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发掘书籍中的细节和细腻,读后感是对书籍的再思考和再创造,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纳兰词》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纳兰词》读后感篇1
“春风鬓,少年心……梦百转,离别轻,蓦然回首,才被思念惊醒”。一曲《山水又一程》,毫无预兆地将我的思绪,带回到三百多年前,想起了那个连名字都极美的纳兰容若。他短暂而又灿烂的一生,美到极致。我猜想该是一个怎样的男子?显赫高贵的身世,他有;怀抱珠玉的才气,他也有。乃至于说五百年来,如果非要评选出一位完美的贵公子形象,我觉得他都可以当仁不让了。
诗经中曾写道:“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当是来于世,却不被世俗所侵,但千年之前的人们怎么会预料到,千年后,有一位出生在冬季大雪纷飞之时的少年,仿佛自那传世的诗篇中走出来的一般。
顺治十二年甲午,农历腊月十二日,纳兰容若,自此,风容尽现,带着他与生俱来的绝世才华,仿佛天际翩然而落的一片新雪,带着清新的气息,缓缓地、缓缓地坠入尘世间。看落花满阶,看烟雨江南,看塞外荒烟,夜深千帐灯,看尽天下风尘。
但纳兰的一生仅有31年,在这短短的31年之中,他家世显赫,他仕途亨通,他名满天下,他有爱慕他的妻妾,心意相通的朋友,对历朝历代怀才不遇最终郁郁而逝的无数人来说,他已是万分的幸运,他如上苍的宠儿,来到这人间,体验一番人世沧桑。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吧,上苍终究不舍得让他离开太久,只不过匆匆三十年,就将他召回,留下一些隐隐约约的传说,在风中耳说者,述说他缠绵悱恻的爱情与相濡以沫的友情,还有他内心不为人知的痛苦——不是人间富贵花,却奈何生在富贵家!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纳兰词以小令见长,在古代,“诗”与“词”的待遇,是大不相同的。
诗,向来被看成是文人立言的正途,而词则被看作小道,向来被正统人士看不起,但好的词却不约而同地透着股清峻,更不乏雄浑之作,纳兰容若正是在这“被正统文人看不起”的词上,大放光华。
纳兰是以“清朝第一词人”的称号扬名的。后人对他颇多推崇,有赞其为“国初第一词手”的,也有赞他“纳兰小令,丰神炯绝”的,而最多的,还是说其“《饮水词》哀感清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这本《纳兰容若词传》收录的纳兰词,是对他一生情感的真实写照,书中所附原文、笺注、典评,从多个角度将词作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词人境况以及词作的意境、感情全面地展示出来。同时,与词情词境相契合的人物画像、山水景物以及情景图等,通过多种视觉要素的结合,达到“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艺术境界。
轻轻翻开这本书,透过婉丽俊秀、明净清婉、感人肺腑的小令长调,仿佛能看到那个拥有着绝世才华、出众容貌、高洁品行的人立在那里,散发着一股遗世独立、浪漫凄苦的气息,华美至极,多情至极,深沉至极,孤独至极。一个才华横溢、欲报效国家而早早离世的翩翩公子,都尘封在这本《纳兰容若词传》里。
容若流传至今的349首词,在咪咕阅读里能读出他的清丽哀婉,仿佛能挑动人心最深处的那根弦,颤动不已。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词》读后感篇2
