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深刻的观后感能让观众意识到,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引发深思,一篇深刻的观后感能够引导我们发现影片中未曾注意的细节与寓意,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医者仁心》观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医者仁心》观后感篇1
?医者仁心》给了我太多的感动。很久不看费时费精神还要陪着流眼泪的电视连续剧了,而《医者仁心》从一打开画面,就被熟悉的工作环境,医患关系的紧张,医闹的频发,医护人员的艰辛和感同身受的事件案例所吸引,不能不动容。于是一口气就看完了33集的《医者仁心》,让我感慨万分。好的艺术作品,不是从情节到情节,而是能从人心走进人心的。
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以前总抱怨自己选择的这份工作是多么地辛苦,还那么吃力不讨好。看多了那些刁难的患者用各种神态去捉弄你,听惯了那些患者刺耳的语句,只叹息自己的这份工作不尽人意。现在我觉得这些真的微不足道了,因为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应该首先做到的是有一颗善良和宽容的心。患者不是刁难,他只是深受身心双方面的创伤,心理上不平衡而已,我们是为他们疗伤的人,不应该受他们的影响,冷落了他们亏待了他们,应用热忱、温暖感化他们。电视剧里王欢的妈妈就是这类的人物,虽然医生在整个治疗上并没有任何差错,但作为家属对治疗费用确实有着疑惑,他们看到的只是某些个别的现象(如影片中的那位胸外科王主任),却一概而论。关于治疗费用方面我觉得患者在治疗时有知情权,医生在开处方时应当对患者做出声明和解释,护士在发清单时也可以多做些说明和解释,这样一来让患者在用药方面可以用得明白用得放心,二来医患之间也有了更好的沟通。作为医护人员要让他们对医院有种安全之感,而不是商业味道,要让患者感受到如沐春风的医患关系,要用我们的真情去打动他们,要让他们体会到家的温暖。
对于剧中的钟立行主任,我是太支持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一视同仁、一切为了患者的思想,坚定的行医原则,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都让我十分敬佩。作为一个医疗行业的一员,每天面临的太多太多,在这个大的医疗环境中,必须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分清是非好坏,至少自己要有一个是非标准!钟主任说:“医生治病是一种态度。”他同时对年轻的医生丁海说:“你还不是一个好大夫,你还缺少信仰。”这种态度,这种信仰,需要高超的专业精神(即古人说的“妙手回春”和“仁术可风”的妙手、仁术),更需要医生必备有医无类的救死扶伤的博爱之心(即电视剧所讲的“仁心”)。钟主任的话说给别人听的同时也在说给我听。我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必须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后的漫漫长路,
不论遇到什么事,我将把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到问心无愧作为我一生最大的追求和荣耀!
在这部剧中,刘护士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刘护士长的死,我哭了很久,不仅仅是为她感到惋惜,更为她感到不平,一个一直矜矜业业的护士长,一个连自己家庭都可以放弃的护士长,最后走向了自杀,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幕后凶手?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关医生护士自杀的报道也是屡见不鲜。刘护士长的遗书中这样写到:“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护士这个职业,不那么崇高了,我们在劳碌辛苦中,在人们的呵斥声中,没日没夜的工作,没有人关心你,也没有人在乎你,就是在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煎熬中,我一点点变老。一点点,变的绝望…”这是事实,没有丝毫的夸大…剧中的刘护士长一边为了救治民警“献血”(也许面临违规输血),一边又要遭受“医闹”的围攻与殴打,一边是工作的沉重压力,一边是家人不理解而引发的变故……医护人员一边用自己的心血、良心去履行自己的职业承诺,一边要承担巨大的执业风险。但社会有些人却对我们挑剔、指责、猜忌、不信任,这怎能不让人寒心?总不能非典来了,天灾来了,需要医护人员;抢救生命,保护健康,需要医护人员。而一阵风之后,白衣天使又变成了白狼。医者仁心啊!我希望社会能多关心一下我们护士这个群体,人与人之间能多做心理换位,多一些沟通,多一些理解,医患关系也许会有一个双赢的局面。
