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夏》读后感优秀7篇

时间:2024-06-08 作者:pUssy

每个人对同一本书的读后感都可能截然不同,这正是阅读的魅力所在,写读后感是一种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让我们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散文《夏》读后感优秀7篇,感谢您的参阅。

散文《夏》读后感优秀7篇

散文《夏》读后感篇1

读完了《寄小读者》使我思绪万千。冰心不仅文章写得生动、有趣,还不停地回复着小读者们的来信,直到自己生病了,还仍然坚持着回复小读者们的来信,她真的时时刻刻保持着一颗童心,真让人敬佩呀!同时,我也深刻地感受到“爱”就是生活中坚定的信念。也深切地体会到了冰心的'这一句名言:“心是冷的,泪是热的;心,凝固了世界,泪,温柔了世界。

是啊,心是冷的,泪却是热的,泪,是爱的流露,是真心的付出。

冰心在这本书的一篇里写道,她很喜欢大海,也非常喜欢海边的小动物,同样,也很爱护它们。她在回复小读者的时候,曾说起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冰心正在海边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忽然看见一只海鸟在海里,不飞向天空,她很疑惑,海鸟都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为什么只有这只海鸟不飞呢?于是,就走了过去,原来鸟的羽毛被一些东西刮伤了。于是,她就找来了一些可以处理伤口的东西,细心料理这只海鸟,海鸟慢慢好了,又可以到天空中飞翔了,冰心由衷地笑了。冰心的爱让我深深地感动了。

所以,只要我一看到小动物受伤,就会心痛,就会忍不住的给它包扎伤口。

心是冷的,泪是热的!让我都流出欣慰的眼泪。

散文《夏》读后感篇2

前几天,我读了《冰心经典作品集》,我才看了一半,就被《寄小读者》与《事与忆》深深地迷住了。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细腻,充满了母爱与童心。

在《通讯·二》中,冰心正和自己的父母看书、谈话、吃点心时,一只小鼠初次出来觅食,因为她的恶作剧导致小鼠被小狗吞食而心生愧疚。是的,冰心奶奶曾经为一头折足的蟋蟀流泪,为一只受伤的黄雀呜咽。冰心奶奶的文字中充满了善良,我想,我们也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在《腊八粥》中,我感受到了腊八粥的美味,还体会到了浓浓的亲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更体会到了新一代对革命先烈的缅怀。读到了这里,泪湿眼眶,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学生,我必须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他们呀!

在《童年的春节》中,冰心奶奶描述了童年春节丰富多彩的活动。“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和各种香料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这段话写了春节前母亲忙碌的身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看到了旧社会过春节忙碌的景象,感受到了过节时的热闹。多么幸福的回忆啊!这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它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冰心奶奶是幸福的,生在中国的新世纪的我们也是幸福的。

冰心奶奶的散文朴实无华,感情真挚,写出了童年的美好,母爱的永恒。世纪老人用爱与童真写出来的文字,让我心生感动,我会带着继续阅读的。

散文《夏》读后感篇3

第一次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冬天》便被文中的情感感动着。那仿佛是春天哪。

提起冬天,人们自然会想到的是那无边的寒冷,然而朱先生不愧是写情的高手,他笔下的冬天,没有漫漫的白雪、飕飕的冷风,而是可以一家围在热腾腾的炉子边享受着白水豆腐的天伦之乐,几个人在西湖上泛舟赏月,这样的冬天其实寄托了春天般的情,如温暖的春天,一种人间温情充盈其间。“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 )

今天,当我再次朗读的时候,文中那朴素而温馨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也洋溢在我心间,相信每一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会被感染。“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这篇文章所写的都是生活中非常平淡的小事,是一种非常平凡而朴素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在严冬的衬托下,特别温暖、温馨!很多文人都写不出这种感人的意境。“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这句话是全文最打动我的地方:即使自己的妻子已死了四年,但他的希望并未消失。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我想这就是他最真切的感受吧。朴素洁净的文字,暖人心灵的细节,略带写忧伤的情怀——这篇短短的散文凭借着这些细节让读者感动让心间充盈真情的暖流。朱先生的'散文很美,真的很美,我很喜欢轻声细读他的文字,细细品位着字里行间的韵味,细细地品味那些辛酸往事。一切的底蕴只是淡泊。

散文《夏》读后感篇4

在清闲的午后,在落日的黄昏,一杯清茶,翻开手中书卷——《朱自清散文》。

我十分喜爱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清新而且淡雅,读起来很美,带着一丝清秀之气,让人就像沐浴着柔和的春风。

欣赏《荷糖月色》仿佛在欣赏一幅月夜荷糖长卷,淡淡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宽大的荷叶上。

我似乎轻轻一捧,那快溢满的月光都能在我的指间悄悄流走。

亭亭玉立的白荷,在轻风中荡漾,仿佛降临人间的仙子,袅娜地跳起了舞,在黑夜中彼风低吟。

那生动形象的比喻,隽永的文字,为我展示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一种雅致的美,这种美可以荡涤心头的尘埃,

让我常怀一种感动,欣赏每一个平淡又真实的日子,让我在喧嚣的生活中安定下来,我的心也便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静之感。

?背影》总让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文章委婉含蓄,选材独特,作者反反写了义父为儿子买橘子这一件小事,处处都写父爱,但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爱”字,而足将浓浓的父爱巧妙自然地融入字里行间,娓娓而谈,引领着读者去感悟。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父爱真得很伟大!直到风烛残年,他也会倾其所有,尽其所能,把自己的全部心血耗尽在子女身上,父亲的一生,究意为了我们做了多少事,流了多少泪和汗!

