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课读后感优质8篇

时间:2024-05-11 作者:Lonesome

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应该总结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在学习中,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运用,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散文课读后感优质8篇,感谢您的参阅。

散文课读后感优质8篇

散文课读后感篇1

美丽的小山村——北极村养育了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作家迟子建。她温婉朴实的文字打动了千万读者。迟子建的散文,虽然写的是她从小到大的种种小故事,却处处有美有爱。

迟子建以深情的笔触向读者娓娓道来与亲人们相处的一幕幕——风雪中为我送伞却遭拒的母亲;和母亲一起看的两个人的电影;在世时过年总不忘为我做灯的父亲……

桩桩件件,充满了浓郁的人间亲情。

在她许多篇文章中,我可以大概了解她的生活状况——丈夫在几年前去世了。丈夫在世时他们的感情很深,失去爱人后迟子建痛心疾首,十分怀念他。我也曾看过她专门悼念世君的文章——《春天最深切的怀念》,她用文字表达出内心的疼痛与历险。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伤心、悲哀,以及她对丈夫世君的怀念。迟子建在丈夫去世后经历了最残酷、黑暗、绝情的日子。那日子尽管悲痛,但她是坚强的。为此,她有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切感悟和对亲人刻骨铭心的怀念。

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一辑中的第五篇——《伤怀之美》。作者对家乡漠河北极村漫天大雪、对美丽的北海道露天温泉的描写让我感觉似乎从未见过真正的雪。作者不畏严寒去泡露天温泉的勇气让我佩服。她虽然经历了寒风和雪花的仙境般的美——远处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生长着松树的柏树,三股泉水,另一边却结有冰柱,三个季节的景色融合在一起,犹如人间仙境一般美丽。那雪花更是灿烂而华美。

这不禁令我思考,生活不也是这样吗?惟有经历了风雨的考验,严寒的鞭打,才能到达唯美的仙境,停下来欣赏世外桃源的景色。所以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学习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下去。也许这一步挺过去了,就到了成功的彼岸。

可是,在重重压力下,种种坎坷前挺过去谈何容易?就像现在,步入初三年级的我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还要面对一场接着一场的考试,堆积成山的的作业,繁多的学科……一定有许多同学因为这种种原因自己失去了信心,导致在最关键时放弃。那么,这时候我们就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制订一个严密的学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告诉自己我能行……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看见美好的明天!

人生的真谛也许就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伤怀之美中,像那夜空中的星,光点虽小却一直坚持且明白无误地指示幸福所在。

散文课读后感篇2

我喜欢张晓风,喜欢她的散文—把我带进一个美丽的世界,让我有无穷的幻想。

张晓风的大多数散文是先讲一个故事,有的甚至是几个故事,都是那么生动有趣——先是引人发笑,然后又让人深思。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咏物篇》里的《木棉花》了。文章开头先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棉花的美,还运用了外貌描写,把木棉花的样子写的生动有趣,让读者脑海里想象出了画面。接着又写了木棉树的树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树枝比作了手,把木棉花比作了火焰,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树枝的枝干。最后又写作者小时候的观点——是世界上最高的树,尽管只有几丈高,写出了木棉树在作者眼中高大的形象,也体现了作者小时候的天真可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木棉花比作了天空上折翼的云朵,展现了木棉花的纯洁,洁白。张晓风的散文总是娓娓道来,深意令人不可捉摸,最后才隐约而神秘的把道理叙述出来。另一个另我印象很深的是《木林篇》里的《白千层》。开头先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千层的成熟稳重,又通过外貌的细致描写,写出了他对白千层的看法。

读了她的散文,总是把我带进各种各样的意境,我的心仿佛也融化在其中了。此刻,那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故事,总是牵动着我的心,留给我无尽的思考与遐想,无尽地想去续写这个故事。

合上《张晓风散文》,慢慢闭上眼睛,回想着每一篇优美的散文,每一个生动的故事,用心灵感受着。喜欢,我喜欢张晓风和她的散文。

散文课读后感篇3

读着朱自清写的散文《匆匆》,我感觉像是一阵舒心的清风迎面扑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朱自清自己始终无法解答的问题,也是留给我们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解答的难题。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这是庄子曾说的话。时间的确是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了,课间玩耍的时候,时间从欢声笑语里过去,畅所欲言的时候,时间从嘴里过去,看书的时候,时间就从字里行间不见了。

古今中外真正把握今日的人也不乏少数,祖逖闻鸡起舞,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停,后来成为了名留千古的大将军,鲁迅先生一生都笔耕不息,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工作,成了人人敬仰的大文豪……

