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不仅是对人物的分析,更是对自身价值观的反思,写读后感时,注意用具体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书伴成长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书伴成长读后感篇1
这是李跃儿的又一本书,是一个系列,三步曲,不过我还是最喜欢第一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被编辑逼出来的书,不会是好书。一出名了,书好卖了,也就不管那么多了,反正书有了销路,还有出版社签好的合同在等着,一般谁都难以拒绝。赶紧写吧。只可惜让读者,尤其是我这种忠实的读者感觉不爽。三步曲还有一步,叫《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翻了翻,没看。
其实李跃儿的第一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还是不错的,里面有大量的实践做支撑,尤其是在艺术教育上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但是后两本书就差了很多。其实李跃儿并不善于理论,在幼儿教育中,李跃儿的实践很多都是不错的,但是不能说,别人的方法就不多,其实教育的路有很多,每一条都有曲折。一旦把教育简单化,必将和复杂的现实发生矛盾和冲突。她的巴学园,如果没有大量的资金所支撑,一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而教育一旦被钱所左右,肯定不会变得那么纯洁。
当然,李跃儿也是一个普通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也必须和现实妥协。不过这样更让我们感觉到那些真正的大师更值得我们去仰视。
读书伴成长读后感篇2
今天上午我有幸听了陶老师的报告——《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深受启发,受益匪浅,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陶老师主要从十个层次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读书与教师成长,二是读书与做人,三是读书和育人。陶老师精彩的讲述,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师,说到了大家的心里,与我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有一种茅塞顿开相知恨晚的感觉。
回想自己工作二十几年的读书学习情况,真是惭愧。读的书屈指可数,但也只是为了获取文凭带有功利性的读,要么是为了消遣而读那些低级的武侠之类的娱乐书。而那些好书或中外经典文化之类的书却几乎不读,即使看了一两本也都是走马观花,领会不到它的文化精髓,体会不出它的实际意义,也就不可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内化成文化,成长也就无从谈起。没有知识的滋养,没有文化的积淀,作为教师,教学就不会那么精彩。是呀,要想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自由翱翔,不读书怎么能行呢?正如陶先生说的“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但这桶水始终有用完的时候,所以必须不断地给于补充使之变成活水、矿泉水、有营养的水,读书就成了变死水为活水、为矿泉水有营养水的源泉。知识用时方恨少,学生喜欢有文化有幽默的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自己也很想把课堂搞得精彩,但却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正是缺乏了知识的滋养吗?写作也是如此,由于不读书的缘故,自己在工作中常常为写总结材料等而发愁,苦思冥想,搜肠刮肚,却又不知怎么写,明明是自己做的工作,甚至有些做得很好,但在总结时却又表达不清,写不出东西来,结果自己抹杀了自己的成绩,可悲!听了陶先生的教诲,这才恍然大悟,一种柳暗花明的喜悦顿时涌上心头。
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作为教师只有不断读书,读好书,把积淀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文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听了陶先生的报告,在深受启发而慨叹的同时,我将为自己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坚持读书,读好书,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带动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写作能力及审美情趣,成为一个真正有知识有文化的教师。
读书伴成长读后感篇3
