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和思想,我们在读后感中可以表达自己对书籍的理解和感悟,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经典著作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经典著作读后感篇1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对鲍威尔等人的"自我意识"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
鲍威尔一伙反对黑格尔主义的正统派,并自称批判地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主张自我意识即"精神"就是一切,在它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自我意识"是世界的创造者,世界是它的以太头脑的幻影和它的臆想的结果。他们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普通的自我意识同实体的对立。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种哲学仍然是在黑格尔哲学范围内兜圈子。马克思具体揭示了鲍威尔如何片面的发展了黑格尔哲学。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的绝对精神。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在自己的批判中都超出了黑格尔哲学的范围,但同时又都停留在黑格尔思辨的范围内,不管是哪一个都只是代表了黑格尔体系的一个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并不是积极意义上的发展,而是抹杀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积极因素,是黑格尔哲学庸俗化、漫画化,进一步推到荒谬绝伦的地步。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哲学有双重不彻底性:其一是他宣布绝对精神的定在,同时又不肯宣布现实的哲学家就是绝对精神。黑格尔反对把自我意识和个人意识混为一谈,反对哲学家本人就是绝对精神。其二是黑格尔仅仅在表面上把作为绝对精神的绝对精神变成历史的创造者。就是说,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的历史,群众要绝对听从绝对精神的摆布。而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则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这双重不彻底性。
第一,鲍威尔把自我意识和哲学家的个人意识混为一谈,宣称批判地思维的个人就是无限的自我意识的体现者。
第二,鲍威尔"是有意识地扮演世界精神的角色",有意识地扮演历史创造者的角色,运用他们的批判头脑,自觉地发明历史和实现历史。这样,黑格尔的历史理论在鲍威尔那里变成了一幅荒谬透顶的漫画。
此外,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还损害了黑格尔哲学内容的丰富性,把黑格尔哲学十分完备的哲学范畴简单归结为精神与群众的对立,认为历史发展的内容就是精神反对群众的斗争,同时,把群众与粗糙的物质等同起来,把精神提升为绝对者。
经典著作读后感篇2
?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在7岁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的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阿廖沙的生活是多么悲惨啊: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非常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生活多么黑暗啊,就好像他的家庭一样——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周围的人贪婪、残忍、愚昧。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她勤劳、坚强、善良,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是幸福的,我们的童年的灿烂的,多彩的: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品尝;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被人欺负,家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人一番……但拥有着这些,我们似乎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我在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珍惜童年,珍惜如今这美满、幸福的生活!
经典著作读后感篇3
在这个国庆节的假期里,我重温了我以前最最喜欢看的书:《格林童话》。这本书吸引着我,因为它有着一股神奇的力量,里面的故事都是那么善良、天真、可爱。在这本书里,有一个故事我格外喜欢,记忆深刻。
有一位王子有六个仆人,各有各的本事。他们来到一个女王的宫里,王子向她的公主求婚。那个女王就说了一个条件,晚上12点如果公主还在他那里,就可以嫁给他。王子和公主在同一间房间,但他们睡着了,没管牢公主,让她不翼而飞了!一个仆人看见公主被锁在300里的远一座山上,让另外的两个仆人去相救,刚好十二点就回来,女王很是吃惊,要求第二天考考他。
第二天,她搭起柴禾堆说:“你要烧不死,女儿就嫁给你!”王子的一个仆人马上跳进大火,烧了几个钟头,还是没事。女王把公主嫁给了王子,但过了不久,就开始生气了。她变出一对妖兵,准备把公主抢回来。一个仆人听到了,告诉了同伴。最后的一个仆人就猛吸海水,朝女王的军队喷去。于是,他们就幸福的生活着。
我觉得童话故事真的是非常的神奇!在这里,有些仆人可以看见很远很远的地方发生的事情,有一些仆人可以把海水全部吸干再全部吐出来,有些仆人可以……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发达了,可以让我们开上省时间的汽车、看上彩色电视、听上收音机,用上电脑……我们应该好好地去珍惜这样的科学技术,因为古人都幻想着有一天变成这样,结果真的梦想成真了,而且还超过了上百万年人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并且,不该再乱砍乱伐那些绿化环境的树木,破坏我们共同的美丽家园了!