而我呢?只是把这些珍惜时间的名人事迹、格言警句熟知而已,扪心自问我又为把握时间付出了些什么呢?我又得到了些什么收获呢?每天重复而机械的过着相同的日子,庸庸碌碌地过着乏味的生活。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自学是学习的最好时间,有时我却让这宝贵的时间在与同学的闲聊间度过了。

过去的日子如白云,被风吹散了,过去的日子如落叶,被尘埃掩埋了,过去的日子如流水,匆匆流逝了,过去的日子如水中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昨天已成为过去无可挽留,未来迷茫不可窥视,只有现在,只有今天是属于我们的,不要再让时间从手中流逝,不要给明天留下无尽的悔恨,努力吧,奋斗吧,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疑惑,不要犹豫,赶紧行动!

散文课读后感篇4

这本书的名字平实无奇,没有《朝花夕拾》这书名这般藏有深意,但翻开此书,随意一瞥几行字就被其中道理吸引。

我翻开序言,“我的写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的论著和翻译,另一类是散文。所谓散文是一个很笼统的说法,我把学术论著之外而又不是小说和诗的文字都算在内。对于我来说,这两类写作是完全统一的,它们不过是我从事哲学思考的不同方式罢了。这个集子所选仅限于后一类。”读到此句顿知周国平先生大概的写作风格。后一类即为散文,翻到正文时我仔细起来。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散文,第二部分是札记,第三部分是随感,第四部分是诗。散文占了大半,周先生笔下的散文,其自由不但在文体,更在写作时的心态。第一辑首先提出“只有一个人生”,深入简出,字句触动我心,在我这样的年纪也许还不能完全读懂,但周先生素朴的笔调让我隐约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外冷内热的深深的热爱,不留意间拉近了我和文字的距离,拉近我和他的感受。'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在我看来是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他的文字把哲理悄然渗入其中,让人暗暗领会。后来一句“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反复研读之下,一层一层意蕴仿佛条条雨丝,轻轻柔柔,划过我的思想。学习本是为了智慧,智慧如日常餐饮所需营养,让我得以明事理明本心,周先生一字“爱”,巧妙地表达出我内心所求,也正如周先生所言“这正是我所想的!”

周先生的精神所在是平凡,平凡所以贴近我们的心声。哲理,本是深奥的,像是讲不清的心情,而周先生以朴实无华的文字,组成一章一章的心语,平平淡淡地向我们讲述哲理——人生的意义,灵魂与超越,死亡——皆此种种都是充满哲理与神秘,难以道明,没有阅历没有细细品味不能读懂这些简简简单单的文字更不会有自己的感悟吧。“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周先生这样说,我不禁牢记心头。读书让我汲取智慧,智慧滋润我的思想,这便是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吧!

周先生在此书中的文采深深打动我,实在受益匪浅。

散文课读后感篇5

寒假里,我读完了《刘墉散文精选》,这本书分为5个单元——学习、性格、习惯、成长、心灵。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喝了一碗浓浓的心灵鸡汤,感触颇深。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缺憾——不完美的完美》一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几个事例告诉我们破的东西仔细看也是很完美的,但我觉得,不仅如此,而且破的东西背后,或许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世界上,不完美的物体、不完美的事数不胜数,我们不一定凡事都要追求完美,谁又能说残缺的美不是美呢?

这让我想起我在假期中看的《挑战不可能》节目中的夏伯渝爷爷。他是一位登山爱好者,在年轻时一次登珠峰中,将自己的睡袋借给别人,结果自己的双腿被冻坏而截肢了。可是他没有放弃,为了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装上假肢后,在40年中4次登上了珠峰,可惜天不遂人愿,他都止步于8400米的高度。2016年他再次向珠峰进发,在五位年轻的夏里巴向导的带领下,他艰难地爬到了8740米的高度,离顶峰仅100米,可这时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风吹起的冰渣子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情况非常的危急,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雪崩。目标就在眼前,进还是退,夏伯渝爷爷陷入了纠结中。因为年纪、身体等原因,这或许是自己最后一次登珠峰了,100米怎么也要坚持下去。可是他回头看到5位二十出头的夏里巴向导,他们还那么年轻,那么有活力,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他们,他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5条年轻的生命,于是夏伯渝含泪做出了立即下山的决定。后来,他们得知,在他登顶的同一天,同一高度有6人丧生。

坏事再一次降临在他的身上,他得了血栓,医生告诉他,登山可能得放弃。或许夏爷爷这辈子也圆不了他的登珠梦,但他的精神已比肩珠峰,这或许是他终身的遗憾,但他换回了5条鲜活的生命,这难道不完美么?