第一次读纳兰词在何时,现在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但是,第一次被容若的词深深感染我却是记得颇清楚地。那是在有些遥远的日子里:收拾妥当,乔迁之际的前夜。在整理行囊之余,百般无聊,随手拿来一本书,信手翻看,无意之中看到纳兰性德的那首《木兰花令》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霄华,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悻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当时的年岁是颇有些“矫情兮兮”的,便自忖找到了知音。便捧着他的词,在初秋的院子里边踱边吟;在昏黄的灯光下,小心翼翼的誊写,轻声低吟,便感觉自己真的受了词中的悲欢离合,爱恨痴缠。那个时候觉得自己真是诗意的女子。来到了这里,再也听不见旧友的低低呼唤了,眼前时陌生的环境,全新的认知和此曾相识的人群。于是有一种伤感之情兀自充满了我小小的心灵,至于纳兰是谁,这首词好在哪里,却是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了。
现在想来,这些做法少不了有些孩子气了。然而“喜欢”,究竟是难以言说的。诗词有事舍弃了文学和生活的表象的,像一把利剑直指人的内心和魂灵,与我们的内心最微妙之处相互牵扯。我们每个的内心其实常常都会有一种既朦胧又清晰的韵律,如清波之渺渺,似荷香之淡淡,若杨柳之依依。这种韵律看似相互矛盾,实则不然。当我们读到某一首诗词之时,内心的这种韵律便会涌出,与诗词中的韵律产生一种奇特的共鸣,每当这时,我们便会被一首诗词打动了。尽管它们有时并不高明。仔细来说,诗人本来的风流韵事,爱恨痴缠反而更能打动我们。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灵之间的联系,情感之间的拉扯,灵魂之间的交谈,就像我们喜欢某个人,一定是他或他生命的一部分打动了我们,于纳兰而言,尤是如此。
正是这种无名的喜欢中,我买来了纳兰词,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六月就要过去了,词也按着译文摸索了个大概。可是我心中的纳兰反而模糊起来了:这位公子究竟在何处呢?是在他魂牵梦萦的江南寻他那位沈氏才女?在轱轳金井处,于那伊人相遇?或是在身秋的黄昏里,萧瑟的秋风中,怀揣一卷诗词····不管纳兰身在何处,就是喜欢。就像前两天在网易云音乐上看到的评论:喜欢就甘愿。
相遇总是太美。三百年后,我与纳兰相遇,隔着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我与纳兰结缘······私有低低的沉吟在我耳边盘旋:人生若只如初见。我粲然一笑,提笔写来:不负如来不负卿。
《纳兰词》读后感篇3
在佛前,他素淡如莲,却可以度化苍生;在人间,他繁华似锦,却终究不如一株草木。他,拥有着当时百姓都想要却得不到的生活和荣华富贵,却讨厌极了这种孤独无味的皇室生活。纳兰容若,清朝数一数二的词人,却被情所困。他的词大多数是怀念表妹,悼念亡妻卢氏。他的事情从词中透露出一种朦胧感,好多事都无从所知,仅仅三十一岁的他,拥有着所有人都不曾有过的那种深情,三年的相伴,仿佛是一生,那么深情。
纳兰词,以真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融情入景更为朦胧,不论写情还是写景,总让人无从所知。他的词风更为独特:清丽婉转,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直指本心。将自己对妻子的用情之深全部写入诗中,表达自己对故人的思念。他的词那样的温柔,温柔得入睡春心托付庄生晓梦;他的词是那样的干净,干净到碧海青天映照蜡炬成灰。我最中意他的其中一首《浣溪沙》抒发人生的惆怅。冷,在全词中起上下贯穿作用,残雪、画屏、月光的冷衬托出此时的心更冷,“落梅横笛已三更”一位三更难眠的人,在残雪未消的寒风中独自徘徊,忽然听见笛声,令人愁肠百结,不能自己,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有一种被世界抛弃的感觉,最后一句联系上下文,引导读者联想自己的生活。
“人生若只如初见,仿佛,这样重要。”容若的.情深已经想去见最初他们相遇的地方,“可是,此一生,与谁初见,又有什么关系呢”?纳兰容若此生注定是一个多情的人,三十一岁的他死于寒疾,更有对妻子的思念,对无味的富贵生活的厌恶。容若的情之深,让我们又爱又恨,爱他的清新脱俗,缠绵雅致;恨他的痴迷多情,轻仇刻骨,好似风流墨客一般。
“当菩提跌入红尘,在某一个光明的拐角会蓦然遇见爱情……”