我坚信人与人间的友善始终是永恒不变的,互相信赖、理解、支持的,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建立是迟早的事,正如钟主任说的“只要我们以诚相对,我们就能形成一种力量,保持一种精神,保持我们的正直和自尊,这是这个世界上任何财富都买不来的”,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
相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恪守职业道德、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才是最重要的。
《医者仁心》观后感篇2
20xx年底,央视电视剧频道首播《医者仁心》,这部电视剧全面而比较真实的反映了我国某省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发生的一件件事情。今年三月初,医院要求全院职工观看全集并写观后感,于是,再次重复看了一遍,依然有着吸引力。
电视剧里熟悉的场景、画面、人物、故事情节吸引着我,如同身边的人和事,让我痴迷、让我感慨,其中的男一号钟立行医生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不卑不亢的气节、对社会不良医疗行为的鄙视、对医德败坏的极少数医生的教育和指责、为维护医疗这块净土而不屈不懈的努力等等,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钟立行说:“什么叫专业?从衣着仪态到病房管理,卫生、生活用品的配置、饮食的安排;治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他同时还说:“医学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只要对患者有利的事就可以做。”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剧中,他凭着职业敏感接诊了晕倒在马路上的某农村姑娘,又凭着高尚的医术、执着和无畏的探索精神,为她成功的做了心脏手术。成功的手术并没有让他沾沾自喜,他非常的淡定,不断的总结、继续攀登。相反,电视剧中另一个医疗界的败类王冬医生却自私自利、拉帮结派、弄虚作假,把钟主任主刀、团队合作的新手术成果视为己有而大力吹捧。。。。。。面对王冬的言行,钟立行主任苦口婆心的教育他,以博大的胸怀包容而隐忍这一切。他说:“我不喜欢拉帮结伙,也不打算排斥异己,只是希望每个人自觉的要求自己。”他还说:“一个科室主任,不仅要有出色的技术,更要有能力处理好各种各样不同的人际关系。”由于他的努力,科室管理逐渐走向规范,年轻的医务人员更加尊重和向往他所领导的心外。
有观众说,钟立行这种医生太理想化、太过遥远、太完美了;也有观众说,到医院就医能遇到钟立行这样的好医生真是太幸运了。。。。。我想说的是,这样的好医生我不仅见过,而且见过不少,他们真的是一心扑在专业上,是特别有理想和追求的一群人。像我们外科的宁群宜主任、内科刘燕妮主任等等不胜枚举,他们是我院战斗在第一线的领头军,年轻的一代医护人员也把他们当做自己学习的榜样,无数具有奉献精神的年轻生力军脱颖而出。他们没有计较付出和得到的不成比例,日夜操劳,时刻把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备受患者和同行的尊重。
愿我院涌现更多的钟立行医生!
《医者仁心》观后感篇3
看了《医者仁心》这部电视剧,我真的很感动。且不说它有多么真实,但至少反映了当今的很多现实:医者的辛苦、勤奋、敬业、高压、无奈,还不被理解。在医生的世界其实更多的是医院和病人,而自己和家人往往是放在第二位的,能治好一个病人是医生最大的骄傲!
看了这部电视剧,我才知道什么叫专业,专业并不绝对是你对一门技艺的熟练程度或是高超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细微之处,比如一块纱布,一张床单,一种意识,一种理念或是一种制度,这才叫专业,这部电视剧里把专业的内涵体现得淋漓尽致。
任何一个有良知的正常人,当看到一个即将逝去的生命被医生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时候,都是欣慰异常的,尤其是他的生命的延续是建立在对方的“专业”上的,更是令人感觉做精一门工作会有多么的出色,因此我们也应该明白,你会多少东西可能不是最令人钦佩的,而你专攻并精于一门技术或学问,这才是了不起的。
看了这部电视剧让人对工作更有信心和热情,我坚信,任何一门工作,如果你做到一定程度,都会成为很优秀的人,这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和追求的,看别人的工作总是觉得好,其实你真做了的话,未必就像你想象的那样,人应该懂得知足,人应该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让自己在一片领域做得足够出色。我们每一位医生内心都是神圣的,只是现实有很多无奈,任何行业都可以有失误,医生不能,别人都有节假日,医生没有。就医生个体而言,付出得最多,与回报严重不成正比。
现在,有不少患者和家属总认为现在的医生有好多的不是,医疗制度有好多的不合理。希望人们好好看看《医者仁心》这部电视剧,多理解医生的很多无奈。当然,素质差的医生确实也存在,他们影响了医生的影响,也影响了医院的现象,这只是一袋白米中的一颗老鼠屎,切不要和所有有良知的医务工作者相提并论。作为医生,也需要多与患者沟通,多一些群众的就医体验,找出服务中的薄弱环节,优化病人的就医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以此来提高群众对医院、医生的信任度。