有时一件不完美的事情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就完美了。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好书,他能给我指引方向,让我告别幼稚和固执,冲动与叛逆,慢慢成为一个成熟冷静的人,给自己一个无悔的青春!

散文课读后感篇6

我读了朱自清的散文集,感悟到了朱自清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让我对生命的好处有了全新的认识。

生命好比是一块时间的材料,每人得到的都大同小异。因此,生命的好处并不体此刻生命的物象和长度,而更多体此刻生命的气象——创新,为世界留下有价值的'东西。这个观点在别人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不就是对此观点的最好表述吗

在感悟的同时,我也致力于去体会朱自清的表达手法。既然被公认为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可与古典散文相媲美的散文家,朱自清的文风、手法必须有异于常人之处。他的文风比较朴素,如《背影》,全文辞藻并不华丽,但仍然十分感人,这可能就是名家与常人的区别吧!而成段的疑问句就成了他标志性的写作手法,他正是用这种方法来到达意味深长的意境。就像《匆匆》离得那样: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真是这些疑问激起了读者的无限遐想吧!

渐渐地,我又发现,朱自清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深层的好处,有对生命的思考,也有对当时政府的讽刺,它使用了不少暗喻法,这也许是受古代先哲思想的影响,因此,他的文章看似清淡,却富有哲理,有一层耐人寻味的色彩。

我看了一些关于朱自清的介绍,发现他真是人如其名,事事要求自己做到问心无愧,生活也十分简朴。我想,也许正是这种质朴的人生品格流露到了他的文章中,才使得他的文风如此朴素吧!

散文课读后感篇7

正如书上所说“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拂过我们灵魂深处;又如一股沙漠中的清泉,给文字注入了新生,为读者打造了朴素流畅、清新自然的美。其各个时期的经典散文,使读者从不同角度发现生活中的美,体味世界平凡中的美丽。”平凡的事物常常使人们忽略,但他们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强大力量。这力量源自平凡,却足以令任何不平凡的事物汗颜!让平凡拥有“美丽”,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写作宗旨。他以其独特的方式写出了一篇篇著作,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意境优美的图画,令人回味无穷!

一篇《荷塘月色》令多少人沉醉其中。一词一句透出恬美意境,特殊写法营造出别样氛围,满足感溢满心房。此感正如卷首语“岁月匆匆,有谁真正留意过爱的背影,有谁没遇到过人生的冬季,又有谁的心不曾孤独的飘零,走进这本书,然我们聆听那桨声灯影里秦淮河上的歌声,驻足观赏荷塘月色的美景,伴随着美妙的文字,去迎接美丽的生命之春。”所给我的启发:谁没有过低潮时期、困难阶段呢?谁又曾一直是一帆风顺呢?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是人之常情。我认为,到那时,只有书中美妙的文字才能给予人的心灵最大的慰藉这是什么也无法取代的。正如吃饱饭的满足感无法取代读完一本好书的满足感一样。(亦或有人认为吃饭乃人生第一大事,其作用是书所无法取代的。)

朱自清先生很念旧情,他在妻子死去三年后仍然想着她、念着她,并给她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将内心压抑了三年的情感以倾心交谈的方式表现出来,以追悼亡妻。从日常琐事中体现一个爱子敬夫的贤妻良母形象。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妻子多年操持家务却无怨无悔的感激与愧疚,语言真挚感人,哀痛之情溢于言表。

人们往往会将一些东西忽略,但只要用心观察及体会,努力发现他们的美好,就会感到很满足,不至于到老来一事无成!

散文课读后感篇8

死亡是我们人类以及动植物都避免不了的。死亡我们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人生,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季羡林写的《老猫》就讲述了这个道理。我们先看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吧!

季羡林先生养了一只叫虎子的普通猫和两只波斯猫。这两只波斯猫与虎子非亲非故,但虎子还是把他们当自己的儿女对待。这两只波斯猫中,其中一只叫咪咪。咪咪临死前的时候,去了一个神秘的地方。因为大部分的猫都会这样做,他们不想让主人看见自己的尸体,不想让主人因为失去自己而痛苦。

读完这篇文章,我才知道猫也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也难怪季羡林先生都把这三只猫当成家庭的一份子啦。从虎子和咪咪的身上,我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咪咪为了不让季羡林先生伤心,而在临死前就去了一个他找不到的地方,把欢乐永远流了下来,它死而无憾。

季羡林先生生前为文学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而他到了晚年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工作,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中国的文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即使现在他已离开了我们,但我们永远都敬佩他,可以说他一生无悔。

人总是避免不了死亡,既然无法改变,那我们能改变的是人生价值。要知道,只有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为之努力奋斗,才能使自己有价值,不要使自己留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