《纳兰词》读后感篇4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
如此至情至深、珠玑透骨,动人心弦的诗词出自“国初第一词人”纳兰容若之手神笔。他笔墨函砚,吹花嚼蕊,诗词缠绵悱恻,其代表作《花间词》是那个时代最华丽、最璀璨的瑰宝。出生于权贵相府的纳兰公子:天资聪颖、才华横溢、风度翩翩、品格高雅;十八岁中举,善骑射,精搏击,是满族正黄旗御前一品侍卫,然而,他武将的骨子里却彰显出一个多情文人的情怀。金价华殿钟鸣鼎食没有使容若感到快乐,反而成了他最大的负累。他一生以风雅为性命,落拓无羁,结交世上落落不合的布衣文人。容若曾说:“我是人间惆怅客,不是人间富贵花”,如果可以,他愿意逃离紫禁城的樊笼,远离尔虞我诈的世俗,只做一片云,与心爱的女子在自由的天空相守,看日升月落、看沧海桑田,用深深的爱念、风雅的诗词将珍珠般的岁月串联成人生最美丽的风景。然,造物弄人,短暂人生,几多浓情,终是被这世事吹散,多情词人容若是用生命在歌咏凄美爱情!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风翘。”:出身于相府的容若天资聪慧,少有才名,正值青春年华,表妹雪梅走入了容若的内心世界。表妹因父母去世投奔至舅舅家,表妹雪梅人如其名暗香疏影、冰雪聪明,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容若与表妹一见倾心,情窦初开的青年尝到了爱情的甜蜜,那段日子两人一起读书作诗词无比幸福,一双壁人已相约厮守生生世世。然而,天不遂人愿,父母为了儿子的大好前程,竟残忍地将表妹送入宫中,他们的缘分终止在深深宫门阖然紧闭的那一瞬,命运残酷竟将相爱的两人生生分开,再不能相见,所有美好的期盼终成泡影,他不得不面对的是“烛花摇影,冷透疏衾”的孤眠之夜;陡然生出深深眷念,一曲长歌,一阵清风,都可以是思念的理由,从记忆缝隙里漏出来的字眼,成了他的词、他的魂、还有他的心,他刻骨铭心的初恋注定落花流水随风去,容若的相思沉重如雪,久久无法释怀。
“露下庭柯蝉响歇。纱碧如烟,烟里玲珑月。并著香肩无可说,樱桃暗解丁香结”:上天是公平的,为你敲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也为你预留了坚如磐石的希望。容若是幸运的,在痛失表妹后,竟在封建包办婚姻中遇到幸福。他的妻子卢氏聪明贤淑、温婉善良、情深义重,契合了容若爱情与文学上的双重渴望,成了他的无双伴侣。夫妻恩爱、琴瑟和鸣、甘如饴蜜。悠悠岁月,安稳静好,有卢氏的地方,便是容若的天堂。或许夫妻太过恩爱,就连老天也嫉妒了,一生的红颜,百年的挚爱,命运之神只给了他短短的三年幸福,竟残忍收回,任容若“清泪尽,纸灰起”,妻子抱病绝尘而去,他再次经历了与爱的人生死两茫茫。他满腹酸楚,悲痛欲绝却是无处排遣,只能将无尽凄苦倾注于笔端,泪痕总比墨痕浓,那美丽的文字便承载了他更多的生命内容,将那无尽的相思和哀伤,留与人间。这是属于容若的、精致的、唯美的哀伤,如杨花,片片是清愁;似细雨,点点是离人泪。
“欲问江梅瘦几分。只看愁损翠罗裙。麝篝衾冷惜余熏。”:江南人杰地灵,是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的地方,也是容若钟爱之地。当乌发白衣的江南才女沈宛翩然而至,宛若一个盈盈的梦,就这样出现在容若的生命里。真可谓“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一个风度翩翩儒雅沉稳,一个娇艳宛尔如梦似幻,在诗意浪漫的江南一见钟情,愿意用生命中最娇艳璀璨的年华,来完成这段爱情相守的诺言。无可避免她们的相爱遭到了家族的反对,明相府是断不会接受曾浪迹青楼的女子,容若只能将沈宛安置在外。他庆幸历经沧桑的自己还能拥有一个相知相爱的红颜知己,他爱沈宛的冰雪聪慧、善解人意,更爱她对自己的款款深情。谁曾料,命运竟是这般残酷,不容许人生出一丝一毫的妄想,他们的静好年华只得一年,缘分竟然那样浅,令人欣慰的是他们毕竟曾深深地相爱过。命运造化弄人,沈宛终将成为容若生命里最后一段铭心刻骨,凄美哀伤的情缘。离别后,多情善感的容若身体每况愈下,时隔不久便英年早逝。剔透洁净的容若是误入凡尘的一株绝世莲花,夺目绽放后,终将凋零,令人扼腕叹息!