《医者仁心》观后感篇4
电视连续剧《医者仁心》是一部从多方面反映医院工作和医务工作者生活的优秀剧作,剧中那熟悉的工作环境和感同身受的事件案例,不由得吸引住了我的眼球,剧中的许多情节令我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和震撼,更多的是引发我对事件背后原因的思考。
故事首先从钟立行抢救一位不愿接受非人道救助的心脏病患者的情节展开的。当钟立行本着“生命第一”的信念,忍着悲痛将自己亲妹妹的心脏移植给病人来挽救病人的生命,却遭到患者女儿以“违背病人意愿”名义的控告。看到这里,不由使我得联想到:前几年发生在北京朝阳医院京西医院的一宗医疗纠纷,一位生命垂危的即将生产孩子的孕妇,为了保全孕妇的生命,需要行剖腹产,而丈夫坚决拒绝医院行剖腹产手术,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医生和护士缩手无策,孕妇最后死亡,却遭家属以医院“不作为”起诉。这两个事件的结局,不由得使医务人员困惑,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病人生命的希望是留给具有专业技术的医生,还是留给病人至亲至爱的家属?面对进退两难的处境的医务人员,是坚守道德的情操,还是去遵守法律的尊严?如何使传统观念与现实法律统一起来?二者能否统一?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矛盾怎样解决?虽然不是我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我想把问题提出来,让大家思考并能够帮助回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到医闹的纠缠;有时病人的正常死亡,也会遭到病人家属的无理取闹。当我看到我们医院的院长受到病人家属的围攻堵截;当我看到我们的医生受到医闹们的辱骂殴打;当闻及兄弟医院的同仁们被病人家属打伤后放在水晶棺里……我的内心十分酸楚,难道病人的生命与医生的生命有高低贵贱之分吗?我们医生也是人啊!面对浩海无边的宇宙世界,人类尚未掌握的秘密太多了,它也需要人类的探索和发现。再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呀!诚然,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假如医生面对一名生命垂危而无人监护的病人,见死不救,那么医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你是一名医生与不是一名医生又有什么区别呢?假如不顾一切去坚守职业职责,那么由此给医院和医生带来的困难和意想不到危险,谁又能来为他们承担?假如医生处处来保护自己,病人的利益谁来保护?人性要不要泯灭,法律需不需要健全?这些亟待值得引起医学、伦理及法律界等人们的重新思考和关注。
另外,我们在病房经常听到有的病人抱怨,为啥账上无钱就给我们停药?为啥药费这么贵?为啥看病咋这么难……病人明明有钱,却不交费;清楚的诊断,医生何必再要求去做体检;医生安排的治疗,病人满腹狐疑;医生的各项交代,要求家属的名字签全。有人这样评价病人与医生之间关系,不信任,却又依赖。防备,却要献媚,希望掠去信息,又要自己判断,这样互相提防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造成这样的根源在哪里?我想这不是医生的问题,也不是病人的问题。是沟通、宣传、引导不够的问题,更是现行医疗体制、机制的'问题。问题的症结真的如此吗?我同样希望得到帮助和回答。
?医者仁心》电视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很多,有知识渊博、技术精湛、胸怀宽广的钟立行;损人利己、拉帮结派的王冬;埋头苦干、挨打受骂的刘敏……不过,本人是护士出身,我更关注的护士长刘敏的命运:一个被同志们公认的好护士长,一个挨打的护士,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妻子,一个用自己鲜血救人的医务工作者,一个没法照顾家庭的女人,最后却迷失了自己……刘敏遗书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护士这个职业不那么崇高,我们在劳碌辛苦中,在人们的呵斥声中,日夜颠倒地工作,没有人关心你,也没有人在乎你,就是在年复一年中煎熬中,一点一点地变老,一点一点变得绝望”这段话,让我十分心痛。是啊!这就是我们护士们的心声,这就是我们的现状。曾经的理想、信念纷纷被现实剥离,造成这样根源是什么?我也曾多少次暗自叩问自己,是坚守,还是放弃?如果不改变我们护士的现状,我真担心会有人穿不过名利富贵的诱惑,穿不过红尘俗世的迷离。
?医者仁心》这部作品里面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关于家庭、医患、同事、同学关系……通过这些说出了医生、护士们心中的酸楚、病人们的无奈和期盼、领导们的苦衷、职工们的烦恼、它是医生和患者的代言剧,它为医患之间的沟通架起了桥梁。
?医者仁心》这部电视剧看点很多,感悟博多,引起的思考也很多。总之:医患之间相互信赖、理解、支持、和谐是大家共同期待的目标,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医者仁心》观后感篇5
