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读后感精选8篇

时间:2025-02-07 作者:Gourmand

读后感的个人化表达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书籍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阅读兴趣,写读后感不仅是对人物的分析,更是对自身价值观的反思,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桃花扇读后感精选8篇,感谢您的参阅。

桃花扇读后感精选8篇

桃花扇读后感篇1

今天学了《桃花心木》这一课,我从中受了许多教益,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培养成独立自主的能力,才能成为有用的人。

这时,我掩卷深思,想起昔日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不能事事依赖别人的事情。

记得小时候有一天,刚吃完饭,妈妈将盆盆碗碗往我面前一搁,说:“从今天开始,这些由你洗。”那时候我家的洗碗池子很高。我个子短矮,小手怎么也够不到水龙头。妈妈望了望我,示意让我想办法解决。于是,我真得动了脑子找了张小板凳,垫在脚下,系上小围裙,踩在小板凳上洗起碗来。

从那以后,洗碗、扫地、煮饭、洗衣服……我要做的家务活也就越来越多了。我也越来越想不明白,妈妈要我做这么多活,是不是不喜欢我了。不久,我上了小学三年级,我的一个好朋友的母亲病倒了,她急得只是哭,因为她不会做饭,那时我太感到吃惊了!难道说世界上还有这么大不会做饭的?我就帮妈妈做了一碗水饺,一边还为她妈妈煎药,一边还为我的那个朋友赶缝了一床被子,其实这些活都是小时候妈妈命令我学会的。就这样我那位好朋友的'妈妈对她女儿说:“你看看人家,多听话,多能干,多吃得苦呀?我的宝贝女儿呀!你什么时候也像人家那样呀?唉!”

现在学完这篇课文,我终于明白了母亲对我含辛茹苦的教育了,她不像文中的种树人吗?我正是那棵娇小的树苗,正在经受艰苦的考验,也更加明白了这一课种树人说的意味深长的话和作者悟出的道理了。

如果能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磨练自己的毅志,就能应付各种复杂的环境,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成功。

桃花扇读后感篇2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先生以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说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这个地方,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轰加沙这条消息,我越来越想住进那个能够与人绝对和平共处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远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现在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人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心灵。

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该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现在的我们,则因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桃花扇读后感篇3

林清玄的散文总是教给我们道理,今天我们学了他写的一篇《桃花心木》的文章,我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克服依赖性,才能生存发展,成为强者。

?桃花心木》讲的是一个种树人种下桃花心木,不天天来浇水,隔三天或五天浇一次。浇地量也不一,有的`早上浇,有的下午浇。有时,桃花心木会莫名其妙枯萎,他总会带几棵来补种。我忍不住问他为什么种树方式那么奇怪?他语重心长地说:“我浇水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找到水源地树,长成百年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表面上,这样做似乎很不近人情,天天让树苗“忍饥挨饿”。但如果他每天来浇水,每天定时浇定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浮在地表,无法深入地下,遇到狂风暴雨,就会倒下。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艰苦中生活,一次次接受考验后,会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以前,我不独立,连一个人在家都害怕。收拾书本,整理房间这些小事都不会。别人都可以独自乘车了,我连买东西都要妈妈买,不敢自己开口。后来,妈妈开始锻炼我,让我放学一个人待在家做作业,煮好饭等她回家。总是让我帮她去买东西,还要我自己收拾书本、整理房间。刚开始我不习惯,缠着妈妈不肯做,但她很严厉地说我必须这样做。慢慢地,我有了经验,不再害怕了。我觉得我长大了许多,多亏妈妈的严厉,不然我现在还是个依赖别人的小宝宝呢!

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只有经得起生活的磨难考验,才能学会生存的本领,成为强者。正所谓“万物竞天,适者生存”。

桃花扇读后感篇4

我最近重读陶渊明的一首诗《桃花源记》:“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人生之尘在风中漫游,经历了磨难,已经不是原来的生命。这首诗,看起来平淡,其实深刻,人生的漂泊不可测,人人都会有体验,尤其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有过漂泊曲折的经历,生命已经非原来的样子。这首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当时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悲凉沉郁,但是最后四句,流传最广:“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却颇有生趣。人生的曲折磨难,并没有使诗人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欢乐,是和乡亲邻里聚会饮酒,这是平凡世俗的乐趣,陶渊明在很多诗中作过描绘,譬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都是提醒人们,要及时行乐,生命如此短促,人生如此匆忙。那么,活着就赶紧做自己以为快乐的事情。

这样的人生目标,对现代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在陶渊明的时代,却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他的《桃花源记》正是对这种理想的生动描绘。

我想,现代人将这四句诗单列,作为一首惜时励志的诗,其实也没有违背陶渊明的本意。惜时,古今如一。励志,内容发生了变化,以古人之诗,励今人之志,有何不可呢?

桃花扇读后感篇5

朋友,你见过桃花心木吗?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自从我学习了《桃花心木》这篇文章之后,桃花心木就在我心中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作者老家一块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当树苗种下后,种树人来浇水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水量也时多时少,甚至树苗有时枯萎了,他就来补种几棵。

为什么他做事这么没有规律,可为什么做事又那么从从容容?原来种树人是模仿老天下雨,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不产生依赖心理,然后再大的暴风雨,再大的干旱,都能阻挡,定能长成百年的参天大树。

不只是树,人也一样。我们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学会汲取能量,努力成长,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勇攀高峰。

在我的成长中也遇到过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困难,但是我努力了,我坚持了,所以我成长了。

8岁那年的暑假,爸爸让我学会一个最难学的乒乓球动作之一——拉球蹬转,那个动作好难学,爸爸说这个动作学会了,乒乓球球技就上升一个阶段。于是爸爸对我进行了封闭式的`训练,可是由于我不能掌握动作要领,迟迟不能学会,爸爸的耐心没有了,就吵我,甚至打我,好几次我都哭着来到妈妈的面前想妈妈哭诉,再也不打乒乓球了。妈妈眼含泪水说:“你要坚强,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功的奠基石。妈妈相信儿子能迈过这个坎儿,能坚持下来。”随后在练球时,爸爸妈妈总是陪着我。尽管天气非常炎热,但我坚持住了,我不服输,拼命练习,努力找技巧,认真看教练的示范动作,终于我克服了困难,是自己的乒乓球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逆境中更能锻炼自己!

