法到达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主角的统一。”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我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
书中还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试想今日,我们在解读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在创造的幼儿教育中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为孩子创造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态式教育环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于发现儿童的渴望,我们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儿的解放和童年的真义吗?
作为教师,我们无疑是深爱着我的学生。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我们那样的辛苦那样的劳累那样的甘于清贫那样的不计名利,其实这一切的尴尬都只因我们对学生的爱过于武断、包办与专制。对学生,爱是立场,爱的智慧则是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细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加倍呵护,这种保护就是一种教育。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你想看到花开的灿烂模样,现在就要用心学习浇花的理论,不是提了喷水壶的人都能成为好园丁!为了我们的孩子,加油吧!
童年得秘密读后感篇3
童年,一个充满美好回忆的年龄,也让许多人对他抱有幻想和批判,因为它离我们遥不可及。《童年的秘密》是玛丽亚.蒙台梭利的作品,在这本书中,她仍然强调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遵守儿童敏感期的发展规律,激发儿童潜能,为儿童打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身为人母的我深有感触,不得不承认儿童在一定时期是成人的老师。
童年的秘密
记得初为人母时,我只在医院待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出院了。当妈妈时的喜悦与兴奋,也连同严重的睡眠不足掺杂的。身体的虚弱,迫切想好好休息一下,可是听到孩子的哭闹又是那么揪心,于是一个个日日夜夜的陪伴,让孩子与我渐渐熟悉起来。孩子三四个月时,只要我换一件衣服,她都会一边吃着母乳,一边仔细观察,小手还不停的触摸着衣服,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孩子四个多月时的一天,我打算洗头,于是,孩子的姑姑帮我照看一会儿,长长的头发,洗起来费时又费力,孩子一边看一边在旁边玩耍,总算洗好了。这时,孩子也饿了,我抱起孩子准备喂奶,谁知,孩子充满委屈地哭喊,就是不吃,无论怎样哄就是不停地哭,盯着我的脸,越哭越凶……家里一直都没有什么陌生人,也很安静,怎么回事呢?姑姑观察半天试探着说:“你把头发扎起来试试,她是不是不熟悉你头发披散下来的样子?”我赶紧把头发扎起来,孩子望着我的脸渐渐平静下来,在我的怀里安静地吃着母乳……
当时谁曾想到,一个小小的婴儿,竟然会有如此强大的辨别力,一个小小的有异常态的打扮,她竟如此大的反应。可见,外部的秩序感已经早早地植入她的内心,不得不承认,我被她——我的小小的孩儿打败了,而且我败得是那么开心!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感觉的秩序可以分为外部秩序和内部秩序。上面的事例是我所说的外部秩序,是儿童的敏感期的表现之一。儿童敏感期还有许多表现,如果成年人能及时发现,认真培养他们的能力,儿童必定会像雨后的春笋般茁壮成长,愿你我共勉。
童年得秘密读后感篇4
?童年的秘密》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因此这本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值得一看。
其实有一个敏感期我们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儿童的语言天赋。在儿童的某个阶段,学语言是非常惊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只是沉默的聆听,直到某一天说出他们的第一个字。这点成人体会最深,学外语现在对我也是一件头大的事情,无论是听力还是单词,都是需要持续的下苦功才可以。但是除此之外,儿童的敏感期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就是对秩序的敏感。“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
一直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则。所以,我们经常会阻止我们的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来生活。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还有我们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识字,剥夺了他们的'乐趣。“过早地强求他们通过阅读书本来识字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追求这些并不很重要的东西会削弱他们生气勃勃的心灵的能量。”仔细想一想,我们成人确实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每一个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们的教师,所以,并非有孩子的父母亲,或者教授他们知识的老师才应该来阅读这本书。当一个成人看到儿童端了一杯水,他就开始害怕这只杯子可能会摔破,当他感觉到这一点时,他的贪婪就使他把这杯子看作一件珍宝,并从儿童手中把它夺过来。另一方面,儿童还必须形成他的行为习惯,但是他从来也没有得到许可去展现连续的行为过程。如果儿童正在游戏,成人就会打断他,认为该是散步的时间了。这小孩就被打扮一番带出去了。这些都是不好的。当儿童工作时,他并不是为了获得某些进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当他重复一项练习,使自己的活动达到一个目的时,这个目的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就儿童个人的反应而言,他停止工作跟劳累没有联系,因为使他的工作完全更新,充满精力是儿童的特征。
实际上这本书里的珠玉比比皆是。我以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她。
童年得秘密读后感篇5
上学这么多年来,尤其是中学阶段,觉得所谓教育就是在学校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考个好大学就是最终得目标,大学得教育一定是高深莫测,丰富多彩得,大学之前都是些小儿科。而且中学之前,更是觉得自己没受过什么教育,一路就这么玩过来得。
直到今天,读了蒙台梭利《童年得秘密》,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童年乃至刚刚来到世界得那一刻起,教育就无时不刻在影响着我得成长,而且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在得自己。其实童年时期得教育,相比与成年人得教育,更加是一个复杂得过程。某种意义上说,成年人接受教育更多得是知识上得增长,科学知识得复杂并不代表教学过程得复杂;而童年时期得教育相比与成年时期,知识层面并不显得那么重要,更重要得是对一个人性格得塑造、影响与思维上得开发。
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得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得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得早期就形成得。”这不禁让我想起蝴蝶效应得原理,也许在儿童时期得某种小得刺激,就完全改变了这个人得一生,最近甚至有研究表明,后天形成得精神病抑郁症甚至最早会在儿童时期就埋下了祸根。
不得不说儿童其实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得多,怎样才能对儿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幼教所面对得是一个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生机勃勃,充满动力得,却又不善于以成年人得方式表达自己得个体。很多时候,我们对儿童得行为很难理解,甚至无法理解,也往往会对儿童得行为作出不合适得教育方法。
正如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和成年人之间得工作还存在有一个明显得差异。那就是儿童并不寻求获利或是帮助”。在成年人眼中,往往意识不到这个层面,记得在我们小学得教育中,“自己得事情自己做”仍然记忆犹新,这样得一句话就好像暗示了儿童是懒惰得,没有主动能力得一样。我认为这样得教育是不对得,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拥有一种趋动力,它不同于成年人得趋动力。成年人总是为了某些外在得目得而行动,这种目得要求他奋发努力和艰苦牺牲。是得,儿童时期得活跃,或者说“调皮”都是发源于内心得,这是儿童“工作”得动力,然而成年人并不了解,也没有做到很好得对儿童进行引导,反而更加误解了儿童。蒙台梭利进一步指出:如果成年人不理解这个秘密,他们对儿童得工作得理解就永远不可能比过去理解得更多一些。他们在儿童工作得范围设置障碍,认为休息将是他适宜得生长得最大帮助。成年人为儿童做每件事,而不让儿童按他所应该遵循得规律活动。成年人感兴趣于花费最少得精力和节省时间。由于成年人更有经验和更敏捷,他们就试图给小孩子洗手、穿衣,用手抱或用小推车带着他们到处转。重新整理儿童得房间而不让儿童插手。