央视八套近期正热播《医者仁心》从一个三甲医院的故事背景,真实的反应了现在中国医疗大的环境,这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反映医生职业生活的医疗剧。仁华医院新来的心外科主任钟立行大夫,在上班第一天查房后,对科室全体人员提的要求,以及他那独特的表达方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钟立行是留美医学博士,曾在美国呆了十来年,医术精湛,颇受医院上下的好评,更是年轻大夫的心中偶像。虽然钟主任是医生的榜样,但是现实中的医生,是普通人,却从事的普通人无法承受之重,面对整天不断变化的病情,做医生的确实比其他职业付出的太多太多,剧中的王冬主任很多做医生的人是同情他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更接近真实,更接近现实中的医生,说他坏吗?他的某些方面确坏的要命:嫉妒心强、虚荣、卑微、贪婪藏得很深、很深,谁也不会看见的。但确实大多数医生和王冬一样,渴望技术提高,渴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这难道是错误的吗?如果都像钟主任那样把持着技术,那么我们这个医院会进步吗?要是钟主任死了呢?那么这个医院不就垮了吗?现实的确很残酷,但有时残酷,社会才能发展,技术也一样,为何要消灭技术上的竞争呢?医学要发展,技术要提高,没有失败是不行的,如果都为了和谐,都像剧中钟主任一样,那么也许剧中的医院就永远是钟主任的天下了,那他要是死了呢,这个医院也就跟着死了。
这部电视剧接近真实,但又离真实相差很远,现实不会像剧中那样简单,作为一个临床一线的小医生,我们知道“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知道诚实、真相对医务人员的重要性,但我们的压力有话不能说,不能和社会做有效的沟通,导致整个医疗行业形成过强的自我保护,保护自身不受伤害,保护自己的学术成果,反而造成真相不能有效的揭示,医学是局限的,医生不是万能的,医生和患者是一样的,是共同面对人类的疾病,但是现在就是中间一个钱字变得没法沟通,说我们医生是服务行业,却不能像其他服务行业一样实现利益的最大话。
非医者的人们,你们永远无法理解一个医生失去他病人的痛苦,那是因为我们的无能而无法拯救生命,而我们的能力又源于何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这是一个有心想救患者于水火而技术尚不足的年轻医生对于理想和职业精神的呼唤、感慨、惋惜。
《医者仁心》观后感篇6
前不久医院发生了医疗纠纷,那段时间科里很安静,静的空气都要凝住了,似乎雪花落地的声音都能听见,气氛很紧张,紧张地让人感到窒息、喘不过气来,以前也或多或少听过、见过一些医疗纠纷,但感受不是很深,觉得那都是患者家属在无理取闹,无非就是想用已故者讹取些钱财,患者家属的哭闹、不理解让我们感觉无助、无奈,同时心中有些愤愤不平,觉得自己很冤,辛辛苦苦用心的为病人治病,一旦发生了不好的结果我们医生所做的一切都不被患者家属理解,被患者家属称为恶魔、吸血鬼、没心没肺、杀心凶手……一些让人心寒的字眼。
曾一度自问自己这就是医生?现在的医生怎么了?现在的病人又怎么了?甚至曾动摇过自己选择从医是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自己是否还需坚持,自己又到底在坚持着什么,说实话,一度我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甚至考虑是否转行,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当前的医生似乎成了社会的对立面,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是不是医生做错了什么,是不是他们没有及时抢救,是不是做了过多的检查、过度的治疗。……在病人家属面前、在大众面前,对于他们的不解,我们尽然无力解释,因为我们知道那个时候我们说什么他们都不会相信,而只会被他们认为是我们在狡辩、在推脱责任,所以在大家身边经常可以听到哪家哪家医院因为什么事情又赔了多少多少钱了,有的确实是因为医院有医疗过错造成了不良后果,但我想大多数医生的出发点和患者家属是一样的,都希望尽全力救治患者,让患者摆脱病痛,我想应该没有哪个医生希望把好好的一个病人给治死吧,否则他就不配做一个医生。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而断章取意的报道医疗纠纷,但却没有实地去考察、核实事情的本质就乱发一通,说的好听是让弱者发出自己的心声、让弱者说话,说的不好听就是为了自己的短暂利益而置他人于不顾;是,没错,患者是个人,医院作为一个单位,他是一个整体,但这就能说患者他们是弱者,我们是强者嘛,不要忘了医院也是一个个义务人员组成的,他们也都是个体,发生医疗纠纷的时候患者家属指手划脚的横眉冷对医务人员的时候,更甚者有的家属对义务人员实施暴力的时候,到底是谁弱者?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传播的很快,一旦不当的消息发布出去将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事实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了,现在不少一部分患者就医时对医院、医生是带着一种对立的不信任的心态来的,甚至问病史的时候多问了几句就摆出一副很不赖烦的样子,这样的一个医疗环境让我们医务人员怎么办、怎么工作,这种敏感的医患关系只需一点火花就可以爆燃。