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观后感是一个对作品深度解读和评价的过程,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修养,在观后感的撰写过程,让我们有机会深入思考和记录下对电影的感悟和体验,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黑大校史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黑大校史观后感篇1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人们梦寐的天堂,可事实上那天堂只属于上帝;神秘的爱琴海是人们渴望的地方,可事实上那童话也只是童话;颐和园的过往使人们追忆而神往,可追忆过后那还是残缺;北京的故宫金碧辉煌,可无论怎样终不是我们心灵的居所。
但,有个地方,虽不如天堂明亮,亦不让人渴望和神往,也不金碧辉煌,但足让我们找到心灵的居所。他没有巴黎圣母院那般让我们仿佛浸没在海水中的窒息感,亦不如爱琴海那般让人想呐喊、想跳跃。他平静却不死气沉沉,他庄严却又不失朝气,他有自己的韵味。他不想太过引人注目,可他的气息还是吸引着太多太多的人。他,我的学校,一个可爱的学校——淄博第六中学。
115年的岁月,让他经历了太多太多。由光被中学到成为工厂接管的学校,再经过岁月的洗礼,时光的蹉跎,他已从当时老师所期盼的“光被四表,润泽千秋”的光被成为了现在桃李芬芳,香飘天下的六中。列别捷夫说“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那时的十年内乱,是他的低谷,那时有太多太多的学校消失、瓦解,而在那些将要瓦解的学校中,他挺了过来,度过了一劫,但那次的平安并不是好运,不是偶然,那是一所学校所仅剩的老师共同的努力与坚持,那是必然。正因如此,才有了他现在的惠泽百代,才俊辈出,才有了现在他钢铁般坚强的外表和一颗柔软的心。那十年,真不知是他的幸还是不幸。
115岁的他,从当时的小学变成了现在的高中;115岁的他,从小济美楼变成了高高的教学楼;115岁的他,教化万千学生,使他们琼林江俊彦,蟾宫折桂枝。不同时代的优秀学生们拥抱着自己的梦想,为祖国,为社会奉献。李振生在穗偃中找到了破解世界难题的钥匙,而他曾是一个六中学子,也只是众六中学子中的一员罢了。除他外,亦还有很多很多,可他们的目标却都有一个“弦扬商博文化,传承鲁商精神。”老人们常说:“人不能忘本。”而他们真正明白并学习这句话,亦是在六中。是六中不仅教授他们知识,亦美化他们心灵。让他们不至于空有一身本领,亦有一颗美好善良的心。
115年了,已经一个多世纪了,时间过得真快,115年中,一届又一届的新生带着青涩走进校园,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在这彩俊风华舞青春,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在这雄鹰展翅,高飞万里。115年来,他继往开来,吐故纳新,一层层攀登,一步步创造辉煌,一步步有辉煌走向更远的未来。
但过去已成为过去,过去已永远静止不动,时间也不会止步不前,此情只可成追忆,他未来的美好还要我们去追寻。
115年的包璞守贞,奋斗超群,115年的卓识远见,独立潮头,他用百年的沧桑岁月,描画了百年的辉煌篇章。
这个学校,是我们的学校!
黑大校史观后感篇2
金九银十,法国梧桐的落叶铺在校门外的人行道上,踩着如地毯一般,不知道将要把我们引向何方。
自新修的校门进入,走在新铺的柏油路上,美不胜收。雅礼究竟是何种布局?校舍如何、花草怎样?疑问一股脑儿混入了脑袋里。门口石头上的“公、勤、诚、朴”,却着实是在印象里篆刻的四个金箔大字,端庄稳重。走近校史馆,才看见它的云雾面纱后的面目——门旁两棵笔挺的大树荫蔽着一块纪念碑,中英两种文字凝成了一股结实而浓厚的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
随着队伍踏进了学校的前尘往事之中:耶鲁的几位年轻校友、德士敦获得允许进入长沙城选址,却因肺结核溘然长逝;盖葆耐和席比义几经周折,终于在1906年,雅礼顺利开学。此时的华夏大地上蜂出并作,洋务运动、列强与督抚们打得热火朝天;然而雅礼这支芬芳的鲜花,绽开在湖湘的土地上,从未衰败、凋零。无论改名、层出不穷的革命还是复名,她依然端坐在那里,不管是西牌楼、沅陵还是侯家塘的四季变迁……
湖湘文脉不绝,人才鼎盛。金岳霖、何凤山、陈能宽、柳直荀……扬名海内外的校友从这片不大的校园走出,一张张照片映照着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那个学问兴起的时代。从刚进门的黑白照片,到后面的彩色印刷,竟一口气走完了百十年的风雨历程。前程往事,历历在目。校名几易,可改不动百十年来每一代的雅礼情怀。
校史馆前门的两扇大玻璃幕墙,几束扭曲蠕动的阳光挣脱阴云,从中穿透而过,与黄荤的展览灯争抢着每一寸光辉。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莘莘学子“风尘仆仆”来到这充满竞争的学校里,不知道他们在这里起舞,是为了远走还是留下!
