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对书籍的内涵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读后感,我对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命运走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中华精神颂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华精神颂读后感篇1
“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后也;忠,德之正也。”读着《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一书中的这些“中华好诗文”,我精神振奋;当看到《黄香替父温席》、《闵子骞代弟留母》这些孝敬父母的故事时,我热泪盈眶……读着读着,不由想起了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长得挺漂亮,高高的个子,一头乌黑的短发,大大的眼睛很有神采,脸上总爱挂着三月桃花般灿烂的笑容。妈妈勤劳善良,对人十分热情,但最让我敬佩的还是妈妈对外婆的孝顺。
外婆生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但很不幸的是唯一的一个儿子却因生病夭折了。后来外婆抱养了一个儿子,盼望着老了能有人照顾,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这个舅舅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后,他嫌弃外婆老了,干不动农活了,便另立门户,将外婆分到一边,什么也不负担。 没办法,已出嫁的妈妈、大姨、二姨只得一起来照顾外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外婆砍柴挑水,洗衣做饭,栽种庄稼。在生活上,妈妈对外婆更是悉心照料,经常给外婆送吃的穿的,给外婆购买生活用品,对外婆嘘寒问暖,为外婆煎药熬汤,几十年如一日。因为这样,外婆的生活还算平安,外婆很欣慰,妈妈也很高兴。
可天有不测风云,有一次,外婆不小心摔了一跤,将右手腕摔成了骨折。妈妈知道后,立即骑上摩托车将外婆送到医院就诊。医生将外婆的手腕接好,上了石膏夹板,用纱布系牢,挎在脖颈上。临出院时,医生一再叮嘱妈妈说,外婆年纪大了,恢复要慢一点,右手不能乱动,要多炖点排骨汤给老人家喝……为了能更好的照顾外婆,妈妈索性将外婆接到家里来了。妈妈不仅按照医生的嘱咐,每天都给外婆炖排骨汤,还做些别的好吃的给外婆吃。每天妈妈都给外婆洗澡、换衣、喂汤,有时还陪外婆聊聊天,给外婆捶捶背……转眼一个月了,妈妈带外婆到医院复查,医生指着新拍的片子说:“没想到恢复得这么较快,这么好。”要知道,这都是妈妈悉心照顾的结果呀!
妈妈,您是我心中的榜样!虽然我也帮您一起照顾过外婆,虽然学习之余我也帮您做了一些家务活,虽然我也为您端茶倒水过,但我做的与您比是微不足道的,我要做得更好,我要像您一样,做个孝顺的女儿。
中华精神颂读后感篇2
今天,我认真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其中,尊师爱亲这一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个故事《颜回煮饭敬师》。
故事主要讲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一连好几天都没吃上饭。大弟子颜回看见老师很饿,于是向人乞讨。等他回来做完饭时,孔子也刚好睡觉醒来,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便跨出房门。只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见了又高兴又生气。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着一大碗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做好了,请老师进食。”这时,孔子说:“我在梦中见到了去世的`父亲,我要用它来祭奠他老人家。”颜回把米饭夺去,说道:“不行!这米饭不干净,刚才煮饭时不小心把炭灰掉在上面。后来,我把沾有炭灰的米饭抓着吃了。”孔子听了这番话,深感颜回是个贤德之人。
读了这个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尊师爱亲”四个字萦绕心头,不由得想起了爸爸给我讲的远房小表舅的故事。
小表舅的母亲有点智障。每天只要小表舅一上学,母亲就会在后面远远地跟着,上课时,一直站在校门口扒着铁栅栏向里面张望。小表舅从来不出教室玩儿,因为一到下课,同学们就会对着母亲说说笑笑,虽然很远,可是小表舅总能清晰地听到大家的小声议论。
一天,老师把小表舅叫到一边,问:“为什么最近闷闷不乐?”小表舅说出了实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没有母亲就没有孩子,没有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你还记得吗?有一次,别人送给你的妈妈一根冰棍,她舍不得吃,跑回家里递给你吃。你应该为有个好妈妈而骄傲。”
老师的话深深触动了小表舅的心,从此他帮助母亲干活了,扫院子、喂鸡,还给母亲扎了一个小辫子,母亲睡觉的时候都舍不得解下辫子上的橡皮筋。而小表舅学习更加努力了,他不仅要感谢母亲,也要感谢老师的理解和开导。
生活是一片草原,“尊师爱亲”是草原上成片的美丽花朵,有同学们向老师敬礼问好的礼仪之花,有儿孙给爷爷奶奶打洗脚水的孝亲之花,有父亲为病重孩子捐献器官的慈爱之花,更有广大人民为贫困家庭捐款的博爱之花……想着想着,我的内心力量变得无比强大。我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吗?我激动万分,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礼仪之邦”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中华精神颂读后感篇3
