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读书的心得参考5篇

时间:2024-06-02 作者:pUssy

秉着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写好一份出色的心得体会,通过分享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为他人提供实用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习挑战,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陪孩子读书的心得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陪孩子读书的心得参考5篇

陪孩子读书的心得篇1

在这个暑假期间,千程每天都要抽出固定的时间来读书,截止目前,孩子已经阅读完了《杰罗尼摩的欢乐假期》、《笨狼的故事》、《东逛西逛》等书,通过阅读,孩子在理解能力、词语表达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受孩子的委托,我想写一点陪孩子读书的心得体会。

古人有一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书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作为我们家长来讲,我一直认为,读书贵在坚持,而兴趣是让孩子能够坚持读书、读好书的有效动力。在培养孩子读书兴趣方面,首先要感谢学校每年组织的“亲子共读”活动,对于童心正浓的孩子来讲,读书是个枯燥无味的事,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孩子根本融不进读书这个氛围,正是借助“亲子共读”这个活动的东风,开启了我们家长和孩子共同读书的历程。每次孩子读各种书目的时候,在孩子的小书房里,不仅仅是孩子自己的身影,孩子读书的时候我会陪着孩子看一些自己喜欢阅读的书,比如《杰克韦尔奇自传》之类的书籍,孩子读完学校要求的“亲子共读”书目,我也会拿过来自己读完,了解其中的内容,然后和孩子共同商讨。随着这种氛围的延续,我发现孩子自己慢慢融入到读书当中,每次在陪孩子读书的过程中,看到孩子能够专注的看书,不时的问我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熟悉的词语,我都很欣慰,这说明孩子有兴趣来读书,能够融入到读书的乐趣中。

随着工作的变动,我现在大多的时间在外面出差,没那么多的时间陪孩子读书,但我会经常打电话和孩子交流读书的情况,孩子每次的读后感或者是自己写的一些东西会通过邮件发给我,然后我们共同交流自己的写作想法,通过这种形式,我能够感觉到孩子在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并且通过这种阅读形式,我们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明显增多,拉近了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陪孩子读书让我体会到,家长的陪读过程很重要,要在陪读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通过读书让孩子接受书籍,学习到书籍中的精髓,不断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

陪孩子读书的心得篇2

有的说:“要奖给胡伟明,因为他拾金不昧。突然,老师的手机铃想了,她向我们道了歉,就走出教室接电话。”“妈妈你真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从我懂事以来你就开始给我念经,我就是孙悟空也受不了啊!”“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绕道走吧。"我心想:让位就让位,正好我已经吃腻了,就假装说:"大胆奴才,你们居然敢抓国王。

就这样,我每天看上三到四小节,每当这时,我似乎又回到了我的童年时代,让我看到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去田埂挖野菜......很快,我把这本书已经翻阅完毕。在我合上书本时,我的心中突然窜出一个问题:看了这本书,难道就让我重温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吗?难道它没能给我带来其他的启示和收获吗?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闭上眼睛,再次回味这本小说。一、改变对学生的评价观念。对于主人公金铃的介绍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金铃的个性跟谁都能“自来熟”;她是比较粗心的一个女孩,橡皮每两天丢一块,错别字多得离奇。

关于她的学习情况作者用了这么一句话来形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金铃是六年级学生就要升入初中,面对这样的孩子可想而知她妈妈对她的期望,我被她那种迫切渴望女儿有个好成绩的种种举动所震撼了,母亲认为给孩子自由发展空间的教育错了,认为只有以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对孩子教育的成败,提高她的学习成绩,她用了各种方法来帮助女儿,可怜天下父母心呀!其实我认为金铃的妈妈没有做错,真正有意义的教育是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小说中,人们(特别是金玲的妈妈)评价一个孩子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孩子的成绩好,那么就将之视为好孩子;反之,则将孩子视为一般或是坏孩子。其实,小说中的故事内容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观点也是如此。在我看完这本小说时,我突然发现我们成人的这一想法多么幼稚和可笑,孩子的成绩怎能代表孩子的一切,又如何能说明一个孩子的好与坏?我想,成绩只能从一个片面说明孩子的一种学习的能力,它并不能代表孩子的全部。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我想孩子对各种事物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一个人的心灵美是最重要的,也是一个人最好的财富。二、改变教育观念和方法。