这就是父爱,需要我们敞开心扉感悟,他们的爱,爱得渘沉,爱得浮厚。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还透着哲理的气息。

记得他说过:“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因此,我学会了珍惜时间。

我不愿过上“头涔涔而泪潸潸”的日子,面对时间,我更加珍惜。

有一段歌词:“昨天的太阳,照不到今天的树叶。”

昨天不管是好是坏都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宝贵的时间在于今天,青春逝去再叹年华如烟,这样的人生太过可悲了。

一阵淡淡的墨香迎面袭来,捧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好像喝一杯清茶,每呷一口都是那么清幽,又仿佛是与一位智者谈话,让人受益匪浅。

让我们尽情地享受书吧!

散文《夏》读后感篇5

我读书,不太习惯按常理从头至尾,而是喜欢随手乱翻,尤其是看散文集这样的书。现在,我看丁立梅的《忽然花开》,就是那么随意乱读,恰好读到了这一句:这世上,有些喜欢,是猝然降临的。也许只是一个回眸,也许只是一声轻叹,那种懂得,便入了心入了肺。仿佛前世今生的给定。

忍不住有些讶然。清浅的文字,却又包裹了浓郁而淡定的人生况味,更是契合了这本书的书名:《忽然花开》。是的,是这样的一处偶然,风景,或者过程,或者,由此而产生的某种无以名状的体验,瞬间而至的激动与欣喜,乃至可以想像的绵延悠长的回味,它们骤然抵达丁立梅的笔下,并化作稠密的温润,沿着我们的视角线脉,进入我们已然有些干涸的情感心田。

事实上丁立梅正是某种意义上的美与善的记录者与传播者。栀子花、葱花、粽子、手套、雪、槐花炒鸡蛋、过年诸如此类我们习以为常的物状或者琐事,在丁立梅那里都重新发现和诠释,她呈现给我们的,是这些无华之物事的内在灵光,是它们被岁月掩盖的热情与爱。

也不是没有忧伤。譬如对早年乡村清洁生活的怀想,对年华逝去的感念,对爱情不可挽留的幽怨,对生命无法完美的怜惜。然而,即使是伤痛,丁立梅也不愿意用失落的词语。这样的时光,非常的幸福,非常的暖。她说。透过这样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清静之人,良善之人,时刻准备着赞美之人。而忧伤,也成了她与生活相互取暖的方式。

暗香浮动,心有戚戚。今天,当我们与丁立梅相遇,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悸动,一种源于人性的纯真歌唱与持久的怜爱。

散文《夏》读后感篇6

在读了林清玄的散文过之后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作者那易懂的语言,却又含着很深的寓意,哲理。读完后撼动了我的心

这本书的封皮呈黄色,醒目却不刺眼,与它的图案十分相配:一阵风吹来,纯白的蒲公英种子随风飘散,飘渺、空灵,十分简洁唯美,我想也代表着我们这一代代的孩子的梦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体写着“林清玄”三个大字,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展开封皮,一行小而精练的小字映入眼帘:“期许少年们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能在这悲伤的人间,拥有快乐。”正是这一行字,给了我很大的兴趣让我读下去。

正式打开书时,我便被那充天真,无邪的自序吸引。和标题一样,拉近了我们与作者的距离,向我们诉说了作者不老的心。这本书分四卷,分别是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每一卷的开头都有一首精练的小诗,读来十分有趣,我仿佛能从一首首小诗中看到作者儿时天真可爱的脸。

第一卷“天真的心”:讲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们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只乌龟、一棵树、一些流浪狗、一个传说……而令我感到吃惊的是,作者用孩童般的最单纯天真的视角,把最单纯天真的事情,竟能写出如此多的细节和道理。在作者的笔下,可以从一只乌龟写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写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钱的悲哀……作者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直击我们的内心——那如白纸般内心的最深处的那片净土。

而第二章“纯善的心”描绘的不是一直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尘世扎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者用这“灰色”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的对比,引起了我们对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则是继续沿着之前的风格,用孩子般的笔法,给我一种亲近的感觉,让我借作者的文笔来看那充满未知的世界。

看完这本书,突然发现书的最后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诉我们:“挫折,学习智慧;离散,学习成长。我们是不是除了课业,更重视这些优良品质的养成那?”或许,这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原因吧。

散文《夏》读后感篇7

读着《余秋雨散文》,就如同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书里更有人间百态,有爱恨情仇让人们去品味,去欣赏,从中获得心灵的升华。

初次接触他的文章,是语文课本上那一篇《信客》。读毕,平淡的语调,朴实的语言却描绘得如此生动,令我不经心生敬佩。专业点说,就是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余秋雨的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我欣赏《苏东坡突围》。正如苏辙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正因为他太出色、太响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谏臣有了嫉妒的目标。然后苏轼就被你一拳我一脚的批判,甚至贬损。八百多年前苏东坡先生的遭遇,本已尘封于历史之中,然而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对曾经攻击过苏东坡先生的人经行强烈的反驳。用词之尖刻,情绪之激昂,在文字之中尽显铺张。恣意汪洋的文采、率真自信的个性、乐观豁达的气质,都是我们对这位大才子苏东坡的认识。几百年来,其诗词文赋吟诵不绝,相传至今。我欣赏苏东坡先生桀傲不驯的个性,乐观向上的情感,却每每心痛其人生频频遭遇的坎坷。苏东坡是中华文明史上既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伟人,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正是促进他成为伟人的原因。这些,在《苏东坡突围》中详细又透彻的体现了出来。

余秋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结合。将历史写的活灵活现,把文化述的铿锵有力,引起我们反思。正如专家们所评价的,“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这,就是余秋雨。这,就是《余秋雨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