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个人化表达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书籍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阅读兴趣,读后感的内容应该包括对作品的总体评价和个人的感受,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自由论的读后感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
自由论的读后感篇1
对蒙特梭利教育了解得不多,暑假里,翻阅了《爱和自由》,才对其教育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蒙特梭利说:“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让我想起一个学者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
在蒙氏教育,需要孩子们遵循的“规则”特别少,比较主要的三条:第一,不伤害自己;第二,不伤害他人;第三,不伤害环境。孩子们在遵守这三条基本规则的前提下,他们有权利为自己做决定,他们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每一个生命都不一样,每一个生命的发展都不一样。就拿敏感期来说,蒙氏教育讲究要在儿童敏感期来临时,抓住这个敏感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孩子6岁才出现数学逻辑的敏感期,但这并不说明他要比5岁就出现数学敏感期孩子笨,只不过他的数学敏感期来的晚而已。一个孩子要画画到凌晨,也不要打扰他,因为他正是处于绘画的敏感期。他要通过持续、反复的操作来达到认知和发展的目的。但如果在孩子童年时期没有足够的自由来发展他的敏感期,那孩子有可能丧失了这么一次发展的机会。有可能他终生不再绘画,终生都不能感受到绘画的美。
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发展的是心智,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在控制和压抑下迷失了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是不可能幸福的。
自由论的读后感篇2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从事幼儿教育这几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老师,但是看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虐待”。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是:“因为我爱你们。”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子,不能碰那个东西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90后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认为我们就应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超多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活动中学习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孙老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没有爱,孩子便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自由论的读后感篇3
放假有几天了,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明白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情绪,感知儿童的苦难。我们都以前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期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们不是不想去爱孩子,而是,我们是否具备了爱的潜力。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应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那么,我们所学的幼教专业,自我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即书中提到的“爱的潜力”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我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着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能够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我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潜力,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样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潜力。
自由论的读后感篇4
爱和自由,是一种崇尚自由的教学理念,在里面我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很多的理念和我之前的教育方式冲突。“比如当学生有一些游戏建议,并且在做游戏高兴之余开始插嘴的时候,我常常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而板下脸来,弄的`学生常常开玩笑说“老师开始发飙了”。然而控制学生的效果也不见得很好。突然想起了自己读书的时候,学习到一个新知识以后我们就会窃窃私语,但这些话不外乎与学习的知识有关。并且很神奇的时在我和同学窃窃私语后对这个知识点记得会更牢。当时对老师面红耳赤的训斥很是厌恶,我想此时学生对我也是如此吧。这本书的中心恰巧说中了原因,要给孩子自由。给他们想象与接受的空间。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的想法而剥脱了孩子的自由与想法。不要一味地去批评学生的错失,而应该引导,让他们自己找出错误。不要对学生说,这个是不可以的,那个不可以,应该让他们自己学会探索。
老师应该给学生爱,在他们的成长中,会出现很多不良行为,这样做的目的很多时候只是想要得到老师的爱。学生调皮的时候,可以过去轻拍一下,学生可能就能听话。老师与父母的爱能给孩子自信心,有利孩子的成长。老师与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持之以恒,要有耐心,要给孩子一个好脸。
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这点我倒还是做到了一些。当学生说我来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当学生遇到困难准备后退的时候我们要鼓励,可以举例说某某刚开始的时候也是这样,甚至比她更糟,但是好在他第三次更努力了,比第一次更好,于是一次次的进步,他终于成功了。
总之需要改正的不要制止孩子想要做的,不要以自己的观点去批判孩子的过失,给孩子爱和自由。爱一定很重要。
自由论的读后感篇5
说实话,读这本书之前没有听过孙瑞雪的名字,为什么会买它,也已经忘了。估计是之前历次计划要宝宝的时候,从哪里看到了相关的介绍,一时心血来潮就买了。在我翻开它之前,它已经从这个书架到那个书架,挪了好几次位置,连书脊都有点褪色了。
读它是在这两天守着宝宝睡午觉的时候。听着悠扬的《绿袖子》,时不时抬头看看宝宝熟睡的可爱的脸,觉得特别幸福和平静。看到它说在中国,很多声称爱宝宝的爸爸妈妈,都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宝宝的自由,就觉得特别悲哀。宝宝是没有错的,他按照自己的天性发展,大人们却迫不及待地希望他"懂事"和"聪明",很少有几个父母能够给予宝宝充分的爱和宽容,容许他们慢慢地、自由地长大。想起之前带宝宝睡觉的时候,有时候宝宝不知道哪里不舒服,会哭两声,叫几下,自己就觉得特别烦躁,把他转来转去,恨不得他立刻安静,就觉得自己真是特别的没耐性,就像书里写的多数父母,有时候爱宝宝,有时候不爱他,全看他是不是按照自己想的样子来。这真太可怕了,当父母的怎么能这么自私,只想着自己能少辛苦点呢?
书里说,宝宝是有精神胚胎的`,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宝宝在6岁之前,就会通过自己的各种经验,发展出独立的,追求完美的道德体系和创造力出来。这是我之前不曾想到的,但是思考之后,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人是如此神奇的动物,那么小的宝宝从出生开始,小小的身体就按照神秘而精确的生物钟在生长,他当然也会有天生的精神胚胎,指导他想着完美的目标形成目标和意志力。只是比起尊重宝宝的生理需求来,认识并尊重他的精神需求要困难得多。在这稍纵即逝的6年里,妈妈会有那么多机会不在宝宝身边,如何能够保证宝宝在传统教育的环境里能够不受干扰的发展自己的人格和智力呢?于是,我又有点沮丧。
上网搜了一下,卖蒙氏教具的不少,但幼儿园似乎只有两家。一个是孙老师在闵行开的,另外一个是青浦的一个私立蒙特梭利幼儿园,看看他们的网站,感觉更像贵族学校而不是真正的蒙氏幼儿园,哎,到底要怎么样才能让宝宝自由的成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