经典著作读后感篇4
马克思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为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克思,一个让全世界都记住的名字,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马克思传》,在那里我们能够追寻到他的足迹,从点点滴滴的文字河流中,阅读它就好像在与一位伟人对话,整个人都被深深的感动和震撼了。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从事人类解放事业,并积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他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为自己,而是为整个人类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他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说的那样投入到人类事业中去吧,实现自己的价值。
之前,对马克思并没有太多熟悉的了解,只感觉马克思离我们很远,他写的文章和所拥有的思想哲理都很高深。但自从读了这部传记后,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通过朴实的文字,间单的描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了一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看出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亲情的眷恋,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下面我将从马克思对工作的不懈追求,与恩格斯深厚友谊和与其妻子的爱情婚姻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马克思曾经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眼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在科学事业上的不懈努力,忘我投入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有人说:大学时恋爱的摇篮,我到觉得这些都是谬论,大学其实也是一个社会,我们可以在其中学到做事,做人的道理,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要我们肯努力,肯付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不怕苦。人生总是会遇到挫折困难,不顺心,那么就需要我们用一颗执着的心去面对。马克思怀着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追求自己的事业。写到这我就想起那些长征路上可爱可敬的战士。虽然时隔70来年,但长征精神依然存活在我们心里,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信念,他们执着地坚持,艰苦卓越、付出牺牲。我觉得这种精神,这种使命感,责任感,也是我们大学生所需要的。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也是广为人传的,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们的友谊在历史也是无双。他们一心追求同一个梦想,怀揣同一个理念,不断奋斗,努力,合作着。然而,对于我们普通人也是不可缺少的,当你快乐的时候可以与其分享,当你悲伤的时候也可以向他倾诉。同时好朋友就像一面镜子,他会让你知道自己的不足,朋友可以给我们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中,朋友伴我们同行,友谊照亮生活之路。在我看来,真正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为同一个梦想去努力,即使有在多的艰苦也可以相互扶持,相互帮助。
马克思是一位坚强的革命战士,在面对黑暗的斗争中显示出巨大的力量和勇敢无畏的英雄本色。但同时他还是以个感情丰富细腻的普通人,是一位充满男子汉激情而又十分忠诚的丈夫。他与妻子燕妮有着同样美好的理想,他们在命运的激流中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为壮丽的共产主义而奋斗。无论是从写个她的情信还是信件中,都充满了火一样的炙热和绵绵不尽得温柔,那是对爱情与生活的深刻诠释。这对于我们这些90后的男生女生也是一种思考,在面对和选择爱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慎重又慎重,应与自己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奋斗目标,而不是以某种目的去谈恋爱。
?马克思传》是一部令人受益匪浅的好书,对自己的认生观,价值观与爱情观都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值得好好一读。
经典著作读后感篇5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一提到马克思,人们往往便想到他伟大的贡献,深刻的思想以及崇高的精神,却忽略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忽略了他成功的背后有一个不离不弃的朋友,一段长达一生的友谊。
马克思于1818年5月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的家里。青年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于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重要,马克思长期流亡,生活艰苦,常常靠典当维持生计,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的寄给马克思。不仅仅是在生活中,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合作。他们同住在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小时,共同探讨各种问题;分开之后,他们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们之间的关怀还体现在时时刻刻给予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事业上的成就而感到骄傲。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文,恩格斯便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而恩格斯从事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手头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有很多感人的故事。1863年初,马克思一家已经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马克思打算让大女儿和二女儿停学,找个地方工作,自己和妻子燕妮,小女儿搬到贫民窟去住。恩格斯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忙打电报劝说马克思别这么做,又迅速筹集了一笔钱,汇给了马克思,使马克思一家暂时渡过了难关。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亲爱的恩格斯,你寄来的100英镑我收到了。我简直没法表达我们全家对你的感激之情。
在恩格斯需要帮助的时候,马克思同样竭尽全力,毫不犹豫。1848年11月,恩格斯逃亡到瑞士,由于走的时候很匆忙,身边没带多少钱。还在病床上的马克思得知,连忙挣扎起来,到银行将自己仅有的钱取出,全部寄给了恩格斯。
然而,与普通人之间的友谊一样,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尽管伟大,也经历了一些小插曲。1863年,恩格斯的妻子玛丽患心脏病突然去世。恩格斯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将这件事写信告诉马克思,信中说:我无法向你说出我现在的心情,这个可怜的姑娘是以她的整个心灵爱着我的。第二天,马克思从伦敦给恩格斯写回信。信中对玛丽的噩耗只说了一句平淡的慰问的话,却不合时宜的诉说了一对自己的困境:肉商、面包商即将停止赊账给他,房租和孩子的学费又压得他喘不过起来,孩子上街没有衣服和鞋子。一句话,魔鬼找上门来了……生活的困境折磨着马克思,使他忽略了对朋友不幸的关切。正在极度悲痛中的恩格斯,收到这封信,不禁有点生气了。这次,一直隔了五天,恩格斯才给马克思回信,并在信中毫不掩饰地说:自然明白,这次我自己的不幸和你对此冷冰冰的态度,使我完全不可能早些给你写信。我的一切朋友,包括相识的庸人在内,在这种使我极其悲痛的时刻对我表示的同情和友谊,都超出了我的预料。而你却认为这个时刻正是你表现你那冷静的思维方式的卓越性的时机。那就听便吧!