如果孩子在五岁之前所生活的环境是一个身心自由、开放、受尊重的环境,到了五岁这后,孩子们就会有一个非常温馨和谐平等的团队。孩子们会非常温和自然地凑在一起,由一个孩子发起一项工作,其它孩子在这项工作的意图之上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添加自己的内容,在游戏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去说服别人实现这个想法。如果自己的想法没有被群体采纳,个体在群体中去实现自己的想法也没有人反对,或者个体会自然地放弃自己的想法去顺应于群体的想法。在一个游戏中,不同的时间会出现不同的类似于领导的人物,这全看在这一环节中谁的想法被大家认可。想法被认可的人会暂时用自己的想法来指挥大家,这时在群体中没有强者和弱者的感受,无论年龄大还是年龄小,没有人长期处于弱式地位,也没有人长期处于强式地位。一般对于这样的群体,成人无法参与,成人任何时候的参与都会破坏群体的工作和氛围。所以成人千万不要以上帝自居来干涉孩子的群体结构。因为孩子这样的群体是人类最理想的群体,是真正的民主化的群体。只要进入了群体,儿童都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性能力的发展。没有群体的孩子只要有朋友,也会获得很好的社会性能力发展。被群体忽视的孩子是需要帮助的孩子。我们教师要多关注个别易受忽视的孩子。
在这一时期存在的问题是,当儿童对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探索的时候,成人所要做的是将人群的法则输入给他们,通过行为过程给他们建构起遵守法则的良好人格状态,而不是去干预他们成长中遇到的自然冲突,去替代他们经历或消除冲突,使他们不能获得成长。
本书最后告诉我们,幼儿的自由与管理怎么协调统一,如何为孩子立规矩、群体原则与反思角的要慎用、安全原则与巧妙坚持的方法,还为我们介绍当今家长普遍存在的爱的误区:公式化的爱、求助型的爱、焦虑型的爱、仆人型的爱、偏执袒护型的爱、过度保护型的爱,为我们建构0~6岁幼儿美好人格提出了具体方法。这是一本值得家长和教师去仔细阅读的书籍,文中渗透了专业化的知识,深入简出的为我们指明了在各个时期我们该做什么,我们怎么更好地去教育,父母和老师要去了解孩子的成长秘密,为幼儿各关键期提供帮助。
读书伴成长读后感篇4
作为“李跃儿教育感悟丛书”之一的《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早就想一睹为快。因为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这些词汇虽然早已烂熟于心,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并不知道孩子在哪个年龄会出现哪个关键期,孩子的关键期来了该如何应对,更不知道如何为孩子创造“有准备的环境”。
这本《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刚好解决了我的这一困惑。
该书将孩子每个阶段会出现的关键期按顺序罗列出来,并给出了应对该关键期的策略,帮助父母和老师从本质上认识孩子,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是李跃儿把西方主流教育思想应用于东方儿童教育的全面总结。
0-1岁是安全感及秩序建构的关键期,应该给孩子创造安全的、有序的环境,让孩子自由探索;0-2岁是感觉器官的`关键期,准备干净、适宜的物品让孩子尽情触摸、感知、吮吸、啃咬;2-3岁是探索食物与人的关系的关键期,孩子会执拗的坚持自己,无须纠正,认可孩子的情绪就好......
给我启发最深的是4-5岁,探索他人心智期。看这本书之前,我认为撒谎、偷窃都是不好的行为,甚至是“触犯原则和底线”的恶行,需要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可李跃儿老师说,对于4-5岁的撒谎、偷窃,只是为了探索别人的心智,根本无需严防死守,相反的,还应该给孩子时间去练习,不必急于教育。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当孩子的心智发展到一定阶段(4岁左右),发现自己想的别人并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也可以通过智慧不让别人知道。这一发现使孩子特别痴迷和兴奋,为了享受人类的这种智慧,孩子开始在这一问题上试验自己的能力。一旦发现4-5岁的孩子有了撒谎和偷窃行为,家长和教师不必急于批评、拆穿孩子,更不能粗暴的给孩子贴上“坏孩子”、“小偷”的负面标签。因为你的负面评价很可能会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
我们应该做的是假装被骗、假装没看见,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然后任由孩子继续去探索别人的心智,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1-2个月。之后再用故事、讲道理等方式让孩子明白撒谎和偷窃是不好的行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再撒谎和偷窃。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当我发现孩子的撒谎和偷窃行为时,我不再向以前一样急于跟孩子讲道理,而是平静的观察孩子、跟孩子沟通,问问孩子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通过观察,孩子的这些行为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过了关键期之后,孩子的兴趣就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