“闭嘴!”邢老师喝道,“再说一句,我立刻把你赶出补习班!回到教室写1000字检查,下午带10块钱过来,赔偿人家的损失。还有你!”她冷冷地看着金铃“你也一样。学习上不下功夫,打打闹闹浑身是劲,真是烂泥巴扶不上墙。”金铃紧咬住嘴唇,转过头去不看老师......在邢老师刚刚担任金玲班主任老师时,金玲对其十分反感与排斥,甚至还哭过。

那是因为邢老师极为严肃与古板,在她的'脸上很少有笑容,总是凶巴巴的样子。后来邢老师的一番话又给了我更多的启迪:你已经是好孩子了,一个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的学生,凭什么不能成为好孩子呢?从这件事中,给我的感悟很深:作为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很出色,很优秀,从而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便对孩子十分严格,这使绝大部分的孩子很难接受。其实,我认为严格的教育方法有时不一定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方式方法是很重要的,好的方式方法能让我们事半功倍,反之,则会事倍功半。

就像小说中邢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表扬,改变了金玲对邢老师向来的排斥与反感,而更重要的是再次激起了金玲的学习动力。由此可见,一句小小的表扬作用非凡,它会让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有时甚至会影响和改变一个孩子。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因为我想孩子与我们成人一样,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赏。从事教育事业七年,深知教育的意义,也许却未曾真正走进孩子心灵,此书让我好似回到了童年,也让我贴近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更让我回味和深思,在后续的教育生涯中如何正确地去评判一个“好孩子”?我也很乐意的去对待,更愿意走进孩子心灵。

希望普天下的孩子都能抛掉烦恼,快乐地学习,快乐地迎接挑战;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孩子!

陪孩子读书的心得篇3

认识《我要做好孩子》已经很久了,一遍遍读,一遍遍流泪,每一次读,都带给我一种难言的感动。

主人公金铃是个天资平平的六年级女孩,胖乎乎的,惹人喜爱。但有谁知道,这个大大咧咧的女孩,心思竟如此细密,甚至一触即破。在她心里,妈妈卉紫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骗妈妈,只是为了逗妈妈开心,但正如卉紫所说:“这孩子固执得要死。”为了妈妈,金铃端滚烫的茶水也在所不辞。正因如此,她妈妈的一言一语,金铃都十分看重。

当然,金铃也有优点,那就是文笔老练且生动。她富有童心,想象力丰富到了极点,所以优美的词汇简直是信手拈来,读她写的文章就算再忧愁、再悲伤的人也会情不自禁地心情舒畅,拍案叫绝。

最要金铃的命的是数学,那一连串的数字让她头皮发麻,随便填个数字也想蒙混过关,导致数学老师给她来了个“特训”,十道题,她竟然对了七道,可见她脑子并不迟钝,只是不想动,懒得动罢了。

金铃非常善良,她收养过孤儿女孩小幸,并在她临走时送了她一个白晳漂亮的芭比娃娃,对金铃来说,小幸就像她的亲妹妹一样,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她还给生病的语文老师邢老师写了一篇散文,读着读着,两人都悄然泪下。邢老师不知道,她在金铃心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位置啊!

我想问问本书的作者黄蓓佳阿姨,您是不是像一个隐形人,每天暗中观察着中小学生的一举一动呢?不然,您书中的人物与故事怎么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呢?您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在我们心里,我总是能感到这“细流”的清澈凉爽。本书虽幽默得逗人发笑,但字里行间我能感到您对生活的真诚。正如秦文君阿姨说的“若笑完以后心上有沉甸甸的`感觉,那就是文学的感觉。”

书中的金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孩子,她有很多瑕疵,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毛病。但是她有血有肉,善良勇敢。她不是标准的女主角,但她是最真实的金铃,是最贴近生活的金铃。所以她值得我们为她喝彩!

