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与书籍之间的一座桥梁,让理解更加深刻,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内容的一种个人化的解读,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丛书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丛书的读后感篇1
作者用细腻,平滑的手法描绘了又一个世外桃源,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车马的喧闹,有的只是山清水秀,山路蜿蜒,即使偏僻闭塞,但依旧有着它的悠闲自得。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众多鲜明的人物,甚至纯真的爱情也只是刚刚萌发,而没有如炽热的火焰。就在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恬静的生活画面——茶峒,小溪,白色小塔,一户单独的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边城》讲述的故事凄美动人。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场面,但他细腻而且真实,描述着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人间往事,却透露着令人向往的淳朴民风,像一根轻柔的丝线悠悠地牵动你心灵的一角。
?边城》里的人情亦如水,细水长流,却不是如水一样无色无味,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纯净。在阅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爷爷一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爷爷,一个坚强的老人,同样有着每一位老人都拥有的那份慈爱,为翠翠的未来担心,却从不把烦恼告诉她,只是紧锁在眉头里一个人承担。
不由的感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结局或许不尽如人意,但不由得为祖孙间的关爱,兄弟间的情谊,男女间的感情而感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片悠然的土地上孕育着这样一批有着淳朴,美好心灵的人。
丛书的读后感篇2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城南旧事》,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个好故事可以把人们领回童真的地带;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么一本书像清水般折射我心中的太阳,你想知道它是谁吗?
在书中,我明白了“旧”的意义,看那古老的服装,老套的发式,古老的方言,老式的跨院,老旧的门匾……书中的主人公就是我们天真活泼的小英子,她的童年虽不像现在拥有如此高科技,但是她的童年充满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英子记忆的开始,都有过那么几个熟悉的面孔,像惨死在火车下的、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和她失散多年的女儿小桂子,不,妞儿,不,小桂子;如介于好人与坏人之间的不好不坏的厚唇年轻人;像爱笑漂亮的兰姨娘和“四眼狗”德先叔;还有爱开玩笑的宋妈和她的“黄板牙儿”丈夫……英子之所以能成功地在离别中度过了整个童年和整个小学时代,是因为她不是用眼睛来看这个世界,而是用一颗心来对待世界,一颗天真的清纯的童心!英子的心像白雪般纯洁,被窝般温暖。终于,爸爸的花落了,英子也告别了童年……
虽然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是那样的无忧无虑,可我是多么的羡慕英子的童年,羡慕她那精彩的日子,羡慕她那快乐的时光。不过,童年总是有始有终的,在英子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爸爸和童年就离她越来越远……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丛书的读后感篇3
曾经读过余秋雨的许多散文,而让我时时不能忘怀的一篇就是《垂钓》了。《垂钓》是余秋雨夫妇在海参威的见闻,情节十分简单。一胖一瘦两个垂钓老人,因为自己的喜恶,胖老人在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次下钩不到半分钟他就起竿,次次都会挂着六条小鱼,他忙忙碌碌地不断下钩、起钩,从来没有落空,落日余晖的时候,总是快乐地满载而归;瘦老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的钓钩只有一个,而且“硕大无比”,即使没有大鱼上钩,他都倔强地端坐着,等着“暮色苍茫”了,“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
两位老者不同的性格追求,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胖老人归去的时候已是盆满钵满,快乐的“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虽然“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北,但他毕竟鱼桶空空,一个人在暮色渐浓的大海边寂寞地等待,孤独地守候!
余秋雨在散文中说道”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美的人类“。的确,人类在演绎故事的时候,皆因为不同的人生观而丰富了结局,让旁观者更觉况味无穷。
也许有人认为胖老人是追求物质而胸无大志,随遇而安,浑浑噩噩地过着小鱼生活的现实主义者;瘦老人则是一个追求完美、志在高远、锲而不舍的理想主义者。然而,从生活的角度而言,我对胖老人的做法是报以赞许目光的。生活追求需要积极向上,却要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智慧,不容许有盲目和好高骛远的侥幸心理,胖老人十分明白自己所面临的客观条件,钩小滩浅,他不妒忌瘦老人钓钩的”硕大无比“,也不去打击他的执着,即使在”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怕的是惊扰了瘦老人的钓鱼梦,他的这份平常心,使得他非常快乐。也许,他一辈子都钓不上大鱼,但是在他面对的领域里,他,的确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优胜者。
瘦老人无疑是许多人认为的完美形象,他身上有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壮士之美。他的钓鱼钩”硕大无比“,可谓大矣,”在他眼里,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鄙视同伴的浅北,瘦老人是唯大鱼不钓的,他在浅浅的水域里等待大鱼上钩,俨然一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情形,他在苦作者:钱毅伟苦地单相思久久不愿上钩的大鱼之余,却没有实际地分析自己所处的客观条件,倘若他向大海深处更进十米、二十米,或许就有机会拥有胖老人意想不到的收获,“硕大无比”的钓钩上挂着他梦寐以求的大鱼儿。只是,他自视清高,鄙视胖老人的满载而归,却不曾想付出哪怕一点点智慧和艰辛!他的盲目执着在浅浅的沙滩边显得格外苍白,让观者体味到他的孤独和单保。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如果不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客观条件,一味盲目地追求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标,那种孤单寂寞的对峙并不能显示崇高,唯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发现自己,脚踏实地的面对和解决,才会象胖老人一样,面对人生自如地下钩、起钩,而且次次都是满满的六条活蹦乱跳的鱼儿,撞开人生的一扇扇希望和快乐之门!