一首词,是容若一瞬的心城;一卷词,则是他一生的痴情。若人生中所有的相见亦或是相爱,只停留在那一刻——只有初见的欢喜、甜美、心动的感觉、天气宜人、鸟语花香,一切都刚刚好。然而,这样美好的愿望,却是经过凄怆后的感悟。趁着岁月未晚,时光尚好,翻开一阙纳兰词,品味他的悲喜,穿过时空和他的灵魂不期而遇,这该会是一次美妙的心灵之旅!佛说:苦非苦、乐非乐。情由心生,境由心造,物由心转。愿我们以一颗豁达的心胸看待世间,撷取尘世纯净的善意,忘却人生之路上的点滴坎坷,则会发现人生是这般美好,生活是如此绚丽多彩!唯愿一切如初见时美好!以下分享一阙纳兰容若的名词与大家共勉!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容若 《木兰词》
祝书友们新春佳节快乐!
《纳兰词》读后感篇5
最初接触纳兰,是在小学的语文课上,“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当时对这个人物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觉得他的名字好怪,而且对于在诗句中描写的“夜深千帐灯”是为了反映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深切,夜深了将士们由于思念家乡和亲人无法入眠并不十分明白,只是一个单纯的场景描写,为什么要过多的去剖析甚至曲解它的意思呢?
后来,随着年纪慢慢增大,我渐渐了解了纳兰的生平和故事,也逐渐明白了也许哀伤凄切、痛彻肺腑正是纳兰诗词的风格,也是由于他多愁善感的性情,才让一些无情的事物拥有真挚自然的情感表露。
纳兰的父亲是康熙朝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纳兰看似出身高贵,可是也是由于这样高贵的出身为纳兰的人生附上了无法摆脱的枷锁。出于贵族的纳兰也许应该立志于政治,可是他生性不在勾心斗角,如果纳兰是个性格豪放的武将,他也许也不会寡郁结病英年早逝,可惜他性情生来忧郁,翩翩公子腹有诗书气自华,也不免多了一些常人难有的情结。
?纳兰词》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诗莫属“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了。在一次偶然我听到有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最开始的开心是起于一个人,最后的苦恼也是来源于同一个人了,最初见面的惊艳早已不复存在。或许这句诗或多或少有一些这种意思,可是我总是感觉这样解释似乎并没有将这句话的灵魂表达出来,或者说,这样理解过于简单粗暴了。这句诗的点睛之字在于“若”。若,假若、如果。这个字对于纳兰的意义非同小可,它是纳兰的亡妻卢婉君生前告诉纳兰的。卢婉君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难得的才女,两人在卢氏逝世前经常共同写诗吟诗,他们不仅是举案齐眉的夫妻,更是志同道合的知己。卢氏问纳兰世上最悲的字是什么,纳兰不知,卢氏随即说道,是“若”这个字,因为一旦若这个字出现,就代表了无尽的悔,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回到原来了,也不可能达到心中所期盼的假想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也许就是在表达从前的快乐不再,如果能够像以前那该有多好。纳兰生性温柔,他又怎么会和妻子或者爱人争吵不止最终闹得两败俱伤呢,他的苦恼大概也是由于外在原因无法和想见的人见面吧,或是妻子难产离世阴阳两隔,或是迫于职位需要纳兰远赴他乡,才让他写下如此清冷悲伤的诗句。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片面之词,还有许多理解是结合全诗纳兰在感叹汉班婕妤被弃的典故。可如果纳兰本身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伤心事又怎么会有如此深的感悟呢?也许这就是诗歌的美丽之处,一句简单但又婉转的诗句就会有不同的解读和寓意。