这样一个医疗环境以后还有谁愿意当医生,现在很多医务人员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从事医学,中国现在十好几亿的人,可医务人员才几百万,医疗资源紧缺,难道那些媒体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后没有医学这个行业了?那以后人们得了病,谁来给大家看?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是,我承认,每个行业都有害群之马,总有一少部分的坏人,但是请大家不要因为一少部分的人而给“医生“这个群体扣上坏人的章……
我想大多数从医的人当初都是怀着一个想做一名好医生的心态,当初他们都是宣读过希波克拉底誓言,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他们努力学习、完善自我,为自己充电,因为他们深知自己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不容自己犯错。他们见过太多的生与死,所以对生命才更加的珍惜,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救治能让更多的活下来,但请大家理解,医学是有局限的、能做的事其实很少,有时候虽然他们想尽了办法,但依旧没能挽回患者的生命……。人们常说医生冷血,病人死了都没有什么表情、一点都不难过,我想说的是其实大家错了,当一个医生想尽一切办法没能挽留患者生命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很无助的、特别的无力,他们不是冷血,只是他们深知他们需要坚强,因为后面还有很多病人需要救治,不容他们在那伤感……。其实医生和患者之间不能产生医患关系之外的关系,因为那样容易让医生做出不正确的判断……
想说的有很多,自己作为一名医生,工作也快五年了,感想很多,我想其实大多大家都懂得、明白的,只是有时候我们的心……乱了。我希望大家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希望大家坚持自己的职业信仰,有了职业信仰我们的职业就是崇高的、令人敬佩的,它是我们坚持的动力,它是我们的北极星让我们不会迷失方向……
《医者仁心》观后感篇7
看了一遍《医者仁心》,太多的感触让我无从下笔,但想写点文字的冲动,却让我破例地再次浏览整个剧情。剧中的一切,似乎都发生在我的周围:那一片片圣洁的白,一颗颗赤诚的心;手术室里,大夫争分夺秒,病房走廊,护士一路小跑,医者,应对无力回天的无奈和凄楚,应对谩骂殴打的隐忍和委屈,犹如一串串的“蒙太奇”,在我脑海中起伏交错。此刻,我百感交集,却不知道该如何整理自己的情绪-------
很少有这样一种状况,当应对共同的敌人时,同一阵营的两个群体却如此相互猜忌,充满矛盾。然而,在中国,在中国的医院,这种状态却无处不在。医生和患者,本该为战胜疾病齐心合力,相互配合,但现实却让人失望地心寒。医生,早已不再令人仰慕,更不再神圣,他们已成为病人就诊过程中时刻被提防的“奸细”和“隐患”,患者自我保护的心态被扭曲的放大,以致医疗活动中医者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日后可能发生纠纷的“呈堂证供”。
“跪下,给我妈跪下”,这是33集电视连续剧《医者仁心》第一集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
这个下着大雨的晚上,在这家医院,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急诊科护士长刘敏接到120的电话,车祸,至少五人受伤,伤员很快送到。一位出租车司机头部严重损伤,腹部受创。一个孕妇昏迷,状况不详。孕妇的丈夫昏迷;
另一辆救护车里又抬下一个五十多岁的心脏病发作的低钾妇女姚淑云;
一个出租司机送来一醉鬼倒在刘敏身上,吐了刘敏一身,就在刘敏去换件工作服的时候,患者姚淑云突然出现不适,等刘敏赶到已经太晚了,病人死去。
于是,一场杯具便拉开了序幕——
护士长刘敏,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在这样的雨夜,她也该守在老公和女儿身边,她也该尽享家的温馨,但是……正因这个“但是”,敬业的她不得不承受接踵而来的奔波和劳累,柔弱的她不得不理解死者家属“给我妈跪下”的恐吓威逼。
我不知道,刘敏是否就应带着那被吐的满身污浊接触其他病人,也认为病人的死亡与刘敏片刻的离开并无多大干系,但此刻,孰是孰非已不再重要,只要病人死亡,只要你是医护人员,你就务必承受来自对方的发泄,此刻的医者,更多的是充当一个被悲痛、愤懑、狂躁的患者亲属作为出气对象的“橡皮傀儡”。看着刘敏护士长被死者家属殴打,被强压在地上听凭对方喊着“跪下,给我妈跪下”的情景,我想起了前不久我院急诊科X护士、某科孱弱的女主任被患者家属打伤后,声泪俱下的哭诉,我很迷茫,很困惑。是的,应对失去亲人的悲痛,我们就应明白患者亲属们的过激,尽可能缓解他们的情绪,但是,这些整天顾不上家、顾不上孩子、甚至顾不上自己身体的医生护士,他们为了病人,为了医院,起早贪黑,随喊随到,他们的辛苦难道不需要明白?他们的委屈难道不需要倾诉?