丛书的读后感篇4
最近,我读了这本《红星照耀中国》后,令我心潮澎湃。
如果中国没有解放,到处弥漫着枪声,人们十分痛苦。红军被我们战争,他们英勇奋战,勇于牺牲,才换来了我们现在此时此刻衣食无忧的生活。
在我看完这本书后,我认识了很多曾经不知道的人物与故事,我看到了__的童年,蒋介石的凶残,周恩来的慈祥……许多人身为领导者,却从不在人民面前摆架子,他们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着。__从未碰过手枪,但他的军事才能已经远超过了国外。由于蒋介石有美国军队的帮助,所以各方面的武器都比红军先进得多,可是最终,红军还是用他们卓越的军事才能,智慧的头脑以及合作的团队精神打逃了蒋介石,让他逃到了台湾。红军也是被人民们所仰望的,是贪财地主们所赠恶的,红军们帮助许多穷苦的老百姓解决了最基本的食材问题,而白军(也就是蒋介石的军队)不仅不帮助人民们解除苦衷,还抢穷人们的食物,因此老百姓都痛恨他们。
在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长征这一章。红军们为了躲避蒋介石的追击,只能绕小道行走,这样,就出现了长征。红军们不畏牺牲,英勇奋战,翻过了一座座雪山,走过了一片片草地,人也不断在减少:有掉队的,有牺牲的,有被俘的,一路上也遇到了很多的攻击,但这并不会导致他们放弃,这正如__为他们写的那首诗——《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不仅突出了红军不怕牺牲,还从侧面写出了没有什么事情是完不成的。
红军,你是我们新一代劳动人民的榜样,也是中国的希望。
丛书的读后感篇5
友情是燃烧孤独的心灵之灯,亲情更能给人长久的抚慰和想念。从降生到离去,从婴儿到老人,亲情始终伴着你,它是你一生永远无法摆脱的情感。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们还会长久地占据在儿女的记忆里。但这种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寻无觅处的黯然神伤:还有谁会呼唤你的乳名,牵挂你的冷暖,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人间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值得我们回味、留恋,让我们懂得感恩……
丛书的读后感篇6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在十年走遍神州大地,探访中华文化,著成《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之后,将眼光转向世界,不顾困难与巨大危险,随香港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时写下的日记随笔集。每篇不过两三页,因为“对这种特殊的‘写作状态’分外珍惜,舍不得多加改动”,所以“写法过于质朴,完全不讲究文采”。
但当你在深夜灯光下独自揣摩,就会发现质朴文字中无声的呐喊与感叹。作者几乎没有对那些一路追随的遗址进行描写,而是从记录日记般琐碎的小事细节写起,折射出文化的过去与当今。它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回想起来,整书只写了两个词——“文明”和“文化”。
随着粮食的种植,对野兽的驯化,火的使用,部分人类定居下来,在一片固定的土地上生存繁衍,有了文明。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从无休止的寻找食物中解脱出来,有了片刻的闲暇,有了思考的时间,有了高于生存意义的活动,有了特殊的习惯,有了文化。
文明是文化的前提,文化促进文明发展。可到头来,又好像是文化摧毁了文明。而文化自己也随着石柱的倒下被埋葬在历史长河中。
作者去寻找、探访的是“全世界的废墟”——是文明遗址。可文明遗址,和文字一样,是文化的载体,是时代的象征。倒下的城门诉说着昔日的尊严,未倒下的神庙展示着历史的虔诚。千万年间,有多少文明缓慢地起步,由蠕动到爬行,由爬行到行走再到奔跑,极尽显示自己藏不住的辉煌。可近乎无一例外的突然被绊倒,从此再也站不起来。形态各样的骨骸就这样在阳光下、土地上躺了千万年。幸好,我此时能够用的例外——中华文化遗传下来的文字书写,见证仍在奔跑的中华文明的今天。
文明的毁灭各自有因,中国似乎巧妙地避开了每一个致命因素。文化令人们向往远方,促使他们发现其他文明,而文明间的战争与冲突,一定是两败俱伤;当本可以稳固社会的宗教文化变得极端,文明便容易在内耗中艰难喘息。
但这本书的目的,或者说作者此行的感悟,绝不止于过去的历史。
遗迹上又孕育了新的文明,产生了新的文化。可眼下,这些新的东西,又让人忍不住发出叹息。子弹代替了长矛,在承载了太多历史的古老土地的上空飞过;恐惧的气息代替了弥漫了千年的硝烟,钻入呼吸道,让人长久地窒息而不能解脱。在路上,不再是因万马奔腾而尘土飞扬,而是因山丘后黑影幢幢让人倍感危险。这是寒冷的,是因为恐惧而发自内心的寒冷,冻住了人心。恐惧战争,恐惧混乱,恐惧无所作为,恐惧自以为是,更恐惧缺乏思考。作者出发时在寻找各文明间的异同、联系,当他走过了这几万里行程,见识了无数文明现场之后,他找到答案了,了解过去了,得出结论了,可以站在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了,可他仍然感到疑惑。疑惑文明的未来在哪里。