纳兰许多关于抒发客居他乡孤苦伶仃的词句,比如“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又比如“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纳兰的词中并没有过多抒发对国家的情怀,他的敏感、细腻、多情并不允许他把视野放到如此宏观的角度上。他也并不是能放下一切去闯荡事业的存在,他更希望能够在自己留恋的家乡有熟悉的亲人平平淡淡度过一生。有人浪迹江湖,有人寒窗苦读;有人阿谀奉承,有人早已麻木;有人家财万贯却还失声痛哭,有人半杯酒便再无贪图。这几句话里似乎有着纳兰的影子,从小安于本分,文武双全,麻木于官场的勾心斗角,出身高贵却并不想在朝廷中争抢什么,只是希望能有和自己搭调的赏花吟诗的日子。
有人说人们对纳兰过誉了,也有人说纳兰太多愁善感了。多愁善感的人物最属林黛玉了,其次就是纳兰,一个出现在小说中,一个却是真实的存在。可正是纳兰的多愁善感,才让他留下这些感动了时空的诗词,他和他的作品也确实值得人们反复琢磨品味。
《纳兰词》读后感篇6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题记
王国维曾评价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有一些人说:纳兰性德的词句不太有深意,且多困于儿女私情。
我却不以为然。纳兰性德活得真切,待人更是情深义重。我爱他的词,更爱他字里行间的情。这情伴着我时,仿若手执玉兰,一路走,一路开。
“屧痕苍藓径空留,两眉何处月如钩。”早期的纳兰,仕途坦荡,生活美满,与其妻卢氏琴瑟和鸣。此时的“纳兰词”,轻松愉快。写的竟是攀条折荣,遗以相思的思恋。我读着他与他的“蝉鬓”;他与他的“蛾眉”,只觉得心中最为柔软的弦被一阵阵相思奏出和谐的曲调。我起初就是被这温柔与婉约所吸引,只看见浅层的欢喜。
“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妻子病逝,纳兰可谓心灰意冷。人虽未老,却已经开始伤心了。此时的“纳兰词”已初显悲伤。我读着他与他的“断肠”;他与他的“泪纵横”,也发觉,心绪被牵引至赌书泼茶香,归期信如潮后,又被带向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我又怎么可能感受不到他的无奈。时时困扰着我的“何处觅知音”,也在纳兰这里,找到了容身之所。
“莫对明月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不知不觉间,纳兰已如离群失伴的孤鸿。只能以拟写书来排遣自己的寂寞。此时的纳兰,已深感“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他深知,再也找不回过去的杏花微雨,只能泼尽笔墨偷拭青衫泪。我读着他与他的“长叹”;他与他的“飘零”,总觉得,没有了之前的激烈,那也许是多次宽慰自己无果的平静。我那不值一提的同情,又怎能施予这样的纳兰。我开始触碰到更深的,关于纳兰性德的心事。他是人间惆怅客,以笔墨为药,用文人的方式自医。我掀开他明媚的过去,看到了他清冷孤寂的现在。那种莹莹子立,才更让人着迷。
立身于如今的繁华都难免生出几许孤独。更不用说与我们相隔遥远时光的纳兰。人们只争相吟诵他的饮水词,却少有人探寻他的心事。他没有苏轼的豪迈,没有李白的洒脱。但他的这番恰似亭亭玉兰清清冷冷的温柔,散发的幽香,却足以慰这风尘。
我被纳兰的婉约温暖所吸引,最后却着迷于他的清冷孤寂。我解不完他的心事,但我可以沉浸其中,尽情感受其中的真挚。
纳香吐兰,性孤德芳。
我希望这玉兰可永执我手,常开不败,花香满径。
《纳兰词》读后感篇7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纵观纳兰容若的一生,总是无法脱离离殇二字。无论是从初恋入宫、父母离世,亦或是妻子病故、朋友离去。纳兰这一生都在经历生离死别。
初识纳兰,他还是那个‘掩红窗,梦到江南,依家博山沉水香”的少年;是那个因无法与相爱之人在一起而痛苦不堪的少年;是那个无法与伊人割断情丝的少年。
从他写给沈婉的词中,能够读出纳兰的无尽悲伤,也感受到了他的万般无奈。
再遇纳兰,我知他是那个写出了“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词人,是那个‘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将军,是那个有着“乡关何处是”疑问的思想之人。