波折既然已经发生,友谊经历着考验。这时,马克思并没有为自己辩护,而是作了认真的自我批评。10天后,马克思写信向恩格斯致以真诚的歉意。出于对朋友的了解和信赖,收到回信的恩格斯立即原谅了马克思,还寄去了一张期票,以帮助马克思度过困境。自此,两位同甘苦共患难的友人重修旧好,友谊得以延续。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之久,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十分动人的友情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一段并不强烈却始终深厚,不舍不弃的友谊。其实再伟大的人也会拥有平凡而深刻的情感,也需要关心和帮助,也离不开友情的滋养。在我们身边,一直有一些默默相伴,不离不弃以致常常被我们忽略了的朋友,以及一段段令人难忘,始终不变的友谊,在支持和激励着我们。君子之交淡如水,淡淡的友情就如淡淡的茶香令人沉醉,让我们共同珍惜身边的人,安静感受这份静谧微暖的情感,用心经营我们离不开的友谊。
经典著作读后感篇6
最近宫校长为我们老师推荐了李志敏博士的励志书籍,我非常喜欢读这类的书籍。非常有幸我读到了《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读完整本书后,感觉自己收获了很多,自己的心灵也重新得到了洗礼。宫校长,谢谢您,谢谢您让我感悟到怎么样才能做最好的自己,让我在工作中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所有的问题,让我踏踏实实,不断超越自己。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的进步阶梯。书是我们的好朋友,通过它可以看到广阔的世界,看到银河里的星星,看到中华瑰丽的五千年,看到风土人情和世间万象……对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我国伟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当书到手时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去读这本书。读完后不禁觉得神清气爽,以前也曾读过一些书,读后似乎感觉都是一些空话,仅仅留给我一些无谓的说教,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看了这本书后,感觉与众不同,如何才能做最好的自己?这需要我们每个人进行思考。是的,更多的时候,大家都在审评对方,研究对手,却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了解自己。李博士用平实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心门。他告诉人们:做人不是只有自省才能更完美,但是不时的自省却能让自己更加的清醒;做人不是简单的树立理想就可以轻松实现,但是没有理想的人却一定无所适从;做人一定要有广阔的胸怀,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才有容天下之大量的非凡气度;做人要有勇气,真正敢于追逐自己梦想的人才能让更多的机会停留在自己身边……他不仅提出了浅显易懂的'成功同心圆说,而且运用了发生在他身边的大量故事来阐述成功的秘诀。这些故事很值得我学习和品味,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指导我走向成功之路。
其次,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不同。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或许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怎样才能得到成功,搞不清真正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如何实现。现在看了李老师的成功学后,体会到:人和人之间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无论是所处地位与名望的高与低,拥有财富的多与少,只有发挥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又对社会和他人有益,同时还体验到了无穷的快乐,这就是成功,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世界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抉择,但不需要为压力过重而苦恼,更不需要为了失败而哭泣,也不要让事情来主宰我们,而是要用积极的态度来主导、推动事情往更好的方向进展。
最后李博士认为: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