陪孩子读书的心得篇4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每每看到他老人家说的这句话,真是自行惭愧,遗憾自己未能趁年轻多多点书。都说春天是读书的好时节,借“春日好读书”亲子共读活动之机,我开启了与女儿一起读书的模式。

女儿三周岁多了,正是好奇心爆棚的时候,喜欢各种新鲜事物。我想一些亲子系列丛书也必定会引发她的兴趣,因此也购置了不少此类书籍。这次与她一起读的是《巧巧兔性情培养图画丛书》,因为是为小孩子开发的书籍,自然文字比较少,更多的是通过动物图案陈述儿童性情培养的方式方法。比如如何培养孩子勤洗手的习惯、如何让孩子不怕打针等等。在与孩子共读过程中,需要时刻准备着小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可能一个问题会重复好几遍,此时就需要我们耐心地解答。几天下来,女儿似乎对书本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有时甚至会自己主动拿起来看,当然只是看图片,然后会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小兔兔为什么哭啊……”等等,真的很考验妈妈的耐心。

因为工作的关系,偶尔会在家里翻阅一些书籍,写一些文字,有时怕孩子影响,还硬把她扔给婆婆,时常还因为她的无理取闹而发火。通过这几天的亲子共读,我发觉女儿越发与我亲近你了,甚至以前每天都要跟她奶奶一起睡,现在都变成每天要跟我一起睡了。有时甚至会主动拿书给我,说“妈妈,你要看书吗?”、“妈妈,书看完没?”、“妈妈,一起看书吗?”。现在回想此前自己的所作所为,真是不应该。殊不知,女儿也对我所做的事好奇,对书本好奇。我想如果长久下去,我似乎是在扼杀她对读书的兴趣,甚至有可能影响她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通过此次亲子共读活动,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真的'该多陪陪孩子,不要整天沉迷于电子产品,手机不离身。每天花一点时间陪孩子一起看看书,在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项修炼。

书籍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书是希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简,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古时代的人读书是多么困难。而在我们这个时代,想读任何一本书籍都很方便,实体书店可以买,网络上可以下载,甚至可以通过电视或广播进行收听。所以,有生之年,多读书,读好书。

陪孩子读书的心得篇5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这句话显得格外贴切而又重要。知识籍有学习而来,而阅读则是人类最主要的学习活动,古语说:“读史可以明智,研哲可以晓理,品文可以传道,嚼诗可以怡情。”

这段时间,我和妈妈一起在读《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由于此书长达几本,来不及全部读书,在这里只能絮叨一番。

读《明朝那些事儿》第一本书时,使我眼睛一亮,立即喜欢上了这本书,并深深地被吸引了。读这部书很快乐,因为作者用他那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了历史。因为平民大众看不懂古文史书,不爱看现在史书,却有着了解历史的潜在需求。《明朝那些事儿》正中老百姓的下怀。立足草根,给予营养。把本来艰涩难懂的历史变得非常活泼,叫人读来欲罢不能。就如明月先生说的那样“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历史本身是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朱元璋开篇到1644年万里朝结束这300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它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的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式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绎。

这部书真的很好看!每天晚上我做完作业后,我和妈妈就迫不及待地各拿一本书一起靠在沙发上慢慢地看起来,看到精彩之处,我俩人都会不由得发出笑声。有时我会把文章中精彩的部分读给妈妈听,妈妈也同样是。

真的要感谢明月先生,他让我更加地喜爱明朝,记得我当时曾说:“明朝比清朝更精彩,明朝比较民主,比较开放和强大,并且充满了活力。”当我对妈妈说这句话时,妈妈不由得震撼。妈妈知道,我确实用心在看这本明史,我看得深入,看得回味无穷。而我们时常也会谈起书里的人物,我们从朱元璋谈到张士诚、陈友谅、朱允炆到朱棣,朱祁镇到朱祁钰,谈的最多的是朱棣、于谦、郑和、方孝孺、杨慎、解缙、唐寅、马皇后、钱皇后、王振等人物。书中刻画的这些人物让我们印象深刻,谈起来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