钟于纳兰,我爱上了他的“一生一世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我艳羡于他'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的深情,我感慨于他对'人生若只如初,何事秋风画悲扇”的美好憧憬。
在旁人看来,纳兰容若的一生或许顺风顺水,但在我看来,他是不如意的,始终寻觅不到“称意即相宜”的意中人。
读完《纳兰词》,我仿佛看到了那位在淅沥的`风雨中,寂静的金井旁,为伊人葬落花的痴情之人;我仿佛看见了那位在禄水亭畔,清风徐徐的合欢树下,与朋友赏花观荷的潇洒之人;我仿佛看到了那位在深秋的黄昏,萧瑟的西风中,独自前行的忧郁之人。
读完《纳兰词》之后,我明了这位少年对爱情的期许,我明白他对世事的无奈,我愿在他的诗词中沉醉,为他悲,为他叹。
?纳兰词》,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纳兰性德这个人,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极具阅读价值。(马佳莹)
《纳兰词》读后感篇8
打开《纳兰性德词传》一股墨幽香怡然,容若犹如从远方来的友人,叙述着他的故事。每生命都有自己的性格,即使在最低的温度里,也绽放着冷峻的花。那是雪之花,“漂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它的美艳,是绝世的冰凉和寂寞。它自天降,以最华美又不可思议的姿态临世,它来去都那样坦然清澈,何曾真正眷恋凡尘种种?它是花,却“不是人间富贵花”。
不单是雪,人亦如此。
纳兰性德,在狂野的血统之下,涌流着不可方物的哀感顽艳,于骄人富贵之中展现着出人意料的忧伤姿态,于生命绝美之处猝然凋零。
情在不能醒。
和我们一样容若的青春激情,彷徨。“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在那合欢树,容若与婢女寒花相恋,初恋总是美好,憧憬的。曾经的青春情感的彷徨不定,那种等待,那种焦灼不安,那种渴望中的恐惧,恐惧中的渴望,几乎占据了暗生情愫的青春心灵的全部。可那又如何,正如故事的结局,这一场不合身份的恋爱以寒花出家,青灯苦雨相伴为尾,那容若呢?他孤寂的情怀中,心去了更遥远莫测的天空。
容若的一生不是顺畅的,他的病连累他一身,第一次的挫折——殿试前生病卧病,十年寒窗苦读,一夕毁于一旦,为了“填补心中愁苦”容若服从了父亲明珠的安排与卢氏结婚,“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卢氏温婉顺从,她让容若心动,曾赞她“我有谢娘,如何不能?”在荷塘边吟“水去榭同携唤莫愁,一天凉雨晚来收。戏将莲菂抛池里,种出花枝是并头。”沉寂了3年,容若中甲,可等待他的却是与卢氏的告别,卢氏生下容若第一个儿子就逝世了“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为官,与玄烨同年的他成了御前侍卫,他并不想啊!他的叛逆与抱负不承许他这样,可又如何?他迎接了无法抗拒的新生活,“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楚天魂梦与香消,青山暮暮朝朝。”多少凄楚荒凉?
容若一生爱江南,那小桥流水人家之景,在他遇到了红颜——沈宛。“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然而,绿水亭却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光阴荏苒,岁月蹉跎,在卢氏逝世8周年忌日,容若随他一生最爱的她去了,他的病连累他一生啊!这一年,31岁的容若用尽最后情感写下:
“剑上飞花凝泪痕,蔷薇落尽已三更,听箫深院月黄昏。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成哥,累了。
沿着漫长的时光蔓生的`传说,我认识了纳兰容若,他的一生如平凡人一样,没有大波大澜,只是悄无声息地绽放他的魅力。他渴望不凡与激情,可他的家庭让他选择忍,他服从不代表他的儒弱,而是别样的伟大。他信手的一阕词就能波澜我的世界,看漫山的烟火盛开,看漫山的茶糜谢尽。
人生若是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