十五分钟不长,刚好在校史馆里徘徊一圈。这才看清了它的全貌:米黄色的衬底,淡灰色却有些斑驳的房檐与方柱沉浸在百十年的风雨交加中,撑起着这屋檐——被荫蔽覆盖的尖三角是这百十年的分秒累起来的,不给于方柱一丝的喘息——付出时、拼搏时,没有一刻能松懈,放下你那早已疲惫不堪的双手,只有高擎着你那沉甸甸却高远的理想,才能不会为它们突然的摔落、破碎而心中似乎茫然若失一般。
但是,金色的的阳光铺洒下,一株株青草、芳花正在雅礼的四面八方、雅礼的天地经纬上,不负秋光,努力生长!
黑大校史观后感篇3
上周日,那个风和日丽的秋日上午,身为一名雅礼学子,我有幸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雅礼校史馆。带着一份荣耀,带着一些好奇,更带着深深的敬仰之情,我们兴致勃勃地走完了全程。与其说是参观,不如说是一次洗礼,那儿带给我的震撼与感动,是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走进校史馆,我就被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包围了:古朴的建筑风格、优秀校友的照片和多年前的毕业证书相互映衬着,使得那些饱经岁月刷洗的毕业证书依然光辉夺目。由照片上我们了解到,从这个校门走出去的优秀人才已经遍布全国甚至全球各个重要的工作岗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再往里走一会儿,就到了雅礼历史墙。这里挂满了1906年——20xx年雅礼校园变迁的照片。我看见,当年的雅礼不过只是一件简陋破旧的木屋,不过只是一所有二三十余名师生所组成的学堂,不过只是一所因战乱革命而多次搬迁的书塾。然而,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霜雨雪,今日的雅礼已然成为了一所全国家喻户晓的文化圣地,一座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昂然屹立在长沙城区,闹中取静,别有洞天,因为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众多学子所向往的知识殿堂……这些,是多少代雅礼人悉心付出,共同努力的结果啊!
沿着荣誉墙走,我又看见了一张很有年代感的黑白照片:这是两位年轻俊美的西洋教师。他们站在大街上,微笑着,用手高举着一块简易的木牌,上面写着“雅礼中学——yali”几个字。听解说员讲,这相片上的两个美国教师是首批来我校执教的外籍教师。也是从此开始,几乎每年都会有外籍教师被深厚的湖湘文化吸引,来到雅礼学习和交流。除此之外,雅礼还是一所与美国耶鲁大学紧密联系的学校呢。听了这番话,我更加感受到了身上堪当的重任——及时奋发精神,好担当宇宙!既然雅礼是一所连接中美教育的学府,那我们,定要为雅礼的不朽辉煌做出无尽贡献!作为一名雅礼人,我们有何理由去逃避这份重任?
离开了校史馆,我还听闻:当代娱乐巨星蒋劲夫、李莎旻子等都是我校毕业的。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校庆这天,美国总统奥巴马还发来了贺信,赞扬雅礼堪称中美教育典范,并勉励众雅礼人继续努力。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雅礼,前有贤人,后有来者。回顾历史,是对心灵的洗礼,更是给我们这一代雅礼学子树一座灯塔——除了要“及时奋发精神”,更要有“好担当宇宙”的雄心壮志!我仿若在顷刻间就领悟到了这次参观的意义,看清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
黑大校史观后感篇4
翻开历史厚重的扉页,字里行间,一个名字逐渐浮现,那是正值科举废驰的时代,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美国知识份子,建立起一所大学堂——雅礼。
走进校史馆,一张张新旧不一的照片映入眼帘,从雅礼创办到中雅培粹成立,它们在静静地述说着一所百年名校的曲折发展历程。纵观110年大小事,作为雅礼学子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漫步于校史馆中,照片中的每一张脸都给我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象,有英俊爽朗的美国人,有历代沉稳的校长,还有兴高采烈的.学生。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两样东西,一张旧照片和一册本。照片上是当时的田径队。队员们身形高大健壮,面部沉静,目光炯炯,虽站立不动,可仍能感觉到他们体内惊人的爆发力与速度,作为体育运动的佼佼者,他们是雅礼校史中熠熠生辉的星星。
那册本,是一名学生使用过的,封面上的繁体字,一笔一画,工工整整。页面有些发黄,边角却十分平整,细小的裂纹,让我感觉到年代的久远,雅礼浓郁的学风由此可见一斑。
走出校史馆,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阳光下红墙蓝瓦的校舍,涌动的人群中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我感觉脚下的土地并不苍老,反而觉得它焕发着青春与活力!
夜窗之下,柔风徐徐。
灯下墨香,依依袅袅。
在这万赖俱寂之夜,我回忆着,意念随着墨香悄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黑大校史观后感篇5
今天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我们学校最神圣的地方——校史馆!