生活中的大海并非永远风平浪静,人生的旅途也决非平原纵马永远一路顺风。人的一生要经历这样那样的挫折与磨难。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桃花扇读后感篇6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幼时,读不懂陶渊明,更读不懂这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如今细细品味,猜想着那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地方啊!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躺在两棵桃树中间的草地上,手上捧着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清风徐徐,任凭那无数片桃花瓣飘落在自己身上。树上的花想来更加美丽,定是白的似雪、粉的似霞了。桃树叶有的已经长大成型,摸上去油亮油亮的;有的如花苞般蜷缩在一起,朦朦胧胧,像是刚睡醒小孩的眼睛。一觉睡醒,身上早已盖了一层厚厚的桃花被了吧。真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啊。

夏天,是生机盎然的季节。偌大的桃花园绝对是个天然的“避暑山庄”。瞧!桃树长的多旺盛啊,树叶竟是那样密,密的漏不下一丝阳光。偶尔微风吹过,树叶摇曳,把阳光剪的支离破碎,阳光便从树缝儿里掉到地上去了。

桃花源多美呵!美得让人不可思议,让人逐渐怀疑事件的真实性。自从《桃花源记》被现代人译出来后,震惊中外。全世界的人都纷纷寻找桃花源的所在地;有的人甚至想去创建一个“桃花源”。为了寻找它,我们踏遍了千山万水,尽管我们心知肚明,那很可能只是徒劳,只是陶老先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的一种精神寄托罢了。

等我们累了、乏了、悔了、恨了,重新踏上归航之时,回到家乡之时。我们这才幡然醒悟,原来……我们苦苦找寻了多时的桃花源,竟然在自己的家乡,是啊,家乡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吗?鸟鸣声声、花香阵阵,到处绿树成荫的的小镇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吗?

愿天下所有人永远铭记自己的家乡。记住,家永远是你心目中最美的桃花源!

桃花扇读后感篇7

你是否明白“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它就是出自这篇课文。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时候也能找到完美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期望寄托在完美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梦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欢的就是二三段,因为它描述出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桃源里的人都很勤劳、好客。里面的人都很孝顺父母,疼爱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欢乐,这是我们此刻的人也很难做到的一点,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抚养自我的父母,上父母自我抚养,有些大人还将成绩或体弱多病的孩子交给老人带,却不支付一点钱给老人。更有些大人还把小孩送去做童工。桃花源里的人遇到远方的客人,他们“没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皆出酒食”他们都会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这也是我们此刻人做不到的一点,经常来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对待。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的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向吸引着人们。

经过《桃花源记》,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滑剥削,共同劳动,风俗淳朴,人人安居乐业的梦想社会,寄托了他自我的憧憬和追求,在必须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对当时的黑暗实实也是一种批判和否定。

桃花扇读后感篇8

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我不由地被“世外桃源”的美丽景色吸引:那里没有空气污染,有的只是纯粹的原汁原味;那里没有战争的硝烟,有的只是安祥与和平。这也许就是作者和千百年来所有的人们的理想。他们认为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神秘角落,真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并希望自己能在那里度过平平淡淡的一生。

其实在我的记忆中,真的有一个像《桃花源记》一样美好的地方,虽算不上“世外桃源”,但那却是我更向往的地方。小时侯,在农村老家的屋后不远,有一片很大很大的树林,我常常吵闹着去那里玩儿,妈妈拗不过我,我们经常做的趣事就是逮蚂蚱。只有你身临其境才能知道那里是多么美好,简直像人间仙境一般,不,应该说是天堂:满眼都是茂密葱茏的植被,艳丽肥硕的大牵牛花,有深蓝色的、绛红色的、淡紫色的和浅粉色的,一朵朵竟相争妍,万紫千红,娇嫩欲滴。地上还匍匐着一大片一大片的不知名的小花,有像珊瑚豆似的金灿灿的小黄花,有像蝴蝶似的飘飘欲飞,还有种花宛如一个个小灯笼,招惹得蜜蜂飞赖飞去。林子深处有几株齐天高的松树,丫叉间挂满了沉甸甸的松果,偶尔在树枝间隐约看见一团灰色的大尾巴一闪而过……也许现在看来那里并没有多少神奇,但幼年的我却竟是如此的迷恋它,并完全陶醉在其中。可是,这一切注定要告一段落,现在那里已盖起了一栋栋豪华气派的公寓。所有的树木都已被砍下,所有的空气都失去了以往的清香,这一切就像一个已完结但并不完整的美梦一样结束,尽管这个梦是每个人都向往的。

我们都曾做过一个同样的梦,因为我们都有同一个梦想: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于是,上帝给每个人插上一双梦想的翅膀,只是在飞行过程中,有时会碰到一块叫“现实”的石头,也会被一个叫“私利”的美女所引诱。很多时侯,我们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世外桃源”,只是,我们不相信,不相信自己能击败现实,不相信自己能禁住私利的诱惑,不相信自己能双耳不闻世人的评说,更不相信奇迹的发生,我们最不敢相信的人竟是自己。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