医患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敌对的双方?
诚然,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等或多或少地制约了双方的交流与沟通,但这并不意味着两个群体有强、弱之分,更不会水火不容,势不两立,至少,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战胜病魔而走到了一齐,而弥漫的信任危机又使得医患关联变得敏感而微妙,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幕幕彼此并不愿看到的杯具乃至惨剧。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如果医患双方能够冷静的换位思考,坚信很多纠纷都能够化解,很多冲突都能够避免。《医者仁心》中有两句台词意味深长,之于医者——“发奋做一个能够被人怀念的人”,对于患者——“一个好的医生,是需要病人的宽容,才能够成长的”。广大的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付出了局外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却仍矢志不渝地践行着希波克拉底誓言,他们用心血和汗水谱写着关于天使的赞歌,却正因某些不和谐音符的出现使这支赞美曲不再完美。毋庸置疑,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这个群体,我们确有诸多不被患者满意的方面,至少我们没能做的更好。
一叶障目啊,些许的瑕疵,掩盖的是大多数人的无私付出,令人扼腕。作为医者,如何在能被人怀念和被人宽容之间成长,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命题,也不是一家医院,一个医生能够交出的答卷,为了治病就诊,医者和患者走到了一齐,我们即同室,何苦去相煎。如果我们把被人怀念当作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如果我们给病人带来更多的仁心,我想,作为医者,你能够被人怀念,那么你就能够被人宽容。
让我们记住一位美国医生的名言: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忙,总是去安慰。
《医者仁心》观后感篇8
“舍己幼,为人之幼。这不是残酷,是医者大仁。”这个颁奖辞真真切切地道出了顾方舟爷爷的医者仁心。
你有没有听说过小儿麻痹症?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传染病。建国初期,小儿麻痹症在全国大规模地爆发。成千上万的幼童被感染了脊髓灰质炎病毒,也就是我们说的小儿麻痹症。一个个健康活泼的幼童倒下了,有的肌肉萎缩了,有的瘫痪了,有的残疾了,甚至有了的付出了生命。而这些病童的背后是一个个受巨大打击的家庭。
当时,顾方舟爷爷刚刚从苏联留学回国,看到这么多受苦的幼童,他马不停蹄地投身到一场与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战争中。经过日夜奋战,他在我国首次分离出“脊灰”病毒,为免疫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顾爷爷知道研究者们是和病毒在赛跑,早一天研究出疫苗,就能早一天让孩子们摆脱病毒的侵害。为了加快进度,他举家搬到云南大山深处的科研所。
大山里条件艰苦,有时正常的用电都不能保证。但顾爷爷毫不在意,还想方设法地鼓励所里的年轻人,让大家始终保持住对工作的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顾爷爷终于研究出了第一批疫苗的试验品。
在经过动物试验后,顾爷爷又以身试药,但最终能不能给孩子们用呢?还需要试验。该找谁呢?顾爷爷想到了自己年仅一岁的儿子。为了尽快确定安全性,顾爷爷竟然瞒着家里人,夜里偷偷给自己儿子喂了药……
经过煎熬的考察期,顾爷爷的“糖丸”正式诞生了。从此,中国的幼童摆脱了小儿麻痹症的魔咒。
看完短片,我不禁联想到当下爆发的疫情。医务工作者们也是医者仁心,他们不断奋斗在第一线,一方面积极救治着病人,一方面仔细记录着临床数据,不断输送给科研人员,期待早日研发出对抗病毒的疫苗。
我真庆幸自己成长在中国,在这里有为祖国付出一生的顾爷爷,更有千千万万个顾爷爷般的医务工作者,为我们建造起一座座方舟,渡过病毒的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