儿童得世界非常复杂,成年人对儿童有太多得误解,但是,读了蒙台梭利得书,让我收获了很多,每天学习物理学得我,突然有一种想去研究儿童教育得冲动,我相信,只要我们成年人多一点留心,认真得揣摩儿童得成长过程,总会探索出最好得儿童教育方式。这样我们人类在儿童时期得成长发育更加顺利,不知不觉中,当一个儿童成长为一个成年人,就会变得更加健康更加贴近与自然文明,更加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社会得文明也会向着更加自然与和谐得方向发展。
童年得秘密读后感篇6
?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当代教育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经过自我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得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经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的,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认知的提升!我想,这时,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简便愉快的,而我们明白欢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的教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动理解教育,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是孩子了!
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学习对儿童进行心理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将会游刃有余,还怕孩子调皮,会造成教育失败吗?我相信,教师的行为、教育方法及理念无疑会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学生,从而影响到一代人的一生。儿童内心的真实景象,它与我们对儿童习以为常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童年的秘密”。
那我们应当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所学的资料要对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为教师要想把课上好,首先就要把课设计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明白的、感兴趣的!
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它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即我们所说的客观的心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观察,少去说、去批评!孩子不喜欢一个爱唠叨的教师。
最终是要给儿童特殊的作业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运动,从而使他们聚精会神,精力集中。儿童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欢乐感。这样儿童就向正常化迈进。即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及喜欢学习。
关于这本书,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的知识与资料,虽然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育中未必实用,但却提高了我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在今后的实践中应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长。
童年得秘密读后感篇7
?童年的秘密》是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等。很多部分让我有很多的思考。
?童年的秘密》告诉我们,教育可以采用一种帮助儿童的自然发展的方式去保护和培育儿童,从而对这些自然特性产生影响。所以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发现儿童真正的本性,进而帮助他正常发展”。在这里,除了环境和材料之外,某些条件是特别重要的,那便是“成人中立的特征”。蒙特梭利创办的第一个儿童之家,那些父母是文盲,他们忙于生计而无暇多份精力给孩子,他们的教师是毫无野心和先入之见的普通劳动妇女,这就导致了一种理智的沉静。教师必须沉静。他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或更好的、无阻碍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内心清晰的源泉。这种沉静由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组成,是理解儿童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于是,我知道了一般传统教学法的老师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的根本不同:一般传统的学校,老师只是认识小朋友的行为,知道要照顾他们,也知道为了教育他们应该做些什么;蒙特梭利的老师,眼前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于被了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也就是说,我们要追随儿童。让“他们的生命自然地展现,就像莲花在散发出芬芳的花香时,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阳光的哺育。
童年得秘密读后感篇8
寒假里看了《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让我对孩子的很多问题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很多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现在造成的,而是在敏感期时造成的。 童年的秘密是什么?蒙台梭利觉得体现在:儿童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只有通过人的教育,这种胚胎才能发育成一个健全健康的.“精神世界”;儿童心理的发展有各种“敏感期” 。
本书一共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精神胚胎 第二部分:新教育 第三部分:儿童与社会
译者的话里里这样说:“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本质看法,它是建构教育理论的基础,是开展教育实践的前提。蒙台梭利总结了卢梭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医学。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科之大成,结合自己在儿童之家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自己对儿童的独特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台梭利儿童观,从而奠定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理论基础。”建构教育理论曾经听说过并且自己在课堂中实际应用过,这个敏感期和其他专家不谋而合。
在第一部分精神胚胎中,作者觉得再小的孩子都是有思想和独特的感受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作者经过试验和研究发现了孩子的敏感期,原来在几十年前国外的教育已经进行到了科学的时代。
在第二部分新教育中,作者重点介绍了蒙台梭利学校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以及培养的成果,让我在其中收获不小。“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要给爱下一个定义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对爱的理解不尽相同,蒙台梭利关于爱的理解是:爱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的动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力量,在创造过程中,他产生了爱,这种爱充满了儿童的意识,并影响着儿童的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