虽然之前对学校有了大概的了解,但至于学校发展中的一些细节还知之甚少,而今天的参观给了我们重新系统地认识我们自己的学校一个良好的机会。
刚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学校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图(由同济大学设计),虽然后来建设的有些出入,但看起来还是那么熟悉,这是信园,对面是敏园,还有那是图书馆,再往前走,就是垂地的大幅介绍,想一张气势恢宏的国宝级的长画,上面书写着我们学校的历史。
最经典的要数那首长诗,她概括了我们学校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婉转而又雄伟,接着就是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状态,包括三次变革,尤其是第一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学校发展举步维艰,条件艰苦,可想我们今天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来之不易。
宜当忆苦思甜,发奋图强!第二阶段学校仍然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和一系列苦难,但在学校领导以及师生的努力下,我们都一一克服了,我们坚强地走过了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岁月。
到了第三阶段,我们学校喜讯连连,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被定为211工程,本科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声誉响彻神州,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有一批的经管人才,为祖国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观完校史馆,我内心汹涌澎湃,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一个学校学习而感到自豪!同时,我暗暗发誓:我要为校争光,要成为校史馆名人录上的人物,今天我以财大为荣,明天财大以我为荣!加油,财大学子,加油,财大——我的母校!
黑大校史观后感篇6
参观校史馆后,我有许多感受。
校史馆承载着学校的许多往事、以前和现在的模范人物、以前的教育设备和许多的荣誉证书和奖状等等,不仅体现了学校一批一批的人才,更体现了熊官屯镇中心小学这块沃土不停的努力,不断的奋斗,精益求精!
可发出感叹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介绍员们介绍时,有两名四年一班的同学和五名五年级的同学。可是却没有我们班——四年二班同学在介绍。
参观校史馆后,我的脑子里蹦出了一大堆问题:“为什么没选我们班的同学当介绍员呢?我们班同学比不上别的班的`同学吗?我们班同学难道不会介绍吗……”
仔细想一想,问题也许并不在别人身上,而在自己身上。当我们在外面玩耍中,别人却仍停在桌子旁读书、写字;当我们在早自习上大吵大闹时,别人却在认真的写早自习在黑板上出的习题;当我们在书法课上传来这样的话:“忘带毛笔和水写布了!”“毛笔怎么找不到了……”别人却早已拿起毛笔练字了……
差距是从什么时候变的?在一点一滴中变的。当我们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时,别人依然在大步向前走时,这就是距离拉开的时候。
参观校史馆后,那个情景依然在我的脑海里……
黑大校史观后感篇7
4月2日下午,第三党支部组织我们参观了我校的校史馆。校史馆让我们对杭电沧桑的足迹、五十年的历史、白发的教授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在那记录岁月雕痕的回廊里游走,看着历史不断的上演和谢幕,昨天就在眼前翻开每一张泛黄的书页。
校史馆将杭电在风雨里成长的历程一一呈现,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获得,都包含着历史的意义。走近那一张张老照片,仿佛又走进了杭电那段辉煌绚烂、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一幕幕历史的见证很是振奋人心,看到这些,我们的心中是感叹,更是自豪。
据悉校史馆是母校五十岁生日的礼物,它占地近千平方米,由“发展历程”、“领导关怀”、“师资队伍”、“学科科研”、“人才培养”等十个板块组成。进入校史馆,几副大图片格外醒目,杭电的三个校区都出现在图片上,下沙、东岳和文一,隐隐中散发着杭电独特的气息,现代与古典结合、科技与人文并进。谁能想到这被现代都市所掩埋的拥挤校园,这已没有昨日模样的红果园,竟曾上演过那么多的故事。
一张张的照片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着。那些泛黄的照片仿佛在告诉我们:这里,人才辈出;这里,教学成果丰硕;这里,走出过名仕大家…… 当照片的颜色愈发鲜活起来,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杭电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老校新姿,催人奋进。不论是德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硕果累累。在先辈殷切的注视下,杭电前进的步伐日加坚定沉稳。50年,对人的一生是漫长的,而对一个学校,则是弹指一挥间。杭电,摆脱了蹒跚学步的稚嫩,走过了少不更事的涩涩青春,成熟稳重中,不失锐气,意气风发中,添几多睿智。
50年来所有的科研成果,荣誉奖项,名师教授,对外交流成果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被容在这千平方米的空间里,感谢他们,正是他们构成了杭电的精神基座,让半个世纪的我们底气与汗颜同在。通过参观,我了解到到杭电的创建人以创设一所现代大学为标杆,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观念无疑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岁月如歌,征程漫漫。
历史被浓缩为惊鸿一瞥,在母校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相信每个瞬间都会更加精彩。“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历史我们要缅怀,未来我们要创造。作为杭电的莘莘学子,我们要不懈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