清明放假三天,其实我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品读《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上。每每品读,每每陶醉其间,真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在这本书中,我不仅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在阅读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幸福的“穿越”:从诸子百家到四大发明;从四大名著到数学医药;从书法绘画到建筑艺术;从水利水电到飞天梦想…..每每“穿越”一次 ,都会越发被民族文化的智慧和民族精神的伟大所散发出的耀眼光芒深深吸引,忍不住一遍又一遍驻足惊叹。
在这本书中更令我刻骨难忘的无数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如:勤劳勇敢,为治理黄河隐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自强不息 、 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范仲淹;赤胆忠心、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岳飞;抗击日寇、保卫国土的民族将领戚继光以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胡佩兰……他们身上无一不彰显出伟大的民族精神,无不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少年茁壮成长。
每每想到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我都为之骄傲,为之自傲!是啊,它们正是我们民族的根,更是民族的魂之所在。它们就如甘甜的乳汁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成为支撑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繁荣发展的精神力量。所以,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更应珍视这一瑰宝。最后就让我们一起从现在开始,携手并肩,共同扛起“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这面伟大的旗帜,一起努力拼搏,锐意进取,共同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而不断努力吧!
中华精神颂读后感篇4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除夕夜,央视精心烹制的一年一度的“春晚大餐”中,《六尺巷》这道“大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凑巧的是,我在《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这一本书中看到了“仁义胡同”、“六尺巷”这两个小故事。两个故事非常接近,讲的都是儿子在京都做官,家里的母亲因为盖房砌墙争地皮和邻居发生争执,都写信给儿子,想借儿子的官势为家里争气。但两个儿子都没有仗势欺人,而是写诗劝导母亲。一个在信中写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另一个在信中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最后,两家人和邻居各自礼让,留下了“仁义胡同”和“六尺巷”两段佳话永世流芳。
故事虽已久远,但它彰显了乡邻之间、亲朋之间、人与人之间互敬礼让、和谐共融的传统美德,它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首懿德流芳的诗;它传递的是人们和谐相处、恭谦礼让的文明风尚;它体现出为官者崇德重礼、洁身自律的文化精神,它所传承的品质与当前提倡的“讲友善、守诚信、崇文明、尚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共同牢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焕发美德的光彩!
中华精神颂读后感篇5
风和日丽、大地复苏,我静静阅读着《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书的内容分为七个方面:引言、爱国如家、孝悌友爱、尊师重教、诚实守信、明礼守法和勤学励志。
我最有感触的是《孝悌友爱》,因为《黄香温席》、《闵损芦衣》和《弟子规》选段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爸爸妈妈出外打工,奶奶租房子带我上学,爷爷一个人在家种菜养猪。
尽管农活繁杂,爷爷却尽量抽空送些新鲜菜给我。一个闷热的中午,我正在房间酣睡,朦胧中好像有人在用沙哑的声音呼唤我的名字。我慢慢睁开眼:哦,是爷爷!是爷爷用网袋装着菜碗送我最爱吃的猪肝来了!我心里好一阵不安:爷爷,孙儿很好啊!您却辛苦得——花白的头发贴在额上,衣服挂在瘦削的身体上。我赶紧起来,把爷爷扶到床边坐下,给他斟上一杯开水……
时间一秒秒地过去,下午爷爷还有活儿呢!他站起身,疼爱地用手理理衣服,回过头对奶奶说:“我回家了,你要照顾好小子。吃菜别省,注意安全,都不要喝凉水。”奶奶一一答应着,送爷爷出了房门。趴在窗前注视爷爷蹒跚的背影,我的心一酸。
在窗户下面的路上,爷爷站住了。他对我慈爱地一笑,重新踏上归途。我眼前白花花的一片,只有至爱的爷爷在视线中走着,走着……万物都模糊了,爷爷的身影却越来越清晰。
黄香用身体给父亲暖被子,闵损以厚德感化后母。一天比一天年长的爷爷啊,我能为您做些什么?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希望时光它慢些走,不要再让爷爷变老了。我愿努力学习,用我一切,换得为这个家辛苦付出的爷爷啊您岁月长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