品读人类经典,分享文化记忆。前人的经验总结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他人和自己,更清晰的了解人类发展的规律,更好的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阅读李跃儿老师的“教育感悟丛书”让我全面系统的了解的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成为了更好的家长和学前教育工作者。
读书伴成长读后感篇5
一本你喜爱的书,是你的良师益友,也是你想去就去的知识领地。我爱书胜过一切,从小书这位“朋友”就跟我如胶似漆。
我三四岁时看的都是常见东西的图片,有不认识的字就问爸爸妈妈。每次吃完饭后,妈妈便教我认字、写字,然后又拿起图片来给我看。睡觉时妈妈就给我讲经典的小故事,直到我睡着。
上学了,我捧着刚买来的《格林童话》,左手翻书,右手查字典。有一次我看到一则故事,就学故事中的人不说话,爸爸妈妈可急死了!后来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之后捧腹大笑。
到了中年级我便告别了童话故事,开始看中国四大名著,就差《红楼梦》没看,《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我都读了好几遍。这时我也真正理解了莎士比亚先生说的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我已经五年级了,对文学类的书籍也有了印象。《心灵鸡汤》买回来之前,一听这书名我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我猜测应该是关于心理学的书,看完了之后还真给我猜对了。后来我又读了一遍,两遍下来我还真不怎么发脾气了,又积累了不少词语。
读书的感觉是美好的,读书是令人愉快的。书这位朋友将伴我一生,我要和它多多亲近,再看更多更多的书!
读书伴成长读后感篇6
书海渺渺,文字浩瀚,情结于书,无怨无悔……
——题记
闲倚草木之下,静吟手中之书,茫茫书海无涯,只愿一书一人,轻风流水相伴,淡云薄雾在旁,让书这个“良师益友”融入我心。
在最美的年华里,空闲之际赏一篇美文,就是对无聊的最好消遣。难以寻得一片寂静,手握所爱之书,静品所爱之文,体会其之哲理,所悟书之“灵魂感知”。歌兮,舞兮,书带你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将生命立于一道亮丽的风景里。书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常常会独自一个人对着窗口发呆,窗外,春暖花开,欢声笑语。窗内,我落寞地将头深深的埋在臂弯里,我是多么渴望窗外的阳光啊!是书给了我乐趣,使我不再孤单无助。书将我前进的道路照亮了,将我的痛苦融化了,将我从迷惘中带离出来。“不读诗书形体陋”。不错的,不读书,有什么乐趣可在呢?成长过程中,书日益厚重,充满诗味,读书逐渐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读书,它是一种美的享受。任何地方都有文字,都可以读,不管是报纸广告,还是小品名著,都可以读出一番天地来……
红楼之下,黛玉手把花锄悲凉葬花;星光灿烂,卖火柴的小女孩赤脚街中;东风之余,诸葛亮纶巾摇羽扇;暖阳照射,李尔王伤心地抱女痛哭……你是否有着黛玉一般的情愫?阳光一样的温暖?又是否有着春风一般的和煦?书,告诉我一切,让我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独自读书在石阶上,绿树环抱,凉风习来,飘来青草的清香和幽幽的书香,书页轻轻翻动,树叶子也“沙沙”地轻唤着。读书,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读书伴随着我的成长,使我乐在其中其中,受益良多。落英缤纷,草长莺飞,花瓣轻落在书页上。我知道,我已经长大了,不再幼稚无知,逐渐从孩童走向少年。是书,如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进了我那黯淡的心灵。书——它一定会伴着我一路前行,做我的人生向导,忠诚伙伴,让我忘记所有烦恼,在以后的生活中汲取知识,点亮心中明灯!
读书如水,是生命的希望;读书如火,是生命的奔放;读书如云,是生命的飘渺;读书如雪,是生命的纯洁。
“书中自有黄金屋”让我们尽情欣赏着大千世界的美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滋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少年生活更加充实充满了快乐。让我们一起以书为友,与书相伴,拥有美好人生。
读书中,梦想起航;读书中,希望燃起;读书中,热情飞扬!感谢你,书!伴我成长,使我快乐。有你陪伴,我的生活将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