他也看到了希望,那些优秀的虽然不在了,可支持者还在,正义的声音还在,有许多人还在进行着思考。同样的,这本书也为我们的中华文明敲响了警钟,发出了警告。
对于作者,我向来是不去主动了解的,正如觉得鸡蛋好吃,无须去寻找下蛋的母鸡。只静静地吃着鸡蛋,品它的味道、口感,以揣测作者的思想、性格。对于本书又有些区别。《千年一叹》是散文集,也是日记集;是作者记录探访途中感悟的,也是记录万里行程中每一天生活的。所以读本书就是在直接跟随作者旅行,直接倾听作者发声。
老实讲,凭着零星的了解和他人评价,我不大喜欢余秋雨。他的某些做法,不像是一个文人的。他是青年学生最喜爱的当代作家,名列第一;他也可能是受到质疑、被攻击最多的当代作家,名列第一。他在《行者无疆》自序里则表示,对于看似精致的囚禁文艺精英的象牙塔,除了叛逃别无所择,要投身考察旅行。而塔里的囚禁者们看到有人离开象牙塔,就会暂时一致对外,对付叛逃者。我想,余秋雨的性格如何,为人怎样,都无关紧要,何况我们对此了解甚少。重要的是他在走,走《文化苦旅》;他在思考,在《千年一叹》。他走过每一个对人类发生过重大影响文明的遗迹,见证了每一种文化的兴衰,思考背后的原因,忧心忡忡地对比现今;他思考文化与文学,文坛与大众;他敢于发声,把自己的思考转化为文字,传播出去。无论怎样,我钦佩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为一体”,并以此指导自己。
本书书名为《千年一叹》,当我反复品味,惊觉这名字是如此的恰当。字里行间,处处是“叹”。赞叹古遗址所折射出的那一个个无比辉煌的时代;哀叹一个个无比辉煌的文明的衰落;叹息古今无数的侵略战争所造成的文字难以描述的,对人民、对生活、对文化、对文明的伤害;感叹中国居然跳出了“盛极必衰”的怪圈,延续发展至今……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我以为读这本书的方式,便是独坐在像鱼尾山屋那样一间安静的小屋里,伴随着轻抖跳跃的炉火和烛光,在历史长河中轻轻发出不只是哀叹的叹息。
丛书的读后感篇7
活着或死亡都是一个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同样是一本薄薄的让我只用了一个下午就读完了的书。巧的是读了几页便发觉心这本书为背景的电视剧我竟看过,这让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书的含义。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在他们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尽管是这样,他还是友好地面对世界,一切伤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变得那样的平淡。也许当我们的生命已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会做到安下心去对待,才会做到清醒的重新认识所有的事。我想起陆幼青的死亡日记,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边缘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对世人讲述一切。
读到家珍死去,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离死别中最宁静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后乔峰抱着她的尸体的痛器失声,想起陈家洛听闻心上人香消玉殒后流下的懦弱眼泪,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绝,我想人活一生,总要承受这样的击,而多年之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岁月带走了,那时的我们也许真的会选择一种平静,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沧桑的经历,浇铸而成的。数十年后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对着一塘残荷将过去的伤痛记忆娓娓道来,我对自已的过去是否清楚地知道并且敢干面对,我不敢说。
这个世界的确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有人却要像富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血汗过完一生。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说不清到底该怎么做,我面对的是无法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无奈和内心与现实的强烈,盾,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我一面应付着现实中的琐碎,而在内心寻求思想上的解脱,但不管怎样,我始终希望自已能对世界友好,尽管天性中的倔强与后天形成的反叛也许会导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愿选择一个方式,真实清醒并发自内心的去实现它的价值,到了那一天,但愿我能带着平静的微笑向世界道个别,也对身边的人说声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